江山论坛 回复本帖
梦外人

梦外人 秀才

  • 27

    主题

  • 94

    帖子

  • 1776

    积分

【红叶】龙太河流域水利建设溯源

2016-08-30 20:41:37

龙太河流域,是南水北调中线渠首上游的主要河流。

龙太河的运用要比白龙泉和黄龙潭早的多,应该是从解放前就开始了,并且收效独特。
龙太河处于三龙镇的中心地带,沿庞桥寨东边的排子河徐徐南下。河水像一条白色的丝带自天而降,从三龙镇的北边一直飘向南边。清清的河水与土寨墙上翠绿的小草交相映辉,把这个千年古镇衬托的光彩夺目。如此漂亮的水源,如此漂亮的景观,怎样才能利用起来造福人类是三龙镇人民多少年一直期盼的心愿。其中以青年志士井文先、曹金华为首的一批年轻人曾多次建议国民党三龙镇区政府,要广开言路、尊重民意,讨论如何综合利用龙太河的水资源来服务生产、生活和粮食的增收的事宜。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国民党三龙镇区区长汤涫熊不得不在群众的呼声中开始考虑这个问题。
汤涫熊是一个及其反动的家伙,并且是县长丁书恒(丁大牙)的忠实干将,多年来始终追随丁大牙。在邓县解放的两次战斗中,和丁大牙一道对邓县人民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但他有一个爱好,就是喜欢搞水利建设。因为,一有工程,便有利可图。
在丁书恒的安排下,汤涫熊调任三龙镇区长。这个汤涫熊一到三龙镇就被龙太河那长年不断的河水引起了极大的兴趣。心中赞叹道:“乖乖,这龙太河可真是一股神水呀。前任的那几个区长,真他妈的都是笨蛋,别说是那一伙穷鬼整天叫喊着要利用河水造福民众,就是他们不叫唤,老子也要干。油水恁大暂且不说,光说政绩就够老子受用半生。到时候装上发电机,安上水打磨,支上蹬花车,架上弹花弓,田地里再种出白大米。这些新鲜事在邓县可是要出大风头的。这家伙一整有了功劳,县长老兄不但会给我记功,说不定还会给我弄个保安副司令干干。真要是当了副司令,县城那翠月楼里的大美人小红玉敢不正眼看我。”
一想起这个小红玉,汤涫熊的气就不打一处来。这几年只因自己没啥大权,又没大钱,每次来到翠月楼小红玉就是不买他的帐。这么好的一朵鲜花根本轮不上他采,心里像猫抓一样难受,急得只打哈欠。想到这里气得汤涫熊狠狠地咽了一口酸水骂了一句:“小贱人,等着瞧吧,总有一天老子让你找着我上床。”
汤涫熊想到这些好事,心里乐滋滋的,嘴叉子咧到耳根子后面。“哈哈,真是天助我也,等工程一结束,我汤某人有了功绩,有了女人,又有老百姓的拥护,这不是一箭三雕吗。这样的好事能落到我的头上,实乃是三生有幸,说不定我这个小区长还能从这龙太河上发迹哩。对,就是这般主意。”
为了升官发财搞女人达到个人的目的,汤涫熊在龙太河的利用上琢磨开了,他同意井文先、曹金华等进步青年的建议,并在相关方面向民众靠拢。难怪近一时期他一见三龙镇的人便呲着两颗门板牙笑着向人问好。不笑还好看些,一笑那嘴一张,牙一呲,两边的嘴角又咧到了耳根子,让人感到脊骨筋发麻。一看到汤涫熊这幅德性,了解他的人都知道,说不定这家伙又要搞什么幺蛾子。 
要说汤涫熊的如意算盘打得挺有道理。当然他心里十分清楚,像他这样的一个地方小官,想在官场往上爬,即便是有钱,有关系但是没有政绩,找不到说法也是一枕黄粱。于是,他下决心说干就干,干就干好。
这一年的春节刚过。汤涫熊采纳井文先、曹金华二人的建议,集思广益。他把三龙镇地区的各种技术人才全部集中在区公所。什么铁匠、石匠、泥水匠、木匠、篾匠、教书匠等等,各个行当中的能人召集在一起好酒好肉地伺候着,两天过后这些人有了精神劲,他就领着大家从龙太河的上游至龙太河的下游长达二十华里的河段实地考察。最终决定在龙太河的下游,庞桥寨东门口外的地方,闸一座全石料合成的拦水大坝。
在施工过程中,参加建筑的农民技术员和民工群策群力,土方上马。利用民间最悠久的糯米汤、酒米汤、生石灰、碎石块搅拌成混凝土,铸成桥墩的效果十分理想。通过一年的奋战,拦水坝最终落成。


别小看这个土方法,利用糯米、酒米熬成的稀汤,黏糊糊的,兑上生石灰搅拌,干定后硬得像骨头一样,比起现在的水泥来一点不差。六十年后,随着形势的变化,三龙镇人扩建公路要扒掉当年的老桥,谁曾想,当年用土法垒成的桥墩子,大型挖掘机也拿它没办法,最后只好用炸药报销。
龙太河水坝修好后,通过一年多的耳闻目睹,汤涫熊领教了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领教了蕴藏在劳动人民中间的巨大威力,他不仅在心里默默自语:党国低估了这些泥腿子,到头来,说不定这些泥腿子们将来主宰世界也很有可能。由此引发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因此,在后来的配套工程中倒也十分努力。他亲自带着工程技术人员,先到内乡、西峡两地参观学习。尤其是西峡的水力发电,在当时的中国乡镇实属罕见。参观人员在那里学到了很好的经验,后来用到了龙太河配套工程的实践当中。
井文先、曹金华两人曾受三龙镇老百姓的委托,亲自到西峡县请来了技术人员,经过一冬一春的指导操作,磨电机、打面机、轧花机、弹花弓全部安装起来。白天用水生产,晚上用水发电。这些在当时被老百姓看做是极先进的生产设备,曾在豫、鄂、陕三省交界的这一区域影响很大。
河水在农业的运用上,也显示出了无穷的力量。河坝下游的园子、凉房、李湾等自然村的老百姓破天荒地种上了水稻。由于河水含有丰富的矿物质,这里出产的大米不但好看而且好吃。为了显示自己的功绩,汤涫熊曾把当地人种的大米送往武汉国民政府,得到了高度的评价。
龙太河水利工程结束后,为汤涫熊带来了丰厚的政治资本,从而使他直上青云,飞黄腾达。一九四六年,丁书恒特地从三龙镇把他调任“五人反共执行小组”成员,丁书恒任组长,汤涫熊任副组长后任副司令。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龙太河水利工程的成功,反映出三龙镇劳动人民的集体力量和智慧。在当时极其落后的生产条件下,那些大批量的青石板、青石条、大石墩分别从汤山、禹山、和尚山上运回来,可以想像难度有多大,老百姓的力量、智慧又有多大。
当时的三龙镇人民,生活极其贫困。丁大牙、汤涫熊拼命地搜刮,老百姓们民不聊生。再加上匪患成灾、狼烟四起,老百姓更是痛不欲生。因此,可以说这项工程完全是老百姓用血汗和生命筑成的,三龙镇的老百姓是多么的伟大。
解放后,党和政府接管了这个工程。只可惜,经过战争的炮火和敌人的破坏,水利设施遭到严重的损失,面临报废。后经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修缮,龙太河水利设施又可以造福于人了。
然而,时代是发展的,历史是前进的。一九六七年六月,长江水利委员会规划办公室,在武汉召开南水北调渠首工程和引丹灌区工程规划会议,确定陶岔为南水北调的引水口,并规划了引丹灌区工程的规模。一九六八年十一月,河南、湖北两省联合向水电部和国务院呈报《关于引丹灌区工程开工的请示报告》。后于一九六八年十二月八日,国务院批复兴建。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河南省南阳地区行署在汤山脚下的陶岔街成立了引丹工程指挥部。紧接着邓县人民政府于第二年元月份组织十万民工兴建刁河引丹灌区。一声令下,千军万马在汤山脚下排开战场。从此,拉开了引丹渠首和刁南干渠大会战的序幕。
刁南干渠横穿三龙镇全境,将龙太河一劈两半。从此三龙镇人千百年来赖以生存的母亲河就这样消失了。过去那种河水潺潺、杨柳吐翠、鸟语花香、令人陶醉的美好景观已成为三龙镇人的永远回忆。
但是三龙镇的儿女们有着宽阔的胸怀和无私的品德,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牺牲了自家的利益,他们也心甘情愿。刁南干渠的开通,虽然说失去了一河泉水,但却为下游增加了九十万亩的水浇地。除了农田用水外,干渠沿岸的农民培育特色经济,利用渠道结瓜的形式把水蓄起来可发展渔业养殖,干渠两岸长出的青草可发展山羊养殖,广大农民利用这些优势大大地提高了农村社会的经济效益。
看到刁南干渠带来了这么多的自然优势,三龙镇人民的心情也异常高兴,他们不再为了失去母亲河而觉得伤感。
当然了,顾全大局、无私奉献是中华民族固有的品质,别说是为了大局让三龙镇老百姓贡献出一条河流,即便是让他们贡献出一大帮大活人来征战沙场、前赴后继,他们也会在所不辞。
说起来三龙镇贡献出的一大帮人,人们都难以忘怀。为使中华民族的强盛、人类社会的进步所作出特殊贡献的故人们,在历史的史册上有据可查。他们如群星闪烁,光芒万丈。那些优秀的龙泉儿女们所作出的功绩名标青史。如今家乡的老百姓不但念念不忘,并且广为传颂。可见,他们已经在历史的天空上树起了一座座丰碑,这丰碑将和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

共0页 0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