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编辑部
|
我是如何处理使用素材的2016-09-11 20:17:34
个人简历:顾文显,1949年11月22日出生,为山东即墨鳌山卫镇盘龙庄村人。1982年从文,迄今在国内外报刊发表小说、散文、故事超过1000万字,诗歌、诗词500余首。获得小说、散文、故事、诗歌、诗词、歌词等各种奖励近500次,在中国故事界有“获奖大王与笔会专业户”、“中国故事长青树”之美誉,2012年3月被中国故事期刊协会授予“2011年杰出故事家”第一名称号。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长春市影视艺术家协会理事等。已出版《草屋小学》、《割豆割豆》、《真的假的谁玩谁》、《共同秘密》、《微型探险队》等专著17部,作品入选400余种结集、典籍中。电影剧本《翻过那些山》、《阿K诗篇》、《你有素质吗》被拍摄,30集新农村喜剧电视剧《我的村官我的村》已签约,大型古装神话长篇连续剧《妈祖》改编(播出时署名文学统筹),65集大型史诗抗战剧《东方战场》剧本改编之一电影剧本《代理村官》获得 “百溪大地杯”第二届安徽电影电视剧本赛提名奖,电影剧本《爱情钉子户》获“中国潜江(曹禺故里)优秀剧本征集评选”优秀剧本奖,微电影《坚守》获第三届亚洲“金海棠杯”好作品奖和第二届万峰林杯微电影三等奖。 我是如何处理使用素材的 菊韵社团顾文显(主讲)
有的朋友这样说,某某某怎么这样幸运,能碰上如此多的好事儿让他去写,也有的朋友说,我那个文章就是照原样写在纸上。我说,不全对。为什么这样说呢!我至今没见过哪篇文章是照生活原样,跟拍照片一样写出来的,就是拍照片,也讲究对景物的取舍剪裁嘛。 下面我想就我自己的写作经历,谈一下有关素材的处理和使用怎么样?叶雨社长找到我,要我给夜校讲一课,我说讲什么,她说或者讲散文,或者讲小说。而我想把这两个体裁放在一起说,因为他们的完成有个共同点,都需要素材来支撑。 前面说过,生活原样子(照搬生活)的文章是不存在的,即使他坚持说,他的某篇文章的确把一件事情照着原样写下来的,那么我也要反问,难道丝毫没经过剪裁和润色吗?那就,不能说是原样吧! 我下面要举的所有例子,其成型的文章都在我博客里,哪位文友假如感兴趣的话,可以查找“顾文显的博客”,进入查找原文。我就不在这里举例占用大家共同的时间了,好吗?
A、现成素材的使用。
先举几个我经历过的两个小例子,看我是如何利用现成的素材的。 1991年,我带着女儿和儿子一起蜷在单位,那段时间非常苦,甚至买米买菜都得计算。我的工资仅有160元,还要租房住,主要靠稿费养家,可是一双儿女都在读中学,女儿高中,儿子初中,怎么打理?后来被房主赶走了,我们暂住在我的单位群众艺术馆,艰难可想而知。转眼到了年关,我想,怎么说也是过年了,必须给孩子买点衣服。可是我问女儿,想要件什么衣服?她摇摇头,说什么也不要。后来,我还是买了件廉价的新衣,哎哟!把孩子臭美的。这件事情对我感触很深,于是,在第二年的一个夏夜,我就写出《女儿》这篇散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我博客里查找。 这个文章可以说是照搬生活,但又并不是全照搬,因为,那么长期的生活,难道就是千八百字能解决得了吗?因此,我说,这是,对于素材的剪裁或者说提炼。 我在生活中还遇上过这样一件让我至今后悔的事情。有一天,我朋友的女儿到我办公室。她是个高中生,带来她看书写的作文让我看。那时不像今天,很多孩子都做文学梦,她知道我这个叔叔能发表很多作品,必然产生近水楼台之感觉。但我看了一下她的一些文章,感觉才气平平,没有什么发展,然而,我得鼓励呀,女孩子的面子不能不照顾吧?我也发现过一篇好的,当时我比较粗心,发现字体的不同,也许,两个孩子写的字,差不多吧。 我便对她说,你这个文章写得较好。都写成这样,那就离发表不远了! 嗯,我这话一说,女孩脸红了,说,这是我同学邹卓写的。我便道,他有时间啊,就让他过来。我当面辅导他。女孩告诉我,邹卓是个残疾女孩,父母对她不好,她跟奶奶生活。她不敢见我,怕我笑话她。 我当时心一动,就想找机会登门看看这个孩子,可是由于忙,竟然给错过了。这年冬天,我另一个朋友在我家寄读的孩子,周末回来,突然问我,叔,您知道邹卓吗?她死了。 我惊问怎么回事。从这个孩子的口中我知道了自己犯下了一个终生遗憾的错误……我再也无法弥补了!于是,当夜我就一挥而就,写下了《债》。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去博客里查找看。 上面提到的两篇散文,在全国各地的多家报刊刊登,说明它们能感动读者,现在说也就是真情实感吧。
B、素材的膨化或嫁接。 众所周知,我们天天与生活打交道,却不可能天天遇上好的素材。生活不是菜市场,你只管拿着塑料袋,就可以选择了。怎么办?可以,夸张,这就是我要说的,膨化素材, 第三件事,也是我的亲历,我刚刚调到市群众艺术馆,好像是1985年,我农村的一个非常铁的老哥哥,得了急病,眼睛肿得几乎看不清事物,而且痛。 山沟的人没有多少见识,就委托我这个城里人,领他到省城长春大医院去检查。结果,经过切片化验,确诊为癌症,并且医生说,过不去新年! 得到这个消息,我被惊呆了,我可以赔上许多钱,当时好像是将近400元吧!但我救不了哥哥的命。而且我知道,我肩上的担子很重,我得把他护送回自己的家呀,病情是我与医生单独交流的,要是让他知道内情,很可能就回不去家了。 我煞费苦心地骗他。要命的是,这位哥哥智商很高,也特别敏感,结果呢?到底是被我骗回了家。 但是,我把这件事照原来的样子写出来,感觉不是很有震撼力,我就改变一个结局,改成让哥哥其实知道了病情……于是就出笼了《癌症与谎言》。同样,这篇文章也感动了好多好多读者,还那话,感兴趣的朋友,自己去我博客里的寻找吧!我这样处理完全是因为节省大家的时间,如果把文章全贴在这儿,那等于浪费了不喜欢读原文的朋友的时间。
C、素材的联想与延伸 我感觉在原型的基础上,对一些“半成品”或者不成型的素材(片段)加以夸张和假设、拼接,改变事情的本来结局,或者添加、嫁接一些内容,那样,会更大限度地提高生活的利用率。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在一个极其偏僻的小山村当民办教师,直干到后来转正。我毫不夸张地说,我是一个非常优秀、非常有善良之心的教师,与现在这些一心想着办班补课赚钱的老师,与某些过教师节都得学生家长给打钱的“师表”们有天壤之别。凭心而论,我有些小聪明,所以收入高于普通社员。他们的孩子都在我的班里上学,有许多连县城都没到过。于是,在讲某堂课的时候,我就对他们说,你们好好学习,成绩好了,哪天我领你们到八道江看看,也就是我们白山市的所在地。我这样说过,孩子们就表现得很努力。说话算话是我的一贯风格,于是我牺牲了一个星期天,带着一批愿意跟我去看城市的孩子,去了一次市区。从山沟到火车站,步行往返就将近3个小时,还要坐两站火车。我带他们去看了一些我认为比较好的单位场所,商店,文化馆和影院,还请他们喝了啤酒。我想我当时是结结实实地破费了一把。这件事让许多家长感动了许久。 我把这个老师的形象进行升华,做了几件事:一,我完成了电影剧本《翻过那些山》,2009年被长影拍摄,影片中那个主人公,就有我的一些影子。我博客里有长影做的巨幅广告照片,大家可以翻看。现在进农村院线了,去高清版查找,可以看到影片的全部。 另有几件事是变成了文字,有小说,有故事。写作起初,我感觉这个带孩子去看都市的故事,力度还是小了点,另外,让这位老师,后来调到市区,调到省城,还混出了一些小名气,感觉不是那么感人,真实的事件反而有理想化的嫌疑,怎么办?在剧本和文章中,我都让那位老师死掉,《老师的承诺》,就是其中一例。也就是我说的,改变情节,膨化故事。我的博客里有这篇《老师的承诺》,大家看一看就知道。 《老师的承诺》最先发表在《新故事》杂志上,当做故事发表的,后来被什么《青年博览》,《意林》《特别关注》《小小说选刊》等好多选刊选载,除了运气好,故事也得感人不是。我想,假如就是写一个贫困山区的老师,自费带着孩子们去看了县城,那绝对没有现在这样子感人。 我的意思是说,写作不能太老实了,作家要有虚构的本事,要有夸大,事实的本事。有名家不是说过吗?虚构是小说的灵魂。 再举一个例子。某次我坐通化通往青岛的108次列车(这个车次改过多少年了),卧铺里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一位睡在我下铺的女士,戴大盖帽着装,好像是公检法的干部,那种傲气全写在脸上了,她就是与众不同嘛。当时有一位老人,身体很不好。上车后就跟列车员请求,能不能给换个下铺?这位老人是有占便宜心理,还是想的不周全,没提找差价的问题,这会不会影响后来的交涉我不得而知。列车员接到请求后,就以为那位女干部觉悟一定高,先去跟她商议,结果遭到了拒绝。哎哟,她列举了那么多那么多的理由,什么她有重要文件丢了谁负责(这理由非常可笑,当时,周围的人都笑了)?等等等等。 我很愤怒。可我睡上铺,没有能力调换。僵持中,一个年轻的小伙子过来主动给老人说,大爷,我跟您换一下,我年轻,爬上爬下,不是个事儿,结果就换了。 换铺之后,我再看那女官员(不是大官,大官要坐软或者飞机),感觉她很丑陋。 于是我要写点文章谴责那个披着公检法外衣的自私少爱心的女人,当然,她或许也没有错,人凭什么买下铺睡上铺?可是我就是看不惯。然而,故事照着原来那样写,缺乏震撼力,于是,我把主人公,那个小伙子的情况改了,让他在下车的时候,大家才发现,是个残疾人,这样一反差,故事就感人了,这个故事,当小小说发表的,题目叫《换铺》。 把事件夸张,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举一个更离谱些的例子。 有一位同事,他心理有些病态。他拼命地想把一位比较好看的女人弄到手,便挖空心思的接近人家。后来,他的愿望失败,就不遗余力地丑化那女子,货真价实的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但此人春心不改,并不是终生戒葡萄的那种人,最后,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终于如愿以偿,泡上了一位好几个男人都向往的女子。成就感烧得他发昏,场合上总带着,并且喜欢大家二嫂二嫂地叫。 过了一个阶段,我这位同事突然发现,原来一位与他要好的朋友兼情敌,泡上了一个比她那位更加优秀的女子。哎哟,这个心理不平衡了,先是不厌其烦地把那位朋友兼情敌的糗事烂事,到处宣扬,后来,他跟原来的情人也热不起来了。 我感觉这件事情应当写出来。然而,我一直没有找到好的切入点,我感觉这样照实地去写,未免俗了点,当然,主要还是我才气不够,所以感觉不到位。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突然发现,好几位朋友相互攀比住房条件,房子好些的,得意洋洋总往家请客,房子差一些的,就不愿意往家领。于是,我灵机一动换了道具,把泡情人改成换房子,这样我感觉就好写得多了,有一篇《房子的故事》,就是这样出笼的。 这种处理素材的方式,我姑且称它“平移”。 还有一些素材,发生得不尽人意,甚至让人失望。要用它,怎么办呢?我的办法是,想写就不能放弃,可以采取逆向思维的方式,既根据自己的理想对原素材进行反处理,或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去修改一个理想的结局。 先说一个反处理的例子。 我有一位文学上的老徒弟,比我大6岁,当年,他住在郊区,一处平房里,我经常带点酒菜,去找他闲聊,因为,他爱好文学,我们有共同语言。他是工人阶级,很有些瞧不起山里的农民,嫌他们没有文化。某天,我俩正喝到高兴处,我们的话题肯定是扯到了愚昧上,说一个没有文化的、愚昧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云云。这时勾起谈兴的他举例讲起当年当铁道兵出现的一件事,说修铁路雇用了一些零工,是农村来的。老先生恨铁不成钢的说,哎呀,那些山里人,有一回,一个灭火器被他们打闹碰掉到地下,有一个小子吓得没命的跑,他寻思要爆炸了,逃命要紧呀。 当时我大脑火花一闪,问了一下灭火器掉地下是什么样子?他形容了一下,说扑拉拉地冒沫儿。回家以后,我就把这个故事经想象复原,但小伙子的出发点完全变了,他确实无知,但不是逃命,而是扑上去盖住“爆炸物”,掩护工友们逃跑! 这个仅有631个字的的小小说《精神》,我把它贴在这儿吧,好在它太短太短。 谁知是哪个不小心,一膀子把那家伙蹭掉到地下,借着惯力,滴溜溜转至地中间,口就开了,噗噜噗噜冒白沫儿,吓煞个人! 新开的井口,连工棚都是简易的,矿工们装束好了,下井之前挤在这简易工棚里,都年轻好疯,闹得小偏厦地动山摇,就闹出这桩事来。 众人霎时被吓得哄的散开。一愣,又渐渐地明白,原来是灭火器。就都站住,等头儿或哪个懂行的去拾起,关上,不就结了? 也就是一愣神的工夫,箭一般地从人堆里射过一个人去,一头扑在那冒白沫的灭火器上。他不懂怎样关闭,只用手拼命去堵,身子死死地压在那物件上,一边火烧火燎地冲大伙喊:“快!快跑嘛你们!” 这是个小合同工,刚从农村招上来不到两个月。 看他那认真的傻样儿,大伙笑得前仰后合。 小合同工更急了,破口大骂:“你们还不滚开,要死呀你们?” 大伙儿更是大笑,连个灭火器都不认识! 忽然笑声一家伙咬住,井长来了。 井长过去把灭火器关上,看着已经自己爬起来的小合同工,那小脸弄得一塌糊涂。井长忍不住也笑了,他和蔼地问: “小伙子,你这是表演的哪路功夫?” 小合同工脸腾地红了,赶紧扭向一边:“操,我当它要爆炸呢。” 井长的神色立即严肃起来。 几天后,井长跟矿长汇报,谈到那个小合同工,并要求给他转正。井长说:“我一定要留住他,就冲这种精神!” 井长说这话时,满脸是泪! 此文发表后,不但被选载转载,还获得了《小小说选刊》两年一度的大奖,收入到多种典籍中,收入陕西中学课本二年级上,并且至少发现几十份试卷里选用(虽然找不到付稿费的,但感觉还是相当不错)。至今有名师讲课,还把它搬出来。 现在想想,如果照原样子写作,主题无非就是嘲笑没文化的可悲,教育人们要努力读书,不然会被人瞧不起,这个意义就差多了! 再举一例。 1995年冬,那几天特别冷,我上面提到的那位老文友突然去我家找酒喝,为了不让妻子发难,我主动下厨房。然而一盘点,感觉菜不足,我就对妻子说,你下楼,买块豆腐我做个汤,对了,顺便捎点鸡蛋。 该人下楼,大约20分钟回来,提着鸡蛋,满脸怒气,对我抱怨,她在楼下向一个鼻涕老长的(是冻的)老汉买豆腐,是七毛一块。豆腐买好了装在塑料袋里,她掏出两块钱(当时流通2元券)让老汉找零。老汉手冻得哆嗦,越急越找不开。女人便说,大爷,你慢慢找,我买点鸡蛋,就回来。老汉答应得挺好,但等这个效率较低的女人买了鸡蛋回来,老汉早把车子推走了。 这一通发泄。我不想让朋友感觉出来,便对她说,你放心,我给你赚200元稿费,这回行了吧? 朋友酒足饭饱告别,我便把事情逆向思维了一番,按自己相素意愿,一厢情愿地让老汉做了个诚实君子,这样一翻改头换面,一篇千字左右的《豆腐事件》(见我博客文章17页)出笼,这个东西不但发了几十家报纸,还获得了一个600元的奖。 弱势人只能靠这种阿Q式的方式平衡心理了。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我照原样写,教育或者提醒大家,不要轻信任何人,买东西找不开钱,可以先把钱收回再说……它会有上述那篇文章的魅力吗? 心里话,我这些东西档次不高,但它成功了。如果在成功方面比我逊一些的文友,我希望可以做点借鉴。 我这人,修为不高,但特别讨厌重复,虽然我当过老师,但耻于形成一个套子,反复使用,谓之“熟练工种”,我讲座也从来不拿讲稿,一小时的发言,最多一个两百字提纲,这就是我讲了许多课,却没有留下一篇的原因。 我正写着一部长篇,接到叶雨社长的邀请,实在勉为其难,拒绝吧,怕人家说装范儿。于是抽出来整整一天,写了这么个东西,逻辑上及至使用术语多有不严谨处,但盼望各位朋友,看在我一片苦心的份上,多多谅解,谢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