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润
|
【专栏】每周一评:第二十五期2016-09-21 23:08:06 **** 爱如夏花,逝如落叶 **** 主持雅润: 大家好,时间过得好快啊,一转眼又到了每周一评,又和大家一起开始学习了,心里非常高兴。今天赏析课堂有幸邀请到荷塘社团的阿巧老师,为大家讲解评析梅雪有梦老师的绝品小说《远去的夏天》。 文章链接:【荷塘】远去的夏天(同题 小说)_江山文学网 http://www.vsread.com/article-472690.html 下面让我们见见两位老师的真面目。
主评简介: 阿巧,现任荷塘月色社团副社长、论坛版副。小学语文高级教师,从教数十载,崇尚陶行知先生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本人性格开朗,喜欢静雅,热爱生活,热爱自然。2015年2月一个偶然的机会走进了江山文学网,开始在荷塘月色社团发表文章,至今已有五十余篇,代表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春去春又回》等。 【作者】简介: 梅雪有梦,江山文学网签约作者,曾用名馨&兰花草。生于东北,居住在雪的原乡。东北四季分明的景观,培养了一个个性十足的女子,豁达中有着温婉的纤柔;细腻中蕴含着不拘小节的豪爽。追求自由,快乐做事,简单做人。2014年2月,经好友引荐,进入江山文学网,曾在荷塘月色社团任常务社长以及总编,后辞去荷塘月色职务,来到云水禅心社团。因为喜欢,闲暇之余,涂抹文字,用笔勾勒人间万象以及市井小人物的俗世清欢。笔下既有阳春白雪浪漫,也有下里巴人的淳朴。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文字,虽然登不上大雅之堂,但仍执着的沉迷于此,惟愿与文字共舞,演绎精彩华章。
【主持】雅润: 现在有请主评阿巧老师闪亮登场。
【主评】阿巧: 感谢荷塘天龙社长和江山作品赏析学堂雅润老师给了我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和大家一起深层次赏析梅雪有梦老师绝品小说《远去的夏天》。最早知道梅雪有梦老师,是在荷塘精品文库里读到她精美的文字,语言唯美,思维飘逸,深深地被她的文字所吸引。 心想:她到底是怎么样一个心思细腻的女子,这样有魅力。她的文章几乎篇篇精品,绝品文就有三篇。怀着对她的敬佩之情,我接受了社长天龙交给我的任务,来评梅雪有梦老师的绝品小说《远去的夏天》,不到之处,还请大家海涵! 看小说的题目就给人一种凄美的感觉,读了这篇小说后,我被深深地震撼了,心随着主人公的命运而起伏不平,迫不及待地一口气读完,读完颇感心情沉重,不觉眼眶湿润了,为文中主人公红叶的不幸命运而悲叹! 小说围绕“姚红叶的死”这一条主线铺展开来,讲述了这个女人命运的悲剧,她是个不折不扣的爱情的牺牲品。开头以一件红风衣引出了这个悲剧性的人物红叶。“我”触景生情,很自然地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小说中人物众多,纷纷出场,二姐崔雨萌、三姐林佳楠、四姐李慧慧、五儿(魏红柳)、六妹姚红叶。随着故事情节一一铺开,我们才了解到红叶和丈夫于海涛及二姐崔雨萌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偶然中蕴含着必然,前面就埋下了悲剧的伏笔,而红叶自己所编织的幸福,只不过是自欺欺人的美梦罢了。畸形的爱情,产生人格的裂变,必将带来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这场感情暗流潜藏、硝烟弥漫,一旦时机成熟,战争一触即发,而崔雨萌就是导火索。里面有人性的苦苦的挣扎和迷茫,有对情感的困惑,又有对人性的拷问。在所谓的爱情面前,崔雨萌和于海涛冲破了道德的约束,非法同居,并育有一子,逼得红叶最终选择了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一个年轻生命的凋零,是令人叹息的。玩火者必自焚,而于海涛的余生也终将在悔恨中度过。 该篇小说很好地揭示了人性,给人启迪,发人深省,具有现实警示意义。意在告诉人们:感情不是儿戏,爱是美好的,它更是一种责任,要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让悲剧不再发生。该篇小说被加为绝品,实至名归,我认为该篇小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写作手法上别出心裁,不落俗套。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很有代入感,如亲身经历,读来真实可信。文章构思独到,结构富于变化,作者没有采用平铺直叙的写法,而是独具匠心,采用倒叙的写法,由现实到回忆,再到现实,层层深入,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犹如侦破大片,充满了悬疑色彩。 注重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比如:主人公红叶两次说到:我要幸福,你也一样,我们大家都要幸福。她总是给人幸福的假相,总是我们家于海涛地叫着,让人听着肉麻,看似表面的幸福,却蕴含着更大的不幸。如:她停了下来,似乎有泪在眼里转着,“大家都知道,我家于海涛去外地开诊所也很久了,他昨天回来的,我能不高兴吗?现在,我想和大家共同唱一首歌,唱什么呢?噢,我们就唱《我不想说再见》好吗?”“好,散了吧,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衬托人物前后矛盾的心情。红叶临死前是有预兆的,她内心肯定有过苦苦的挣扎。 巧妙地处处设伏,而不着痕迹,自然得当,恰到好处。注重侧面烘托的写法,人物的语言符合人物性格特点。通过别人的眼和口,我们从侧面了解崔雨萌这个人物。如:“我和四姐李慧慧性格有相像之处,很合得来,我们两个总是对二姐崔雨萌有看法,在心里总是觉得她很假,无论做什么都假模假式的,包括说话的语调,举手投足也给人装模作样的感觉。”四姐对我说:“五儿,你看没看见于海涛的眼神,他对二姐有意思了。”“婚礼上,二姐崔雨萌作为伴娘的身份,站在新娘的身边。但那天我却觉得,新娘子虽然漂亮,但给人印象最深的却是伴娘,就连新郎的眼神也总是有意无意地飘向伴娘。”这些描写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都为下文红叶的死埋下了伏笔。后来,崔雨萌果然瞒天过海,偷偷地和有妇之夫海涛在一起,并有了自己的孩子。这是一段错位的爱情,悲剧似乎早就注定。 二、人物刻画丰富而细致、性格鲜明。小说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对现实生活的描述,对生活的艺术再加工。文中刻画了一系列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很有立体画面感。他们真实有优点,也有人性的弱点,栩栩如生,犹如站在读者面前。如小说中的“我”是个大大咧咧的女人,刀子嘴,豆腐心。善良、心直口快、爱憎分明、富有具有正义感。作为红叶最信任的朋友,“我”知道她内心的痛苦,红叶把心底的秘密告诉了“我”,“我”却压制了她,让她再也没有提及。明知道她有点不对劲,却没有为她做什么,因而在红叶突然离世时,感到深深的自责,如不敢面对那件红叶亲手送的生日礼物——一件红色的风衣。 小说最后崔雨萌打电话告诉“我”事情的原委寻求我的同情时,“我”气愤填膺,当面谴责她和于海涛的不道德,他们口中所谓的爱情,是用红叶的生命换来的,这样的爱情让“我”鄙视,不会受到“我”的祝福的。 而红叶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能忍受的女子,也是一个追求完美主义者。她善良、温柔、软弱,她的人生最不如意,明明喜欢孩子自己却不能生孩子。她爱自己的丈夫,丈夫却心有所属。正所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她渴望幸福,渴望轰轰烈烈的爱情,所以当她暗恋已久的于海涛追求她时,她想也没想就投入他的怀抱。她爱于海涛,并一直沉浸在自己精心编织的幸福童话里,当别人都说自己家庭的种种矛盾时,她却一脸幸福小女人的模样。其实,她是用幸福的表象来掩饰自己婚姻的不幸。人们说婚姻像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她心知肚明,却有苦说不出,因为她说出来,别人也不会相信。虽然知道丈夫外面有女人,却只能把痛苦压心底,当她知道那个女人是崔雨萌时,她完美的精神世界轰然倒塌,彻底被摧毁了。一个是自己心爱的丈夫,一个是自己的好姐妹,生活就是这样残酷无情,现实给她当头一棒,让她情何以堪,她的退让,她的软弱,她的不抗争,造成了她的人生悲剧。 人生的路有千万条,她本可以选择离婚,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但她太爱于海涛了,在感情的漩涡里无法自拔,宁可别人负自己,也不愿意负别人,于是选择了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她的这一做法,让于海涛有一种负罪感,于是最后于海涛再也无法真爱崔雨萌了。 于海涛这个人物具有多面性的。他有善良的一面,又是个道貌岸然的自私自利的伪君子。他想追求自己想要的爱情,却在父母的压力下退缩了,他选择了和爱他的红叶结婚,只是掩人耳目,他心里始终装着的却是崔雨萌,为了她甚至不惜停薪留职,偷偷地和崔雨萌在一起,并和她有了自己的孩子。他一方面还想当红叶的模范丈夫,一方面暗渡陈仓,和崔雨萌有了地下情。这段不幸的婚姻毁了三个人的一生。他自私虚伪,不择手段地深陷在婚外情感的深潭里,无法自拔,他深深地伤害了两个爱他的女人。红叶死后,他虽然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解脱感,但更多的是愧疚感。他意识到自己间接地杀害了红叶,如果他早点放手,把事情说清楚,红叶也许还有机会寻找自己真正的幸福。良心的谴责,终于让他再也无法面对崔雨萌,于是他再一次选择了逃避。 而崔雨萌是个有心计的女人,善于戴着面具,把自己伪装起来。为了自己的利益,不管她人的死活。她虽然高傲,但心强命不领,心里爱着于海涛,而于海涛的父母却死活看不上她,她只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爱的男人和自己的好姐妹结为夫妻,可她心有不甘,她摆脱不了自己爱于海涛的事实,于是瞒天过海,偷偷地和于海涛在一起。这一切是她的性格使然,不敢正面抗争,她虚伪自私,隐藏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在大家面前,她一副清高的样子,装得很正统的样,暗地里却和有妇之夫于海涛以夫妻自居。她表面上不想伤害红叶,却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红叶的痛苦之上,而心安理得。当于海涛有良心发现离开她时,她还执迷不悟,认为红叶以死的方式,残忍地拆散了她和于海涛精心编织的“幸福”。 三、完整而多变的情节铺叙,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远去的夏天》这篇小说情节扑朔迷离,让读者始终抱以浓厚的兴趣读下去。随着故事情节的层层展开,最后随着红叶的死,事情的真相才渐渐浮出水面。一切都在意料之外,似乎又在情理之中。小说采用倒叙的打破常规的写法,摒弃了作品叙述人完整描述故事的单一方法,而是通过不同角度运用蒙太奇等各种技巧描写,通过场景的交叠变换,体现故事情节的悬疑性。随着“我”的思绪,也采用一些意识流的写法,过去,现在,交织在一起,人物场所,具体环境,穿插叠映。 文中两次提到红风衣,开头提到秋天要穿红风衣引出红叶这个人物,睹物思人,寓意深刻,耐人寻味。人生自古就有悲秋之意,而故事又发生在刚刚过去的夏天,似乎人们还没有从失去红叶的悲伤中走出来。最后又提到秋天,首尾呼应,很好地体现了文章的主题。 小说悬念迭起,犹如层层迷雾,然后层层剖析,终于让事情真相大白。比如:红叶情绪在于海涛和崔雨萌回来后的变化。“我”似乎有种不祥的预感,唯恐她会出什么事,因为只有我知道她内心的那点秘密,“我”暗暗担心她出什么事,结果还真是怕什么有什么。在于海涛和二姐一起坐车回来,一起到家,她其实证实了自己的猜想。比如她说话没有头没脑,似乎预示着什么。以前不怎么喝酒的她,大杯地喝酒,非要拉不怎么会唱歌的“我”一起唱歌,还有那句“红柳,你就惯我一回,只此一回。”这都不像她的性格。特别是红叶临出事前给她打的电话,说“我终于知道她是谁了。”这些情节都很自然地为后文红叶的死埋下伏笔,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命运。小说最后交待了事情的真相,果然像几个姐妹猜想的那样,于海涛和崔雨萌在一起了,并且有了他们的孩子,他们却把红叶当傻瓜一样蒙在鼓里。他们的不道德践踏了红叶的尊严,彻底摧毁了红叶的人生希望,于是她以自杀的方式,退出了这场无望的婚姻,给读者留下了对生命、对人性的深深思考。 如果非要说出点瑕庛的话,我认为有以下两点:1.小说中几处“的、地”“哪、那”的用法不太规范,也可能是作者笔下之误。2.我认为小说对红叶的死因交待不够充分。她并没有亲眼看到丈夫出轨,也只是猜测丈夫有婚外情,这不足以引起她自杀的充分理由,起码她应该质问了解海涛越轨的真相后,才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样更合乎情理。个人之见,不妥之处,还请梅雪有梦老师多多包涵!
【主持】雅润: 阿巧老师的解析详尽又精准,感谢老师的真情付出,辛苦了!下面有请文章作者梅雪有梦老师和大家谈谈写这篇文章的情感历程,掌声有请!
【作者】梅雪有梦: 我们常见的小说的表现形式是叙述,它的叙述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这就是说,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一篇完美小说的完成,必须具备这几要素。虽然说小说来源于生活,但是它和现实的不同,我认为小说是现实的升华,现实生活中林林总总的琐事如果演变成小说的故事情节,主要是以人物形象的刻画来完成的。 记得匈牙利作家马洛伊-山多尔在《伪装成独白的爱情》里有过这么一段话。 “人不能仅仅只为现实的东西而活着,也要有所追求,他们的生活也需要一些多余的东西,某种悦目、闪亮、美丽的东西,即使是非常廉价的美丽。大部分人都无法生活在没有美丽、眩晕的世界里,总是需要一些东西,如果没有更好的,甚至一张六菲列的明信片就够了,带着暗红和金色的黄昏,或者是森林里黎明的一道阳光。我们天生如此,所有人都是这样的。” 生活中,女人总是追求多余的东西,没有这种多余的东西,她们的生活似乎就没有乐趣,就不浪漫,就不幸福了。而这种多余的东西,就是所谓的爱情。《伪装成独白的爱情》里的女佣是这样,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里的安娜,福楼拜的爱玛,都是因为追求这种多余的东西而堕落了,或者说升华了;死亡了,或者说永生了。 《远去的夏天》里的红叶、二姐,也是如此。只是他们追求的是中国式的爱情与内心渴望的幸福,他们毕竟是被中国几千年文化史浸淫过,所以都会虚构,虚构自己的幸福,虚构自己的爱情,女人一旦掌握了用语言虚构的绝招,那么她的世界里一定是花团锦簇、甜蜜幸福了。 红叶便是生活在自己虚构的幸福里,她在大家的面前总是摆出一幅甜蜜幸福的模样,她不仅欺骗了别人,也在欺骗着自己,这种自欺欺人的表现真的蒙蔽了姐妹们的眼睛,大家都以为她是很幸福的。这就是中国式的花好月圆,是镜中花水中那个月,就像一个戏子,在舞台上咿咿呀呀自吟自唱,看似热热闹闹,实则她的内心是非常孤独悲凉的。或许,她觉得累了,觉得喜剧也该收场了,便了结了自己的生命。 文学作品来源于现实生活,但是它又高于现实生活。这篇几乎是源于生活的故事,曾经强烈地拨动了我的心弦,从而引起了我对友情对爱情的重新审视。什么是爱情?难道爱情真的高于一切吗?为了所谓的爱情而不顾一切,甚至把当年最纯真的情感都抛诸脑后。 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我的身边,可以说里边的主人公都是我熟悉的。当年的二姐,在我的眼里,是那么的令人羡慕,她美丽大方、知性典雅,那天,当红叶的死讯传来,我非常惊讶,根本就不相信,不相信事情的真相。然而,事实就是那样残酷。 大凡读过《远去的夏天》这篇小说的人,都认为这是一篇凄美的悲情故事,确实,整篇故事的叙述都是在述说一个女人家庭悲剧。然而,我写作之初,并不想把主人公作为悲情角色来刻画,不想撕破那层温情的面纱掩盖下的残酷,但是最终还是落入悲剧结局。创作过程,我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我们年少时在一起生活的画面,“二姐”的豁达大度、温文尔雅、端庄秀丽,“红叶”的单纯善良,以及其她几个姐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出现在我的眼前,那时候的林林总总,仿佛就在昨天。然而,现实生活改变了许多人,包括我们几个,每个人都有了或多或少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或者是人的本性所致,或者是现实生活改变了人性也未可知。 这篇小说我是以第一人称来描写的,这里的“我”,其实并未脱离现实生活,所以,小说中“我”并不是局外人,而是亲眼目睹了一个单纯女子对幸福的渴望、对爱情的追求。这是发生在一个夏天里的故事,炽热的天气和冷凉的情感相互纠结缠绕着,给人一种溽热潮湿的窒息感,让人透不过气来。其中,红叶的死是一条主线,故事都是在围绕着这一主线而缓缓展开的。几个奔波在现实生活中的女人,家庭单位,老公孩子,每天每天都是那样,已经形成固定模式了,每天都在不停忙碌着。但是,这个时候,导致悲剧发生的人物出场了,很多年没有音讯二姐崔雨萌突然回来了,红叶的丈夫于海涛也回来了。表面看来,这似乎是一个偶然巧合,然而偶然之中却包含着许许多多的必然因素。而作为于海涛妻子的红叶却在固守着她所谓的幸福爱情,编造着她自己一个人的梦幻幸福。当真相出现在她面前时,她崩溃了,崩溃的不仅是心中的美丽情感,也是她自己的精神世界。故事写作中,我的心情很纠结,而这个故事也是纠结人的心情的。在这个纠结着的故事中,有人性的挣扎和迷茫,也有爱的真相,人性的悖论以及沉沦,所以才有了这篇小说中的人物以及故事。
【主持】雅润: 老师的发言很诚恳,通过老师一席话,让我们知道这篇小说背后隐藏的竟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谢谢梅雪有梦老师。下面有请荷塘小说主编旷达人生老师闪亮登场。 【副评】旷达人生: “我一定要幸福,你也一定要幸福,我们都要幸福!”就借用此篇小说中的这句话作为我的开篇语吧! 阅读完小说的第一遍,到底幸福是什么?如何把握住婚姻生活中弥足珍贵的幸福?便赫然在我心中留影了,由此,引发了我最深刻的思考。 小说中的男主人公于海涛可以说算是一个带有争议性的人物,因父母的反对,错过了与二姐崔雨萌的结合,反而与五姐妹中的六儿姚红叶牵手婚姻的殿堂。如果单从构思的角度来讲,单凭这些个素材就可以成文一篇让人惋惜的故事,然而,高明的作者通过后续情节的展开,使这个故事更加具有悬疑感,更具悲伤的感染力。 婚后,于海涛在原来的工作单位办理了停薪留职,抛下红叶,远赴珠海经营一家私人诊所。殊不知他这是去与二姐重续前缘,并生养了一个孩子。当这个可以算作是噩耗的消息折磨于红叶的心间时,红叶主观追求的幸福梦也随之破灭,万念俱灰的她用一场自杀了断了这牵强的情缘。 红叶是不幸的,数次的假颜欢笑,数次的暧昧之词,在结果面前总显苍白无力之态。换个思路一想,红叶又是幸运的,或许她的自杀成了唯一能让她走出来的契机。 反观于海涛,既然已经和红叶结了婚,理应本分地尽到一个做丈夫的责任,然而,正是由于他的不忠,才导致了悲剧的发生。所以说,于海涛才是造成这些悲剧的根由。至于后来与二姐的分开,也是出于心中对红叶的一份愧疚吧。 文中的另一个主要人物——二姐,虽着墨不多,但也具有代表性。面对着于海涛深深忏悔后的决定,面对着自身利益将要受到影响时,喋喋不休的抱怨,牢骚满腹的倾诉,将她原有的温文尔雅的气质来了个颠覆,从她的前后形象颠覆,让我体会出一种世俗的味道来。 再一次读完整篇小说,我发觉我的心已经起伏不定了,是因为红叶的忍耐与二姐的抱怨形成的鲜明对比。我的心情格外沉重,在爱与不爱的世界里,谁是最后真正的赢家?是于海涛,是二姐,是红叶?谁都不是!对于红叶的自杀,于海涛注定要内疚一辈子,二姐也注定失去于海涛。由此,我顿悟出一句话:在爱的世界里,虽没有对错,但良知永存。 纵观全文,这是一篇构思缜密、情节完整、矛盾突出且贴近现实的小说,具有笔触细腻、细节描写到位之特点。我想,这样一篇小说,带给读者的不仅仅只是阅读上的直接感知,而且还能带给读者低头沉思的宽广时空。 金无足赤,文无绝美。以我愚见,此文虽绝,但行文略显平淡,其直接反映就是小说语言的弹性张力不够。 说得不妥之处,望梅雪多多海涵! 【主持】雅润: 老师的点评很精彩,辛苦了!下面有请荷塘写手部长月挂疏桐老师为我们继续解析此文。
【副评】月挂疏桐: 《远去的夏天》远去的有炎热的季节、炽热的友谊、珍贵的生命,还有人性的悲凉。 作者用倒叙、插叙的方式,虚实结合,讲述了那个令人永远不想提及的夏天发生的悲情故事:友情、爱情、背叛、死亡…… 主人公红叶是个极其善良的女人,被其丈夫和姐妹背叛,她并没无情地揭穿他们,选择了牺牲自己成全他们的极端做法。因为她深爱着自己的丈夫,也深爱着自己的姐妹。她独自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却不在别人面前诉苦,即使她发现了丈夫的情人是谁,也没有在自己最信任的姐妹面前戳穿诋毁。这样隐忍、包容、无奈等等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最终导致她选择自杀走上绝路。她苦苦暗恋,以至于学习、工作都与于海涛若即若离,即使发现了丈夫的背叛也没讨个公平,悄无声息毫无预兆地走了。 红叶的命运是悲惨的,她就是个“备胎”。于海涛为了不违母命,选取并不漂亮出众的红叶做了“备胎”。 作者是个讲故事的高手,情节曲折生动,人物栩栩如生:二姐崔雨萌“假模假式”的优雅,不告而别,突然归来,离去不与任何人打招呼,义正辞严地讨伐红叶的死等等,塑造出了一个背信弃义、自以为是、自私自利的女人形象;红叶的善解人意,处处维护自己的丈夫掩盖自己的不幸真相,一个娇小、善良、令人心生怜惜的小女人形象呼之欲出;于海涛表面一副公子哥儿做派,实则一自私自利不负责任的懦夫。 小说结构紧凑,衔接自然,环环相扣,注重细节描写,设置重重悬念:不要孩子,红叶表现的幸福感,于海涛突然放弃工作南下,他与二姐同时回来,二姐在红叶死去后的两月突然消失又突然出现,等等这些悬念设置,引发了读者探究兴趣和深深的思考。 若说不足的话,我认为语言还可再精炼点。不妥之处,望梅雪老师海涵!! 【主持】雅润: 谢谢月挂疏桐老师的精彩评析,辛苦了!下面有请荷塘社长助理红叶摇秋风老师继续解析文章。
【副评】红叶摇秋风: 《远去的夏天》是个湿漉漉的夏天,淅沥沥的雨一直下着,像秋天的冷雨,一开始就给人一个悲情的基调。作者从补习班宿舍的兄弟姐妹情入笔,描写了一个很和谐的大家庭,像大观园,爱情势必成为这个大观园的主题,但作者却深埋不露,草草几笔带过了,甚至连家庭背景都没提到,潜伏一笔,然后是多少年以后的聚会,仍然用伏笔诱人,似乎热烈热情,但却暗流涌动。繁华过后,必然是血雨腥风,嬉闹戛然而止,突然出现的惨烈场面让人心有余悸,惊醒那些漠视的人、杀伤那些做剧的人,大事件是一个照妖镜,每个人的面目很快了然纸上,这也许是自杀者想要得到的,用她仅有的生命证明作俑者的可恶。作者最后用了一段点化前面伏笔的手法揭开了事点,让人知道了事情的缘由。 小说最典型的人物是于海涛,其它几个人物个性的描写都为了这个人物作烘托,一个天性并不坏的人,最后却成了良心坏透了的人,如果说他开始的背叛婚姻是为了追求爱情,而他最后又放弃了对爱情承担责任,人性的扭曲在身上表现得逼真生动。 小说的红叶是一个悲剧人物,追求幸福,却不能把握自己命运,受着爱情的左右,面对婚姻的失败,她没有试着去抗争,没有勇气重新来过,而为了一个不值得爱的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是现实中一部分女性的真实写照,在独自构建的幸福中失去自我,可悲可叹,人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小说中的二姐应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大胆追求心中所爱,甚至不要名份为其生子,但她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把追求自己的幸福建立在破坏别人的婚姻上,把一生托付给一个没有担当的男人,这注定了她的悲剧,她的抱怨和怨恨在情理之中,她是小说中最可气、最可悲的小人。 小说中的几个人物塑造都具有个性,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实警示教育意义。 在爱情面前没有谁对谁错,但对于婚姻,对错是一 一目了然的,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爱情是感性的,婚姻是理性的,爱情是不记结果的,婚姻是负有责任的,当婚姻形成之后,一切都将为责任避路。我想,这大概是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当然,我也赞成这样的观点,毕竟,选择了,决定了,就要承担起责任。 该篇故事构思精巧,起承转接紧凑,细节铺垫了情节发展,文章开头四姐与五姐的对话、红叶当时的神情动作、结婚当天新郎的眼神等寥寥数语的细节描写,已为故事潜伏着悲剧色彩。 几点瑕疵: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作为悲剧,作者前期烘托不够充分,甚至连六姐妹间的亲密感都没写出来,把自杀者的幸福感没有晒尽,没有了大观园前期的热烈,也就没有了大观园衰败的可气可叹。
【主持】雅润 感谢红叶摇秋风老师的精彩后续评论,辛苦了! 今天的每周一评到此结束。再次感谢荷塘社团所有老师的热情付出,让文章的精彩得以最好的呈现,感谢作者的奉献!感谢大家对赏析评论课堂的大力支持,祝大家写作步步登高,文采飞扬。下周三我们再见,大家晚安!
|
|
|
雅润
|
2016-09-21 23:11:48
听了主评和副评对文章的解析,我想大家对写小说应该有了深层次的认识。下面我就这次的评论,总结几点,供大家借鉴。 1.文学作品来源于现实生活,但是它又高于现实生活。小说是现实的升华,现实生活中林林总总的琐事如果演变成小说的故事情节,主要是以人物形象的刻画来完成的。 2.小说的语言很重要,一定要符合出场人物的性格,还要符合人物所处的背景。 3.文章语言凝炼是写文者要注意的重点之一。小说可以用细节铺垫情节发展,起承转接无痕,所有设计的情节要符合社会逻辑性。 4.小说可以采用倒叙、插叙的方式,虚实结合,烘托气氛。采用对比和衬托手法刻画人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