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野}】从一本书开始的“长征”
2016-10-11 21:22:08
 长征,这个词。在很小的时候,仅仅是从停留在大人们言谈中而得到的最初印象。“爬雪山,过草地”的故事,也只是在我小学的课本上,和在红领巾时代,以及在校宣传队演出的青涩的朗诵中。有了懵憧的体验。而真正领会到“长征”这两个词的含义,是在我长大些,会捧读大部头的书,而开始完整全面接触长征这一英雄史篇,那就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的《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 记忆中,那是七0年中期,因为母亲从小学教员,被贬为小镇图书管理员。因而,我常常课后,去图书馆翻阅书籍,在现今不复存在了,图书馆近旁的公园大槐树下,滋味有味地阅读。好像是在夏初知了还在树上鸣叫的一个午后,透过夕阳西斜窗棂,我发现书架上,有一本红封皮的,扛枪打红旗图画的书,这激发了我的好奇心,抽出书正是那本《红星照耀中国》。 那些天,我怀着极大的好奇心,读完了《红星照耀中国》。那时,带给我心灵的振撼是语言无法形容的。从当时少年我的感受中,和认知范围里,第一次彻底地了解了,一支军队史诗般的壮举。 后来,大约在78年以后,随着父亲落实政策回城。我们家从小巷搬到城西。而隔了一条巷,就居住着一位老红军。因为,我那年刚工作,又刚开始接手共青团的工作,缘于传统教育的需求。所以频频造访于那位老红军。在他的回忆里,长征,也是一个懵憧的记忆。他出身安徽,少时家贫。当时,红军来了,成立了苏维埃政府,他义无反顾地参加了红军。可能他的部队,属四方面军。长征开始时他只知道转移了,而二过草地时,他负伤了。只好留在当场老乡家。他清楚地记得,那个班长给了老乡一块银元,叫老乡代为照顾。抗日战争开始时,老红军执着地想回部队,辗转反复后来加入了老家的新四军。对于长征,在给我们讲课中, 红军和长征,很多时候,他说的更多的是,那些大哥大姐般的战友。其中一个故事,至今让我感动。一过草地时,老红军因为年纪小,不胜体力,饥寒交迫是经常的事。他说他的班长,对他们说的只有一句话:现在我们饿肚子,就是为了劳苦大众吃饱饭。在行军途中,班长总是有什么可吃的,都留给了战士。西出草地时,老红军的班长,却因为一次和马匪的战斗中,而不幸牺牲。每次,说到此,老红军就泪眼哗哗。最后,他总用一句话概括他的讲课,红军是老百姓的兵,万里长征是为老百姓的谋幸福吃饱坂走的。我至今想来,也是这一朴素的想法,支撑了红军跋山涉水的二万五千里,这就是一种精神的力量! 八十年代中期,我又接触到另一部关于长征的书。那是美国作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的《长征—前所闻的故事》。从另一个角度和视角,比较从深层次地了解了中国历史上,堪称史无前例的壮举。红军长征的史绩,不仅仅是一个个简单的故事,在我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敬佩于老前辈们的精神,并为之而感动。一双草鞋,一身单衣,饥寒交迫的万里征程,为了什么?是信仰?对于当时大多数普通战士而言,可能并没这高大深奥的理论,只是潜意识地为穷苦大众执着坚韧地寻求一条出路。其实这就是朴素的精神感召。后来,我常常参加五四歌会,在歌会中,我们保留的曲目就是《四渡赤水出奇兵》。在多少次激情昂扬的歌诵中,我进一步理解了长征的内涵和精神。 对于八十年前的红军长征,也许,对现今社会的而言,只是一个传奇。然而,长征精神可以概括成一种民族精神,那就是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的精神。坦率地说当今社会的确是缺失了这一精神。在世俗面前,我们需要精神力量的回归。我想,长征,必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会永远流传于世。阅读和重温长征故事,必将会使人们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呼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这正是我们目前实现”中国梦,”复兴民族腾飞的现实需求!现在借用埃德加.斯诺的一句话:“这场激动人心的的远征,它过去是激功人心的,现在仍会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钦佩和激情!”
|
|
|
|
2016-10-24 14:30:07
记念伟大的长征八十周年
|
|
|
|
2016-11-04 06:50:51
拜读醉爱哥哥佳作,欣赏长征经历和体会,“长征精神”是一种民族精神,她激励着全国人民奋发图强,牢记长征精神,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