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监督管理委员会——举报信箱 回复本帖
易的原生态

易的原生态 白丁

  • 4

    主题

  • 10

    帖子

  • 97

    积分

【已经受理】有这么不负责任的编辑吗?

2016-10-15 16:55:10

昨天我将我的文章《<老子>天下为公》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投稿到“作品赏析”版块,今天收到了退稿信。退稿也就罢了,可为什么编辑“湖北武戈”非得说我是大段大段地抄袭别人的观点呢?我是原创的好不好?!烦请您们能举出实例,给我一个认真的、明确的说法!!

易的原生态

易的原生态 白丁

  • 4

    主题

  • 10

    帖子

  • 97

    积分

2016-10-16 10:21:45

点开百度结果一看,与作者的文章几乎大同小异。——这是湖北武戈的话。那么,就请武戈先生把我的文章及网上文章一并贴在这里,请大家仔细看周详!

易的原生态

易的原生态 白丁

  • 4

    主题

  • 10

    帖子

  • 97

    积分

2016-10-16 10:24:13

2016-10-15
17:16:49我们已经是好友了,现在开始对话吧!
云陀螺 17:18:21
说吧,我怎么大段大段抄袭别人东西了?请您给出实证!
云陀螺 17:19:46
马上我接孩子去,6点半回来。您尽管发过来。
您发送了一个窗口抖动。
您发送了一个窗口抖动。
您发送了一个窗口抖动。
您发送了一个窗口抖动。
云陀螺 17:48:11
拜托,为什么不说话?
武戈 18:04:02
你是?
云陀螺 18:34:23
我在江山发了一篇《老子》天下为公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您凭什么说我大段大段地抄袭别人呢?请您拿出实证!
武戈 18:35:35
没说你抄袭,只说不应该摘抄原文和译文
武戈 18:36:14
那样不符合赏析文的要求
云陀螺 18:37:35
我哪些地方是抄的?又抄自何处?您必须给我一个交待!
武戈 18:38:04
原文和译文
武戈 18:38:34
换种写法会更好
云陀螺 18:39:52
原文和译文怎么啦?您在飞笺里可不是这么说的!译文也是我原创的好不好?!
武戈 18:40:24
你只要抓住了《道德经》核心,然后写岀你的感受就行了。
云陀螺 18:42:32
现在不是讨论怎么写。而是你需要对你的话的出解释!我怎么就大段大段摘抄别人观点了?!
武戈 18:43:34
那个不是我说,而是百度结果
武戈 18:46:02
要不这样,你再投进来,让别的编辑处理好吗?
云陀螺 18:46:25
百度结果?你百度到我写的内容了?你截图发过来
武戈 18:46:44
可能是我的水平有限
云陀螺 18:47:06
有你这么不负责任胡言乱语的吗?
云陀螺 18:47:46
我不是必须得发表,而是你得还我清白!
云陀螺 18:49:50
把您所谓的百度结果发过来吧,或者公之于众!
武戈 18:51:04
明天吧
云陀螺 18:51:57
为什么不现在?如果您确实握有实证的话!
武戈 18:52:25
不想再说这个问题了
云陀螺 18:53:23
我感觉您很没有道德,您枉活那么大岁数!
武戈 18:53:44
你再投进来吧,我不动你的文,可以直接让主编处理。
云陀螺 18:54:47
我说过,我不求一定要发表,而是您要对您的话负责!
武戈 18:55:55
我不会再与你纠缠这件事的
云陀螺 18:57:18
我研究《老子》六七年,算是让您一句不负责任的话给败了!
武戈 18:59:08
我们也有过多次退稿经历,但没有像这样纠缠不休的。
云陀螺 19:02:28
我这是纠缠不休吗?是您对我进行了诬陷并且到现在也没有给我明确的答复好不好?您故意转移话题不觉得亏良心吗?也不晓得江山为什么要聘用您这种人!
武戈 19:04:25
那你可以要求江山不要用我这样的人就行了。这是你的权利。
云陀螺 19:05:03
我正有此意
武戈 19:06:04
随意吧
云陀螺 19:07:40
原以为您能跟我道个歉…嘿嘿,算我高看您了。呵呵,文人呐…
武戈 19:08:19
你请随意
武戈 19:09:00
这是你的权利
云陀螺 19:09:12
真脸皮够厚
武戈 19:10:15
我们经常经历这样的污水,习惯了。
云陀螺 19:11:37
谁给谁泼污水了呀到底?您这黑白颠倒的功夫还真是一流!
武戈 19:13:31
不想跟你争论了,你随意吧!
江山尊重每一位作者
云陀螺 19:14:43
真是尊重别人就不会无中生有血口喷人!自重吧您!别枉为人!
武戈 19:15:06
我们也是业余为作者和读者服务的
云陀螺 19:20:43
就算没有报酬也应该说良心话办良心事儿。 


易的原生态

易的原生态 白丁

  • 4

    主题

  • 10

    帖子

  • 97

    积分

2016-10-16 10:31:04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释词】

一.名

“名”,其金文字形上从夕下从口。“夕”与“月”甲骨文同形,且与“肉”的甲骨文字形相近。鉴于“名”的金文字形上从夕下从口,故此处“夕”应理解作“肉”,应是“肉”的讹变。这一点可以“多”字为证。“多”的甲骨文是叠放的两块肉,金文则讹为二夕。

“口”,代表容器,表示容量和气度,表示特定范围。

所以,“名”的字形犹碗中盛肉。有“名称”、“定义”、“占有”等含义。犹狗食盆子、势力范围、专属经济区,犹奶酪、蛋糕,既得利益、名下私产,其他人不得染指。

所以,“名”是个体在社会上的“一席之地”,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合理定位。只有人人能够各得其所、进而各得其利,社会才能保持安定团结、繁荣发展。

《春秋谷梁传》曰:“夫名者,所以相别耳。”这是就万物而言。“名”,乃是指事物天生的格局。万物在此格局之中,“致虚极、守静笃”(第16章),自我发展,互不侵扰,专注于个人的“私利”——老子认为,这种“利己主义”其实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

然而,对于统治者,如果也是如此的话,那显然就是“名可名,非常名”了。也就是说,如果统治者将自己的利益凌驾于公众利益之上,或者说将一己私利作为国家的利益来捍卫,那显然就会与大众的利益相违背、相冲突。

所以,《庄子·天运》曰:“名,公器也。”老子要求统治者必得公而忘私,必得具有“利他主义”精神,此即“名,公器也”的精神实质。只有突破一己之私才可为天下“公器”。故道之“名”,其范围从“无”到“有”,格局最大,气度最是非凡。

 

二.可

    “可”,甲骨文从口从丂(读考)。“丂”,像古代一种支撑工具形。如今山区背重物上山途中,仍用这种工具支撑在重物下。故“口”代表容器,“丂”代表支撑工具。此物必得支撑在其能力范围内的重物方可,否则就易折断。故“可”代表量力施为之意。

所以,“可”有“正好、恰当、适合”之意,代表了一种局限。

故“可”,是局部不是整体,是有限不是无限,是个别不是全部,是主观片面而非客观全面。故以偏不可概全,一时非为一世也。故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可道”与“可名”皆专有名词,乃一己之“道”、一己之“名”。对统治者而言,它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口味和喜好,是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道”和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名”。它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排他性。

因此,“可道”就是“符合道”,它是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常道)的表现之一;“可名”就是“符合名”,它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名”(常名)的表现之一。借用《文子》的话来说,就是“故圣人所由曰道,犹金石也,一调不可更;事犹琴瑟也,曲终改调”。意谓:“道”犹钟磬一样,只是一种音调,不可更改;而做事犹如弹琴鼓瑟,一曲终结,就可改调。换言之,“常道”代表了永不改变的精神内核,“可道”则代表了“道”在不同背景和历史条件下戏剧性的身段儿、扮相。“常道”与“可道”就如同“象”与“物”的关系。也就是说抽象与具体不可相混淆也。

因此,“常道”、“常名”描述的正是无数“可道”(一己之道)、“可名”(一己之名)的集合体。即下文所说的“众妙之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表达了两个含义:

(1)“道”和“名”,无成执,无常形,能随时以行、应物变化。它们皆“应于物而不累(系)于物”。是谓“常道”、“常名”。

(2)个体不能代表整体,特殊不能代表一般,一时非为一世。

由以上分析可知,“可”具有时效性和局限性;“常”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而我们纵观全书,即可发现老子着重强调的是其局限性。也就是在告诫统治者,切不可把自己的意愿、主张强加于人,切不可将自己的权益凌驾于他人之上。这大概就是书中用“常”而不用“恒”的根本原因。

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乃是讲如何以大格局、大心胸、大视野、大智慧来看待“道”和“名”。即如何以“常道”为道,以“常名”为名,从而突破自身局限,摒弃小我实现大我。

《第11章》曰:“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只有不执著一己之利、一己之力,才能变“辐”为“毂”,“有车之用”,从而依靠集体这个平台或者说是载体,依靠集体的力量将自身的作用、贡献发挥到极致并从中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这大概也是对“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含义的进一步发挥吧!

 

三.常

“常”,就是“普通、平常”,就是“普遍”。“常”还代表了经常性的、不断深入、不断进行的那种状态。

老子对统治者的要求是:

(1)       承认物种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不可以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此即“包容并蓄”。

(2)       承认自身亦是广大人民群众中的普通一员,不搞特殊化。此即“平易近人”。

世间事,往往会因为统治者“尚贤”、“贵难得之货”、“见可欲”(第3章)等种种弊政而干涉人们的自由、奴役人们的心灵、统治人们的思想,名曰“大一统”,实质使社会陷入了固步自封的境地,丧失了进取和自我革新的动力,这是中国几千年来封建社会带给我们的惨痛教训。

“常道”是大道,是普遍意义上的道。“常德”(第28章)亦然。故“不离”、“不忒”、“乃足”之“常德”,亦名副其实之大德。

 

四.“始”与“母”

“始”,金文从女从台(怀胎)。《说文》:“女之初也。”本义应为女人怀胎。

“母”,甲骨文、金文从女胸前加两点,象妇女已产子有奶。《说文》:“母,牧也。从女象怀子形。一曰象乳子形也。”本义为养育孩子的母亲。

 

五.“无”和“有”

“无”,实际就是什么也没有。

“有”,甲骨文象牛头形,用牛头表示占有财富。金文改作从又(手),从月(肉),用手中有肉会持有之意。“有”有“丰收”、“多、富裕”之意。正像在成熟季节,大树结出了累累果实;又像母体对万物的无私滋养,虽然她也许并不富有,然而也必能牺牲自己来养育子女,此即“有”也。

关于“无”和“有”的关系,大致见于以下章节:

《第1章》     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第2章》     曰:“有无相生。”

《第11章》曰:“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40章》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具体到本章,“无”对应“始”,犹“果壳中的宇宙”,并与“妙”相呼应。“有”对应“母”,犹“时间简史”,并与“徼”相呼应。

“无”和“有”是一对相反的概念。以“无”名“天地之始”,以“有”名“万物之母”,不但与“妙”和“徼”相呼应,也与下文的“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相呼应。

 

六.“妙”和“徼”

“妙”,《正字通》:“女少也。”可写作“玅”。

“妙”有“深微”之意。表示“质朴、简单、纯粹、精微”,具有“暗深”的特性。用以描述“道”所具有的深度。犹水井一般,越深,从上往下看井底就越小、越暗。

“徼”,《说文》:“徼,循也。”本义为巡逻、巡察。可引申为“边界”。

“徼”有“明、广”的特性,是所能达到的“边界、界限、边际、极致”。

 

“妙”,不只是精微之意,更契合着生物体的幼年。因为处在幼年阶段,故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代表了“蓬勃的生命力”。因此是“时空”中的“空间”要素。

“徼”,不只是广大,而且是界限、局限。代表了生物体达到生命顶点的状态,是“成熟期”,是“成年阶段”。代表着“强大的生殖力”,预示着会产生不可胜数的后代。因此是“时空”中的“时间”要素。

 

七.玄

“玄”,甲骨文描述的是水中水草相互缠绕的情形,金文则是突出了水草相互缠绕这一点。水草相互缠绕却随水流而显得和顺无争,此即为“玄”。

单就金文字形而言,“玄”像两股拧在一起的绳子。这就好比《大话西游》中的赤霞仙子与紫霞仙子,她们同属如来佛祖座前油灯里的两根灯芯,既同根共生,又相互缠斗,但又谁也离不开谁。

 

《说文》:“玄,幽远也。黑而有赤色者为玄。象幽而入覆之也。”那为什么说“黑而有赤色者”为玄呢?

有两种理解:一种是黑色是夜幕的象征;赤色是朝阳升起时的颜色。黑色为主色调,红色为次色调,象征晨与昏的轮回交替。昼与夜反差鲜明,却也有晨昏短暂交融的时刻,是谓黎明,是谓玄。

另一种理解是黑色与红色,譬如血液的两种状态:是新鲜血液,则为赤色;是干涸的血液,则为褐(黑)色。由此,先民以黑红交织为“玄”,代表生死之轮替、生命之轮回永恒。

 

因此,“玄”是相对相反的两种事物紧密结合在一起,乃深远广大、具备无限张力之谓也。它突破了自身的局限,因此能够站在一个全局的高度去平等关注众生,并进而实现个人的价值。它是相反相成的辩证,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是全体与自身利益的和谐体现,而不是个人与集体与他人你死我活的利益纷争。即所谓“非零和游戏”。是谓“全”,是谓“反”。犹太极图中的两尾阴阳鱼,互逐共戏,和美顺畅!

由此可见,“玄”是无我。是摒弃小我以实现大我。是以大心胸、大境界、大视野、大气度来看待问题。《第49章》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都是在说明这一问题。

由此可见,“玄”乃“大公无私”、“公而忘私”之谓也。是“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夫惟无私,故能成其私”(第7章),是“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第65章),从而使个人利益、个人诉求在对社会、集体的充分关怀中得以实现。

 

“玄”兼具有“远、同”的特性。“远”,就是“深远绵长”之意。《第42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若将“道”视作第一代,则万物恰为第五代,正好为“玄”,即玄孙也。

因此,“道”距离甚远,仿佛并非直接作用于万物,万物的生长变化也仿佛与它无关。但它却是万物的始祖,生长的源泉和动力所在。故凡指“玄”处,皆幽深绵远之本根。

也正因此,圣人之德与万物总似有隔。这就像人类始祖,虽然德被后世,却未曾直接被后世子孙感受到。这或许正是“玄德”的另一种含义。

“玄”就是“同”。“同”,其甲骨文字形像多人共抬一井盖儿也。故目的(出发点)相同,而考虑问题的角度、采取的方法措施不同。《第1章》曰:“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谓其貌似南辕北辙,实则殊途同归。

所以,“玄”乃混同。可谓“混”中有“辨”,“辨”中有“混”。“混”体现了和谐,体现了平等,故而“兼利无择”;“辨”则体现了差异,体现了特殊。而也正是这种对比分明才得以更加清晰、准确地描述事情的本质。

所以,“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中,“此两者”乃是指“妙”和“徼”也。它们一个代表深度,一个代表广度;一个代表精微,一个代表广大,它们方向相反,意旨相同,相互阐释,相互发挥,相互澄清,相互证明,从而将“道”深远久长的特性展现在世人面前。

 

【释文】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可道”,是以“可道”为(大)道;“名可名”,是以“可名”为(大)名。“常道”,即大伙儿的道,即普遍意义上的道;“常名”,即大伙儿的名,即普遍意义上的名。

有“道”必有“名”。一则,“名”是用来描述、规定“道”的格局的;再则,“名”是权益、是利益范畴。而“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故论完“道”即论“名”。

2.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上一句提到了“常名”,那何谓“常名”呢?它的范围到底有多大呢?老子在此提出了“无”和“有”的概念。

“无”,就是没有。“始”,开头,最初阶段,本义为女人怀胎。“无”,描述的是天地混沌一气,胎藏、孕育一粒种子时的情景,实质就是天地之间尚没有任何事物诞生时的情景。

“有”,就是富有。“母”,母亲,母体。“有”,描述的是如参天大树般结满累累硕果的万物的母体。实质就是自从天地间诞生了一粒种子,它便作为万类万物的始祖而存在。

3.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欲”,《说文》:“欲,贪也。”一个“欲”字说明这是大而化之、推而广之,是在借用“无”和“有”代表的精神内涵来作为衡量道之“名”的终极标准。

也就是说,“无”和“有”,实际代表的是同一种事物的初生和成熟两个阶段,或者说是两种不同的存在形式。此亦后文所言的“同出而异名”。它们一个可谓无限小,一个可谓无限大,因此是天下“名”中的两种终极形式,因此用它们作为衡量“常名”的标准那是再合适不过了。

“观”,是“以……为标准去衡量”之意。“其”,道也。“道”,具有“妙”和“徼”的特性。即道之名为“妙”和“徼”也,即“道”活动在“妙”和“徼”限定的边界之中也。因此,只有“妙”等于“无”,“徼”等于“有”,我们才可以认为它不是“可道”而是“常道”。

4.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此两者”,妙和徼也。“妙”,精微也;“徼”,广大也。作为一对反义词,它们不正代表了从原点出发分别向相反的两个方向延伸的趋势吗?故曰“同出而异名”。它们相反相成,又共同构成了所谓的深远,这就是“玄”。

“玄之又玄”,是指比“玄”还要“玄”的,是“妙”和“徼”分别向两端不断拉伸的过程,是不断突破自我,进行无限扩张的过程。而“玄之又玄”的终极标准,便是“无”和“有”。“妙”无限接近于“无”,“徼”无限接近于“有”,这就是“玄之又玄”。

由“无”和“有”共同构成的这个深远广大的空间,便是“众妙之门”。也就是所谓的“常道”,即万物之经由。

在本句中,为什么说“众妙之门”而非“众徼之门”呢?“徼”有边界、界限之意,但当“玄之又玄”时,“可道”之“妙”与“徼”便在此无穷区间内统统归为渺小,故曰“众妙之门”。此亦犹谓众生平等。

【总结】

“可道”,乃一己之道,一己之自由,因此不是天下人之道、天下人之自由。“可名”,乃一己之权益、一己之主张,因此不是天下人之权益、天下人之主张。作为统治者,只有突破一己之局限、摒弃一己之私欲,才能实现与民众利益的和谐一致。这就叫“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无”和“有”,一个代表了空间的起始,故而无限小;一个代表了时间的起始,故而无限大。所以,用它们作为“道”的衡量标准那是再合适不过了。从无限小到无限大,符合这个条件的是“常道”,低于这个条件的是“可道”。

“常道”是所有“物之道”的总和,是万物共同的道,是绝对无限大的空间和时间的综合体。而“可道”只是某一种或某几种“物”的道:它是个别而非全部,是特殊而非一般,是有限而非无限,是相对而非绝对。

“妙”,不只是“精微”之意,更契合着生物体的“幼年”。因为处在幼年阶段,故有巨大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潜力,代表了蓬勃的生命力和广阔的空间特性。“徼”,不只是“广大”,而且是界限、局限,标志着生命体就此达到了生命的顶点。是“成熟期”,是“成年阶段”,代表着强大的生殖力和恒久的时间特性,预示着会产生不可胜数的后代。

虽然,“妙”和“徼”分别代表“道”的空间和时间特性,然而其实质并无不同,只是分别反映“道”的两个不同侧面罢了。而正是时、空的相互说明、相互结合,才使“道”具有了普遍性和恒久的历史传承性。

当我们以“无”、“有”作为终极标准去衡量,便会发现:当“妙”无限接近于“无”,当“徼”无限接近于“有”,这便是我们所说的“常道”。它以“无”、“有”为边界,因此能够涵盖一切。它又不以固定的形式存在,往往能应物变化,与时俱进。它是无数个体(可道)的综合体,是谓“众妙之门”。

“众妙之门”,即“万物之经由”。就是万物都由此通过。也是万物之由来。“门”,犹母体之阴门。如果说“道”(常道)有唯一不变的精神内核,那就是以“万物生”为最高准则。

【译文】

那些只能存在于某些有限条件下的“道”,并不是我想说的具有永久生命力和普遍意义的“道”;同样,那些只能存在于某些有限条件下的“名”,肯定也不是我想说的具有永久生命力和普遍意义的“名”。

众所周知,“无”是用来描述天地混沌一气、胎藏着一粒种子时的情景的。而“有”是用来描述如参天大树般结满累累硕果的万物的母体的。它们一个无限小,一个无限大,所以,以此分别去衡量“道”的精微和广大那是再合适不过了。

而“道”的精微和广大,其本质相同,只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它们相互补充,相互证明,共同促成了“道”的深远久长。

深远又深远,是远比深远更为深远的远。其精微无限接近于“无”,其广大无限接近于“有”。这,便是天下道宗,是永恒之道!


易的原生态

易的原生态 白丁

  • 4

    主题

  • 10

    帖子

  • 97

    积分

2016-10-16 10:31:52

上面是我的投稿,请诸位明鉴!

易的原生态

易的原生态 白丁

  • 4

    主题

  • 10

    帖子

  • 97

    积分

2016-10-17 10:18:50

嗯,有理!谨遵姐姐教诲!

共1页 1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