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庄子《逍遥游》,传说庄子是诡辩专家,今天看来还的确有那么点意思。
先说逍遥游里开篇大鸟之说,他有一个比喻,北冥有大鸟谓之鹏,其背不知几千里也,它要从北极飞往南极,历时六个月,其中一个湖泽里的小鸟——斥鹤就发问了:我飞的也快也伶俐,天地不过湖泽这么大,哪有那么大的地方供那么大的鸟还要飞那么长的时间呢?这大概就是指庄子具有辩证的思维去看待问题。“在庄子看来,鹏与斥鹤的大小之间各有个的自由一面,也各有个的不自由一面。斥鴳以小自矜就必然陷入不自由而不能自拔。”
《逍遥游》里还讲到三皇之一的尧让位给许由,许由听了去河边洗耳朵之事。我不高兴许由未免太过清高,即便他说的很谦虚:说尧你已经把国家治理的很好了,我就不要去冒领你的功劳了。话是很谦逊,但是为嘛要去洗耳朵呢?意思是俗世玷污了他宁静无为的心。这里讲到君子处世现象“不争不取不荣不辱”无为之境。我是很不以为然的,如他们真的不争,不严格要求自己,又怎么能达到智者境地?不显示自己,世人又怎么推崇他们为圣?这不是自欺欺人吗?就如同不是有钱人取笑铜臭一样露出寒酸的样子吗?所以拒其名必已经拥有名了,才有资格假惺惺地说别让名利污染了我的耳朵。
《逍遥游》里还说了一个神话故事: 在藐姑射山上,住着一位神人,肌肤象冰雪那样白洁,恣态象处女一样柔美。不吃五谷杂粮,吸清风,饮甘露。乘云气,驾飞龙,邀游于四海之外。她的精神十分专一,对万物不加闻问,从而使万物不受灾害,年年谷物丰收。为什么古今男人的心里装的最高的神都是美妙的女子呢?为什么不是一个独具智慧仙风道骨的老者呢?可见“食色性也”是古今中外通用的道理啊。不过这样的一位女子的确是惹人爱慕的,也是女子争相模仿的榜样。
庄子虽然在我的理解中是一个内心如一潭死水的老古董,但是他对于认识新观点还是积极的态度的,他说,你没见过不代表没有,比如聋子不听庙堂的钟鼓之妙,瞎子不能共赏自然之美,但是不代表这些美好的东西不存在啊? 那样的一个美妙女子就是存在于德智高尚的人心中的一个形象、一个楷模,所以他们都不屑于在世俗里争斗,他们已经达到无为而为的状态了。
《逍遥游》里还说到一个葫芦的事,有人认为一个很大的葫芦没有用,装倒是能装五石米——五六百斤那么多,可是用来盛水呢,太大搞不动,没有用只好弄碎了。庄子就说:你这个笨蛋,不是葫芦没有用,是你不会用,既然能装五石稻子,那你不如把它打开,当成小船飘在水里,你划来划去多自在啊。哈哈。这样看来庄子还是挺幽默的。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就是说一种治不皲裂手的膏药,那一家制造出这一种药,只是因为他们长期从事洗衣服这个行业的。但是有一个人花一百块钱买了他的药方送给了皇帝,于是皇帝一高兴就给他当了大将军,大将军在战场上立了大功,皇帝又分给他一座城池。这其实跟膏药已经没有直接的关系了,但是善于利用的人呢,就用膏药架了一座通往成功的桥梁,让他得到了一个机会,而那家发明膏药的人呢,一辈子还在给人洗衣服。其实庄子在辩证“天生我材必有用”这么定律,但是必有用的被动和主动出击还是有天壤之别的。庄子的无为其实也是一种无可奈何罢了。还例举了一棵树,大而无用的樗树也就是臭椿树,木匠看见它都绕道走,因为它“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 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但是庄子怎么说的呢?那你不能把它栽在边远地带,然后你可以在烈日下靠着它乘凉吗?这棵树呢,还因为它没有用而活得很久,这不是很好吗?这就是诡辩,不切中要害而言其他。人家说:这棵树能制造出什么东西呢?他说:你别制造东西了,让它自由自在的活着,你还可以乘凉。看上去很有道理,这棵树活着就是用处,但是树的实质还是没有用啊。可是你又反驳不了他,活活被他气死。
以前在课文里看过《逍遥游》,原来只是节选了前一部分,今天总算完整地看完了《逍遥游》。想想庄子这个老头还是挺有意思的,明天继续看《齐物论》,不知这个老头又要搞什么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