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务管理 回复本帖
林儿

林儿 探花

  • 220

    主题

  • 1300

    帖子

  • 15764

    积分

《略说小说素材的选择与剪裁》

2016-12-04 19:22:30

 个人简历:江凤鸣,男、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林业作家协会会员,江山文学网签约作家。江南大学商学院董事、名人文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无锡青商学院兼职教授。曾修渠,从军,务工,一直坚持业余写作,自称是文学殿外的守愚人。十五岁发表诗作《莽太行》。长篇报告文学《追赶太阳的人》入选香港世界文库出版社《中国英才》。《为了闪光腾飞的一瞬》入选《爱我祖国爱我家乡》。
著有散文集两部。散文、诗歌、小说、报告文学等两百多篇文字,散见于各类报刊杂志、网络文学平台。   

             《略说小说素材的选择与剪裁》

             流年社团文学社团顾问:江凤鸣

 各位老师,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

  今晚跟大家一起讨论的课题是《略说小说素材的选择与剪裁》。这个课题是个老课题了,前边有人说过,后边还有人会说。今天,我只是把自己阅读小说的一些体会,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说得不对的地方,欢迎批评指正。

  一、引子

  每一个拿起笔来写小说的人,都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写什么,怎么写,也就是素材选择的问题。我们每个人在现实中的生活,其实很少有连贯性的“故事”,现实生活,是很琐碎的,如果你有记日记的习惯的话,你就会发现,我们在现实中,往往会把一天的时间人为地切割成很多段落,比如吃饭、阅读、工作、聊天、购物、睡觉,每一个时段长短不一,跳跃性很大,简直就是一地鸡毛,遍地碎片。

  小说,其实就是把这些零碎的、互不连贯的、鸡零狗碎的事情,通过小说作者用写作工具,把他们重新剪辑、粘贴、组合起来。通过移花接木、张冠李戴、以奇显正、扩展生发、取事变情等手法,创造一个虚拟的环境来表现典型人物。

  对小说素材的选择和剪裁,是小说写作的第一步,这一步走得好,将会事半功倍。素材选择适当,剪裁恰当,小说写作也就成功了一半。

  不过,我这里要声明一下,我今天要讲的小说的素材的选择和剪裁,完全是基于古典与传统小说的写法。对于现代小说,特别是超现实主义的、魔幻现实主义的,或者穿越小说、意识流小说不大起作用。

  著名小说家马原先生说,小说的概念越来越不容易界定了,部分原因是文无定法这条古老的原则在起作用。部分原因是二十世纪起令人眼花缭乱的思潮的变化更迭。先是时序规则被发现是骗局,接着是摧毁情节和故事,小说变成了一种叫人雾里云里的东西,玄深莫测,不知所云。一批创作了这种文字的人被称为文学大师,被整个世界的小说家们尊为圣贤,比方乔伊斯、普鲁斯特、伍尔芙、乌纳穆诺,莫名其妙。

  精神分析学进入小说,意识流向前开拓、打破时空观念,活人穿越远古,死人穿越现代,天上地下水里空中,呼风唤雨撒豆成兵,入魔入仙似鬼似人,小说成了需要连篇累牍的注释的著述,需要开设专门学科由专家学者们组成班子研究讲授,小说家成了玄学家,成了要人们顶礼膜拜的偶像。总之不是写小说的疯了,就是读小说的痴了。这样的小说,基本上已经不需要素材的选择和剪裁了。因为基本上已经超出了人类的生活界限,超出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体验。

  所以,在进入正题之前,我要声明一下,我这里和大家讨论的是关于人类的、传统的小说素材的选择和剪裁。也就是回到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或者西方海明威和福克纳之前的时代。因为我不是神学家、病理学家、精神病医生,只能说说自己懂的,对于不懂的,不宜乱说。

  我这样说并不是要否定现代派文学思潮下诞生的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荒诞主义等流派的创作,相反,莫言先生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写成的《红高粱》等作品,也大放光彩。表现主义的作品《鬼魂奏鸣曲》、《地洞》;意识流的《墙上的斑点》、《尤利西斯》;未来主义的《黄与黑》;超现实主义的《永远作为第一次……》;存在主义的《局外人》等都是非常优秀的作品。关于现代派小说作品,我想如果有机会,我们可以另外讨论。

  在这里,我要先向曹雪芹、罗贯中、鲁迅、钱钟书、沈从文、狄更斯、马克吐温、雨果、陀斯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等等中外经典作家们致敬。因为,今天要讨论的小说素材的选择和剪裁,正是通过阅读他们的经典所形成的一种感悟。

  各位朋友,在界定了今天要说的主题的范围之后,我们下面进入正题讨论。

  我延续自己一贯的风格,不去讨论高深的理论问题,还是直接进入实战技巧。

  下面我们就讨论第二个话题:素材选择与剪裁的实战技巧。

  小说虽然是虚构的,但绝不是凭空胡编。每一篇好小说,都有生活中的素材,生活原型,经过作者的变异、夸张、拼接、注入情感、思想,通过再加工、再创造,就成了一个好的

  限于时间,我们今天就来讨论小说题材选择与剪裁的八个

  第一招:张冠李戴,移花接木。

  小说创作,就是塑造典型环境里的典型人物,但现实生活中很少有小说中那样的典型人物。作者在创作小说过程中,有时会选择生活原型,作为模特,写进小说。但生活中的原型人物,一般是粗糙的,分散的,往往其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混合在一起,因此,创作时,就要对生活原型精心选择、提炼、进行必要的移植和补充。

  记得在部队时,那时我还很年轻,领导要我去写一个先进典型,我写了几稿也交不了差。一个老同志就骂我:你咋这么笨呢,知道狗熊是怎么死的吗?你不会多采访几个典型,放到一个人身上写吗?真是一句话点醒梦中人。最后,我的先进典型没写好,却用这些素材写了篇好小说。

  后来,我读了著名作家马烽写的《我的第一个上司》,印象特深,非常感动。马烽是长篇小说《刘胡兰》、《吕梁英雄传》的作者。他的小说《我的第一个上司》写于大跃进年代的1959年。写的是水库工地上一个农村干部老田的形象,突出了他实事求是、尊重科学、为人民长远利益着想的优秀品格。抨击了浮夸风、主观主义。这在当时,非常难得。

  但这个形象高大完美的“老田”却是作者拼凑起来的。当时,作者正下基层体验生活,临时客串“县委书记”,他在水力工地上发现工地总指挥,原来是临时抽调来的县教育局长。这个老兄有点知识分子做派,平时稀稀拉拉,但关键时刻能够瞪起眼来,一丝不苟,很有主见。还有一位村支书洪水泛滥时,在大水里泡了七天七夜,得了严重关节炎。还有老田,在紧要关头会发脾气骂人,连上级领到都得听他的。这些其实是作者从黄河船夫那儿得来的印象。这些船夫,在惊涛骇浪里,面对瞬间的生死存亡,别说人间的大官,就是天王老子也敢骂,不骂,一船人的命就没了。还有堵缺口的故事,其实是作者小时候经历过的事。作者就把这些人和事,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弄在了“老田”身上,“老田”这个人物,通过作者的巧妙拼接、剪裁,有血有肉丰满起来了。

  第二招:主客合一,重塑一体。

  小说创作,往往来源“偶遇”,一件偶然看到的事、听到的事,触动了作者的软肋,让他动了心,动了情。这个故事,让他难以忘怀,非写出来不可。这个故事就是小说成型之初的客体素

  但是有时候,单单就那么一个故事,却显得单薄,难以形成艺术构思,形象也不完整,要将素材化成题材,就要给它必要的补充。很多时候,作者会将自己的客体素材中补充进自己熟悉的故事细节,会在预备描写的客体人物身上掺入自己的感情、体验、思想或经历。小说中的人物仿佛是镜子里的作者,但又不是作者本人。

  王愿坚是我当兵时崇拜的部队作者,他有一个短篇故事《党费》,非常感人。这篇小说是他的成名作,后来,他延伸了《党费》的故事,写出了影响了几代人的红色经典电影剧本《闪闪的红星》。

  年轻的朋友们可能不熟悉《闪闪的红星》,但是你一定听过李双江唱的“小小竹排江中游”,听说过李双江和梦鸽的儿子耍流氓的故事。这个是后话了。呸呸呸,《闪闪的红星》和李双江儿子不是一码事哈,前者是小红军英雄的故事,后者是不知廉耻的阔少爷的闹剧。

  接下来,我们书归正传。王愿坚的《党费》感动了无数的人,我们当年很多战士读了,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但这个故事却是作者听来的。

  故事的情节是红军主力长征了,红军游击队在山里坚持斗争却没有盐吃。青年妇女卢春兰就走家串户,凑了些咸菜交给山上下来的人带去,结果,咸菜却被敌人的巡逻队截下了,并用死亡来威胁群众,交出组织者。千钧一发之际,卢春兰领着自己才五六岁的儿子站了出来……

  作者回忆说:这个故事发生在1935年。而自己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斗争形势以及当地的生活风貌并不了解,对于人物的精神状态也不理解。而且当时听到的,就是这么一个孤零零的故事。怎么把这个故事有血有肉地表现出来呢,特别是怎么把卢春兰动人的壮美表现出来呢?作者,想到了自己经历的两件事:一件是自己在抗战时期,1944年,因为年龄太小,被八路军“埋伏”托付给一位房东大娘做儿子,有次鬼子扫荡,抢走了所有能吃的东西。鬼子走后,作者和大娘母女一起回到家,大娘把仅剩下的两个窝窝头给了“小八路”,也就是作者本人,却走到里屋,把花生壳嚼碎了,嘴对嘴地喂饥饿地哭叫的小妹妹。还有一件事,是作者1946年,解放战争时,整理烈士遗物时,发现他的衣袋里,有一个笔记本,里边夹了两毛钱的“北海票”,那是解放区的货币。钱下边写着:“要是我牺牲了,这就是我最后的党费”。

  作者就把这样自己亲身经历的两件事与听来的红军时代的卢春兰的故事,融合到了一起。把最后一口饭省给小八路吃的老区母亲,把自己最后两毛钱,留作党费的战地烈士,作者就这样把三个故事有机地叠加在一起,从而写出了感人至深的《党费》。

  第三招:取舍有度,当舍就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碰到的事情,往往是美丑交织,鱼龙混杂,即使在一个人身上,也是精华与糟粕共存。因此,我们在素材的选择上,不仅要知道应该选什么,写什么,也要弄懂,那些不应该写,该放下的就一定要放下。乔治•桑说:艺术应当寻求真理,真理不是描写罪恶。”生活中,巨大的矛盾冲突,有时会与五光十色的细枝末节纠缠在一起。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仔细地丢弃掉那些粗糙的、虚假的、与主题无关的东西。

  而初学写作者做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什么都不肯丢弃,小说也就变得东拉拉西扯扯,毫无重点。以致喧宾夺主,误入歧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俄国作家契科夫在说到他的中篇小说《在峡谷里》时,曾这样回忆:我在这篇小说里所描绘的正是我在中部一个省份见到的生活。关于在这里的生活,我见到的比小说里写到的要多很多。商人郝明一家(小说里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是有的,只是实际上,他们还要糟糕。他们的子女从八岁起,就喝伏特加,从儿童起就放荡。他们把整个这个地区的人传染了梅毒。我在这个中篇小说里,没有提到这一点,因为人们认为提到这一点是违背艺术性的。

  俄罗斯小说家托尔斯泰的小说《太贵了》,是根据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摩纳哥的囚徒》改写的。在莫泊桑的小说里,这个故事是牧歌式的,到处是世外桃源般的景象。摩纳哥国王是个“善良而爱好和平的”人,那里的所有王公大臣们都是宽大为怀的。小说的素材,到了托尔斯泰那里,这些歌颂都不见了。变成了以下这样一个故事。

  摩纳哥是个只有7000人的小国家,主要就是靠着轮盘赌场过日子。有一天国内发生了一件谋杀案,根据法律犯人要斩首,但摩纳哥没有断头台,也没刽子手。大臣们就向法国借,法国人索要费用12000法郎。国王嫌贵,他们又向意大利借,意大利也要12000法郎。国王当然还是嫌贵。大臣们无奈,经过商量,改判犯人无期徒刑,派一名狱卒看守,并给犯人送饭。这样过了一年,国王觉得养着这个犯人开销太大了,就让把看守撤了,开了大门想人犯人跑掉。可犯人却不但不跑,还自己打饭吃,吃饱了自己把自己关起来。无奈之下,大臣动员犯人走了算了,可犯人振振有词地说:我名气搞臭了,出去没饭吃。坚决不肯走。大臣们只好经过商量,决定给犯人每年一笔六百法郎的养老金,犯人这才同意出狱,迁居到了国外。

  对于生活素材的不同选取与剪裁。使得莫泊桑与托尔斯泰写出了主题完全不同的小说。我们不得不说托尔斯泰这个老头太厉害了。莫泊桑笔下善良的国王,到了他的笔下竟然是这样吝啬、贪婪、虚伪。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这两篇不同的小说对照着读读

  第四招:点石成金,取事变情。

  司汤达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名著《红与黑》想必爱好文学的朋友都读过。1826年在法国一个叫兰納的地方,发生了一件凶杀案。一个家庭教师,杀了女主人,也是他的情妇。因为他的情妇,写了一封信,让他跟第二个情妇——一位富家女的婚姻泡汤了。在他对第一个情妇连开两枪后,被判处了死刑。

  这原本是在那个时代,法国几乎经常能听到的故事。可是当司汤达在《司法公报》上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却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他就把这么简单的一个故事,一个因情变杀人的小人物,给他注入了法国资本主义初期的大背景,从而塑造出一个叫于连的青年形象。从唯利是图的外省小城到省会贝尚松,再到首都巴黎,从阴森可怖的神学院到黑幕重重的保王党,从爱情生活到宗教活动,再到秘密政治会议,鲜明地勾勒出查理十世统治下的法国画面。于连,这个因情杀人的小青年,也就被司汤达改装正了一个个人奋斗、孤芳自赏、最终成了一个跟整个社会作战的叛逆的不幸者。

  我们不得不佩服司汤达点石成金的本领。我们在这里说的取事变情。就是把从生活中真实故事情节取来,然后改变生活素材的社会意义,改变原来的性质,通过注入新的主题思想,使其具有更深刻的艺术概括力。说的直白一点,就是“取其躯体,注以灵魂”

  第五招:因风杨柳,顺水推舟。

  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有极简单的事情,从你眼前一闪,让你眼前一亮。它可能是一个印象,一点情绪,一个意念,不是什么完整的故事,就是那么“一小片”,而这忽然闪现在你眼前的“一小片”,却深深地感动了你、牵挂了你,让你难以忘怀。

  这样的瞬间印象,或许经过你的发掘、想象与再创造,会成为你小说故事和人物的原始素材。有时候,瞬间的印象会成为触发你创作欲望的点火器,让你的激情燃烧起来。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触景生情,睹物思人。就像是心头点亮一盏灯,许多原本在内心里积累的生活体验和生活印象,一下子从黑暗中走了出来,于是故事活现了,故事形成了,一篇小说就此诞生了。

  老作家沙汀有篇著名的小说《在其香居茶馆里》,讲了个国民党抓壮丁的故事。1940年,在沙汀主持的小说座谈会上,听众递了好几张字条,其中有一张内容大意是:现在兵役问题积弊很多,经常闹得鸡犬不宁,作家为啥不揭发?就是这张纸条,一下子让沙汀想起了许多抓壮丁的见闻。特别是想起一个农艺师给他讲的一个故事。这个农艺师有个侄子被国军抓去当壮丁,经过这位农艺师的活动又被释放了。据他说:晚上新兵们集合起来排队,报数时那娃故意把数目报错,队长就说,你这样笨,配打“国仗”?快把衣服脱下来,滚!这个小壮丁就这么被放了。

  就是这么一联想,沙汀写出了一篇脍炙人口的好小说。

  第六招:借树开花,情节蜕化。

  树上本无花,借用绸布彩纸就能做出各种花样,让它满树开花。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于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故事的加工和改造,借树开花,情节蜕化,就能体现出生活中的辩证法。

  小说作者要在纷繁复杂的小说素材中,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剖析和剪裁,以求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探明生活事件的深刻含义,使主题思想得到升华。这一探寻的结果会形成整体故事的整体蜕化或者部分情节的蜕化。

  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写作经验:当初在分析素材的时候,原本不太重要的事情,写着写着就变成了重要的章节,有些事情原本跟作品关系不大,但落笔后却突然变动、发展,成了作品有机的光彩篇章。有些本不想写死的人给你写死了。有些在生活素材中死去的人,却因为小说主题的原因,给你换个环境又写活了,而且还是完美的大结局。这个就是我们要说的借树开花,情节蜕变。

  我们来看中外两位作家写作中选择和剪裁的例子。

  一个是山西作家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不知咋的,我特别喜欢这篇小说,读了几十年了,还是喜欢看。这个故事的题材来自一个真实的故事。当年太行山抗日根据地,有位民兵队长叫岳冬至,因恋爱引起的矛盾,被“金旺”(《小二黑结婚》中的坏分子)一类的人整死了。当时抗日政权刚成立,农村中的封建反动势力还很顽固,农民中也存在着浓厚的封建思想和习惯势力。岳冬至的案件在当时有着典型意义。于是作者经过加工提炼出反封建、反恶霸、自由婚姻的主题。但是作者认为原来的事件太悲催了,也不是抗日根据地的主流,缺乏代表性,于是作者把死了的岳冬至,写成了活泼泼的小二黑,让他不仅战胜了恶霸,扳倒了三仙姑还与小芹终成眷属。

  另一个例子是果戈里的《外套》。果戈里是俄国著名的批判主义作家,他著有《死魂灵》、《钦差大臣》等讽刺意味浓厚的作品。《外套》的素材来源于一则,果戈里听来的“官场逸闻”:一个贫寒的小官员,用尽多年积蓄买了一支猎枪,可是在第一次打猎中就丢了。他由此懊丧生病,几乎丢了性命。同僚们出于同情心,又大家捐钱为他买了新猎枪。这个喜剧故事,在果戈里的笔下蜕变了,成了一幕讽刺悲剧。原来素材中丢失的奢侈品猎枪,变成了生活中必备的“外套”。丢失猎枪变成了外套被抢。同僚们捐钱的同情心,也变成了主人公外套被抢后,既遭到同僚们嘲笑,又被老板训斥。将人物命运由喜剧蜕变成了悲剧。从而提炼出“谁也不可怜的人”的主题。这篇小说,被大作家陀斯绥耶夫斯基赞誉为“开创了一代俄国小说创作、引出了一整串小人物艺术形象。”

  第七招:随意点染,铺成一篇。

  最近几年来,历史小说大行其道。很多作者热衷于取材古代历史、神话、传说,效仿鲁迅先生,写出不少的“故事新编。这一类小说,不是拘泥于历史的真实,而是着眼于历史的真面貌,古人的真精神,发掘历史传统,歌颂或鞭笞历史人物。这类小说,虽然取材古代,却更具有与现实性相联系的鲜明特色,即在历史题材里引进不少现代生活的细节。

  巴尔扎克有篇小说叫做《长寿药水》,写的是西班牙传说中的浮浪子弟唐璜。法国喜剧大师莫里哀,曾经写过一个剧本《唐璜》,在第四幕第七场,唐璜挨了他老爹一顿训斥后,剩下他一个人时,发话咒到:“哎!你要多快死就死去吧,你要搞呀,也就是这个顶相宜。挨班儿来,一人一趟,父亲跟他们的儿子活一样久,我看着就气闷。”

  就是这么一句话,启发了巴尔扎克,编了一个取材于《唐璜》,又不同于唐璜的新故事。他让喜欢寻欢作乐的唐璜执行老不死的父亲的遗命,趁尸体还温暖的时候,赶紧在他身上涂抹一种长寿药,他不想让老家伙活过来,那样他就会失去遗产继承权,但他又想试试这个药灵不灵,就在老爹的右眼皮上抹了点,结果死人的右眼就睁开了。他不想让老家伙活一百岁,狠心地把这颗睁开的眼给挖掉了。

  时间过的很快,现在到了他要死的时候了,于是他温和地对儿子说,在他死后,立刻拿药水在他身上涂抹。儿子听了,边哭边在他身上涂抹,就在涂抹完右臂的时候,这只复活了的手臂突然搂住了他的脖子。儿子大惊,药瓶滚落摔得粉碎。但死者的头发变黑了,眼睛变亮了,嘴唇变红了,他挣扎着想起来,却被没有复活的尸体拖住了。围观的人们大喊:“奇迹!”修道院长立刻看出这有利可图,就摆开仪仗队,把半活人搬到大礼堂瞻拜。半活人忍受不了这种骗人把戏,拼命挣断脖子,头落下来,咬住院长的头,喊着:“你倒说啊,有没有上帝?”和他一道死去。

  这篇小说,不仅新编了故事,而且又揭示了家庭因经济利益而解体,鸟为食亡,人为财死,就算上帝的使徒也是如此。比之莫里哀的剧本深刻多了。

  第八招:离奇古怪,以奇显正。

  我们前边说的几招,大多是现实主义的题材,在浪漫主义色彩的小说中,常常会显示出一种奇特的风格。作者从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提炼情节,故事古怪而又令人惊异。小说作者们往往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怪异与离奇的故事,来反映严肃的社会主题。

  欧•亨利被称为短篇小说王。他的小说《俄底修斯和狗人》通过富有的娇太太对哈巴狗和对丈夫的态度的鲜明对比,反映出穷丈夫不如狗的现实。狗睡在有蚊帐的床上,穷丈夫睡在矮榻上。丈夫打掉富太太胳膊上的一只苍蝇,够就咬掉他腿上一块肉。医生请来了,不是先给丈夫疗伤,而是先给狗牙消毒。作者正是通过这样的素材选择,说明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离奇的关系。突出了人不如狗的主题。作者在小说中特意点明富太太这只哈巴狗的特点:“这样受人伺候的狗种类很多,但也有相同的地方,那就是身躯肥胖,娇生惯养,刁钻恶毒,飞扬跋扈,任性嚣张”作者用这点睛之笔,告诉我们,写狗就是写人。想想看,我们身边至今不是也有这狗一样的人吗?狗仗人势,人也就不是什么好东西。

  对于素材的选择与剪裁,还有很多很多的方式方法,每个优秀的小说家,都是剪裁与选择小说素材的高手。限于时间和自己的水平,今天就跟大家讨论到这里吧。

芦汀宿雁

芦汀宿雁 进士

  • 36

    主题

  • 1311

    帖子

  • 7453

    积分

2016-12-05 20:56:20

提纲挈领,有的放矢,学习了。

谢谢二哥

韩溶

韩溶 童生

  • 25

    主题

  • 74

    帖子

  • 616

    积分

2016-12-06 04:31:07

 江老师这篇《略说小说素材的选择与剪裁》让我受益匪浅,每一句话都是需要记下的,作为写作依据法则。小说创作,往往来源“偶遇”,一件偶然看到的事、听到的事,触动了作者的软肋,让他动了心,动了情。这个故事,让他难以忘怀,非写出来不可。这个故事就是小说成型之初的客体素”这句话颇有同感。学习了!收获了!感谢江山!感谢老师!

无粮

无粮 童生

  • 5

    主题

  • 126

    帖子

  • 550

    积分

2016-12-06 10:44:51
剖析中外名著成书的实例,全面阐述写作前必备的要领。颇感受益,谢谢江老师。辛苦了。
山地731828829

山地731828829 探花

  • 329

    主题

  • 5569

    帖子

  • 17553

    积分

2016-12-06 22:07:08
二哥讲得好,言之有物,受益匪浅。
共1页 1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