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散文创作的几点感受
2016-12-11 19:37:32
清风淡雅,原名:刘春燕,40岁,陕西宝鸡人,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市职工作协会员,荷塘月色社团执行社长,曾获江山首届“十大才女”、“明星社长”称号。系基层中学一平凡老师,自幼就喜爱文学,笔耕十余年,坚持每日写文,现有近200万字的文字积累,有50余篇文发表纸媒。把生活中的琐碎事情的感悟,寄情于笔端,在墨香里遨游,成了生活中的一大乐趣。
浅谈散文创作的几点感受
荷塘月色社团执行社长清风淡雅(主讲)
各位老师、各位文友,大家晚上好!今天有幸来到江山夜校与各位老师、文友一起探讨散文创作。我知道江山有很多散文大家,和你们相比我只是个小字辈。我特别喜欢散文,写散文也有好多年了,在创作过程中慢慢总结出一些感受来,今天和在座的各位分享,谈的不妥之处,还望大家斧正!
一、什么是散文
散文是出现在我国最早的行文体例,是最自由的文体,可以不讲究音韵,不受任何限制和束缚,内容涵盖广泛、无所不包,可用抒情、记叙、写景、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在中国,散文是最有群众基础的文学形式,读者最多,作者最多,似乎任何人都可以以散文形式来谈谈自己的感想、抒发下自己的情感。
散文和小说一样,都是建立在细节的描写和叙述的基础上,但细节的排列组合方式不同。可以这样说,小说组合细节是“以盘盛珠”,而散文则是“以线穿珠”。小说的“盘”就是一个社会的横切面,具备了矛盾冲突,各种人物或隐或显,而细节也只能在这样的“盘”中徐徐展开。散文的“线”就是主题,也是感情体验,随手拈来,任情挥洒。由此,我们说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形式多样,手法灵活,挥洒自如。
我们常说散文的精髓是“形散神不散”,或者叫“形散神聚”。“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不论这些材料涉及有关人生、历史、自然、文化,还是人物、景物和事件,表现手法多么灵活,都无不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这种“形散”往往要受到作者写作意图的制约,即“神”的制约。
按传统的说法,散文主要分为记叙散文和抒情散文两种。下面我就将两种散文的模式列出,供大家探讨。
二、散文的模式
从我们平时所见的景物和发生的事情层面来看,都离不开记叙,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故而,在每写一篇记述和抒情散文的时候,都要有情景交融、意与境相依附。
第一种,记叙式散文。说是记叙式散文,是一种比较笼统的叫法。换句话来说,就是侧重于记叙的散文。这一类里面还会有很详细的分法,记人、叙事、甚至状物也是可以的。但是这三者又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都是交织在一起的。
叙事或者写景状物,需要细致描述,为情感的抒发点蓄势,这也是一个很有学问的切入点。另外,我们的作者都喜欢在同样题材上追求“标新立异”,但是“新”从哪里体现?异处何在?这就是情感产生点,甚至想到情感爆发点,爆发高度是多少?这样就要看作者的情感体验能把握到什么程度。例如我写的散文《石泉印象》虽说分了几个篇章,但在叙述中蕴含一种向往古朴、清宁的生活环境和方式。那是因为我去了安康市石泉县后,从踏入那一片土地开始,我就觉得它很有自己的个性。我这里所说的个性,并非是指其它什么,而指的是石泉不同于我的家乡、我所见过的县城状况。首先,这汉江之水碧绿如宝石,柔软似绸缎,绵长如醇酒,从外形上就已经令我折服,所以就有了写点;其次,见到这座山城竟然没有发现一辆自行车,而且路旁划的摩托车位很抢眼,这让我不由得想到治安问题,后来经过询问、观察、求证,除去了我心中的顾虑,又让我兴奋,便产生了第二个写点;去了燕翔洞感受到不一样的溶洞,水的不一样的特质,虽然在修复,有点缺憾,但在县城的古街、鬼谷子广场、红石头包那里得到了心理的平衡,也再度点燃了我对石泉爱恋的情愫,这就有了第三个写点。随着步伐来到市场,见到一种鼓气馍,这也是当地的一种特色美食,便细细观察且询问老板,细细品尝其独特之味,这就又产生了第四个写点。感受越深入,感情越深厚,体验到其民风淳朴,又挖掘到了更深一层的写点。这些游历,让我觉得有很多东西可写,采用记叙为主的模式更适合。倘若选用其它模式,或许就不能更好地展现出石泉“十全十美”之称号的内涵。
第二种,抒情式散文,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出发点,以空灵飘逸见长,着力点在于准确表达感情色彩的语言运用上,最大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往往借助具象、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咏志,有所寄托,以达到抒情的目的。大致可分为借景抒情、因物抒情和以事抒情三类。
记得我在去年暑假参加了外婆的葬礼后,我内心无法平静,五味杂陈。作为一位文学爱好者,大可用文字抒怀。外婆的音容笑貌如同过电影一般,历历在目。此时此刻,除了对她老人家有诸多怀念、追忆之情外,就是悲痛。然而,经过一番沉思,我认为还是不能只写悲痛之情,写出来只会让我和读者的心更痛。常言道:化悲痛为力量,于是,经过沉思,我就选取“外婆的声音”这个角度来抒发对她的无限怀念。声音只是一个载体,究竟要把声音这个抒情载体延至多长,也是情感绵长、乃至情感共鸣后的迸发,都是我在抒情方面考虑的范围。
三、创作的过程
一篇文学作品,就如同一件艺术品,必须经过精雕细琢方可出炉。各位老师、文友都知道“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句话的蕴意。
我个人理解为,文学作品可以多度创作,也就是说一度、二度创作,三度创作也是未尝不可的。
创作,就是创和作的过程。“创”金文,像一个躺着的人,手上脚上都有小竖,表示受了创伤,是个指事字。本义:创伤,伤口。作为动词来讲的时候,就有开始造的意思。这就是我说的一度创作。“作”就是用独特的视角、文学的形式、艺术的手段将想要表达的东西给展现出来。
1.因未达到意愿而再度创作
有一天晚上我走出楼门,抬头忽见明月如玉盘,又像是一张娃娃的脸,这让我产生写文的冲动,等到忙完手里的活,就坐在屏前敲打起来,洋洋洒洒一篇千余字散文就冒了出来。过了几日,翻看这篇文章来看,就发现只是一个平面图,缺少立体感,就有了嫌弃它的感觉。嫌弃归嫌弃,还得把像自己孩子一样的文章拿来重新审视,寻找差距。月夜思亲是常理,坐下想想我们人世间的多少回思念,都会在时间的车轮上相遇,然而,有一种思念却是刻骨却很无奈,那便是对逝去的人、时光的思念。
2.因被一种力量牵引而再度创作。
去年,我偶尔听见有句歌词里面有几个字“那一眼”,就在那几秒内,我的脑细胞转速骤然提升数倍,立刻创作出一篇名为《那一眼》的散文来。透过这几个字,依稀感觉到被一种力量所吸引,却终究没能抓住它,成为心中的缺憾。我紧抓住这一点,便联想到了衣物、毛笔,宛若几粒珍珠的小篇章,被这根“那一眼”之线索串到一起,成就了一串珍珠项链。
老师、文友们,我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当你看了一篇文章、一则广告、一个节目,看了一场文艺晚会,参加一次文学研讨活动,都有可能会激发出创作灵感来,就会情不自禁地写出一篇散文来,回头再看不免缺憾,就会有再度创作的欲望。
那么创作都会经历哪些过程呢?我们不妨一起来回顾一下:
(一)巧于选材。大千世界,无所不有,林林总总的事情,总有让情绪着陆的题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素材,即便是抒情能力超强,那也是空无的。素材本身就是情绪的载体,离开这一载体,就是空中楼阁,飘渺无根基。虽然说,散文选材很自由,但不是什么都可以选的。优秀的散文会给人以小见大、平中见奇、化俗为雅的感觉,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材是要精挑细选、严加筛选,要以少而精的素材取胜,以反映现实生活见长。那么,具体如何选材呢?一是选自己有情绪点的素材来写。我再三强调情绪,那是因为一篇散文不管你写得好坏,总要有一种感情寄托和支撑吧?否则,那就失去了文章的温度,不写也罢。二选适合的角度来写。说起这一点,喜欢摄影或者设计的文友可能都知道,角度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例如窗外的一棵树,有人选择站在室内看,站在离窗户远近不同的位置,见到的景色迥异;将头伸出窗外,在目所能及之处,看到的又是不一样的风景,而有些人则独辟蹊径,视角独特,在蓝天下,一个枝桠、一片树叶、一扇窗衬着一弯树枝……因为所选角度不同,自然感受不同,由此及彼的联想自然也大相径庭。三选能为中心服务的素材。前面说过散文的精髓是“形散神不散”,结构上是“以线串珠”,那么这个线索是什么?该选哪些“珠子”,这时候就该仔细斟酌推敲一番了。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选材上应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⑴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⑵以作品中的“我”之所见所闻来作线索,由于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侃侃而谈,自由畅达,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
(二)精于立意。意,就是使读者心灵受到触动的东西,使读者眼睛豁然开朗的东西,使读者心灵升华的东西。我们要为自己的散文立意,立意要“高、新、特”,这就要靠我们深刻思考和感悟,要靠灵感的闪现,有了灵感就要赶紧捕捉住它,因为这里面有心灵的颤动、思想的闪光。
(三)创造意境。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境界,使读者感受其更美妙的意境。
(四)手法选用。所谓的手法指的是艺术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或者说技巧。常见的手法有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先抑后扬、先扬后抑)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述议论相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侧面结合、伏笔照应、比喻象征、借古讽今、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托物寓意、咏物抒情、借景抒情等。
写散文的手法很多,可以选自己容易掌握的手法先练起来,由一种表达手法到运用多种表达手法,反复练习,反复修改,最后,你的表达能力就自然而然提高了。
(五)谋篇布局。选好素材,静心凝思,想表达一个什么样的中心,再看看自己所选的素材从哪里着眼最好。换句话来说,就是怎么样下笔,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如果是记叙散文,是采用哪种叙述角度,选第几人称,哪种叙述方式。倒叙、顺叙,中间是否设计插叙,这些问题都要在动笔之前逐一思虑。就拿史铁生的《合欢树》来说吧。他整篇文章分为两部分来写的,前半部分对合欢树只字未提,反而就写母亲给他做了哪些事情。开篇用爱美、热爱生活的母亲来烘托出“我”身残志坚的源头,无疑让读者对母亲产生一种敬慕,自然就会有人想到自己幼时、危难之时,母亲是如何照顾引领自己的,无形中达到了作者和读者的心灵感应。史铁生用平淡的语调,按照时间发展而叙述的方式,分别叙述了十岁那年自己作文获奖引发的一件事情,二十岁母亲为他治病和鼓励他写小说的事情,三十岁之后对母亲的那种压抑在心里,让自己又悲痛、又愧疚的思念,用时间发展顺序来叙述伟大的母爱。然而,当三十多岁的史铁生在文学上取得成就时,子欲养而亲不待。文章叙述到这里后,读者也觉得遗憾。史铁生笔锋一转,写到母亲去世后,他搬家了,即便是后来来到旧院子跟前,也推说手摇车进入院子不便。内心发生几次变化,史铁生巧妙地把自己对母亲升级的愧疚之情,借助一个住户家的儿子眼睛来表达。人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孩子看到窗户上合欢树的影子,不哭不闹,反之,则大哭。在座的各位,倘若已经为人父母了,就深有体会:孩子通常在见到母亲的时候哭啼就会渐渐停止。作者把合欢树又比作母亲、母爱,经历过内心和灵魂的深层次过滤后,才有了“人有时候只想独自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的独特感受,从而引起了读者共鸣。史铁生用朴实无华的语言为我们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追忆母爱之歌。
纵观全文,史铁生开门见山从十岁那年写起,语言简洁,惜墨如金。心中的那扇门一旦打开,这往事如过电影,历历在目。写起来自然顺畅,但不是面面俱到。史铁生在写母亲为自己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那一件事上,用“洗、敷、熏、灸。”四个字带过。母亲给自己干的事情肯定很多,史铁生偏偏就选这三件。文章前半部分写母亲为我操劳,后半部分点题。这就是《合欢树》一文在谋篇布局上的独特之处。同样,台湾作家林清玄的《好雪片片》全文没有一处写雪,只在文末借用禅师庞蕴一句“好雪片片,不落别处。”最后升华了主题。
(六)酝酿构思。构思是写作者对生活素材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提炼的过程。要在构思中为散文的思想内容寻找尽量完美的艺术形式,使思想性与艺术性达到和谐的统一。因此,构思要解决立意、选材、创造意境、确定体裁、布局谋篇等问题。有了以上打腹稿的过程,这写起来就容易多了。说通俗点,至少面对一个面团,知道是蒸包子还是做花卷了。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可能遇到过这些情况。一是写出来非常平淡,感觉脑中词汇匮乏,来回就是那几个词语;二是把心里想的一股脑倒出来了,却发现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值;三是写了一半的时候,思路卡壳,无法继续进行下去;四是最近可能受了一些作品的影响,甩不掉别人的套路,制约了自己思维的延展。如果出现了上述情况,完全可以暂时放一放。
(七)沉淀修改。说简单点就是把第一次写的初稿放一放,之后拿出来反复审视修改。至于放多久,依据再次拿起文章修改时候的灵感而定。通常来说,一篇优秀散文不可能一次就能定稿,需要沉淀一段时间后,反复修改才会更出彩。
那么,修改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其实,读者欣赏散文时,一定是抱着尽享饕餮的感觉。当读者如愿以偿时,会言不由衷地赞叹一番,假若看上一段,或者半篇就不想看了,那就是不符合读者审美标准的。对,这里再次提到了美。美是阅读的第一直观享受。要想达到文章的美感,我个人认为,首先所写对象要具有美感,因为没有人愿意看假丑恶、脏乱差的东西;其次,我们要讲究语言的优美。所谓语言的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独特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要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经常读一些优美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关于这一点,许多作家和评论家都有争议,认为美都没有一个统一标准,语言美就更没有一个标准。但是,我们都喜欢欣赏语言美、意境美的散文。第三,讲究结构美。为什么有些名篇,例如朱自清的《背影》、莫言的《卖白菜》这些脍炙人口的散文,很容易被人记住。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就是作者在结构上运用了“之”字型结构,从而给人一种曲折之感。段落与段落、句子与句子之间有了一种内在的张力,小篇幅蕴含有大信息,达到了以小见大、平中见奇、化俗为雅的效果。第四,营造意境美。优美散文,往往能引领读者步入一种意境美当中,促使读者自我感悟、自我体验。无疑,这也是对文章的深层次挖掘的过程。最后是主题美。林清玄的《好雪片片》,看前面不就是叙述脏兮兮的老头卖奖券,不过是每次给“我”的奖券套上一个大红袋子,遇到冷天,帮“我”系扣子,充其量就是个感动的层面。然而,作者最后把主题升华了,我们看到了一种高尚的灵魂美:“我向老人买过很多很多奖券,都未中过奖,但每次接过小红套时,我觉得那一时刻已经中奖了,真的是“一券在手,希望无穷”。我的希望不是奖券,而是人的好本质,不会被任何境况所淹没。我想到伟大的禅师庞蕴说的:“好雪片片,不落别处!明净之雪也是如此,在某时某地当下即见,美丽的落下,落下的雪花不见了,但却滋润了我们的心田。”用明净之雪象征老人的心灵,呼吁人们要善于发现身边的美,努力学会付出,成为别人眼中心中的美。
了解到了散文的优美之处,心中就有了衡量标准。那么如何靠拢优美的目标呢?我这里有一些自认为的干货拿来和老师、文友们一起分享。对于写人叙事散文,我们要走朴实文风路线,在“接地气”的人间烟火中去寻找真善美、感受真善美;对于写景咏物的抒情散文,我们可选择唯美的风格。在这当中,运用诗意化的语言、结构,给人以美轮美奂的感受。另外,遣词用句必须讲究精当,同义词辨析,最终确定哪个词语更符合文章本意,尽量使用短句或者长短句交替,将潜藏在文章语句后面的一种流动的音韵美缓缓流淌出来,这样散文就会有一种如同“软黄金”的质感。时下流行一种超唯美的散文,的确很美,美到了精美的程度,但大多属于心情文字或者是风景篇,美得肤浅,经不住细细咀嚼。
语言、结构、意境、主题美这些指标,经过自己的反复修改、斟酌后,还要征求别人的意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精雕细琢后才可以定稿。自己的作品,如同自家孩子,永远是自家的亲,看哪哪都好,请旁人多提意见,是个不错的办法,这也是借力使力嘛!
四、写作的方法
我这几年摸打滚爬学写散文,有一段时间被说成“走火入魔”,那还是觉得散文的魅力太大,深深地吸引了我,夜深人静正是我敲打键盘的最佳时机。几年坚持下来,也总结出了一点方法,不敢说是技巧,今天拿来与老师、文友们共勉。
俗话说“勤能补拙。”我觉得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练笔,才会有收获,才会有提升。
方法一:多观察+捕捉。作为一名散文写作爱好者,首先要保持有一颗敏感的心,视角要独特。倘若只懂得看到眼前直观的东西,或者去用别人常用的视角来写,那几乎没新意可言。例如,今天在街道看到一位男士,因为丢了包,没了钱包和手机,无法与家人朋友联系,并且离家较远,他无奈赔着笑脸想问路人蹭钱,在一张路人“百态图”展示结束后,忽然走来一位年龄相仿的时髦女士看见这情景,简单问明情况,果断拿出十元钱,让他坐公交回家。老师、文友们,不知道根据这个场景,你捕捉到的可写之处是什么?
方法二:多阅读+感悟。多读名家名篇是上好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家,大量阅读他们的作品,采用精读和略读两种方式相结合的办法,然后再将以前读过的精读篇目与略读打个颠倒,更新原有的感受。根据个人吸收情况来调节阅读速度,读完要细细感悟,所谓的“悟”就是用心去领会其精妙之处。
方法三:做笔记+反思。这一方面,我还是建议大家多读名家名著。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做些读书笔记,包括在原著上的注解。有目标地去练习去强化,例如和文友参加同题散文写作,定稿后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不要害怕把自己作品中的不足之处曝光,越是这样,就越会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就更加明晰今后的努力方向。写作本是一件非常艰辛的事,如果只求过得去,没有“拼”、“扣”的精神,那就永远没多大的提升空间。
方法四:多体验+真情。季羡林在《漫谈散文》中说道:“我认为,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这二字也可以分开来讲:真,就是真实,不能像小说那样生编硬造;情,就是要有抒情的成分。即使是叙事文,也必有点抒情的意味,平铺直叙为我所不取。”作为一个作者,一个文学爱好者,除了要有敏锐的捕捉能力外,还必须抓住机会亲身去各个领域深入入体验生活。毛泽东时代的作家都必须下基层去接触百姓、体验生活,现在有些弱化了,不少的靠闭门造车来写作,这样的话,还不如不写,至少不至于误导自己和读者。一种架空的感受强加给读者,难免会有情感被“绑架”的感觉。因此,我们要想写出好的作品来,必须抬腿、迈步、弯腰走出去,到美丽的大自然中去,到大好河山中去,深入到广大群众中去,深入到火热生活中去,深入到社会实践中去,去真切感受真实的人物和景色,写出真实的内容,抒发真实的情感,这样的文章才有价值和意义。
方法五:多雕琢+剔除。作品初稿出来后,要进行反复沉淀、打磨、雕琢,最后淬火锻造成型。所谓雕琢,就是需要精心精细打磨,包括过渡句、语序、词语精准程度,乃至标点符号,仔细推敲措辞是否精准,有的语句是否违背了表达的初衷,是否显得繁琐累赘。在我以往做社团总编的时候,就碰到一些作者的作品感觉像是在梦游,本来这一自然段中的语句都很和谐,忽然冒出一句不伦不类、莫名其妙的话来,我习惯性地称它为“梦话”。为了使得整篇文章更和谐、更搭调,就得删掉这些“梦话”。凭着语感,就能判别出哪些句子是“跳”出来的。我在这里说这个“跳”字,估计有些人可能都想到僵尸了。哈哈!其实,那些跳出来的句子效果不亚于“僵尸”在跳。
方法六:多专注+专业。我想说,眼界越走越宽,脑子越用越灵光。有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我认为这种说法很有道理,所以多看时下比较畅销的名家书籍,多听取专家的讲座,多和名家交流,多参与文学采风活动,眼界视野就会自然而然开阔了,写作手法自然而然会娴熟多了,写出的散文自然就会流畅许多,就少了许多疙里疙瘩的东西。这一旦形成了习惯,那散文提高的速度是不可预计的。
另外,还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个明确可行的写作目标。比如一个周、一个月、一年准备写多少篇散文,久而久之,完全就可以脱离那种自娱自乐的层面,更趋于专业化。虽说我们不靠文字来生活,但是既然我们爱上了文字,爱上了散文,我们何尝不想快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何尝不想快速提档升级向专业作家靠拢,只求在QQ、微信空间发一些心情文字,只求猎奇在网络上发表一些自以为新潮另类的文,只求前来点赞的人数和热捧,那估计就要把自己给荒废掉了。写作是一个艰苦漫长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贵在坚持不懈,贵在执着毅力,贵在耕耘不辍,贵在守得住清贫,贵在守得住寂寞,时间是一把最好的尺子,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坚守散文这块心灵牧场默默耕耘着,在写中学,在学中写,时间长了,你不专业都不行!
今晚,我就我在散文写作方面的一点点感受与各位分享,不正确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文友们海涵!希望私下多交流、同提高!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