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飞鸿
|
【山水】一本思索生命的奇书2017-01-24 17:03:31一本思索生命的奇书
——读齐老师《四十而大惑》后感
每个生命来到世间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造化和使命。在纷繁错综的生命河流中,谁与谁相识相遇,谁能读懂谁,谁 这种缘,虽不如亲缘、情缘、友缘那般直接,那般亲近,但却也是一份息息相通的心缘,却可以给人的心灵带来慰藉,能分享彼此发自心底的声音,那真是千载难逢的幸运。 喜欢海的人,亲近海时,或心潮澎湃,或心澜静和。同样的海,无论动静,都一样滋养着爱海者的心灵。 喜欢山的人,仰望山,心生庄严肃穆之情;攀登山,则心旷神怡;生活在山的怀抱,感受山间四时朝暮风景,尤如在天堂般。爱山的人,在解读山中,愉悦心灵,舒展情怀。 在这短暂而又匆忙的人生旅途中,如果亲情真纯,爱情和美,友情深厚,那已够幸福幸运了,如果心灵还能因亲近彼此喜欢的世界而愉悦,那真是上天的眷顾了。 常问自己,每与齐老师文字会面,为什么总会欣欣然陶醉其中? 这一次病中,更是深有体会。入院时,随手带上了齐老师新寄来的《四十而大惑》,真像是去旅行般。手术前一章章慢悠悠、静悄悄地翻阅、思索着。一会儿在书中,一会儿又在书外。那书中的世界,是齐老师笔下描绘的尘世风情图画;那书外的世界,是我思绪驰骋到的、自己眼中与这幅图接轨的世界。这一份宁静,这一份惬意的阅读,让我安度着治疗疾病的时光。 手术后,躺在床上,看上几章,忘记痛疼,迷迷糊糊进入梦乡。醒来,再看上几章,走进书的世界,思索着书中所说的大惑。 齐老师心中之大惑,实乃国民现实之大惑,齐老师的忧国忧民忧苍生情怀,不借助于干巴苍白的说教,也不借助于如山的铁证,而是巧把当代人司空见惯,无可奈何,习以为常的大小杂碎事,一一放在了手术台上,用幽默讽刺的文字之刀,切中病灶之要害,展现出来,惊醒世人:这就是我们肌体中的正在病变着的毒瘤,看看我们要不要去医治?该怎样医治? 孔子所说的“四十而不惑”,虽然并非指一个人到了四十岁,就什么也不迷惑了,而是说一个人到了四十岁,经历了许多,已经有了自己对是非、善恶、好坏、美丑等的价值判断力了。但这被世俗洪流冲刷积淀而成的价值判断力,怎会不打上时代烙印?人们默许的恶习,因为司空见惯,非也许会成为是,善也许会成为恶。 这本书,奇在于寻常事中发现不寻常理,在对这些不寻常事理的思索、探究中,启迪我们去思考:这个世界怎么才能更好?每个生命体怎样才能更多姿多彩?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