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来水榭(本社团不接受非首发稿件,投稿请标注首发,不标注的稿件退稿) 回复本帖
临风听雪

临风听雪 秀才

  • 89

    主题

  • 847

    帖子

  • 2216

    积分

【流年编按】临风听雪(2017年2月

2017-02-01 21:00:12

1、【流年】岁月静好 (散文)          作者:羿寒

编者按:“岁月静好,现实安稳”这八个字,是多少生活在烟火里的人们的心愿!或许说起来很容易,但真正实现的又有多少呢?这篇散文中,作者用自己与爱人相伴走过的几个片段,写出了相互的关爱、理解、包容及平淡生活里的不离不弃,“妇”唱夫随。看着轻描淡写,随手拈来,实则对曾经走过的岁月倾注了太多的真情。因为爱,所以彼此都成了彼此手心里的宝。大爱无言,岁月才会静好如意!一篇倾入了真情的散文,语言朴实接地气,读后令人深思。佳作,推荐阅读。【编辑:临风听雪】

临风听雪

临风听雪 秀才

  • 89

    主题

  • 847

    帖子

  • 2216

    积分

2017-02-01 23:46:16

2、【流年】一湾溪水向西流(散文)     作者:詹文格

编者按:《一湾溪水向西流》是一篇回忆外婆的散文。在这篇散文中,作者开篇就以外婆的形象为基石,写出了一位平凡且并不受人尊重的老人的形象。如作者所说,通常情况下,写作者的笔下,外婆的外貌无论有多丑、多美抑或是多平常,都很少有人写怪异的,即使有,读到最后都是和蔼可亲或慈悲的。这篇散文中的外婆是善良的,也是命运多舛的,造就她命运多舛的原因,既是天定,也或有自身性格的使然。外婆从一个黄花闺女嫁给死了老婆的外公起,她的命运就与苦难结下了不解之缘。她的一生都背负着地主婆的骂名,在无休止的批斗和忍耐中度过。在期间经历过几次婚姻,几次都因这样那样的原因,最后孤寡而回。而她有这样的想法,只缘于支书老婆曾经骂她的一句“绝后”而受伤。受伤的她,为这一挚念,她不遗余力的过继过两个儿子。第一个终因没有血缘关系,无情地将她赶出一辈子为之辛苦奋斗过的家门。好在,一个人的挚念总有天佑,她在第二个带着亲情血脉的过继过来的儿子的照料下,走完了她最后的人生。外婆终其一生都不懂得什么叫尊重,关心,爱护等这些个词汇,因为这些个词汇,从没在她身边发生过,所以,作者在写她找到对她唯一关心爱护的大为老头时,外婆的态度依然是冷硬凉漠的。看到此处时,编者的心五味杂陈。经历过什么样的人生,用真爱与呵护都捂不暖一颗心?作者用《一湾溪水向西流》来作这篇散文的题目,真是用心良苦,本应向东流的水,改了方向,这就如外婆的一生,逆流而上注定就不会有一帆风顺的人生。一篇时代性很强的散文,既写出了那个时代的特殊性,也写出了人性的多样性。佳作,流年欣赏并推荐阅读。【编辑:临风听雪】

临风听雪

临风听雪 秀才

  • 89

    主题

  • 847

    帖子

  • 2216

    积分

2017-02-05 19:30:17

3、【流年】革命者(小说)          作者:朱山坡

编者按:看到“革命者”这三个字,不由让编者想起那些个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将士,他们的言行、做事风格都与作者笔下的大伯有天然之别。然而,就是这样别开生面的娓娓一述,更会引起读者读下去的欲望,因为这篇小说的题目叫《革命者》,显然小说中的主人公“大伯”就是一位革命者,而这样一位不修边幅、“自甘坠落”的人,怎么会是“革命者”?随着作者的笔触,“我”在听到、看到和感知到的一幕幕琐事里,终于一层一层揭开了“革命者”的真面目:祖父、大伯乃至“我”的父亲,他们或隐或伪装或深藏,读到最后,祖父唯利是图的商人形象、大伯矮小且放荡不羁的自私形象及父亲唯命是从的懦弱形象,在读者的心中逐渐放大成一个个伟岸的背影。小说的结尾尤为出色:从遥远的“南墙”飘过的血腥味,很形象地增强了革命者的伟大使命;祖母颤巍巍地朝我做出了一个果断的“快走”的动作里,使“我”参加革命者的信心得到了一定的坚固。小说中的“我”可以解读为革命者的后继力量,扬起蹄脚,驯顺地奔跑起来的枣红马,应该就是革命者胜利的号角。而这篇小说里的祖母,则是个很耐人寻味的角色,集统治者、母亲等的多种焦点为一身,最终被蒙在鼓里的现实打击的衰老苍白,最终成为这篇小说里背负悲剧的唯一人物。小说构思独特,画面感强,语言流畅自然,留白处意境深远。佳作,倾情推荐阅读。【编辑:临风听雪】

临风听雪

临风听雪 秀才

  • 89

    主题

  • 847

    帖子

  • 2216

    积分

2017-02-10 17:27:09

4、【流年】浏阳长歌(散文三题)       作者:彭晓玲

编者按:每一段时空的存在,都是一个从辉煌到没落的过程。《浏阳长歌》散文三题,每一题的内核,都与没落在旧时光里的人或物有关。孔氏家庙并不仅仅代表着一个家族的兴衰,孔子的思想是以仁义和道德为准绳,主张“为政以德”来治国。他的思想影响了整个中华大地儿女的思想,乃至到今天,我们都遵从着仁义与道德来教育我们的后一代及正成长着的新一代。而作者笔下对那座几乎废弃了的孔氏家庙的惋惜之痛,或许不仅仅是针对其外貌的破败,逝如夏风的,还有对孔子思想的担忧。所以,才有不敢再去孔庙的心思,且真的没有再去看看。“西乡女子”的命运是旧时统治中对约束女子行为的一种普遍存在。作者笔下的西乡女子只是生活在旧时社会中女子的一个缩影,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任劳任怨,不计回报的付出。与冲破媒妁之言的现代女子相比,她们身上充溢的那股厚重感,既让人心痛,也有欣慰,毕竟,中华民族是一个传统的民族。墓碑,是对一个死去的人的纪念,应该是立在死去人的墓前,供后人祭奠。因着时代的久远,因着时光的流失,因着时事的顺应,应该立着的墓碑,却被改了用途。但无论是什么样的因素使其改变,深刻在人们心中的挚念,却是千古不变的:那就是守候着墓碑的死去人的灵魂。或许一个人的灵魂在去世后,就永远消散了,唯有墓碑记录着这个人曾经来过这个世界的事实。一组时代性很强的散文,带着沧桑的古旧意味,读后令人深思。佳作,流年欣赏并推荐阅读。【编辑:临风听雪】

临风听雪

临风听雪 秀才

  • 89

    主题

  • 847

    帖子

  • 2216

    积分

2017-02-16 10:43:45

5、【流年】月光(小说)          作者:范墩子

编者按:这是一篇描写青春期心理变化的小说。通过这篇小说,编者真切的体会到了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的心理需求及两面性、不稳定性。作者用第一人称“我”为引子,以月光做为见证物,写出了在成长的过程中,两个“我”既排斥且又相融的矛盾性。现实中的“我”表面是顺随的,虽然行动总不听心的召唤。而在顺随的背后,却深藏着一股叛逆的力量,这股力量直到被父亲用布鞋追打了N次后,突然爆发,“我”才发现,“我”长大了,也终于找到了那个深藏的自己,那个自认为最真实的自己。当但“我”把自认为最真实的自己暴露出来时,却发现,随着时间的流动,那个自以为最真实的自己,也并不是真正的自己,那个自己还有连自己都没有想到的一面。读到这里,编者好像明白了作者写这篇小说的真正目的:这个世界上的事物,它的本质并不全是我们肉眼看到的那样,随着时空、环境等的变化,总以为一成不变的规律,其实都存在着多面性。只要用心去发现,感知他的存在,试着去碰触他,解读他就会发现,世上有多个路口,在心中也有多个出口,所谓困住的心结,到了一定的时候,自然会解开。一篇寓意深刻的小说,读后留给人许多的思考空间。佳作,流年欣赏并推荐阅读。【临风听雪】

共1页 1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