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瘦马社团2017.03.11 时间是:19.30分开始
【西风征文】雪性(冬遇散文)作者,沧海烟云
我很高兴地接受沧海烟云对我的信任,今晚就拿他的散文《雪性》进行详细的分析。如果我善意地误解了沧海烟云的创作意图,还望沧海烟云予以谅解。同事我也希望在座的每一位西风人,能与我互动。当我的分析、解剖与你的见解不符时,请你指出,我们共同讨论。总之,不要成为我的一言堂。
谈起冬天,对于在北方长大的人来说,永远绕不开“雪”的话题。(从精简文章的角度去看,这个开头是多余的,可以省略。还不如直接进入主题。)
当一种白色的精灵,以铺天盖地的方式,向着满世界飘洒,或疾或徐,或轻盈或厚重,或像玉珠或像飞花,或浪漫轻盈或粗犷肆虐,或让人猝不及防或让人潇洒漫步,不管以何种方式降临,都是冬天给予大地最洁白的礼物!那种纯粹的洁白晶莹,让人留恋,让人回味!(原文)
当自然界里一种白色的精灵,以铺天盖地的方式,满世界飘洒,或疾或徐,或轻盈或厚重,或像玉珠或像飞花,或浪漫轻盈或粗犷肆虐,或让人猝不及防或让人潇洒漫步,不管以何种方式降临(前面已经说‘以铺天盖地的方式’,后面却说‘不管以何种方式’,前后矛盾了!最好的办法是将‘以铺天盖地的方式’删除),都是冬天给予大地(删除‘最洁白’,因为后面重复了)的礼物!那种纯粹的(该形容词不妥,建议删除。因为‘洁白’也是形容词。不能用形容词来修饰形容词)洁白晶莹,让人留恋,让人回味!
带【】的,是我经过修改,或需要说明的。你们可以与原文对照着看,进行比较。
【当自然界里一种白色的精灵,满世界飘洒,或疾或徐,或轻盈或厚重,或像玉珠或像飞花,或浪漫轻盈或粗犷肆虐,或让人猝不及防或让人潇洒漫步,不管以何种方式降临,都是冬天给予大地的礼物!那种洁白晶莹,让人留恋,让人回味!】
上面就是我修改后的文
简洁,明了,凸出。最主要的就是,不芜杂。
十几年来,走了太多的路,在许多个地方逗留或者停驻(意思重复了),也见过好多次雪花的漫天飞舞,慢慢地觉得,雪,也是有性格的!友们信与不信,就听我细细道来吧。
【十几年来,我走过很多地方,领略了各地的雪景。我觉得,雪,也是有性格的。】
西北的雪,像极了西北人的性格,豪放而彪悍,无论是青藏高原的青海西宁,还是荒漠腹地的甘肃玉门。先是肆虐的北风,刮在脸上刀割般的感觉,等感觉麻木了,等思想迟钝了,那一片片或大或小的白色精灵,才乘着西北狂野的风,呼啸而来!瞬间就迷蒙了人们的双眼,只看见天地灰蒙蒙一片,地上很快铺上了厚厚的一层洁白,再随风卷起,漫天飞舞。让人不由联想起古时的大漠沧桑,仿佛穿越时空,自己也成了这浩瀚边城的浪子,任风雪肆虐,任人情冷暖,为着自己的执念而苦苦奋斗!(原文)
【西北的雪,像极了西北人的性格,豪放而彪悍,无论是青藏高原的青海西宁(青藏高原上并非只有青海西宁,还有比青海更大的新疆、西藏呢。如果作者只到过西宁,就不要将青藏高原硬套进去。下一句同。),还是荒漠腹地的甘肃玉门。(前面是‘无论是……,还是……’后面你想论证出什么,却用句号结束了,这句子就不完整,应该用逗号,这样才能将后面的句子连接起来,组成完整的段落)先是肆虐的北风,刮在脸上刀割般的感觉,等感觉麻木了,等思想迟钝了,那一片片或大或小的白色精灵,才乘着西北狂野的风,呼啸而来!瞬间就迷蒙了人们的双眼,只看见天地灰蒙蒙一片,地上很快铺上了厚厚的一层洁白(‘洁白是形容词,不能作名词用’),再随风卷起,漫天飞舞。让人不由联想起古时的大漠沧桑,仿佛穿越时空,自己也成了这浩瀚边城的浪子,任风雪肆虐,任人情冷暖,为着自己的执念而苦苦奋斗!】
【西北的雪,像极了西北人的性格,豪放而彪悍,无论是在青海的西宁,还是地处荒漠腹地的甘肃玉门,先是肆虐的北风,刮在脸上刀割般的感觉,等感觉麻木了,等思想迟钝了,那一片片或大或小的白色精灵,才乘着西北狂野的风,呼啸而来!瞬间就迷蒙了人们的双眼,只看见天地灰蒙蒙一片,地上很快铺上了厚厚的一层白雪,再随风卷起,漫天飞舞。让人不由联想起古时的大漠沧桑,仿佛穿越时空,自己也成了这浩瀚边城的浪子,任风雪肆虐,任人情冷暖,为着自己的执念而苦苦奋斗!
等风声渐歇,世界安静下来,这时的雪,又展现出来西北人豪放之外柔情的一面。那样静静地无声地飘,轻轻缓缓,悄无声息,整个世界一下子就沉寂了下来,静默得让人想放声高唱。也许不远处,一只受惊的野兔,从稀疏的枯草从中蹦跳着窜出,消失在远处,只留下一排排梅花形的脚印。待雪后放晴,极目望去,厚厚的雪,触目的白,世界,也在那仿佛久违的人声欢笑中复苏了。人们享受着雪后浓浓的快意,享受着那风雪肆虐后难得的平静和祥和。(原文)
【等风声渐歇,世界安静下来,这时的雪,又展现出(来)西北人(豪放之外)柔情的一面。(‘那样静静地无声地飘,’这句与后面的描写重复了,删掉。)尽管雪还在下,却是轻轻缓缓,悄无声息,整个世界一下子就沉寂了,静默得让人想放声高唱。也许不远处,一只受惊的野兔,从稀疏的枯草从(丛)中蹦跳着窜出,消失在远处,只留下一排排(一行行。纵队前进才用排,一只兔子前行只能用行)梅花形的脚印。待雪后放晴,极目望去,厚厚的雪,触目的白,(句号。因为这句意思完整了,后面那句是另外一个意思了)世界,也在那仿佛久违的人声欢笑中复苏了。人们享受着雪后浓浓的快意,享受着那风雪肆虐后难得的平静和祥和。】
等风声渐歇,世界安静下来,这时的雪,又展现出西北人柔情的一面。尽管雪还在下,却是轻轻缓缓,悄无声息,整个世界一下子就沉寂了,静默得让人想放声高唱。也许不远处,一只受惊的野兔,从稀疏的枯草丛中蹦跳着窜出,消失在远处,只留下一行行梅花形的脚印。待雪后放晴,极目望去,厚厚的雪,触目的白。世界,也在那仿佛久违的人声欢笑中复苏了。人们享受着雪后浓浓的快意,享受着那风雪肆虐后难得的平静和祥和。(修改后)
第一,你写散文,无须与读者互动。所以我把‘友们信与不信,就听我细细道来吧。’删了。第二,你在这段要说明的是你走了很多路,到过很多地方,看到过不同的雪。
对不对?
因为你在前文和后文还要谈到雪的风韵,那么在这段里就不需要“的漫天飞舞”这样的形容词。
这就是该简则简,该繁就繁。
逗留和停驻,其实区分不大。只是字眼不同而已,所以我给你合并了。
逗留是住几天就走,停驻是多住一段时间,这对观察雪没有多大的意义。
再说说陕北的雪吧(这句建议删了。因为前面开门见山就写‘西北的雪’。上下要呼应,最好一致)。陕北的雪,就像陕北人的憨厚和淳朴,更像黄土高原的宁静和深重。首先,在阴暗的天空中,细细碎碎地飘着小片小片的雪花儿,如撕碎的梨花花瓣,伴着沁骨的风,慢悠悠地飘洒下来。银白的晶莹的碎片,反射出一丝丝微弱的亮光。接着,雪片慢慢大了起来,从细碎的花瓣变成手指肚大小的纸片形,乘着山中凛冽的寒风在空中飞舞。没有西北狂风飞雪的喧嚣,有的只是悄无声息的漫卷。陕北的山谷,不是刀削斧砍似的陡崖,而是坡度渐缓的深坑,细细联想,像是一只只倒扣在陕北群山中的窝窝头呢!山谷中也没有模样狰狞的各色巨石,而是一层层厚厚的红褐色的风化石土。而那一片片渐大的雪花,就随着旋转的风,很有耐心地、一点点地把那寂静的山谷慢慢染白。如一双无形的巧手,画着一幅动感的沙画,轻轻的涂抹,慢慢的(地)变成一片银白的世界了。陕北的雪天,没有西北的酷冷,有的只是厚重的、无言的静谧。(这段写得很好!张弛有度,不疾不徐,颇有韵味。因此我修改得不多。或者说我觉得没啥可修改了。哈哈)
写作的最高成就,一篇文章或一段文字,写的天衣无缝,浑然一体,让人挑不出毛病,改动一字也难!
但那段文字离有个错别字,‘慢慢的’,应该是‘慢慢地’ 轻轻地
所以我们一定要再三检查,尽量不让错别字从眼皮下溜走
(原文)雪停的时候,去群山中四处转转吧!整个世界是一片洁白的臃肿,像被一件厚厚的老羊皮袄裹了起来。踏血而行,在寂静中,总能惊起一两声山鸡的鸣叫,一只只灰褐色的影子,低低地掠过山谷,消失在茫茫的雪野中。三三两两的陕北窑洞,只露出一道窄窄的白白的房檐,在土灰色墙壁的映衬下,透出一股难以抗拒的庄重和深沉。要不,再去几公里外的黄河看看?陕北的黄河,还没有经过黄土高原泥沙的混杂,在春秋的季节里,是一种沉淀着的墨绿色的清。而雪后的黄河早已冰封,冰面上并没有太厚的雪,只是一层浓霜似的白,绕着群山蜿蜒而去,仿佛整个人面对的,只是一幅挂在眼前的淡淡的泼墨山水画。而人的心,也在那清冽的空气中,一步步,一步步,深深地静下去。。。
【雪停的时候,去群山中四处(既然已经指定‘群山中’,后面再跟个‘四处’就不妥了,这在方位上属于分歧了。建议删掉‘四处’。因为这‘四处’还是在群山中。)转转吧!整个世界是一片洁白的(这三个字反复使用,在这里就是多余了)臃肿,像被一件厚厚的老羊皮袄裹了起来。】
【踏血(吓死宝宝了!这个充满血腥味的字,估计作者是误敲键盘所致。而编辑竟然没发现?这也太粗心大意了。)而行,在寂静中,总能惊起一两声山鸡的鸣叫(野鸡鸣叫,只能是听到。而不能用动词‘惊起’),一只只灰褐色的影子,低低地掠过山谷,消失在茫茫的雪野中(影子是什么?没说清)。】
可以“惊起一只山鸡”,也可以“听到一只山鸡的鸣叫”,但肯定不能“惊起一两声山鸡的鸣叫。”
沧海烟云:
惊起一两只山鸡,看它们灰褐色的身影,低低地掠过山谷,消失在茫茫的雪野中
总编|寒江:沧海,你这样修改就对了。
沧海烟云:
惊起一两只山鸡,它们鸣叫着,腾起灰褐色的身影,低低地掠过山谷,消失在茫茫的雪野中
三三两两的陕北窑洞,只露出一道窄窄的白白的房檐,在土灰色墙壁的映衬下,透出一股难以抗拒的庄重和深沉。(要不,再去几公里外的黄河看看?这句互动的句子也得改)陕北的黄河,还没有经过黄土高原泥沙的混杂,在春秋的季节里,“是一种”(这三个字也是多余的)沉淀着(的)墨绿色的清。
【而雪后的黄河早已冰封,冰面上并没有太厚的雪,只是一层浓霜似的白(白,可以作形容词。如果用作名词,必须有附着物,而不能独立引用。),绕着群山蜿蜒而去,(仿佛整个人面对的,只是),加一个‘如’字即可)一幅挂在眼前的(也删了)淡淡的泼墨山水画。而人的心,也在那清冽的空气中,一步步,一步步,深深地静下去。。。(这三个句号用的不规范。省略号应该是……)】
而雪后的黄河早已冰封,冰面上并没有太厚的雪,好似一层浓霜。绕着群山蜿蜒而去,如一幅淡淡的泼墨山水画。而人的心,也在那清冽的空气中,一步步,一步步,深深地静下去……
花了这么多心思和精力,不精,太可惜了。
相比西北雪的狂虐和陕北雪的淳厚,我们中原的雪,就是另一种的性格和意味了。要知道,从小到大在河南长大的我,对中原的雪景,可是铭心刻骨的呢!
中原的雪,一般是比较迟钝的。一进入大雪节气以后,气温从之前零上的薄暖,蓦然降到零下的酷寒。好像刚刚看见入冬的寒霜,就已快步踏入冬季的严寒。风越来越冷,冰越来越厚,雪的脚步,也毫不犹豫的踏过来了!中原的雪,下得慵懒,但却温和了许多。多日阴沉的天空下,没有任何征兆的,就扯下了大朵大朵的雪花。没有风的呼啸,从始至终,都是那种安安静静的飘,无言地享受着人们尽情的欢呼。雪越下越大,依然悄无声息,却又极有耐性。干冷的地面,也在那长时间雪花的滋润下,一点点地丰满了起来。家乡的雪,只要下起来,短时间是不会停的,好像要把久已干涸的大地,一下子润透似的。渐渐地,人们喜悦的耐心慢慢耗尽,从最初的大声的欢呼,到最后,都已习已平常地转身,叫着依然在雪地里开心嬉闹的孩子们,走进暖和屋子里去了。只等着雪停了,再带着一颗童心,和孩子们在雪地里堆上一个个或大或小的雪人,享受着雪后的天伦之乐。或许一夜之后,打开房门,地上一层厚厚的洁白(问题如前),刺醒了人们惺忪的睡眼,雪停天晴,世界也明朗了起来。悠闲的人们,呼吸一下清新的空气,再扫出一条窄窄的小路。或者和迫不及待早醒的孩子们堆上一个大雪人,或者拿起扫把,爬上屋顶清扫那一层厚厚的“棉絮”,然后慨叹一句:新年快到了!(这段写得也不错,基本没啥问题,符合我的审美观和技术要求。)
观和技术要求。)
中原的雪,就这样无声无息地,在一夜间铺满整个世界。不需要小雪提前的铺垫,也没有北风呼号的伴奏,骤然地下,无声地停,像中原百姓干脆利落的性子,又像中原文化平淡祥和的底蕴。只用润物细无声的手法,就把一场华丽丽的雪景,完美而清晰地呈现给了世界!(也很好!鼓掌)
冬季将去,新年将临。我想,无论是在粗犷的西北,还是在淳厚的陕北,或者是肥沃的东北,甚至在厚重的中原,所有的人们,应该都在期盼着雪,欢呼着雪,享受着雪,感悟着雪。在中国的北方,雪,是一个季节的象征,也是一片乡土的见证。不同地方的雪,也深深融进不同地方的性格,滋养了一方水土、一方人……(这个总结性的结尾很好,能前后呼应,紧扣主题。)
这段结尾里,沧海用了“无论……还是……或者……甚至……”四个不同的连接词,确实是用上心了。如果不用心的话,将“无论”用到底又能咋的?
文章有无看头,就在这里!
接着,沧海又用了排比句“期盼着雪,欢呼着雪,享受着雪,感悟着雪”。这有股层层推进的力量,带动着读者往前走。
推进的力量,带动着读者往前走。
写作的技巧有很多,说起来我们都知道,但用到时候方恨少呀
沧海烟云写雪,却是按地域来写,人为地划分出西北、山陕、中原三个地区。然后让雪拟人化,分别打上地域的脸谱,使得雪跟当地人一样,也有了鲜活的生命,并与当地的人文景观融为一体。这种写法很别致,在写雪方面我还是第一次看见,感觉颇为新鲜。西汉文学家宋玉写的《风赋》,就将自然界的风分别写成王者之风和庶人之风。沧海的写法,应该是模仿了宋玉的写作方法。我为这种写法较好。
能将同一种物体写成不同的形态,赋予不同的感受,这需要作者的耐心和知识上的厚积薄发。佛经上说过:幻由心生。心中有佛,则眼见皆有佛性。惟其如此,沧海才能将同样的雪,根据地域的不同而写出雪的不同风韵来。这点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韵来。这点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本文的缺点是:结构上出了问题。沧海倾其全力,一味地写雪景,美则美矣,却很少写人、写情,缺少了情景交融的和谐感。散文的宗旨就是由景(或物)触情,有感而发。情由景生,景为情设,两者缺一不可。沧海此文,因为重点在景,忽略了人与雪的互动,因而缺少了人情的宣泄。于是该文成为跛足。如果我是评委,大概也不能予以加精。
我们经常看到有些散文,写景写得很唯美,几乎与散文诗媲美,或者干脆就是以散文诗形式写的,悲欢离合,风花雪月,文字优美,寓意隽永,读起来充满韵律美,令我等读起来余香满口。然而往往不能加精。何故?原因也明摆着:华而不实,空洞无物。
我们社团的檐下听雨,写了《那一膛温暖的炉火》、《期待真正的冬天》、《老井》、《乡村的树》、《我家门前那条河》等散文,但她没有就事论事地写炉火如何旺、冬天如何冷、老井有多深、小河有多宽,而着重点放在写人!有了人的参与,自然景色就活泼、灵动起来而不再枯燥。所以那些文章能加精。希望沧海和大家注意到这个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