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与散文的区别(晓荷社团作者丹水元平主讲)
2017-04-16 20:13:56
张元平(笔名:丹水情韵) 男 土家族 曾在《宜昌报》发表小说《压岁钱》 诗歌《牛爱青草我爱书》《布谷鸟》文学杂志发表诗歌《四季调》《土家族文学》发表散文:《本房三叔》。现为宜昌市作协会员,《西部文学》会员 《西部作家》会员,《中国散文网》会员、《清江文坛》版主。所写小说《燃烧的青春》《红黑两道》《牌痴》《印象老街》《步步惊心》《底线》分别被《西部文学》《江山文学》《长江文学》《长阳作家》刊用。
小说与散文的区别
晓荷社团作者丹水元平(主讲)
现代小说与散文最大的区别不在于故事的真假,而在于故事的呈现方式。
第一、戏剧化的呈现。作者往往透过人物的动作、对话来推演故事,也就是让故事中的人物直接演?读者看。就这一点而言小说比散文接近戏剧。如周海亮的小说《在痛苦的深处微笑》:
父亲驾驶着货车,在一条陌生且偏僻的土路上奔驰。突然货车扭起了秧歌,几近失控。他狠狠地踩下刹车,避免了一场可怕的灾难。他对六岁的儿子说,坐在车上别动。我下去看一下。
汽车停下的位置,是一个斜缓的下坡。父亲钻到货车下,仔细检查他的车。正午的太阳高悬在空中,坑坑洼洼的土路上没有任何过往的车辆和行人。儿子在驾驶室里唱起快乐的歌。父亲轻轻地笑了。他握住扳手的手加大了力气。
突然,毫无征兆地,汽车滑动了一下,然后猛地一颤,就停下了。儿子的歌声戛然而止。那一霎间,巨大的痛苦让父亲几近昏厥。
父亲想爬出去,可是他的身体根本动不了。他感到一种几乎令他无法忍受的剧痛。那一刻他只想到了自己的儿子。他高喊着儿子的名字,他说你没事吧?
儿子推开车门,跳下来。他说:“我没事,我不知道汽车怎么突然动了。”父亲朝儿子微笑,他说:“你没事就好,你把电话拿给我,我给你妈妈打个电话。”疼痛在一点一点地加剧,如果不是儿子在场,他想,他或许会痛苦地大叫起来。可是现在,他只能微笑地面对自己的儿子。
儿子取来了电话,他拨通了急救电话。可是他根本无法讲清楚他所处的准确地点。他不知道急救车什么时间能够抵达这里,更不知道,他还能不能捱过这段漫长的时间。接着他拨通了妻子的电话。他说:“我们现在正在休息。”她问,小家伙好吗?他说好,在旁边呢,然后他扭过头,朝蹲在不远处的儿子挤挤眼睛。她说:“那就好,早点回来,想你们了。”他笑着对儿子说:“你就蹲在这里,别回到汽车里去,他不敢肯定,汽车会不会再一次滑行。”
他朝儿子微笑,他说:“还得等一会儿,我还没有休息好。这样,现在我们做一个游戏。我们朝对方微笑,看谁先支持不住。记住,只能微笑。”父亲盯着他的儿子,微笑的表情似乎凝固。只有他知道,此时,他在经受着怎样一种天崩地裂的剧痛。
儿子对游戏产生了兴趣。终于,他躺在地上睡着了。
很长时间后他醒过来,他看到手忙脚乱的人群。他看到很多人喊着号子,掀开了货车,将脸色苍白的父亲抬上了急救车。父亲看着他,仍然是微笑的表情。
父亲保住了性命,却永远失去了两条腿,可是他没有失去微笑。微笑像阳光一样在他脸上流淌,让人踏实,充满安全感。后来儿子长大了,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的生活动荡不安。他身心疲惫,可是,当面对自己的朋友,面对自己的妻儿,他总是深埋起所有痛苦,而在脸上,挂着和父亲一样的微笑。
他微笑着说:“这是很多年前,我那面对灾难的父亲,留给我的所有表情。”
是的,微笑不是父亲的唯一表情,但无疑,微笑是所有父亲最重要的表情。在痛苦的深处微笑,那是爱和责任。
第二、情节式的呈现。散文或小说的故事都是由一连串事件合组而成;事件与事件之间,散文一般只着眼于先后关系,小说则进一步处理其内在的、复杂的因果关系,这就构成了情节。情节可以说是故事的有效重组。小说家往往借助情节的精心设计与巧妙安排,吸引读者的情绪,使之欲罢不能。这方面的技巧包括:伏笔的设计,顺叙、倒倒的灵活运用,背景的有效烘托,以及选择什么事件作为问题,结尾,在什么地方借什么事件制造高潮等等。一个故事传说有一位富贵人家的老太太做寿,她的子孙请来唐伯虎为她题诗。全家大小及亲朋好友争着来看。唐伯虎挥笔写下“这个婆娘不是人”,顿时在座的人都大惊失色。诗人笔锋一转接着写“九天仙女下凡尘”,大家转怒为喜大声喝彩。不料他又冒出一句“儿孙个个都是贼”子孙大怒,但他马上又写“偷得寿桃献至亲”.这一下全场叫好,短短四句听众的心情一惊、一喜、一怒,最后赢得满堂彩。为什么会有如此奇妙的效果?这是因为诗句出人意料,一波三折,吊足胃口。
如何写出情节的故事性?我以为:
一运用倒叙、设置悬念等手法巧妙地安排情节。
1、问题同样一件事,有的人讲起来头头是道,栩栩如生,可是有的人讲的明明是很有趣的事,说起来却像白开水,一点意思都没有。这种差别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明确叙事时,在想好事情的情节发展之后,就要适当运用一些方法巧妙地重新安排情节,使文章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2、先从情节发展的角度,投影展示课文《我的叔叔于勒》的情节安排,再投影展示从运用技巧的角度安排的情节。
情节发展:①赶于勒;开端 →②盼于勒;发展→③遇于勒;高潮 →④躲于勒;结局。
技巧:②盼于勒,发展 →为什么,于勒是谁,悬念,→①赶于勒,开端,→③遇于勒,高潮,→④躲于勒, 结局。
通过两种情节顺序的对比,引导情节跌宕曲折,作者运用了什么技巧。以倒叙的手法,设置悬念,巧妙地安排情节。叙事时如果平铺直叙,那就好像在一马平川上看风景,从头看到底,使人昏昏欲睡,“文似看山不喜平”,一波三折,有起伏、有变化的事情才能将引人入睡的状况变成引人入胜的境界。
第三:隐身式的呈现。基本上,小说的作者并不在故事中现身,即使小说里有一个「我」。而整个戏剧化的情节,则透过「事观点」呈现。
1、第三人称:事观点:小说中的人物,在「 叙述」部分都使用名字或代名词「他」,「对话」部分都自称「我」,对称姓名为「你」,旁称姓名为「他」,样的事观点,背后是隐藏着一个事者,不一定是作者,可以视为作者。而这个 事者可以宛如上帝般,无所不知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可以随意出入任何人物的 内心世界,也可以带着读者任意转移时间和空间。他随时化身为每一个人物,透过不同的人物观照整个故事。这叫全知观点。这个事者也可以是置身事外,从头到尾做一个单纯的「故事目击者」,只是客观地冷静地说他眼晴所看到的经过,有任何「感觉」;感觉留给读者去承受去体会。这叫客观观点。
2.第一人称事观点:小说中有一个「我」,小说情节就是由这个「我」在叙述。「我」可以述自身、外在的动作,但只能述「我」以外的人物的外在动作,或揣测其他人物的外在动作。同一个故事,一旦观点不同,故事效果也会随之而异,有时甚至决定小说的成败。小说家几乎没有不重视事观点的。
除了故事呈现方式的差异以外,小说的语言比起散文通常较为明白、流畅。另一个特色是分段较为频繁,对话往往自成一段,以凸显对话在推展情节,刻画人物上的重要性。
写作是来源于生活的,它是现实生活的整合提炼。文章情节的故事性,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表现主题、揭示中心服务的。为了更好的表现中心、主题我们要选择恰当的表现手法。
回想起我自身的创作历程,嘘嘘不已,起梦于十七、八岁,可以这样来说,年轻时在当地乃至我居住的大宜昌市九县一市的范围内,是小有名气的,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就此搁笔。这一停下来就是近四十多年。直到去年我才如梦初醒,压抑了我几十年的光阴,似乎在这一年迸发了前所未有的激情,从三月二十五日加入长阳作家协会算起,随后我又加入了西部文学、西部作家、东湖社区、汉网社区、中财论坛、中国散文、散文在线会员。在这么多文学组织中,认识了不少的文学前辈,先后得到了陈孝荣、陈哈林、温新阶、郑荆河、元辰、山夫子、村夫、张泽勇、运涛、邓仲祥、翔鹰、罗凤霜、孙青锋、宁静、李嫣然、陶然国、刘雪儿、层林尽染、晓汶、长安刘老三、梁北雁、郭忙龙、白鹿放歌、洛沙、笑山荡溪等等文学前辈的具体指导。在这么多老师的亲切教导下,渐渐地把我的文学梦点燃了,并且一发而不可收。一年来共创作出散文、诗歌、小说三百六十多篇,两百多万字。
小说《步步惊心》发表于《长江文学》刊物,《燃烧的青春》发表于《西部文学》,《正是橙黄橘绿时》发表于《散文在线》,《底线》发表于《长阳作家》会刊。还有一百二十多篇精品散文分别发表在《西部文学》《湖北作家网》《宜昌作家网》《东湖散文》《中财论坛》《清江文坛》《散文在线》等网站及刊物上。最近又创作出了长篇纪实小说《印象老街》,短篇小说《区长助理》,得到了不少读者的好评,特别是山东的一位小读者读了我的《印象老街》后,纷纷来信与我交流。
她在信中说:“最近细读了丹水情韵老师的《印象老街》,钦佩之情油然而生,老师写得太好了,实在是妙笔之作,一次次把我带进了六七十年代的农村,带进了那个并不富裕的却乐趣横生的老街。丹水情韵老师的《印象老街》,全部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在老师的笔下,我们可以再一次重温那一代人的辛酸苦辣,感受到劳动人民那双勤劳能干的双手,质朴的性格以及乐于助人的品行。我们这一代人活得太幸福了,天天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王子公主生活,但是却没有知足,都觉得理所当然,不懂得家长的辛苦与付出,不懂得祖辈们的节俭与奋斗。那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老师的《印象老街》吧!会让我们亲身感受到那么久远的时代气息,会让我们懂得幸福来自于勤劳!”
汉网社区超级版主郑荆河老师,给我发得一个帖子,着实把我吓了一大跳。
“早就盯上你了,当然,我不是警察。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我也不是杜甫。我不过爱读文章,尤其是好文章罢了。原先读你的散文,写的激情飞扬,以为你正当年少,后来才知道,你已年过花甲。真的不简单!我所说的不简单,是指你的文章写得非常好。说实话,现在杂志上 登的那些东西,真是不忍卒读。现在重点推介你的散文。请精选一组散文,发在这个主题帖里。”
我明白了郑荆河老师的用意后,按照郑老师的吩咐,我将自己认为写得比较成功的八十多篇精品散文,发到了主题帖里,郑老师逐篇点评,使我深受感动!
当他读过我写的《御驾真“龙”在巅峰》这篇散文后,是这样评价的: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龙池山的情景。文章采用移步换景法,描绘了龙池山神奇诱人的风光。笔调流畅,剪裁适度。尤其是对家乡山水的一片赤诚之爱,感人肺腑。探幽索微,颇有起伏。”
当读了我写的《最美丹水》,郑老师写道:“这是一篇散文诗。作者极尽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晨雾笼罩下的丹水青山的万千气象,尤其赞美了丹水人名播遐迩的盆景根艺。这是对丹水人民的礼赞。作者善于抓住光和色的变化,来描绘事物的形态,并把自己的体验融入其中,做到了心灵与自然的对话。善用比喻,亲切、平易。
‘动荡的雾霭,仿佛翻卷涌动的的春潮,有时如袅袅的轻烟。有时如万顷波涛卷来,有时轻盈如羽衣,有时沉凝如灰铅,袅袅升入天空,像是香炉里飘出来的烟氤。
在清晨阳光的照射下,雾气柔顺似丝绸,又似女子的长长的秀发,慢慢散去,消失于这茫茫天地间。’”
……
八十多篇文章呀!郑荆河老师都是在夜深人静的十一、二点阅读、点评的,这该是给了我多大的鼓舞,多大的力量啊!
我曾有过文学梦,那是在我十七、八岁的时候。丹水家乡的父老乡亲,一直都说我是个“读书迷”,他们哪里知道我孜孜以求的文学梦想呢!白天我勤勤恳恳的工作,每到皓月当空,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孤身一人深入到文学名著上面去了,有时一个人随着优美文章里面的故事情节,所震撼,所感动,所鼓舞。读到书中人物伤心处,我不禁潸然泪下,读到书中那些人物高兴时的情节而跟随他们放声朗朗大笑。这就是我,这就是丹水情韵。
记得初入教育行列的那段日子,我在全市、全县文学创作,新闻采写也小有名气。省级《布谷鸟》,市级《屈风》《宜昌日报》县级《清江》《小草》《土家族文学》等报刊先后刊用、登载了我写的小说《压岁钱》散文《本房三叔》《故乡的桥》《脚印传奇》《我的老师孙荣林》诗歌《牛爱青草,我爱书》《四季调》《江边》《扭转乾坤党有功》以及几十篇新闻稿卷。市级、县级广播电台天天都广播着我写的文章。
因为那时我已从行政干部转行到了教育战线,正在我春风得意之际,冷不防被当时的教育行政领导当头一棒,大喝一声:“不务正业!”
就这样,我渐渐萌发的文学梦想,就这样破灭了。我是痛苦万分,食而无味,夜不能寐。掐指一算整整过去了近四十个年头,但在这近四十个年头里,文学创作领导不允许,我只得采用迂回作战,把笔头转向到了教育教学论文的撰写方面,先后写下了一百多篇论文,分别获得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的各类等次奖励。不少文章也被不少刊物刊用。
时光荏苒,冬去春来。我在猴年又捡回了丢失已久的文学梦想,我最想感谢的是以上各位大师的手把手的指导,感谢这些素未平生毫不相识的老师们。
我深深地知道,文学创作之路的艰辛,我将披荆斩棘,一往前行在金鸡啼鸣的崭新一年里,奋勇向前,写出不愧于时代赋予我们历史使命的新篇章。
|
|
|
2017-04-16 20:29:59
谢谢支持夜校工作,讲得很好!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