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务管理 回复本帖
林儿

林儿 探花

  • 220

    主题

  • 1300

    帖子

  • 15764

    积分

聊聊作家的修养 晓荷社团副总编杨传球(主讲)

2017-05-21 19:48:34

                  

  杨传球,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杂文学会会员,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已在《四川日报》《成都日(晚)报》《华西都市报》《重庆晚报》《杂文报》《四川文学》《青年作家》《百花园》《短篇小说》《小小说选刊》等数十家报刊发表作品达数百篇,获全国、省级和市级奖励数十次。1997年获四川省总工会授予“八五期间四川省五一文学艺术奖”。数十篇作品选入百花文艺出版社《嫩草集》《潮头集》《枫叶集》、四川文艺出版社《社会随笔》、人民日报出版社《四川新时期杂文选》、四川人民出版社《狗咬人不是新闻》、作家出版社《新语文》、新华出版社《中国当代小小说精品库》、长江文艺出版社《〈小小说选刊〉十五年获奖作品精选》、 河南人民出版社《小小说百家代表作》 、湖南师大出版社《想象的翅膀》、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中国当代小小说佳作欣赏》、香港神州出版社《中国大陆微型小说家代表作》、云南人民出版社《 中国当代微型小说精萃》   深圳海天出版社 《创意,创异!》、吉林出版集团《中国微型小说名家名作百年经典》,花山出版社《感恩爱情—感人至深的89个爱情故事》等27种书。1993年出版个人杂文集《丑陋的我》。2015年2月,长篇小说《燃烧的画布》入选“四川当代作家文库”,已经正式出版。

            聊聊作家的修养

              晓荷社团副总编杨传球主讲

 说到文学创作,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写作技巧,以为只要是有了写作技巧,就可以写出优秀的文学作品。是的,要想写好一篇诗歌、小说或散文,没有一定的写作能力肯定是不行的,写作技巧是进行文学创作的基础。从小学语文就开始的造句、作文训练,其实就是一种写作基本功的训练,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主题思想、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等,都属于写作技巧训练,这种训练将一直伴随作家的终身,他只要写作,就会不由自主地进行训练。那么是不是只要有了写作技巧,就能写出优秀的小说或散文呢?其实,要成为一个作家,学习前人或今人总结出的写作技巧当然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文学艺术有“技”和“艺”两个层面,对文学创作而言,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一般规律,可称为“技”;而氛围烘托、人物的性格内涵、作品的品味和意境就可以说是“艺”了。而由纯粹的 “技”上升到“艺”,关键是靠作家的修养。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勤学苦练固然重要,而心性的修养更不可忽视。特别是一个作家在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最后决定你能否更上一层楼、攀上更高峰的关键,将主要取决于你的思想境界、知识积淀和艺术修养。
  文学作品既是作家精神劳动的产物,因此,作家的思想性格和人生经历、学识积淀及艺术修养就成了决定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因素。作家的气质、个性不同,决定了文学作品风格的差异,创作主体心理结构的先天性、稳定性和个性差异。“风行水上,自然为文”,可以说是文学创作追求的极高境界,而这里的自然不单指感情的自然流露或手法的自然运用,还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高度和谐一致,让读者在阅读时忘记作家、忘记自我,在不知不觉间融进故事,融进人物内心世界,与作者的感情或故事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感觉不到丝毫矫揉造作和卖弄技巧。这才是最大的成功。很多人读《红楼梦》时就有这样的体会。而要达到这样高的艺术境界,则不是单凭高超的写作技巧所能做到的,更与作家的人生经历、天赋、知识积淀和艺术修养有着密切联系。
  在中外文学史上,有些作家并没受过正规高等教育、也没有受过规范的写作训练,却也成为了优秀的作家。前苏联的作家高尔基、奥斯特洛夫斯基就是典型的例子,咱中国没有上过正规大学的作家更多,比如赵树理、魏巍、李?、孙犁、高玉宝、陈忠实等等,他们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不少优秀的作品。其实,对于作家艺术家来说,精神生态系统对于文学艺术创作事业是非常重要的。作家这个行当与别的行当有许多不同之处,一个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专家精神生态系统可能很苍白,甚至可能会很幼稚,但这并不影响他的科学研究,也一样能成为杰出的科学家。但作家艺术家却不一样。从创作的开端来看,任何生活素材,必须在变成一个人的心理现象以后,才能最终转化为文学现象。心灵和情绪上的感觉和感知是这种现象的必由之路,只有在有了一定的感情基础、在心理上有了足够的积累之后,并且让你的心灵和情绪有了深刻的感觉和触动之后,才能够产生创作的欲望,继而用文字把那些东西反映出来。
   文学最终要写什么?说到底,就是写“人情世故”。那么作为作家,他就得洞察所谓“人情世故”,并看透它的深层内涵,这就是情感的积累。想成为作家,就一定要具备一种能够体验各种感情形态,洞悉各种人情世故的本领。其实在人情冷暖、世道艰难中体会,这实际也是一种关于人的素质训练,是生活给予作家的一种恩赐,而作家则应该把握住时机,不放过任何一个体察生活的机会。如果一个作家敏感度不够,对生活中发生的事无动于衷,那他在作品中就不能够写出在现实中最为生动、深刻的一面。文学创作需要种种训练和准备,然而最终想要成为作家的人应该明白怎样从人生的经历、波折和苦难中洞悉生活。除此之外,还需要一种想象的天赋、培养想象的本领。丰富的想象是艺术才华的根基。艺术想象是通过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重组、虚构,以创造新形象的形象性思维。艺术想象包括无特定目的、不自觉的、不由自主的无意想象和自觉有意的有意想象,包括由感知而形成相应形象的再造想象与独立创造新形象的创造想象,包括由此及彼的联想和重构全新形象的构想等。而尤以有意想象、创造想象和构想为主。虽然说脱离现实的空想是不可取的,但是如果文学作品只是现实的复述那也毫无趣味。只有充分发挥作家的想象、用联想把社会中分散的现象串联起来,找到其中带有本质性的东西,对所写的人物和故事进行典型化重构和塑造,才能够写出有思想内涵、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高尔基正是从自己青少年时期所经历的苦难洞察到社会的普遍问题,从而开始文学创作,写出了感人的自传体《童年.人间.我的大学》三部曲、《母亲》等大量感人的著作。而如果没有丰富的革命经历,奥斯特洛夫斯基也写不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样轰动世界的小说。人生像一出戏,只有在平凡琐碎的生活中能体会到其真实本质的东西,他才能写出深刻而动人的作品。如果一个人在苦难的经历或在生活底层得到过一些磨砺,又具有敏锐的感悟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那么他即便是一个文盲或者文化程度较低的人,也会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创作冲动,把心中的故事讲述给世人。很多民间的故事高手虽然没有写出书面文章来,但谁敢说他们讲出的故事不是文学作品呢?
   丰富的社会阅历对作家是重要的,但较之丰富的社会阅历,敏锐的感悟与深邃的认知更不可或缺。因为就社会阅历而言,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有,存在的差别也仅是丰富与否。然而只有丰富的阅历并不见得都能成为作家,因此不能把社会阅历对作家的成败当成决定性的因素。另一方面,在肯定社会阅历对于作家的积极作用之后,对于一个有心人而言,不太复杂的人生经历,也可能产生无比富丽的人生体验,而对于一个无心人来说,纵然经历了千辛万苦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在他的心头或许也是一片茫然。感受事物的能力是艺术创造的前提。作家要有意识地培养随时随地捕捉创作素材的能力,并且发展自己艺术感受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表现于专业的差异、创作偏爱的品种、具体感受的侧重点、观察角度、创作方法和内容的不同。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年轻的作家,生活经历并不特别丰富,却写出了感人的文学作品的原因所在。其中除了个人天赋的才能之外,对于生活敏锐的感悟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对于诗人尤为重要。
  毛主席曾说过:“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不断增长才干,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加强思想修养、文化知识修养、艺术修养,不断深入生活、进行社会实践,才能真正做到使作品反映生活、揭示生活本质,才能使文学艺术作品更深刻更具社会生活内涵。社会实践还包括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群众疾苦,体察群众的现状,这是作家进行创作实践的必由之路,也是文学艺术创作的主要源泉。深入社会生活,联系群众才能体验人民的思想感情,保持艺术生命的旺盛青春。情感是艺术的重要特征,艺术美来自于作品的审美情感。对作家而言,尤其需要丰富健康的感情、高品位的审美情感与独立高尚的人格。作家较常人的情感更具敏感性、易发性、持久性且更为丰富。从创作欲望的激发到意象形成,由艺术构思到写作成作品,作家应该始终处于激情洋溢之中。作家的情感既是个人的,又是人民大众情感的凝聚,代表着人民的心声。因此,作家应该时刻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与人民群众感情相通,创作出的作品才能让读者感觉真实可信,才能打动广大读者。
   虽然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对生活的感悟能力是成为一个作家的必要条件,但是这并不是说,只要有了这些就行了。一些低学历作家的成功,使有些人认为,作家只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并不需要过高的文化知识也能写出优秀的作品。对此,我认为一些名家虽然没有上过正规大学,但绝不等于他们的文化水平很低。文凭不等于学问,获得学问的途径多种多样,而最重要的就是阅读。他们之中,有的确实天分极高,更多的却是凭苦读和自学得以补偿,他们除了没有一张大学文凭,其实读的书甚至比那些正规大学的教师还要多。就是那些天分极高的人,也绝不全靠天分,必然在写作实践中不断地充实自身的文化知识,才能使自己在学习实践中不断进步,最终获得成功。反过来说,倘若他们能有机会接受正规大学教育,具备较系统的文化知识,不仅不会成为他们写作的障碍,可能还会在文学上取得更多更大的成就。
   在文化修养这方面,作家和一般知识分子并无明确的区别。若要想写出思想性强、艺术性高的作品,一个作家理应博学,对各种知识领域多少有所涉猎,具有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应有的修养。作家应该把眼光放宽,对人类历史和广泛的社会知识有所关注,他的作品才会有广度、有深度。作家要不断加强理论知识积淀,培养丰厚的文化素养,而最好的方法就是博览群书。多读书才能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艺术创作时才能够站在较高的视点,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创作出品味高、意义深的优秀作品。故多读书是作家加强理论修养的主要途径。我国30年代的不少作家如鲁迅、郭沫若、巴金、老舍、曹禺、沈从文、钱仲书、冰心等都是饱学之士,他们从小熟读“四书”、“五经”,精通诗词文赋,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另一方面,他们又都有出国留学的经历,较系统地接受了西方文化的熏陶,称得上学贯古今中西,这些深厚的文化知识修养,为他们日后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功的作家理该是一个思想家,所以他也要有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美学的涵养。从中国古今的文学史上我们看到,有成就的文学家大都是重量级的文人,他们之中不乏思想家和政治家,北宋的苏东坡和王安石,现代的鲁迅等就是著名的例子。
   因此要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必须加强知识修养,具备广博的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若仅有写作技巧而无深厚的知识积淀,即使文字再精美,也是“虽工亦匠”,作品不会产生深刻影响。因作家艺术家要表现的对象是整个社会人生与大千世界,故无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是艺术理论、生活知识都要涉及,写起作品来才能得心应手、笔下生花。古今中外的著名大文豪,无一不是博览群书、学富五车的大学问家,他们正是沿着书籍铺就的台阶,才一步一步攀登上了文学的高峰。
要提高文化修养,除了上正规学校,阅读是唯一的途径。可惜的是,很多文友的阅读普遍都集中在文学书籍中,对别的学识领域,完全没有兴趣涉猎。对于作家来说,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必要的,尤其要多读中国和世界文学名著,继承和借鉴中外古今优秀作家的创作经验对提高自己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单一的阅读,也会造成视野的狭窄,而最后导致作品内容的局限性。对各种社会话题,不管政治经济文化体育娱乐,作家都应该有所关注。作为一个文化人,我们要与时俱进,要勤奋收集各种媒体的信息,无论国内国外,大事小情、奇闻趣事、民俗俚语、传说故事都不要放过。有了这些丰富的资讯,作家的灵思才不会干枯,作品的内容才不会与社会脱节。在这信息泛滥的时代,通过传统媒体了解时事远远不足,我们还要习惯在网络中潜游,用网络搜集创作素材、观察社会动态。古人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意谓勤奋读书,写起文章来方能轻松自如。杜甫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是这个意思。
   作家的美学修养十分重要,一个作家创作的成就、作品的艺术性高低,与作家的美学修养和审美理想密切相关。艺术修养的深浅决定着其作品艺术水平的高低,想要成为一个作家就必须意识到这个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一个作家,随着他创作经验的积累和丰富,他的审美观势必会有所改变,而这种改变一般来说正是他创作境界提高的表现。好的文学作品让你看后,不能不联想到我们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物、丰富多彩的场景、悲喜交集的故事,读后令人难忘、发人深思、并从中获得美的享受。艺术修养对于作家来说非常重要,一个艺术修养很低的作家,是写不出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和很高审美价值的作品的。艺术修养,并不是要把自己训练成艺术专才,最主要是培养自身对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与各方面艺术的欣赏审美能力。虽说如此,作家还是不妨花点时间学上一、两门艺术,比如绘画、音乐、戏曲等等。只有受到多种艺术的陶冶和滋养,作家的审美品位才会提高。中国古代讲究诗画合一,文人对琴棋书画都应有一定的修养,很多古代著名的诗人同时也是画家、书法家、音乐家,比如王维、唐寅、八大山人、郑板桥等等。尽管艺术各门类知识各不相同,但作为人类的精神产品有相通的共性。只有广泛猎取不同艺术门类的营养并融会贯通,才能使作家从事的创作充满艺术灵气,具有较高的品味和欣赏价值。美国现代舞蹈派创始人邓肯之所以能以自然的舞蹈动作打破古典芭蕾传统束缚,开创舞蹈全新局面,正得益于年轻时对绘画、雕塑、戏剧、音乐的深刻研究,以及对尼采哲学、惠特曼诗歌的学习和精深理解。中国唐代诗人王维的诗被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得益于其深厚的绘画和文学修养,正是这两种修养的综合作用,才使他的诗画都高人一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达.芬奇就是一个博学多识的学者,他不仅是画家,还是诗人、解剖学家、工程师、科学家,正是因为有广泛而深厚的修养和积累,才使他在艺术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现代著名诗人闻一多曾赴美国学习美术,他的画作和印章都很有功力,在美术界评价很高;艾青年轻时曾到法国美术学院留学,他的油画就画得很不错。他们的诗之所以写得那么好,深厚而广泛的艺术修养应该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说也奇怪,我们平时见过不少高级知识分子,可偏偏就是在艺术修养中交了白卷。就算是在文学圈子里,也不乏艺术素养偏低的作家。有些作家,除了写作,竟连音乐会、画展都不想去看一下,甚至觉得进电影院都是浪费时间,这样下去,他的文学创作又怎能得到提高?艺术与一般的学识毕竟不是一回事,画家吴冠中认为, “文盲”与“美盲”不能划等号,中国历史上的艺术巨匠很多是文盲(比如盲人音乐家阿炳以及很多戏曲艺术家、民间艺人),而非文盲的知识分子有不少却是不懂艺术的“美盲”。
   文学艺术虽然门类很多,表现方式各异,但是其美学原理却是相通的,就像印象派并不是绘画领域专有,在音乐和诗歌中也有印象派一样,贝多芬曾被人称作是音乐界的李白;李商隐的诗与莫奈的印象派风景画同样朦胧。古代文人多对音画世界有所涉猎,王维的诗与画早成文学美谈,嵇康的“广陵散”也就成文化绝响。鲁迅对版画艺术有深入研究,成为中国现代版画艺术的导师,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版画艺术家。丰子恺既是作家,又是画家和音乐理论家。在当代,画家吴冠中、黄永玉的散文像他们的画一样多姿多彩;高行健的小说、戏剧与绘画都可谓不输专家;赵树理对民间艺术和地方戏曲很有兴趣,他作品中洋溢的鲜明民族风格就不能不说与此有密切关系;冯骥才不仅小说写得好,画也一样很有名气,而且对保护民族文化艺术遗产倾注心血。小说家余华在他的散文中呈现了对西洋古典音乐的深入研究,道出了音乐怎样影响他的写作;余秋雨与台湾白先勇不约而同双双推荐昆曲。在当代,跨领域的艺术工程已成普遍景观,这就更需要有全面修养的作家。如果把文学创作比作种花,那么社会生活好比是泥土,而丰富的艺术修养和知识积淀则是水分和肥料。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作家的艺术涵养越深厚,其作品的品味、格调和审美价值就越高。所以,加强艺术修养对能否写出真正具有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作家因其生活阅历、思想性格、审美趣味、艺术才能及文化修养不同,其呈现的艺术风格也就有所不同。而生活阅历、性格个性、审美趣味、艺术才能及文化修养同属于艺术修养范畴。艺术风格包括个人风格、时代风格和民族风格,而个人风格受艺术修养的影响最大。艺术修养不同,风格各异。例如同样题材的艺术创作,个人修养不同会形成不同艺术风格。同是画马,唐代韩干的马风骨丰满,宋代李公麟的马雄健不凡,现代徐悲鸿的马则又呈刚健奔放的气势。“谢诗如芙蓉出水,颜诗如错采镂金。”说的就是南宋诗人谢灵运和颜延之,二人齐名,风格各异,各有特色。 刘勰曰“各师其心,其异如面。”作家艺术家的个人艺术风格就是其在作品中集中体现的创作个性。创作个性主要取决于作家艺术家的个人性格、经历、气质和艺术修养。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位伟大的诗人和文章家,他笔走龙蛇惊风雨,激情满怀写春秋。他的那种行文、那种语言、那种气派,是浸到骨子里,溢于字表、穿透纸背的,只有他那种有伟大的胸怀抱负、非凡的革命人生、丰厚的学识积淀和曲折传奇经历的人才会具有,这种风格只属于他一个人,其他人想模仿也学不会。
   在读文学作品时,我们常爱把作家拿来进行比较,认为谁比谁写得好,谁比谁的作品影响大。其实作家之间的较量常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基本功的较量。当一个作家成熟以后,一定是画山象山,画水象水,这是最表层的,也是最基本的较量。二是才情。一个作家有没有天分和才情非常重要。有些人的作品虽然你觉得基本功很好,但就是没有才情,写出的东西干巴巴的,没有情趣和新意,不能感动人,这样就不容易造成广泛的影响,也不容易形成自己的风格流派。而这个较量比基本功的较量又高了一个层次。第三,最终的较量是一种人格和思想艺术修养的较量。什么样的人格、什么样的思想和艺术修养就会写出什么样的作品,“文如其人”这句话百试不爽。我们读一些文学作品,其中的大境界与小境界,都是由这些来决定的。没有忧国忧民的情怀,杜甫就达不到“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境界;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胸襟,范仲淹也写不出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美学修养和审美理想的提高就是一种思想的升华,而这些也决定了作家最终的成就。
   陆游诗云:“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很多作家奋斗终生,到老来才悟到最终所拼的,其实是写作之外的功夫,是作家的胸中之气、行事之势。作品中的“势”是不能造假的,它要求作家得有大思想、真见识。为文者,说到底是在拼思想。这种文字不是写出来的,而是作者全身心投入社会实践的结晶。劳其心,履其险,砺其志,成其业,然后发而为文。古人论文,讲气贯长虹、力透纸背。唐朝韩愈搞古文运动,就是要恢复汉朝文章的质朴之气。他每为文前要先读一些司马迁的文章,为的是借一口气。以后,人们又推崇韩文,再后又推崇苏东坡文,认为韩文苏文都有雄浑、汪洋之势。苏东坡说:“吾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思想的深度与艺术魅力相互作用,让作品如滔滔江水,长流不息,世代流传。《红楼梦》更是如此,它就像一座思想的矿山,让读者百读不厌,让研究者开采不尽;矿山有采尽的时候,《红楼梦》这座矿山恐怕永远也开采不尽。
   中国古代的文论强调“艺而进乎道”。把“道”作为最高追求目标。而“道”,即是人生修养的境界,对道的修悟程度高下则反映了人品的高下。人品的问题反映在文学艺术中便有“气韵不可学”、“ 气韵必在生知”等说法。不过,在本人看来,人品也不完全是天生的,后天的修养决定着它的涵养和发展。所以在人品上每个人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学习和修炼不断提高自己的人品。故《孟子》曰“吾善养浩然之气。”所谓“浩然之气”正是古人们追求的“高尚人格”,它体现在文学里就是“文气”。所谓“文者气之所形”。 “文气”与作家人格的涵养密切相关。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文气”这一范畴具有丰富、复杂的内涵,并与人格修养有着相通之处。自先秦两汉至魏晋时期,“气”的范畴之基本涵义有了初步规定。“气”由其本义云气,逐渐被引申为人的血气、志气、勇气、浩然之气、静气、才气等,涵义日益丰富,成为一个兼容物质、精神、伦理于一体的、多元化的有机范畴。在此前提下,引“气”入文,使“文气”说也具有了丰富性、多义性。在其本体论层面上,“文气”说指向作家的生理、心理素养以及艺术修养,揭示了文艺创作中创作主体决定作品审美特征的规律,引发了作家对自身创作才质的涵养和陶冶。
   习近平同志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求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要“德艺双馨”,“ 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认真严肃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讲品位,重艺德,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我国古代文论也将作家的人品和文德视为文艺创作的根本,强调为文先要修身,认为道德与文章、做人与作文是合二而一的因果关系。因此,作家要想写出好的作品,就要养浩然之 气、正气。而养气入静,使创作主体处于虚静的状 态,就可以蓄积心理张力,进入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但是从根本上看,陶养静气可以使主体更多地流露出自己的真性,借以涵养创作主体,淡泊宁静、高逸绝俗、纯朴自然的本真人格。伟大的艺术创造,必定是一种伟大人格的表现。因此,作家要想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就要自觉地养“为文之气”,以进行道德人格、本真人格、艺术人格的涵养。从水管里流出的是水,从血管里流出的是血。总之,在具备了基本的写作条件之后,决定你创作发展前途的就是修养,什么样的人格、什么样的思想和艺术修养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作品。

点评
2017-05-31 15:26:22
余懋勋:杨老师是我最佩服的一位作家。他的作品很有感染力,就是因为他不仅有娴熟的写作技巧,更重要的是他有深厚的修养。他的讲课内容丰富精彩,是他多年来写作经验的积累。听了杨老师的课,受益匪浅,尤其是他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深刻理解,使我深受启发。谢谢杨老师的分享!
共0页 0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