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风听雪
|
【流年编按】临风听雪(2017年7月)2017-07-04 17:16:561、【流年】杨柳坞(小说) 作者:秋子红 编者按:读完《杨柳坞》这篇小说,编者震撼于作者的匠心独运。随着作者的笔触,一同走进小说的主人公“我”的内心。在春天来临的时候,“我”收到了一封没有署名的信,“我”把它叫做“情书”。在这个春天,这封“情书”无疑成了“我”心上蠢蠢欲动的春情萌芽。但是,现实里的“我”很穷,穷到把自己的理想放逐到书本里,穷到只愿与活在纸上的女子完成相爱的序曲。于是,“我”把这一“艳遇”告诉了好朋友梅子袊,“我”和梅子袊经过分拆得出相同的结论,给“我”写信的这位女子一定是鬼。即便如此,“我”依然在梅子袊的嘲笑中选择了赴约,因为,“我”自认为像梅子袊之类的并不懂爱情。“我”赴约了,而且与预料的一样,与“我”赴约的,真的是一位女鬼。女鬼叫玉,她道出了自己的身世,也带出了一个动人心魄的故事。这个故事里,邪恶与善良,洁净与肮脏并存着,“我”为这个故事的情节所感动,而深深的陷入了爱的蜜罐里。人的欲望是没有尽头的,“我”也如世间许多无知、愚蠢的男人一样,终究没抵住一颗贪恋美色的心,毁掉了一块美玉,毁掉了一段纯洁的爱情。此篇小说情节层层递进,伏笔迭出,在现实与虚妄的纠葛里,把人性的两面性演绎的活色生香,掩卷之际,仍不忘沉思。佳作,流年欣赏并推荐阅读。【编辑:临风听雪】 |
|
|
![]() 临风听雪
|
2017-07-07 11:35:12
2、【流年】烈焰熄灭后(散文) 作者:李振娟 编者按:这篇散文的主人公天勤大伯,是一位勤快的、为家、为农人点燃烈焰的人。他用汗水为农人打造出的犁铧、锄头、镰刀等这些铁器,既是农耕的必备品,也是天勤大伯家里飘出肉香的主要经济来源,更多的,是为了证明天勤大伯存在着的价值。随着时代的变迁,日新月异的铁器加工厂迅速取代了铁匠及许多匠人们的活计,乡村手艺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天勤大伯只是那些行业里的一个例子,他及他儿子的颓废,并不是他们真的除了这项手艺,再无任何能力去适应生活,而是不能接收流传千百年来祖宗留下的传统手艺从人间蒸发。烈焰熄灭后,应该是沉淀。感叹于作者的这份沉甸甸的沉淀。佳作,流年欣赏并推荐阅读。【编辑:临风听雪】 |
|
|
![]() 临风听雪
|
2017-07-13 11:02:52
3、【流年】慧根(随笔) 作者:思弦 编者按:所谓的慧根,通常来说就是看开看淡人们一时不能理解或接受的事物。这篇随笔的作者从别人对“我”的一个“夸”字为引,认为慧根就一定通着佛性。于是,通过对佛经的研读、分析,再将这部分心思分流到亲身体验、体悟中来,最后从生活中的几个看似不经意的片段里,悟出了佛经中所讲的深意。佛经本身就是一部教化人心向善,还原最初人性的“教科书”,它的本源就是从生活中微小的事件或事物中提炼的,一味的捧着佛经来感悟生活,就有了闭门造车之嫌。本篇随笔中的“我”通过弟弟入伍、女儿高考,通过读书的细心领悟,找到了看淡一切的本源,也找到了自己的慧根,才会有结尾的“呵呵”一笑。一篇蕴含哲理性的文,读后受益匪浅。佳作,推荐阅读。【编辑:临风听雪】 |
|
|
![]() 临风听雪
|
2017-07-17 16:39:24
4、【流年】粥记(散文) 作者:傅菲
【编者按】读完这篇散文,编者首先闻到了一股淡淡的粥香味。其实,很多时候,人们对味道的记忆,能长久留存的,或许只有“清淡”这两个字。大多浓郁的味道,初闻,惊艳,再闻就腻了,留不住记忆。这篇散文,作者用极淡极淡的粥做主题,突出的何止是粥的淡。走进这篇散文,跟随作者的笔触,经历一次煮粥的过程,不难发现,作者煮的是粥,熬的是时间,领悟出的,却是一个人的心性,是人生的另类走向。粥可以养生,可以饱腹。煮粥的方式有多重性,煮粥的器具也具多样性。放在什么样的器具里,用什么样的燃料和方法煮,就会煮出不一样的粥来。一如人生,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生活方式,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生活,就会活出什么样的人生,这就得看你如何选择让你的人生走出庸俗,走向高品。一篇蕴含了人生哲理的作品,娓娓叙述中,能让读者的灵魂得到净化,识得什么叫真正的清欢。佳作,流年欣赏并推荐阅读。【编辑:临风听雪】 |
|
|
![]() 临风听雪
|
2017-07-21 21:53:57
5、【流年】手机(散文) 作者:平淡是真 编者按:在网络四通八达的今天,手机成了人们必不可少的应用品,几乎人手一机或人手多机。确实,手机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方便,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诸多困惑。这篇散文的主题就是围绕学生使用手机的正确与否来展开的。作者利用自己的儿子“大树”用手机的几个例子,有理有据的为读者开放画面,读来犹如看了一堂生动的说教课。看完那一个个画面,让尚处在“懵懂”期的各位家长舒出长长的感叹与释怀。如作者所说,我们与我们的父辈之间,隔着一条沟,即使理解,也不可能真正地走进彼此的世界,那么,我们和我们的下一辈也一样,你只需远远地看着、引导他们走入他们应该走进的轨道,千万别试图走进他们的世界或干扰他们的生活领地,16岁的少年,正值网络媒体发达的年代,手机是他们与外界或同龄连接的枢纽,家长不能用家长的眼光去纠正他们使用手机的权限。编者也是母亲,也有与作者一样大的孩子,作者文中所举的个例,也曾发生在编者的身上。通过解读这篇散文,醍醐灌顶也。一篇蕴含教育意义的散文,读后引人深思。佳作,流年欣赏并推荐阅读。【编辑:临风听雪】
|
|
|
![]() 临风听雪
|
2017-07-23 00:05:09
6、【流年】李卓吾与焦竑(随笔) 作者:刘福田 编者按:一篇随笔,洋洋洒洒2万余字,读后不禁被作者的好学与认真研读史料的精神所折服。写这样一篇随笔,所阅资料、所涉人物、所写重点须与当时的历史吻合,如果不是真正喜爱这类体裁,研读这样一部史料实在是枯燥。这篇随笔主要写了明代著名思想家、中国思想启蒙运动的先驱李卓吾先生与他的忘年之交焦竑相识相知的真挚友情。说到两人的初识,还真是佩服作者认真对待历史的精神头。作者说:“研究这两个人的历史资料,却找不到他们结识的具体时间、地点,或者他们都更重视知己的实质。有关于此的考证,只能从两人留下的文字里大致推断……之前二人是否有过消息往来不得而知,反正一见如故从此成为知己,友谊维系一生。”从此段文不难读出作者在研读史料时所耗费的时间及精力之多。走进李卓吾与焦竑,无论从年龄的差距,学识的涉猎、仕途的走向等,任谁都想象不出二人会成为一生的挚友。但是,他们却与彼此的灵魂相伴了一生,就因为二人结识不以虚名,更因为彼此观点相近且情意投合。作者不得不将这样的相识相知,确定为“冥契”。李卓吾的一生应该是坎坷的,他的人生走向取决于他的性格与他不同于别人的见识;焦竑的一生是清贫的,他的清贫也是跟随他自己与众不同的学识追求与内心的清高造成的。虽然二人的命运有所不同,但二人的心性却是相同的,所以,即使二人发生怎样的不愉快,也能很快化解矛盾,从而增进友情的热度。以至于李卓吾在狱中自刭身亡时,留的遗言让焦竑书其墓碑,足见李卓吾对焦竑的信任及焦竑在李卓吾心中的地位之高。这或许也是焦竑为什么要冒着株连杀头的危险也要搜集、整理、刊刻李桌吾遗著的原因。一篇集史学价值与教育意义的文章,作者引经据典为读者论述了为友者该有的坦诚、信任、情义及包容之重。佳作,流年欣赏并推荐阅读。【编辑:临风听雪】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