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评论部 回复本帖
南尚

南尚 布衣

  • 8

    主题

  • 115

    帖子

  • 438

    积分

南尚2018年1月份短篇评论贴

2018-01-02 10:05:26

故事征文栏目《粮官》。作者:诗情划意。http://www.vsread.com/article-818922.html


4 楼        文友:南尚        2018-01-02 09:54:53

  民间故事是瑰丽的宝藏。这篇故事通过作品的主人公——赈粮官对家庭、对奸商的不同态度,写出了当时一个清官的形象。故事是老百姓的文学,“清官的故事”在民间历来是很受欢迎的。

   从故事创作的角度来探讨,我觉得为了把“故事是情节的艺术”表现得更充分一点,这篇作品的情节设计似乎单薄了一些,如果能让作品中的奸商和赈粮官的家父再发生一些“纠葛”,而赈粮官又能理智、果断处理,那样,这篇作品的情节可能会更丰富、饱满一些,人物形象也会更鲜明。这点建议供作者在创作故事中参考。

             回复4 楼        文友:诗情划意        2018-01-02 10:02:06
  非常感谢南尚老师的点评指正。您说得对,确实情节太单薄了些。谢谢老师中肯的建议,祝新年好。



南尚

南尚 布衣

  • 8

    主题

  • 115

    帖子

  • 438

    积分

2018-01-03 10:14:36

微型小说《诗人》。作者:李荣。http://www.vsread.com/article-818392.html

7 楼        文友:南尚        2018-01-03 10:04:37
  这篇作品,人物的个性写得很鲜明,但在表现人物的时代感方面,却有所欠缺。
   在小说创作中所谓人物的时代感,就是指时代的特征、时代的精神风貌对人物的影响。人是生活在不同时代的,文学创作中的任何人物,都必然会受到时代的影响,鲁迅的《孔乙己》,是鲁迅那个时带的产物,作品主人公的言谈举止,表现出来的是一个没落的小知识分子;《诗人》中反复出现的一些话,“我不是乞丐、我要吃饭、我只要一元钱”很有个性,但却看不出来作品主人公生活在什么时代。作品中后面有个细节,把“多付的五元钱还给你”虽然有点时代气氛,因为他不愿白吃别人的饭,这在表现人物个性上是一致的,但仍然没有把人物的时代感表现出来。
   小说是人物形象的艺术,人物形象的刻画总是离不开个性和时代性的。把“时代对人物个性的影响”和“人物个性体现出时代的特色来”,那样“人物形象的艺术”就能比较好的刻画出来了。

南尚

南尚 布衣

  • 8

    主题

  • 115

    帖子

  • 438

    积分

2018-01-07 03:35:28

萌芽栏目《难忘的夕阳》。作者:甘肃王俊媛 。白丁,95.20 http://www.vsread.com/index.php/article/showread?id=820317


2 楼        文友:南尚        2018-01-07 03:25:25
  这位小作者很会讲故事:一位母亲在灾荒年月背井离乡出走,不幸在外地遇到了强盗,被抢去了身上仅有的三十几元钱,只好沿街要饭,饿昏倒地,醒来看见遇到了一位好人,给她吃饭换衣,他们成了新家,有了孩子,商量回老家。“他们回到家乡,可是却不知道一个巨大的阴谋正在等着他们!”当然,这只是故事的一个短短的开头,但小作者却能用作品主人公的曲折遭遇和悬念的设置,吸引我们读下去,这正是故事需要的魅力。我相信这为小作者是有讲故事和写故事的能力的。
   看了这篇故事作品,同时,我也想对这位小作者说一些写故事的基本道理。首先,故事是离不开曲折离奇的情节的。太平淡了,就构不成故事。第二,在曲折离奇的情节中,要尽量把作品中的人物写活,也就是要使读者看到人物的精神面貌,是人物在推动情节发展,不是情节在支配人物行动。第三,要注重情节发展的真实性,也就是说,我们写出来的故事,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节是合情合理的,生活中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情,经过我们作者加工,把它用故事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避免让读者感到我们写故事是在生编硬造,失去读者的信任,就不能吸引读者读下去了。
   当然,一篇故事作品,要同时达到以上几点,也不是很容易的,特别对一位小作者来说,要求很高了,但我们既然写故事,就一定要朝这方面努力,那样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我相信是能写出比较好的故事作品来的。

南尚

南尚 布衣

  • 8

    主题

  • 115

    帖子

  • 438

    积分

2018-01-08 11:20:31

故事征文《玉帝下凡》。作者:吴军。http://www.vsread.com/index.php/article/showread?id=819559


16 楼        文友:南尚        2018-01-08 11:13:03
  看完这篇故事,我思考故事创作中的两个问题:一个是神话故事创作中的情节的完整性问题;另一个是神话故事如何反映现实生活的问题。
   先说第一个问题:神话故事中的情节如何才能完整的表现出来呢?我国有很多优秀的神话故事,《西游记》就是名著。那里面的孙悟空大战妖魔也好,猪八戒背媳妇也好,神妖和凡界各类人物都是融合在一起,纠合着恩怨情仇来展开故事情节的,那样就能使神话故事情节丰富、精彩,神话故事的完整性也就充分表现出来了。《玉帝下凡》这篇作品,玉帝和太上老君只表现站在上面,指点“钱币”,而“凡界”的现象,只是在适应“指点”的需要来展现生活,那样,就大大减低了神话故事情节的生动性,甚至有“神话”和“凡界”脱节之嫌,不能称之为神话故事了。
   再说第二个问题:神话故事如何反映现实生活的问题。应该说这篇作品作了很好的尝试,我国古代有很多好的神话故事作品,由于时代的局限,不少神话故事大都是停留在批判现实生活的阶段上的。我们当今时代充满了生机,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神话故事如何表现我们当今伟大时代可以在创作上不断探讨。这篇作品,仅表现了钱币这一点,肯定了有人对钱币的正确认识、钱币在社会上的正确作用,这当然是好的;但是,故事是文学作品,它是要通过故事这种“情节艺术”的形式,来达到以情感人的目的的。就这一点而言,这篇作品围绕“钱币”所反映的生活显得有点“图解”,“玉帝”的“指点”也显得有些生硬,缺乏故事作为“情节的艺术”应有的感人力量。
   以上是作为故事创作研究的探讨,可能不足的问题谈得多了些,但主要是希望故事创作写得更好些。当然,我的看法不一定对,仅供作者参考,也希望听到指正,大家共同研究,故事创作就一定会繁荣。
回复16 楼        文友:吴军        2018-01-08 11:23:37
  看到您的留言,我很感动高兴,作品就需要这样的声音,在这种不同声音的碰撞中,作品才会趋于精彩。老师所说的第一点我明白了些,第二点能明示下吗?你讲的很专业,我还没太明白。期盼回复。再次说声谢谢。
17 楼        文友:南尚        2018-01-08 16:06:20
  创作需要探讨,探讨在于研究创作。我讲的不一定对,但相互交流,就能促进研究,所以我很欣赏你坦诚的提出问题。
   关于我讲的第二点,实际上是讲了两个问题:一是“图解”;二是“生硬”。作品中的“图解”是由于“玉帝”下凡后,没有融入到故事情节中去,现在采用的表现形式是:把生活中人们对钱币的几个不同片段表达出来,由玉帝来指点;后一段是玉帝收回钱币,造成混乱,这些情节的设计,更多的是为了“图解”对钱币的认识,而故事通常靠恩怨情仇来展开情节就很难表达,作为文学作品的“法宝”——以情感人的目的也很难达到。所谓“生硬”是指作品中所表现的现实生活和神话故事的题材处理得还不够吻合。古代神话经常有神仙来扬善惩恶,我觉得表现的很好;但现在生活中的钱币,由玉帝来指点,这样的表现方式我觉得有点生硬。作为这篇神话故事的创作设想,能不能让玉帝和太上老君融入到故事情节中去,通过有恩怨情仇的情节,来点化钱币对世间凡人精神、道德面貌的影响,那样,是否能避开“图解”、“生硬”之嫌了呢?那样,人物形象是否会比现在要鲜明一些?故事的“以情感人”的力量是否会增强了呢?
   当然,这只是故事创作设想的探讨,是由你创作《玉帝下凡》而想到的,并非只有这样写才好,因为要写好一个故事,是要有充实的生活作基础的;没有足够的生活,再好的故事设想也很难表达出来。神话故事表现现实生活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创作课题,你作了很好的尝试。我讲的这些,都是提出来供你参考。希望看到你写出更多好作品来。

南尚

南尚 布衣

  • 8

    主题

  • 115

    帖子

  • 438

    积分

2018-01-10 01:37:30

微型小说《诗人》。作者:李荣。http://www.vsread.com/article-818392.html

回复7 楼        文友:李荣        2018-01-09 22:28:07
  请教这位老师,您看这篇小说怎么处理就能有时代感了,不吝赐教!!!
8 楼        文友:南尚        2018-01-10 01:29:31
  谢谢你对我贴子的回复,请你不要叫我老师。探讨小说创作问题是我的一种兴趣和爱好,一叫老师,就不好交流看法了。
   回复你的贴子,我谈三个问题:
   一,为什么我觉得《诗人》这篇作品人物形象的时代感有所欠缺呢?一开始看《诗人》,我就感到这篇作品人物个性写得很鲜明,言谈、举止大都在表达个性,但作品的主人公处在什么时代或年代,我始终感到模糊。这是我当时的直觉,我就是凭我读你这篇作品的这种直觉,而坦诚向你这篇小说提出意见的。当然,我的这一意见不一定对,同时,也可能你在作品中是把作品人物的时代感表现了出来的,而我并没有看清楚,这些,作为研究小说创作问题,我们都可以随便交换意见。
   二,从小说创作来看,小说是人物形象的艺术,人物写得好,小说才会成功;人物写得不好,小说就失败了。所以,写好人物形象,是小说创作的首要任务。写人物形象有多方面,外貌描写、情节设计、言谈举止、性格刻画、心理描写、语言艺术的表达等等,当然,这些互相都是有牵连的,相辅相成,不能截然割断,但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要把人物的性格刻画出来。性格写活了,人物形象就站立起来了。而人物性格就是两方面:一是个性;一是时代性。而且,人物的个性的形成,往往都会受到时代的影响。所以,小说创作在刻画人物形象时,一定要把人物的个性和人物的时代性同时表达出来。
   三,“这篇小说怎么处理就能有时代感了”?文学创作是一个复杂的现象,首先它是从生活中来的,作家有了生活感受,再加上自己的人生感悟,加上自己的美学观点,对自己感受到的生活进行艺术化的创造,成了高于生活、反映作家人生感悟、反映作家美学观点的艺术品,用这个艺术品去“以情感人”打动别人、感化别人。因此,文学创作这个过程有两个决定因素:一是生活,创作离不开生活;二是作家的艺术创作功底,包括作家观察生活的能力和水平以及作家把自己观察到的生活用恰当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的能力。所以,问我《诗人》这篇小说人物形象怎么处理就能增强时代感了?我只能原则地说,是要用“生活内容”来补充的,作品中的人物、事件、环境要有时代感,人物的言谈举止要有时代感,心理活动要有时代感,细节描写要有时代感。再具体,我就说不出什么来了,因为我在生活中缺少这方面的感受。
   探讨创作是很有意义的话题,因为探讨,可以促进创作的繁荣。尽管我的看法不一定对,但有文友讨论这些问题,我都十分欢迎,并表示感谢!

南尚

南尚 布衣

  • 8

    主题

  • 115

    帖子

  • 438

    积分

2018-01-11 07:52:44

微型小说《诗人》。作者:李荣。http://www.vsread.com/article-818392.html

回复8 楼        文友:李荣        2018-01-10 10:47:10
  在下一篇拙作,阁下花费这么多时间和文字去剖析讲解,足见阁下对文学的热爱与执着,这种精神出了让我感谢之外还有敬佩。至于阁下所说的时代感对我来说的确是个新名词,如果时代感就是故事发生的时间的话,小说开始就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这篇小说是以第一人称写的,开篇写到这段时间小店非常红火……这里应该表明发生的时间了吧,当然要确定这个时间是需要考小说是什么时间写的。对于阁下的意见和建议我会认真对待和反思的,再次感谢您对拙作的关注和指导!!!
9 楼        文友:南尚        2018-01-11 07:47:06
  谢谢你!探讨文学创作问题是一种坦诚的至交,我是对小说刻画人物形象这一话题感兴趣,所以才多说了两句,其他就不敢当。
   文学创作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而社会生活总是有时代特性的。比如看电视剧,一打开屏幕,立即看到服装导具和人物言谈举止,马上给人印象:“啊,这是古装剧!”或者,“啊!这是现代剧!”如果剧中出现穿着古装,却说着:“喂!帅哥!我在QQ上招呼你,为什么不理我?”立即就会给人一种不协调的感觉,因为表现时代不准确。这是举例而言,不是评论《诗人》这篇作品,只在说明文学创作是有时代感的。
   小说是一种“人物形象的艺术”,或者说是一种“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主体的文体”,“黛玉葬花”是《红楼梦》里的一个情节,“伤感”是黛玉的个性,“葬花”则是当时时代赋予黛玉的特性;如果写现代女性,伤感的个性肯定是有的,还会对花开花落这一自然现象用“葬花”的形式表现出来吗?我想大概不会了,表现现代女性的伤感,一定会有现代时代特色。同样,鲁迅写的《孔乙己》也是当时时代的产物,喝点小酒,说点偷书不是偷,而是窃。这是个性描写,当时时代赋予“孔乙己”的特性却是小知识分子的没落、报国无门。这些都表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既有个性,也有时代性的。把这两方面融合在一起,写出来的人物形象才会真实、鲜明、完整。欢迎交流,供你参考。

南尚

南尚 布衣

  • 8

    主题

  • 115

    帖子

  • 438

    积分

2018-01-13 03:51:46

萌芽栏目:《关于一场雪花的形象(组诗)》。作者:河南韩光明 

http://www.vsread.com/index.php/article/showread?id=820040


2 楼        文友:南尚        2018-01-13 03:43:22
  读韩光明同学的诗,我觉得已经有点诗的味道了,或者用诗歌夸张的语言来表达:你的诗歌创作,已开始步入诗歌的殿堂,开始在诗歌殿堂里迈步学走路,这是可喜的现象。但是,诗歌殿堂是一座深厚、丰富的宝库,要真正创作出好诗来,还有很艰巨、很长的路要走。作为年轻的诗歌创作者,这点你要有充分准备。
   就这篇组诗而言,编者按已作了肯定,我同意编者按的看法。下面,我想重点说说不足。 
   “昨夜,一场雪
   无声为大地盖了棉被”
   这个开头很好,有形象和想象,并为后面的“抒情”作了准备。但是,接下来两句:
   “让路人惊异于
   那彻底的白中”
   有点像叙述文,缺少形象、诗意,“那彻底的白中”更不像诗的语言,“白”本身就需要诗情画意来形象表达的,用“彻底”白来形容雪,就等于是在说理。
   后面,想到“修下水管的工人”、“扫大街的清洁工”,这个“跳跃”很好,诗歌抒情必须跳跃,说老实话,读到这里,我真迫切盼望能看到你用高度概括、高度形象和想象而且是诗人独到的语言,来表达你所想表达和雪有关形象,这是这篇诗的价值所在,但是,我没有看到。在需要诗人精彩表达的地方,下工夫不够,只有一般的描写。可惜了。至于:  
   “雪的撕裂,关于的是城里的人”
   这样表达,最好尽量避免在诗里出现,不通顺,太平淡。古代讲诗的语言要“语不惊人死不休”,现代通俗一点的讲法是“看到某某人的诗句让人感到惊喜、绝妙、很有新意。”当然,要作到这一点很不容易,但既然搞诗歌创作,就要“呕心沥血”朝这方面努力。 
   “一场雪的白,让我想起人心的纯白”
   这样表达是好的,雪的纯洁想到人的纯洁,但是:
   “至少,比这个尘世的天空还白
   警察,官员,平民,诗人
   都是让我想起来的对象”
   又变成叙述了。其中,“至少,比这个尘世的天空还白”这句含义不准确。
   这次我只分析了你的一首诗,其它以后再谈。这些意见不一定对,供你参考。我还会继续关注你的诗歌创作,希望你继续努力,学习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文章,坚持正确的创作方向,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诗歌创作,吸取前人的创作经验,我相信你的诗歌创作会比现在写得更好的。祝你进步!

南尚

南尚 布衣

  • 8

    主题

  • 115

    帖子

  • 438

    积分

2018-01-14 09:03:28

微型小说《瓷白酒杯》。作者:平凡路上平凡人 

http://www.vsread.com/index.php/article/showread?id=821508


3 楼        文友:南尚        2018-01-14 08:56:20
  探讨一下小说创作中的人物形象刻画问题。
   小说是人物形象的艺术,人物形象刻画得好,一篇作品就成功了;人物没有写“活”,模模糊糊,没有“站立起来”,那就没有完成“小说创作的任务”。
   什么是“把人物写‘活’”呢?拿生活中我们对人的认识来作比喻,通常可以分作两类:一类是陌生人,一类是熟人。陌生人就像小区里天天见面的人,有时还招呼一下,点个头什么的,你说认识吗?认识。你说熟悉吗?不熟悉。为什么?因为不知道他的为人处世,只见到他的外形。熟人呢?就是不仅从外形上认识他,还知道他的为人处世,知道他的人生态度。当然,还可以从熟人中再分出一种来,那就是亲人、患难至交、手足之情等。小说创作出来的人物“活”到像亲人那样最好,但不容易。小说创作出来的人物不能停留在像小区里常见到的人那样,只见外形,不知道他的为人处世;只见他的穿衣打扮,不见他的精神面貌,那样写出来的人物形象是不丰满的。这点看法不一定对,供你参考。

南尚

南尚 布衣

  • 8

    主题

  • 115

    帖子

  • 438

    积分

2018-01-18 22:56:25

故事征文《攀比》。作者:平淡如水。

http://www.vsread.com/index.php/article/showread?id=822439


7 楼        文友:南尚        2018-01-18 22:46:26
  看完这篇作品,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思考,我觉得更像小说,因为主要写了人物的心理活动;而故事通常是写人物的行动的,即人物的恩怨情仇构成的故事情节。所以,有“小说是人物形象的艺术”,而“故事是情节的艺术”之分。小说可以不注重情节的发展,通过外形描写、内心活动、人物对话、“细节”“特写”等等,哪怕即使是静止状态的描写,只要把人物形象刻画出来即可;故事不同,故事是要极力避免静止状态的描写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对话、甚至“细节”等,一切都要在动态的、恩怨情仇跌宕的情节中表现出来。那样故事才会精彩。
   小说是用人物形象来吸引人;故事是用情节来吸引人。

回复7 楼        文友:平淡如水        2018-01-19 08:02:49
  谢谢老师的雅评和指导,十分感谢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欢迎常来指导!祝您冬日安康!


南尚

南尚 布衣

  • 8

    主题

  • 115

    帖子

  • 438

    积分

2018-01-19 00:51:43
回复3 楼        文友:平凡路上平凡人        2018-01-14 13:12:03
  直接说出来,谢谢

8

 楼        文友:南尚        2018-01-19 00:41:33

                                   评微型小说《白瓷酒杯》中人物形象的刻画问题

                                                                                                         南尚
   
  小说是人物形象的艺术,或者说:小说是以刻画好人物形象为主体的一种文体。小说的主题思想,小说所要表达的人生感悟,小说的“以情感人”的作用,以及小说所想表达的美学观点等等,都是通过小说创作中“刻画好人物形象”这一艺术手段来达到目的的。所以,无论是长篇小说、中篇小说或者短篇小说,“刻画好人物形象”,始终是小说创作中的一个“成败”的关键问题。小说界有句“行话”,叫作:“把人物写‘活’没有?”这里讲的“活”,就是指:小说用文字表现出来的人物,是否已经活脱脱地出现在读者面前了;也有用“人物站立起来了没有?”、“人物立体化了没有?”等等来形容的。总之,人物形象写好了,这篇小说作品的创作就成功了;人物形象写得不好,这篇小说创作就会失败。可见“刻画好人物形象”这个问题,在小说创作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微型小说因为受篇幅的限制,在短了又短的文字里,要把作品中的人物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更是“难上加难”,不仅需要作者在生活中去提取大量素材,还需要作者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多下工夫。
  那么,怎样才能把小说创作中的人物形写“活”、写“站立起来”呢?
  就《白瓷酒杯》这篇作品而言,一方面,我看到这篇作品是很注重人物形象刻画的,比如作品的开头写魏婆婆:“ 上身是暗红色对襟短袄,下身是黑色敞口裤子,脚上是一双圆口布鞋,数得见的几缕白发梳理得整整齐齐。”简短的描写,作品中的魏婆婆已出现在我们面前。再比如作品中所描写的另一主人公“父亲”生前喝酒:“父亲先把壶里的酒倒在杯子里,然后划着火柴,点着烧酒,蓝色的火苗便升腾起来。父亲把酒壶夹在指头缝里在火上来回晃动,觉得温度差不多了,吹灭火,开始就着花生米或老咸菜喝酒。”“父亲”喝酒的一招一式,有板有眼,很像京剧表演艺术中的“亮相”,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是这篇作品写得好的地方。
  但是,另一方面,我读完《白瓷酒杯》后,又觉得无论是“魏婆婆”也好、“父亲”也好,总还是很模糊、很生疏。为什么?因为只注重人物的外形描写是不够的,还必须把人物的“为人处世”、“人生态度”写出来。我打个比方:在我们小区,有些人我经常看到,几乎天天见面,有时还点个头、招呼一下什么的。我爱人问我:“你们认识?”我回答说:“不认识。”我爱人说:“看你们很熟悉的样子。”我说:“完全是陌生人。”为什么?因为我根本不知道他的“为人处世”,不知道他的“人生态度”。只看到人物外形,看不到人物的精神面貌,这样的人,我们通常都会说这是“陌生人”的。小说创作出来的人物也是如此,如果只见外形,而看不到精神面貌,也就如同陌生人一样。
  具体分析一下《白瓷酒杯》这篇作品。这篇作品不长,共四节。
  第一节四行。魏老大要送魏婆婆去上坟。魏老大是陪衬人物,在作品中起叙述和回忆作用的。魏婆婆是主要人物,在第一节里主要是让魏婆婆和她手上拿的“白瓷酒杯”“亮了亮相”;这一节魏婆婆的外形是写出来了,但还看不到人物的“为人处世”。
  第二节也是四行。到了坟地,开始上坟。坟地环境、上坟准备写得很清楚,但仍然停留在外形表达上。最后一行:“你去吧,我一个人和那死鬼说会话。”虽然有接近表达人物心灵的征兆,但作品只是到此“嘎然而止”。
  第三节最长,共十行,是这篇作品的重点,也是读者最盼望能看到作品中表现人物形象的章节。这一节是由作品陪衬人物魏老大来回顾叙述的。作品的另一位主要人物也就是魏老大的父亲、魏婆婆口中的“死鬼”出场了。
  应该说这一节是揭示人物精神面貌的“重头戏”。为了分析方便,我引用原文如下:我引用原文如下:
  第一段:“父亲离去十年了,那把酒壶一刻不离地伴随了母亲十年。每天晚饭时,魏婆婆总会把瓷白酒壶取出来,放在父亲活着时坐过的地方,把酒杯斟满,等到这时,全家人才能动筷子吃饭。”
  这段回顾,只讲了“母亲伴随酒壶十年”和父亲在世时吃饭的情况,是对生活现象的表达。 
  第二段: “父亲有一手绝活,靠他的这种手艺养活了我们一家。别人眼里的黄泥巴,经他的手一鼓捣,便会做成有模有样的泥盆瓦罐。
  那个时候,泥盆瓦罐是庄户人家必备的东西,不仅能盛米放面,也能做花盆,当尿盔,外面画了龙凤图案的瓦罐还是妇人放针头线脑的好物件。”
  这段讲父亲是个有手艺能做绝活的人和父亲作出来的泥盆瓦罐很有用处。还没有看到作品中人物的为人处世和人生态度。
  第三段:“常年与冷泥冷水打交道,让父亲得了哮喘的毛病。魏老大上学的时候,早晨不用看表,爸爸的咳嗽声成了他最好的闹钟。
  瓷白酒壶就是那一年魏婆婆从供销社买回来的。
   ‘董医生说了,一天喝三杯生姜泡酒,专治哮喘咳嗽。’母亲手里拿着瓷白酒壶,兴奋地对刚刚走进家门的父亲说。
  魏婆婆嘴里的董医生,是刚从卫校学习完回到村里的一名赤脚医生。”
  这段比较长,但只讲了父亲得病和喝生姜泡酒的经历。这里虽然有点人际关系,但董医生的出现是和作品中所表现的人物形象游离的,仍然缺少表现魏婆婆和“父亲”的人生态度。
  第四段:“ 父亲先把壶里的酒倒在杯子里,然后划着火柴,点着烧酒,蓝色的火苗便升腾起来。父亲把酒壶夹在指头缝里在火上来回晃动,觉得温度差不多了,吹灭火,开始就着花生米或老咸菜喝酒。”
  这段人物外形写得很好,但只是静止地描写了父亲喝酒的情况,还是没有把人物的精神面貌表现出来。
  第五段:“生姜泡酒终究没有把父亲留住,六十七岁那年,走了,只剩下这只瓷白酒壶陪伴着魏婆婆。”
  这段只是情节的叙述,对作品中人物、事件的交代,没有写到人物的人生态度。
  第四节是作品的结尾,很短,仅两行:是由魏老大口述的形式来表达的:母亲上坟回来后也走了,他把白瓷酒杯“当做陪葬品埋在了父母亲的墓穴里。”
  总体来看:《白瓷酒杯》中的“人物外形”是写得不错的,但是,对人物的精神面貌的揭示却有所忽略;如果能在小说的生活情节上作些补充,使读者既看到“魏婆婆”和“父亲”这两个主要人物的“外形”,又看到她们的为人处世和人生态度,那样,这篇作品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就会更完整、更丰满了。

南尚

南尚 布衣

  • 8

    主题

  • 115

    帖子

  • 438

    积分

2018-01-19 20:05:52
回复8 楼        文友:平凡路上平凡人        2018-01-19 06:01:58
  谢谢老师的指教
9 楼        文友:平凡路上平凡人        2018-01-19 06:04:41
  南尚老师好,请将QQ或微信告我,面授机宜
南尚

南尚 布衣

  • 8

    主题

  • 115

    帖子

  • 438

    积分

2018-01-20 23:57:48

故事征文《夜伴双魂》。作者:江上渔夫。http://www.vsread.com/article-821533.html


9 楼        文友:南尚        2018-01-20 23:52:22
  看完这篇作品,我思考故事创作中的两个问题:
   一是故事情节的“奇”。故事创作是需要“奇”的。比如讲故事,一开始就说:今天我出门去碰见一件怪事,于是,大家就聚精会神地想听下去。如果讲故事的人说:今天我出门去平平常常,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买完东西我就回来了。这样,本来是想听你讲故事的人,因为你说“平常平常”就没人再想听你讲的故事了。这篇故事写得很“奇”,看尸首的王大胆刚离开,怎么后面尸首就跟上来了?我分析作者在创作初期首先想到的是这一重点情节,有了这一重点情节,这篇故事才成立。其它情节都是围绕这一重点情节“配套”的。故事创作最忌讳的就是没有情节,或者情节“平淡”。
   二是故事情节的“真实性”问题。故事需要离奇,故事也需要真实,这很不容易协调一致,因为“离奇的情节”往往是编出来的,生活中不会有这么多“原封不动”的离奇。那么,离奇的故事是怎么创作出来的呢?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故事创作也是不能脱离生活的。这就要求故事作者对“生活”进行艺术加工,写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情节来。故事的“真实性”问题,就是要求故事创作中的“离奇情节”也好,“细节描写”也好,“恩怨情仇的矛盾冲突”也好,“形形色色的各类人物形象”也好,都要合乎情理,合乎生活逻辑,使故事的“离奇”和“真实”统一起来,一点也不能露出“生编硬造”的痕迹来。当然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这是故事创作中的难点。这篇作品把尸首站立捆绑起来,而且嘴上还叼上烟,而且还描写风一吹来,烟头还一明一暗,这些地方的表达就比较勉强,不够合乎情理,因此,对这篇故事作品的真实性就产生了疑问。但是,不这样写,醉汉抽着烟跟上来,让王大胆产生误会这一情节就无法表现。到底怎么写好?这是需要我们故事作者下工夫的。
   这是我读这篇作品后,匆匆想到的,讲得不一定对,坦诚说出来供你参考。
回复9 楼        文友:江上渔夫        2018-01-21 08:50:32
  感谢南赏老师对此文的关注,并做了详细的解析。要说这个故事也绝不是空穴来风,那还是在小时候听老一辈的老一辈们讲得一个故事情节,至今娓娓道来。我觉得它也像很多神话故事一样,虚虚实实的存在着吧。作品主要还是要表达,一个人无论做什么都要有个规则,如果王大胆不擅离职守,恐怕这个故事也就不会发生了。

南尚

南尚 布衣

  • 8

    主题

  • 115

    帖子

  • 438

    积分

2018-01-21 23:16:45

故事征文《神算》。作者:老笨熊李春胜 。http://www.vsread.com/index.php/article/showread?id=822448


8 楼        文友:南尚        2018-01-21 23:10:52
  这篇故事写得很热闹,又是悬念,又是巧合,最后,“吕贵”不是“余贵有”,反而查出一个“敛色敛财不叫吕贵的骗子”;“余主任”也并非占有了公家的电脑,而是当时缺少一台电脑,打了一张欠条,后来把东西捕上后,欠条没有收回去;而“爸爸”临终前的遗言:“吕贵......有......钱......”也并非是“神算”,而是“谐音”的巧合、“事件”的巧合。故事的主题思想是:“爸爸”作为会计很有责任心。
   读完这篇故事,给我的感觉是:这篇作品有一定的感人力量,也有一定的可读性。但是,从故事创作的角度来思考,局部来说,悬念和巧合的表现方法运用得不错,但从故事创作的结构来分析,我认为情节太分散了,前面部分对“吕贵”的描写、对“芝芝”心情的描写,以及托“韩哓晓”去查“吕贵”等,这么多篇幅,和故事的后半部分的情节缺少有机的联系。这样的故事结构是不完整的,不利于“情节表现人物”,也不利于“情节表现人生感悟”。供你参考。
回复8 楼        文友:老笨熊李春胜        2018-01-22 06:48:37
  谢谢您的莅临及热心的建议。

南尚

南尚 布衣

  • 8

    主题

  • 115

    帖子

  • 438

    积分

2018-01-22 23:30:35

萌芽栏目:《关于一场雪花的形象(组诗)》。作者:河南韩光明 

http://www.vsread.com/index.php/article/showread?id=820040


 楼        文友:南尚        2018-01-22 22:12:03
  收到你的短信很高兴。我没有QQ,也没有微信,因为我是老年人,还不会用。如果你想和我探讨诗歌创作的有关问题,可以发短信给我,也可以跟贴,我一定尽力和你探讨。另外,如果你在萌芽发表新作后,可以用短信告诉我一声,我一定尽量抽时间来看,并把我的感想以跟贴的方式告诉你,供你参考。谢谢你。

南尚

南尚 布衣

  • 8

    主题

  • 115

    帖子

  • 438

    积分

2018-01-22 23:37:33

故事征文《醉酒》。作者:前进。http://www.vsread.com/article-823143.html


7 楼        文友:南尚        2018-01-22 23:33:29
  《醉酒》这篇作品,更像是一篇写得不错的微型小说,因为“小说是人物形象的艺术”,作者在生活中“提炼”的是人物形象。这篇作品,能用寥寥几笔,一个情节,就把人物形象勾画出来了,从微型小说创作的角度来看,是成功的。
   但是,“故事是情节的艺术”,故事创作要求作者从生活中去提取人们的恩怨情仇、用跌宕的情节,把人物形象表现出来,把作品的主题思想——情节中包含的人生感悟表现出来。从故事创作的角度来看,又觉得《醉酒》这篇作品的情节太平淡了些。
   那么,为什么一定要把“微型小说”和“故事”这两种文体分开来看呢?那是为了“扬长避短”,不同文体发挥不同的优势。小说可以没有情节,静止地心理描写,长篇对话,外形描写,甚至可以“以景抒情”,语言华丽等等,只要能把人物形象刻画出来就可以了。而故事呢?故事不能没有情节,人物对话、心理活动、人物外形、景物描写等等,都要服从情节发展的需要,尽量“让位”于情节,甚至减少到最低限度,即尽量用人物的行动,构成恩怨情仇的情节来表达。故事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要适合“讲”。故事是口头文学,能讲的才是故事。为了适合“讲”,在故事创作的构思时就要考虑到作品的结构、情节的发展、人物的行动以及作品的语言等等,要从听众的角度去考虑,听众能不能听明白,能不能吸引听众听下去,人们能不能当为一种喜闻乐见的口头文学的形式广泛在民间流传。
   这些,是我读了你这篇作品后所想到的,也讲了一些我对故事创作的认识。不一定对,供你参考。
回复7 楼        文友:前进        2018-01-23 10:15:10
  谢谢南尚老师的精彩留评与鼓励!您的评论为我今后的创作指明了努力的方向,问好!敬茶!还需今后多提宝贵指导意见哦!让我们在一起共同上进!


南尚

南尚 布衣

  • 8

    主题

  • 115

    帖子

  • 438

    积分

2018-01-25 12:56:45

萌芽《岁月在月光中站立(外三首)》。作者:河南韩光明 。http://www.vsread.com/index.php/article/showread?id=823899


3 楼        文友:南尚        2018-01-25 12:51:32
  读这组诗,给我的印象没有你以前写的诗好。其实,到目前为止,我总共才看到过你写的三个组诗。我第一次看到的是你写的《在城市划地为牢》,那组诗使我看到了“你开始在诗歌殿堂学习迈步走路了”,当然,并非说《在城市划地为牢》就写得很好(对《在城市划地为牢》我以后再评论),只是用现在这组诗和它比较而言。
   在评论你写的这组诗之前,先说说我对诗歌创作的一些看法。
   一,诗歌是生活的反映。比如很有名的《唐诗三百首》,首首都是由“生活”组成一个表达诗情画意的完整的画面,来抒发诗人的情感的。说现代诗,我手头没有资料,临时看到一首无名小诗,是写筑路工人的一个片段的,共八句,引用如下:
   乌云从那边卷来,
   大雨来和我们挑战,
   锨在舞、人在飞,
   一条公路在急行军。
   
   劈劈啪啪......
   雨点在结实的路面上沾起了水花;
   筑路者们已收拾起工具,
   一阵爽朗的笑声迎接着这场大雨。
   
   我并不是说这首诗就写得很好,比如“人在飞”写得就不够确切,而是欣赏它用一个完整的诗情画意的生活画面来抒发筑路者劳动的豪情,这是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方法。我认为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能促进诗歌创作更好的反映生活,也是促进诗歌创作走向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诗言志”,这是一句古话,也是诗歌创作的“灵魂”。我认为“诗歌是抒情的艺术”,抒什么情?就是“志”。“志”包括很广,志向、情操、情感等等,整个精神领域都属于“志”的范畴。岳飞的诗词《满江红》是在“言志”,表达那个时代的“尽忠报国”;毛泽东的《长征》是在“言志”,表达伟大的革命豪情;抗美援朝胜利后,“未央”虽然是个不知名的诗人,但却写过一首很有名的诗,叫《祖国!我回来了!》其中头一段我还背得:“车过鸭绿江,好像飞一样,祖国!我回来了!祖国!我的亲娘!”当时我还在学校念书,记得老师在讲台上刚朗诵到这里时,我们在台下已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用一片掌声来表达我们对这首诗歌的欢迎。这首诗也是在“言志”。诗歌因为“言志”,这种艺术形式才能成立;如果不“言志”,诗歌就会变得空洞无物、苍白无力、无病声吟。那么,“言”什么“志”呢?“言”人民之“志”,“抒”人民之“情”。
   三,现在对诗歌的创作理论很多,但有些说法我是不赞成的,比如,有人说诗歌是写给自己看的,只要自己看得懂就行了,别人看不看得懂无关紧要。这种说法,从理论上来讲,是讲不通的。所有的文学创作作品,都是社会生活的产物,作者因为对生活有了感受,才想起了创作,创作出来干什么?把自己对生活的希望、对生活的感悟、对人、对事的看法等等表达出来,以此来“感染”别人、或同情、或激励,总之,是要把作者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在读者中引起“共鸣”,不管作者本人如何想,但只要作者创作出诗歌来,就会有这样的社会作用,所以,诗歌写出来是给别人看的,不能是“只要自己看得懂就行了”。
   从诗歌创作的实践来分析,这种说法也是不成立的。所谓“看不看得懂”,其实在创作实践中就是说用诗歌这种艺术形式,诗人能不能“表达得清楚”?一首诗歌,如果作者按“只要自己看得懂”去写,那只说明作者本人还没有驾驭好诗歌创作的客观规律,还不能把自己生活中的感受,用诗歌这种艺术形式表现出来,这是“艺术表现能力”的缺陷,而并非用创作中的术语比如什么“含蓄”、“隐晦”、“深奥”等等来解释得了的。“写诗歌只要自己看得懂就行”这种主张会把诗歌创作引向“死胡同”,诗歌创作这朵花蕾就可能枯萎。
   因为时间关系,我暂时写到这里。对你的诗歌创作,我将会用这些观点去评论,你先考虑一下,我说的这些观点对不对?评论你这次写的这组诗,我将在下一次写出来。

南尚

南尚 布衣

  • 8

    主题

  • 115

    帖子

  • 438

    积分

2018-01-25 17:05:52

 微型小说 >> 落凤坡。作者:菁茵。http://www.vsread.com/index.php/article/showread?id=823103

9 楼        文友:南尚        2018-01-25 16:56:53
  这篇微型小说写得很精干,短短的篇幅,却把“落凤坡”的落后及作品主人公翠英的悲惨命运写得极为深刻,这是难能可贵的,足见作者在生活素材的处理上下过一番功夫。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主体的一种文体,这篇作品在刻画人物形象上有个特点:作品的主人公在作品中没有说一句话,可读完作品后,翠英这个人物形象已深刻地留在了读者的心里。那么,作品是怎样把翠英这个人物形象表现出来的呢?一,一开始,李老二的死,翠英的“欲哭无泪”,一个忍气吞声受气媳妇的形象已站在我们面前;二,接着是翠英的身世回顾,使我们了解了形成翠英目前个性的原因;三,落后山村人们的议论,烘托出翠英的孤苦伶仃,令人同情;四,最后一节,也是本篇作品的重点,是翠英上吊,而救下来后,医生说是肚子里长了个瘤,此时,一个朴实无华、忍气吞声却有着极不公平的悲惨命运的农村媳妇的形象已深深地留在了读者的头脑里。从艺术形象的描写上看,是成功的。但是,同时我感到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有一个不足,那就是人物的时代感没有表现出来。说这篇作品写的是上世纪、甚至说这篇作品写的是旧社会偏僻农村媳妇的悲惨命运也可以。那样,作品的社会价值就模糊了。
   文学创作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因此,每篇作品都应该把鲜明的时代感表现出来。恩格思说,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加上“细节描写”的真实(大意),这里就包含有环境的时代感、人物的时代感和“细节描写”的时代感,我认为这是我们在小说创作中不可忽略的问题。供你参考。

回复9 楼        文友:菁茵        2018-01-25 17:48:06
  感谢如此细腻的剖析点评,拜读学习,感谢指正~~
   文友提到的时代感,我深表赞同,给我新的启迪,以后写文我会特别考虑~~
   就此文来说,我以为具体年代未必一定要点明,因为世俗的偏见往往根深蒂固。一些惯常的思维并不会随着生活时代的变迁而完全消亡,这也是人性的劣根所在。
   既是微型小说,我以为不必写得太满,有留白才更有想象的空间,您说呢?期待和老师的深度交流~~

南尚

南尚 布衣

  • 8

    主题

  • 115

    帖子

  • 438

    积分

2018-01-26 21:42:41

 微型小说 >> 落凤坡。作者:菁茵。http://www.vsread.com/index.php/article/showread?id=823103

 

回复9 楼        文友:菁茵        2018-01-25 17:48:06

  ......
   就此文来说,我以为具体年代未必一定要点明,因为世俗的偏见往往根深蒂固。一些惯常的思维并不会随着生活时代的变迁而完全消亡,这也是人性的劣根所在。

   既是微型小说,我以为不必写得太满,有留白才更有想象的空间,您说呢?期待和老师的深度交流~~

10 楼        文友:南尚        2018-01-26 21:21:18
  谢谢你的回复,关于“留白”,我补充说点意见。
   小说创作是有“留白”一说。“留白”是对“直白”而言,因为有的小说写得太“直白”了,一览无余,丝毫没有给读者留有点回味的余地,甚至于发展到“读完那篇小说就不想再看那篇小说”的地步,那是那篇小说创作的失败。
   小说创作太“直白”不好。比如:人物的心理活动不能太“直白”,点到为止,其它,让人物的行动来表现,也可让读者去回味;人物的外形描写不能太“直白”,从头到脚都写,就画蛇添足;对话不能太“直白”,太“直白”就罗嗦、无味;小说的情节不能太“直白”,情节太“直白”了,什么都已经发生,人生就没有余味,等等。
   但是,小说创作惟有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是不能“留白”的。小说是人物形象的艺术,人物形象的主要方面是性格,性格刻画好了,人物形象就站立起来了;人物形象表现不好,性格不鲜明,作品主人公在小说中的表现就会模模糊糊,那样,通过作品主人公的人生经历所反映的“人生感悟”——也就是作品所想表达的主题思想也会变得模糊不清了。
   篼了一圈,又回到“小说创作如何让人物‘活’起来”这个话题上来。小说创作中人物“活”起来的关键就是要把人物性格鲜明地表现出来。人物性格有两个方面:一是个性;一是时代赋予他的特性;时代赋予他的特性也会影响到他的个性,这两者是有关联的。只有个性,而看不到时代对他的影响,这样写出来的人物,犹如生活在“真空”环境一样,既不真实,也不丰满;如果只写出时代对人物的影响,只有时代赋予他的特性,而没有把人物的个性生动地表现出来,那样刻画出来的人物形象,就会显得干瘪,缺乏生气。
   所以,小说创作刻画出来的人物形象既要有个性,也要有时代赋予她的特性,这两方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作出来的人物形象才会“活生生”地站在我们面前。
   在人物形象刻画上,如果“留白”,听任读者自己去想象,那样,不仅创作出来的人物形象不完整、不丰满,而且,对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也会产生“误会”。以《落凤坡》为例,现在的翠英,由于时代赋予她的特性表现得不充分,读者可能对这篇作品作出两种判断:一,这篇作品是反映上世纪旧社会受气媳妇的,她的悲惨经历是不公平的社会制度造成的,作品的主题思想是揭露旧社会的黑暗。二,这篇作品是反映现代生活的,揭露现代生活中的落后、阴暗面,起鞭策的作用。这两种判断,哪一种更符合文学创作本身的客观规律和文学创作本身所希望达到“以情感人”的熏陶人、感染人的作用呢?
   显然,第一种判断更符合文学创作本身的客观规律,因为翠英的悲惨经历引起了人们的同情,引起了对不公平的社会制度的愤恨。那么,第二种判断成立吗?我认为不成立。因为它不符合文学创作的本身规律。
   新闻可以以揭露阴暗面为主,写出报道来,因为新闻是以“事实”为依据的,有这样的“事实”,就可以写出这样的报道,目的是对社会进行监督、督促,促使有关部门去加强工作,改进、和逐步消除社会上的各种不良现象。但是,文学创作是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生活素材为依据的,经过作家的加工,加进了作家的“人生感悟”,加进了作家的美学观点,创造出来的一个“文学天地”,(作家创作出来的作品,并不是要督促有关部门去改进、去消除什么,而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品,)是有目的的要以作品中主人公的经历,来引起读者的共鸣,“以情感人”或叫以“艺术熏陶”的方式,来引起读者的喜怒哀乐。从这个角度看,翠英的悲惨人生经历,由于作品没有把时代赋予她的特性表现出来,它的感人力量,就变成同情翠英,抱怨社会的不公平。我想,这样的结果,显然是和作者最初创作这篇小说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这就是小说创作没有把作品的时代感表现清楚、没有把时代赋予人物形象的特性和人物形象的个性很好地结合起来造成的疏忽。
   这篇回复写得太长了,也不知道自己有没有把问题讲清楚。我很热衷于文学创作问题的讨论,先提出来供你参考。欢迎指正和交流。


南尚

南尚 布衣

  • 8

    主题

  • 115

    帖子

  • 438

    积分

2018-01-27 07:33:03

萌芽《岁月在月光中站立(外三首)》。作者:河南韩光明 。http://www.vsread.com/index.php/article/showread?id=823899


  先来分析一下《沉淀,无非是时间成了岁月》。这首诗有想象的诗意,比如:月色沉淀成岁月”,时光的“隧道”,“霓虹灯穿插进城市的心脏”等;这首诗也有少年的抒情,比如:“予我以年少时的挺立”,月光下“显现出站立的形象,日渐高大”等;这首诗还有更可贵的一点,那就是少年的抱负,比如:“ 给木以挺拔,予我以年少时的挺立”,“轰鸣的火车,驶向远方”等。这三方面的因素,具备了构思、创作出一篇表达现代少年志向的抒情诗来。这是这首诗写得好的方面。但是,由于作者对生活观察得还不够,还没有储备足够的生活素材和想象的素材,同时,对当今“少年情怀”梳理得也不够清楚,诗中表现就显得凌乱、不准确,也没有感动人的力量。这是这首诗的主要缺点。

下面,具体分析一下这首诗的诗句:
   黑发染成白雪,月色沉淀成岁月
   洗涤阡尘陌烟
   给木以挺拔,予我以年少时的挺立

  这一段意思很好,开始抒发少年情怀了。黑发染成白雪”形容有点过分,因为诗中讲的是少年,离“白发”还远;“洗涤阡尘陌烟”文字和含义都不够通顺,和少年情怀不够紧密;“给木以挺拔,予我以年少时的挺立”这句最好,虽然文字表达上还可以推敲,但诗意上,应该是这首诗的基调。
   月光,攻陷进岁月赋予的隧道
   显现出站立的形象,日渐高大
   我们举步维艰,我们抱怨连天
   呼吸,挣扎,生活,痛感
   一次次发生在这座隧道

这一段条理不清,前两句好,形象“日渐高大”了,后三句却是“ 呼吸,挣扎,生活,痛感”,用一组形容日常生活琐事的句子,来抒发现代少年情感,就显得既不准确,也不协调。那用什么来表达“日渐高大”的少年的情怀呢?这既是这首诗的创作关键,也是摆在作者面前、需要作者在生活中去观察、思考的问题。这一课题解决不好,这首诗就无法写好。
   轰鸣的火车,驶向远方
   带走轻如羽毛的理想
   霓虹灯穿插进城市的心脏
   刺破,剖析取血
   两腿的炊烟,没能走出
   一个家的方向

这一段只写了“现象”,没有表达出少年的情怀来。其中“ 带走轻如羽毛的理想”这句不准确,无论是少年自我否定也好,还是对社会理想的否定也好,都不对。反而显得“少年”的轻狂、不明事理。

霓虹灯穿插进城市的心脏

刺破,剖析取血

这两句有点突然,不但远离了表达少年情怀的主题,而且,想象、含义都不够准确,几乎是这首诗的累赘。
  后来,他们都叫月光中的形象
   称为时光
   这个结尾没有什么内容,少年月光中的形象没有表达出来, 称为时光”是句多余的话。诗歌创作中的诗句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所以,古代有“推敲”一说,有“语不惊人死不休”一说。年希望年轻的诗歌作者一定要养成多推敲的习惯,在诗歌创作中,唾弃那种对自己创作出来的诗句“信手拈来”或“滥竽充数”的不严肃的创作作风,那样是写不出好诗来的。我讲得很直率,但是,是很诚恳的实话,祝你写诗进步! 

 


南尚

南尚 布衣

  • 8

    主题

  • 115

    帖子

  • 438

    积分

2018-01-27 16:06:24

【故事】《那夜,有一盏灯》。

  作者哪里天涯

 http://www.vsread.com/index.php/article/showread?id=824025


12 楼        文友:南尚        2018-01-27 15:53:01

  这篇作品,诗情画意地描写了两个中学生人生中的一个小片段,阿磊的形象鼓舞人,他们的友谊鼓舞人,整篇作品的内容都很鼓舞人,是一篇激励人们积极向上的文学作品。
   看着这篇作品,引起我思考的是另外一个问题:故事文体和小说文体的区别在哪里?《那夜,有一盏灯》已经写得很不错了,为什么还要来探讨故事文体和小说文体的区别呢?
   小说是人物形象的艺术,小说创作的主要艺术手段是把人物形象“活生生”地刻画出来,用人物形象去感动人、用人物形象去“艺术熏陶”人。故事呢?故事是情节的艺术,故事创作的主要艺术手段是通过人生经历中的恩怨情仇,构成人物行动的情节,用情节去感动人,用情节去“艺术熏陶”人。小说可以静止地描写“内心活动”、“人物外形”、“长篇对话”、“细节描写”等等。故事要求是动态的,以人物的行动为主,以恩怨情仇的情节发展为主,人物的内心活动、人物的外形描写、人物对话以及细节描写等等,都要服从情节发展的需要,把一些静态的描写减少到最低限度,只有在恩怨情仇情节发展的必须时刻才在人物动态的环境中简明、精炼地表现出来。
   把小说的描写方法和故事的 描写方法这样区别开来有什么好处?有利于这两种文学作品在创作中扬长避短,量体裁衣;有利于作者在观察生活、提炼生活素材中,可以各自发挥各自的优势。小说可以集中力量,运用小说的一切手段,尽量去刻画好人物形象;故事创作则可以把重点放在动态的情节构思上,在情节中去表现人物形象,在情节中去表达人生感悟,在情节的发展中去达到“以情感人”、“艺术熏陶”人的目的。
   我举个例子来说明小说的“静止状态描写”和故事的“动态状态描写”的区别。比如《那夜,有一盏灯》这篇作品的开头两段,主要是写人物心理的,人物还没有行动。这是小说创作的方法。故事创作呢?要让人物直接行动起来,变成:
   
   我上初二那一年,父亲走了,我觉得天塌了下来。在沉闷消沉中,我成了同学眼中的怪物,成了老师眼中的另类。
   就在我最危难的时刻,我最要好的同班同学阿磊向我走来。他说“你变了。”
   
   省去了大部分心理描写,用人物行动”单刀直入“地进入故事情节,这是故事情节艺术的需要。这样举例,并非否定《那夜,有一盏灯》这篇作品的写法,作为小说,这样写是好的,但作为故事,这样写进入情节就嫌太慢,而且情节也不够丰富,还需增添很多内容,才能把作品主人公的友谊深刻地、感动人地表现出来。

   故事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文体,深受老百姓的喜爱。我看了《那夜,有一盏灯》后,讲这么多题外话,主要是在“宣传”故事创作的一些基本道理,希望有更多的作者投入到故事创作的行列中来,写出更多、更好的故事作品。


13 楼        文友:南尚        2018-01-28 08:42:09
  谢谢你的回复。你很客气,也很谦虚,探讨文学创作问题是我的爱好,但这是学术研究,需要大家帮助,所以,欢迎多交流,也请多指正。


南尚

南尚 布衣

  • 8

    主题

  • 115

    帖子

  • 438

    积分

2018-01-28 00:10:41

微型小说《没良心》。作者:菁茵 。http://www.vsread.com/index.php/article/showread?id=823986&pn=1&pn2=2


14 楼        文友:南尚        2018-01-27 23:56:39
  看标题,我以为这篇微型小说是要刻画出一个“没有良心”的人物形象来。点开一看,我有点失望,怎么一开始就嘴巴嘟哝、眼睛翻翻地拟人化地对嘴、说话了呢?这更像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故事是借形象来“寓意”的,比如《龟兔赛跑》,龟拟人化了,兔也拟人化了,但写作寓言,并不注重“拟人化”后的人物形象描写,而只是借这两个形象,来表现出一个人生道理。写寓言,人物形象刻画得鲜明不鲜明是放在第二位的,而放在第一位的是:拟人化后的形象所表现出来的“人生感悟”合理不合理。所以,我感觉这篇作品更像是在用写寓言的方式来写小说。
   形象出来了,所表达的人生感悟也合理,这样创作可以不可以?当然可以。但是,作为小说创作来研究,是值得探讨的。它的主要缺点就是忽略了“小说是人物形象的艺术”。
   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有什么好处呢?我评论过你的《落凤坡》,那篇作品是很注重人物形象刻画的,那个受气媳妇直到上吊被救救下来,始终默默无语,但她的形象却始终让我难忘,而且为她的不公平遭遇愤愤不平。这就是注重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效果。看《没良心》就不同,嘴巴、眼睛、腿甚至心,它们什么“形象”,在我脑子里一点印象也没有,有的只是借它们的形象说出来的道理:啊,是嘴贪吃了,是心坏了等。人生感悟是表达出来了,但艺术熏陶人的感染力量是不一样的。所以,小说创作还是要把重点放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为好。讲得不一定对,供你参考。

共2页 12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