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密一稀
|
【丹枫】在现实的世界里用心灵去行走2018-01-24 21:20:10
《评论》 黄原 不知道为什么,有一段时期我特别喜欢读诗,诗歌似乎给了我许多在现实生活中从不曾得到过的东西。正因为如此,每当我读到一些好诗之后,心灵深处便不可避免地产生出几许强烈震颤与共鸣。最近一些日子,我有幸读到了诗人周振杰的诸多诗作,仿佛享用了一场艺术与美的丰盛大餐,以至于我一连几日都沉浸在他所营造的诗的氛围中而难以自拔。我忽然发觉,诗歌真的是具有灵性的,它常常让你在现实世界里忘却烦恼丢掉浮躁转而去寻求一种心灵上的安然与恬静。有人曾经说,这是一个人心被物质所累,思想亦被金币浓艳的唇印所亲吻的世界。物质的富有意味着更加接近天堂的门槛,而物欲则怂恿着人类放纵自己的天性。于是价值取向和做人的法度开始倾斜——心灵在铺满铜臭的阡路上蹒跚,道德在欲望的海洋上消弭,审美意识在灯红酒绿中扭曲------人类自走出原始黑暗的穴居生活以来,从不曾湮灭的种种劣根性与其本质上的顽症痼疾又一一凸现出来------这是历史的不幸?抑或是人类的悲哀?面对如此局面,我们该怎样生存?又该如何抉择?毫无疑问,亲近诗歌,的确能够让我们找到一个相对平静与空灵的港湾。 诗者,所以言志、抒情、咏物也。面对现实,诗歌所要展现的不仅仅是现实本身,而更应该关注现实背后所蕴涵的精神。“大多数的时候,诗歌就像是一副拐杖,支撑我一大半的思想和灵魂。她搀扶我一步步走过一个个充满阳光的日子。”诗人这样说着。同时,用他那纯净地几近透明的眼睛凝视着四季的风景,并情不自禁地发出了由衷的感叹。“我看见春的心跳 从坚硬的梦中醒来 冰排透明的脚步 拨响了河流的琴弦” 《春天速写》,“张开渴望的民间醉了 醉出满地深深的蹄印 醉成满目浓浓的杏花” 《二月二》,“我看见夏天的舞台 被一朵朵尖锐的蝉鸣照亮 一个个淌汗的日子 在草帽的呵护下列队走过” 《夏日笔记》,“乡村 聚集一年的激情 终于在这个季节迸发 农人 溢出心底的喜悦 开始被银镰的光芒照亮《芒种》,“一道道田埂 仿佛 农家裸露的血脉 贯穿整个季节 一群又一群庄稼 就像 乡村最宠爱的儿女 汇入大地丰收的河流” 《秋日写生》,“雪光深处 是谁执一把竹帚 像打开自己的心事一样 将脚下打滑的日子打开《冬之晨》”。在这里,诗人通过一种抒情的姿势,充分表达出了自己对家乡的深深挚爱和赞美。读他的诗,眼前俨然出现了一幅幅极美的画卷,显得那么纯净、自然而又融合,令人心醉,使人着迷。 诗,从根本上说是诗人内在心灵世界的表现,是激情与思考的合理融合,而诗人既是普通人,同时又有着与众不同的特质。诗人常常会用一种与别人不一样的感受方式和思维方式去观察和诠释生活。“溯河而上的人 不知道旁边的坡地 一片野荞麦花开了” 《野荞麦花》,“沿音阶不断上升的炊烟 一首香香甜甜的谣曲 在落日之前唤回饥渴的嘴巴 疲于生活的翅膀 悄悄折叠起飞翔” 《黄昏》,“没有谁来陪伴 下岗的父母正在奔忙 用辛劳的汗水 换取粗砺的生存以及沉重的学费” 《弹琵琶的女孩》,“无边的苍茫 吞噬了 所有的道路和树木 寒彻的寂静 被 偶尔的几声吠声点燃而匆匆忙碌的大嫂 脸上已长满湿湿的疲惫” 《深夜;忙于生计的大嫂》。随着阅读的深入,则会明显地感受到诗人透过纸上的声音所传递过来的那种浓郁的忧患意识与悲悯情怀。诗歌的天地无疑应该是距离心灵最近的地方。或许在目前的这种状况下,仅仅拥有诗歌尚无法改变这个世界,但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排除诗歌对于生命的修饰和激励,更无法排除诗歌对于正处于鼓噪之中的灵魂的救赎。诗歌,其实真的拥有一种力量能够让我们在喧哗与躁动之外觅寻到另外一份出乎意料的突如其来的幸福。 作为诗歌,重要的是为艺术本身增添了什么?而作为一个诗人,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应该努力构建一种属于自己所独有的形式以便和别人区别开来。综观周振杰的诗,既不是简单的对生活的描摹,也不是那种直抒胸臆式的直观的喷发,而是在与客观对应物双向同构的合理融合中,达到一种情绪意象的结构化。从美学意义上分析,他的诗充分展现了两种视角的相互交融与统一。一是“自我抒怀”,完全让自我沉浸在意象背后,以整个心灵来体验生命历程的复杂与多变;二“是借物抒怀”,此时自我已完全超然于生命之上,透过远距离地观察,然后对于现实世界的内在与外观作出客观的分析和审美映照。“隔着透明的玻璃 我听见 远山浅绿的歌唱 一些芽尖 一些遥远的细节 经不住热情的询问 渐渐浮出记忆的水面” 《茶境》,“与泪水不同 却类似于油或盐 我的坠落 让万物露出笑脸” 《春雨的几种比喻》,“这些水做的脚步 宛若 一群失恋的女子 暗淡的忧伤 一如失重的河流 漫过田野 村庄 道路 隔断视觉以及鸟的飞翔 钟声的亮点隐入无边的苍凉 像夜马的嘶鸣 像岁月深处的叹息” 《雾》。诗人在这里将充实的物象与空灵的意象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使人读了以后,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类似于深邃体验般的微妙感受,从而激发起对社会生活中诸多现象的联想与思考,使平凡的事物在万象纷呈和杂乱无章中显示出无穷的现实意蕴与精神内涵。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从某种意义上说,诗人应该具备将理想与现实有机融合并合而为一的方法和手段,诗人的一双眼睛既可以仰望浩淼的宇宙空间而浮想联翩,又可以盯着身边的事物而真情凸现,在对时和事的表露中,或加以赞美,或加以鞭笞,或委婉以劝谏,或率性以直曝,诗人的自我意识并不会因为现实世界所表现出来的残酷映象和悲剧存在而完全扼杀。“一年里最美的光景 都集中在这瑞雪映照的日月 尽管冷风嗖嗖逾墙 人们的脸上 依旧写满桃化一样的愿望” 《腊月》,“当浊风肆虐飞来 草或弯下身子 或仰贴地面 将浊风顺势放过 之后 便挺直身躯 茁壮向上” 《学做一棵草》,“2001年9月3日。中午。央视的 《新闻30分》 宛若一柄利器,剖开了 南京冠生园潜匿已久的痼疾” 《南京冠生园事件》,“树叶和花朵远去的背影 带走了秋天 在窗前 我注视着大雁怎样移情别恋 另一种时光怎样变脸------天堂的花朵没有阴影 在落定的尘埃上闪闪发亮 对于污浊 永远是彻底涤荡 而伸向四野的琼枝 让我们知道 这一片片柔弱的花朵 也有坚硬的骨骼” 《天堂的花朵》。直面人生或关注社会,有时候真的是诗人无法拒绝的选择。而诗人却通过生活的折光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真实的世界,他用犀利的笔锋在歌颂真善美并努力弘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的同时,也对当前社会上所存在的一些假恶丑及诚信缺失和道德沦丧的现象做出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显示出了一个诗人所应具备的必要的良知和责任。 “用心灵走路肯定很辛苦,留下的痕迹一定很深刻。”周振杰写诗已有好些年头了,零零散散也发表有上百首,并已出版了首部个人诗集,而令人欣喜的是,随着阅历的加深和历练的娴熟,他的诗亦显得愈发纯美和灵透。尤其是近几年,他在《人民日报》、《诗刊》等大报大刊发表了不少优秀诗作,显示出了他深厚的底蕴和持久的爆发力。“是诗歌,将我从平凡且芜杂的日常生活中提升起来,让我拥有了自己的高度------什么也无法阻止我对诗歌的热爱和执着,包括功名利禄,包括------”他用诗歌告诉我们,选择诗歌,就是选择了高尚和美。而在现实的世界里像他这样用心灵去行走则注定要经受很多的辛苦,但他却似乎无怨无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