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风听雪
|
临风听雪(2018年2月)2018-02-11 11:11:261、【流年】马校长(散文) 作者:杨志青
【编者按】在作者的笔下,马校长是一位文化低、家景不好但温度高的山区学校管理者。“我”去贤麻沟学校教学时,刚满19岁,对马校长的认知,从最初的平易近人、纯朴简单、吃苦耐劳到最后散发出的犹如亲人般的亲和力,是让一颗年青的心心甘情愿地留在山区教学的动力。作者说:“在我走过的岁月中,也曾有过好多领导,有的还是名师,有的还是什么的,但是,我内心深处,都没有产生过我对马校长那样的深情。”就此一句,说明了马校长对初入世的“我”的影响之大。散文语言平实,接地气,荐读。【编辑:临风听雪】 |
|
|
临风听雪
|
2018-02-14 21:25:18
2、【流年】才子劫(散文) 作者:喻军 编者按:“唐寅嘛,就是个才子,真正的才子!”读到结尾,长嘘一声:如果你是一颗星,无论历史的天空如何变迁,终会发光的。看贯了电影小剧中的唐寅,无形中就把唐寅看做了以风流为主的才子,以至于世人眼中的唐寅,除了恃才傲物,大多时间都流连于烟花巷尾,不务正业。编者每每看到这样的剧情,心里犹如堵了一块石,说不出的难受。今天读作者的这篇散文,眼前一亮。唐寅是一颗星,终究要发光,不会被历史的尘埃淹没。跟随作者的笔触走进唐寅的一生:唐寅,有天生的才气与灵气,有书生的清高与不随流,有作家的傲骨与神韵。或许正因为此,唐寅的一生才会不尽唐寅的意。社会是个大染缸,你要一清二白的活,就得学会圆滑。显然,唐寅的天才与清傲,与此格格不入,就注定了他的一生会历尽劫难。很欣赏作者给唐寅下的“定论”:“历史和唐寅开了个玩笑,让他似真似幻、供人娱乐;历史毕竟又开不得玩笑,亦使之还原自身、大放异彩。唐寅的“风流”,是弱势无助者的生命释放;唐寅的桀骜,并不能遮盖内心的柔软和天真;唐寅的癫狂,是诗人迷失于当世而魂飞于精神故乡;唐寅的张扬,是大才子光亮的羽毛刺痛了世间的平庸;唐寅的颓废,是折翅的鸟儿唱出的一曲命运的哀歌;唐寅的身后,是五百年风雨如晦、任由评说和无我有我的逍遥。”一篇文学性极强的作品,流年欣赏并推荐阅读。【编辑:临风听雪】 |
|
|
临风听雪
|
2018-02-15 01:31:26
3、 【流年】世上最好的味道是甜(散文) 作者:指尖 编者按:糖在人们的认知里,没有一粒是不甜的。《世上最好的味道是甜》一文,作者从童年吃糖的经历写起,编者在作者的每一种吃糖的经历中,都能聆听到甜的味道。童年的一碗红糖水里,有祖母甜甜的笑和暖;参加工作后,从同事吃糖的经历中,悟出一块糖的味道,那是爱情的味道;成家后,一饭一菜里糖的味道,是一家人气息相投后,组成的生活的味道;一座并不陌生的城市里,因为有了儿子的牵挂,那座城市就有了甜暖的味道,那是爱的味道,是藏匿在这个世上最甜最正宗的糖的味道。作者说,世上最好的味道是甜,在享受甜的过程中,一定要适可而止,过分的“享用”会让甜的味道失了原有的正宗的味道,会起反作用的。散文意蕴深刻,主旨清晰,能在平凡的事物中感悟生活的真谛,感悟爱的真谛,传播给读者缕缕暖意,是为佳作。流年欣赏并推荐阅读。【编辑:临风听雪】 |
|
|
临风听雪
|
2018-02-16 00:56:09
4、【流年】宋亡三杰(散文) 作者:喻军 编者按:自古以来,能被称为杰者,必是英雄或豪爽之人。此篇散文中的“三杰”亦是此般人物。陆秀夫,南宋未期左丞相。祥兴二年(1279年),背负8岁的皇帝赵昺,投海而死。文天祥,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他的才情,他的气节,他的文学素养,他的一首《正气歌》无不为后人敬仰。张世杰,受南宋未期的小皇帝赵昺器重,任太傅,后看南宋气数已尽,不愿做亡国之臣,自溺身亡。“三杰”的死,自是惊天地、泣鬼神的。而作者笔下除这”三杰“外,如宋曹、南明兵部尚书张苍水、陈虞之等,无一例外都为一个即将衰亡的朝代,都为一个“忠”字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们的死,被载入史册,应是重于泰山的。如作者所说:宋朝的政坛,孱弱、黑暗。但宋朝的文化与科技却超越了前朝后世,也许,正因为此,才形成了“以文制武的国策,到头来文荒武嬉”的局面。“‘宋亡三杰’是不能被忘记的,也不可能被忘记!”是啊,“宋亡三杰”等遗传下来的精神,曾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世子孙,我们及我们的时代,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学习他们,记住他们呢?一篇集历史、文学为一体的近似于怀古类的散文,意蕴深厚,主题清晰。佳作,流年欣赏并推荐阅读。【编辑:临风听雪】 |
|
|
临风听雪
|
2018-02-19 00:20:23
5、【流年】玻璃时代(小说) 作者:王秀云 编者按:读完这篇小说,整整一天,脑海里始终萦绕着几个镜头:林小麦跑出市长赵基明的东风路流河街38号;林小麦倒在邢主任怀里的号啕大哭;在林小麦眼前不停翻飞的透明的、闪着晶莹剔透光芒的玻璃碎片。作者说,这不是一篇官场小说,她是在写官场小人物的心态,是一篇官场心态小说。读完后,与作者同感。林小麦是个爱好文学的小科长,写得一手好文章。但是林小麦认为,写文章是爱好,写的再好也与自己的仕途无关,她生在农村,心有卑微,总觉得只有把官做大了,自己就强大了,心中的那点卑微也就放下了。为此,她放下自己的尊严与小厌恶,装做没心没肺地向自己并不喜欢的蒋昆请教“求官之道”;后知后觉地在暗夜里等在关心自己的邢文通的宿舍外三个多小时;竭尽全力地“说服”自己,把自己送到赵市长的东风路流河街38号。然而,放逐在卑微之外的那个“爱”字,在关键时刻拯救了林小麦的灵魂。林小麦发现,在与邢文通工作中搭档的几年里,在官场形形色色的权力角逐中,邢文通虽是她的上司,但也是唯一一个能读懂她的人。林小麦可以将身世、名望、地位等与卑微同价,唯独将爱情看得高于一切,所以,她一直珍藏着,从不轻许任何人。只是,“爱情在不该到来的时候来到,对于谁都是悲剧。”这是作者说的,是说给林小麦的,也是说给有幸读到这篇小说的读者的。小说结尾那闪亮的玻璃碎片所蕴藏的寓意,点亮了这篇小说的主旨,是对这个玻璃时代暖与痛所下的定论。通观全篇,小说构架严谨,人物刻画形象生动,心理描写细腻传神,情节环环相扣,读来有不忍释卷之感。佳作,流年欣赏并倾情推荐。【编辑:临风听雪】 |
|
|
临风听雪
|
2018-02-21 23:23:29
6、【流年】在秀山,与沙滩共度晨昏(散文) 作者:施立松 编者按:快节奏的时代,能与一段慢时光相遇,何其幸运。在这篇散文里,作者说:“我们与慢时光,只隔着在秀山欣赏一场晚霞的距离。”是啊,发现一段慢时光,也只在一念间。在秀山,在三礁沙滩边,与涛声相遇,继而相接到另一个沙滩“哞唬”沙滩。在作者的笔下,哞唬、三礁、九子三个沙滩是首尾相连的。“我们”在哞唬沙滩边听海浪如虎啸似牛哞的声音,一虎一牛之间的“对话”是平和的,如两个故人在交谈,没有雄峙对立。或许就因为此,“我们”才肯放开心情,在浪花里嬉戏迷醉,在沙滩上恣意玩闹,听涛声在一波三折中徒峭回转,闲闲地看海上日出。在九子沙滩边,在一场绮丽的晚霞中,渐渐悟出慢时光与“我们”相隔的距离。其实慢时光随处都在,只需要有一颗善于发现美、享受美、捕捉美的心。一篇精美的即景散文,运用似人的手法,让景物形象灵动起来,读后犹如亲临沙滩,亲观实景。佳作,流年欣赏并推荐阅读。【编辑:临风听雪】 |
|
|
临风听雪
|
2018-02-25 21:54:36
7、【流年】乌镇的修辞(散文外一篇) 作者:汗漫 编者按:“修辞”二字,一般都出现在写作者的笔锋中。作者的这篇《乌镇的修辞》却是对一个古镇的“制动”修辞。乌镇,因了茅盾、木心两位大师而让天下文人熟稔于心。而乌镇的古呢?走进这篇散文的核心,看作者是怎样对乌镇进行修辞的。《林家铺子》想信每一个读过茅盾作品的读者都知道,而《林家铺子》里的人物林老板和“林家铺子”在现代人的记忆里,想必早已模糊了,而作者笔下出现的“长袍马褂”即是对乌镇的一个修辞点;晚晴小筑改为“木心纪念馆”里的各种版本的木心著作、手稿、乐谱,及其用过的写字台、礼帽、皮鞋、手杖等,也是对乌镇的一个修辞点;乌镇西栅酒店里客人昂贵地独白——梦呓是一个修辞点;乌镇的各色剧场里的南腔北调、东风西声是一个修辞点;乌镇的东、南、北栅里古有的烟火味也是一个修辞点。在作者的笔下,乌镇在被经济推动着走向“现代化”的同时,依然留有古的风味,这就是对乌镇最好的修辞吧!河床——河流的床榻。作者将河床上安眠的河流,河流上自由运行的物事,河岸上群峰及山花野草等,进行了似人、比喻、使动等写作手法,使作品更具形象感,使读者陡生想象力。散文的结尾,作者笔锋一转,河床从美好跌入苍凉的低谷,意在唤醒世人,自然的存在,自然有其存在的道理,保护生态,即在保护自己的家园,保护人类自己。两篇散文,借物言情,意蕴深厚,读后引人深思。佳作,流年欣赏并推荐阅读。【编辑:临风听雪】 |
|
|
临风听雪
|
2018-02-27 22:59:51
8、【流年】雪花(七律外二首) 作者:临海听涛 编者按:雪花,是开在这个世界上最曼妙清冷的花。作者用似人的手法,写出了雪花是因为惹妒被贬下凡尘的。而被贬下的凡尘的雪花不但没报怨,相反怀着好梦,不辞辛苦,厉劫万世,与梅为友,游历凡尘,只为静守一颗冰心。从而也通过这一律一词,表达了作者的一份淡泊之志,一颗高洁之心。七律《雪中行》,写了在农历十一月的第一场雪里,作者在寻芳的路上看到的雪景。虽然大雪封路,虽然寻芳不遇,虽然两袖凉意,却寻到了一份淡然的心情,也不失为一种收获。一组诗词,结构严谨,对杖工稳,意境空灵,佳作,欣赏并推荐阅读。【编辑:临风听雪】 |
|
|
临风听雪
|
2018-02-28 17:07:01
9、【流年】辫子(小说) 作者:谢凌洁 编者按:一篇痛彻心肺的小说。自古以来,母亲对孩子的爱是最伟大的,是那种心甘情愿付出也不计回报的爱;孩子的心是单纯的,爱的直接而美好。这篇小说中的小主人公秧子,三岁前因母亲改嫁,被传统观念很强的奶奶强行从母亲身边带走,并且关在了牛栏里,和很多牛呆在了一起。因年纪小,或许是受了惊吓,或许是思母心切,抑或是发烧时被耽搁了治疗,秧子成了一个淌口水挂鼻涕的小“傻子”。此后的秧子,成了村里同龄人欢闹的玩偶,成了小媳妇眼里可怜的没娘娃。奶奶为避免秧子成为“众矢之的”,就把秧子或管,或看,或锁的“囚禁”了起来,但奶奶的年纪大了,还要种地养牛,奶奶保护不了秧子,相反,却让小小的秧子去半坡放牛。秧子在放牛时,遇到了一位从湾仔过来的女人,那个女人拥抱和亲吻秧子的气息,是留在秧子记忆里妈妈独有的气息。于是,半坡成了秧子短短一生中最留恋的地方,来自灯塔那边旋转扫射过来的那束光,是秧子此生的希望之光。小小的秧子已经忘记了母亲的面容,但母子之间心心相连的亲情,任谁都无法拆散。于是,在奶奶放弃秧子时,秧子在那束光的“招唤”下,走上了女人常走的那条路,走进了代表着母亲的大海,连同那两条被秧子视若珍宝的辫子。此文中的辫子是妈妈留给秧子的最深的记忆,无论是草辫还是妈妈的发辫,在秧子小小的心房里,都视同为妈妈的陪伴。文中的奶奶是传统思想的一个代表者,她的自私与固有的传统思想,生生剥夺了秧子的童真、健康及在童年里孩子该有的幸福。秧子是一个时代的牺牲品,他是一位妈妈的孩子,在奶奶眼里,他只是个传承香火的接班人,所以,奶奶在秧子身上看不到希望时,放弃了小小的秧子,让其自生自灭,从而也反映出了人性中最最冷漠的一面。小说语言独特,画面感、时代性强,主旨直击人性、力透纸背。佳作,流年欣赏并倾情推荐。【编辑:临风听雪】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