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赏析课堂
|
【半月一评】2018年第十四期2018-09-03 23:22:04草原上觉醒的诗人 ——评柏松绝品诗歌《草原行》
【主持】雅润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又到了半月一评的日子,首先我代表江山赏析评论课堂对大家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 参与今天晚上评论节目的是以诗歌为特色闻名江山的如云社团。 说起如云社团,有的人熟悉,有的人陌生。如云社团组建于2015年12月14日,在如云社长的引领下,在2018年3月已通过江山管理层审核,成为江山特色社团。社团名下固定编辑十八名,作家五百多人,其中不乏名家,社团现已和多家刊物展开合作,推荐多篇诗歌佳作陆续上刊。 如云诗苑是江山唯一的特色诗歌社团,主发现代诗歌,包括散文诗、诗评。社团宗旨是广纳四海文朋,弘扬生命主旋律,传递人间正能量! 2018年8月8日,如云社团的首期如云诗刊正式对外征稿,这是如云社团的大喜事儿,也是江山爱好诗歌作者的福音。如云社团人才辈出,首先我们认识一下今晚的几位重要嘉宾。出场的第一位来宾就是今晚的主评——-清心如云老师。
清心如云原名王相华,山东日照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如云诗苑社长,《如云诗刊》主编。有诗作发表《诗刊》《诗选刊》《星星》《芒种》《中国好诗》《延河》《天津诗人》《创世纪》《陕西文学》等全国上百家刊物并多次获奖,入选《中国百年新诗代表作》《中国诗人诗典》等选本;2016年获江山文学网“绝品宗师”“十大明星社长”称号。著有诗集《生命是一朵流云》。
第二位来宾是文章作者柏松,本名刘凤芝。祖籍山东。现供职于天津宁河区总工会。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江山文学网签约作家。如云诗苑副社长。现任《宁河工讯》主编,《天津工人报》特聘通讯员,天津音乐文学学会宁河分会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爱好音乐、读书、写作。有散文、小说、诗歌等作品常见《天津工人报》《作家文苑》《长江诗歌》《德州晚报》《诗意人生》《中国诗影响》《草根诗刊》等报刊。部分作品获得区级、市级、国家奖项。歌词作品入选《七里海音乐作品集》《词苑心声》,诗歌入选《千家诗》。诗的主张:字有灵气,句有繁华。 还有三位副评老师,分别是玄微子老师、文心若水老师、沐蝶老师。下面掌声有请主评老师清心如云社长正式出场。
【主评】清心如云 认识柏松之前,知道她是写歌词与散文的,也零散看过她的一些作品,多以生活喜闻乐见场景为主,大有信手拈来之势,可吟可唱,语言简洁生动,技法上没有过多的修饰,内涵却极其丰富并具有正能量。基于这种文字功底与艺术修为,来到如云诗苑的两年多,积极创作,参与社团举办的各类诗赛与强化训练活动,如今在现代诗写作上已是得心应手,颇有造诣。她的作品具有时代美感与历史责任感的双重体现,又带有一种空灵悠远的禅意心境,以及与北方大草原一样澄澈唯美的情怀,诗境开阔且悲智双运,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唤醒众生迷失的心灵,给人无穷的信念与深刻的生命思考。 草原的辽阔与静美是人皆向往的风景,由外感通内在的五行,打开尘世疲惫的心灵,去拥抱自然万物并与之对语。这种主题的选取本身带有共性,也是一组诗的亮点,我们可以顺应诗人点亮的灯火渐次融入整个诗境的行走,情感的铺设,笔墨的渲染构成北方大草原身临其境的情结触动。所以诗人首先在主题的重要环节上取得了优势,继而引申下文,激发出读者对文本的浓厚兴趣。 通常,我们面对当下各种风格的诗歌流派常常会茫无所然,优劣标准发生了变化,也给读者造成了基本鉴赏的混淆不清,一些负面的糟粕充斥其间,在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中让人心变得日益浮燥,那么思想的正面引导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讲,品读往往从初始的印象辨识度去妄下定论,或者以词溢之美去感受表层的浮华。其实,这些初始的“印象”只是文本形式的一部分,而真正的思想深层的意境是在文字之外,是需要一颗智慧的心灵与发现天地大美的眼睛,在细腻与粗劣之间寻求一种精神维度的平衡,所以品读一首诗,应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去完成并领悟其内涵主旨的所在。 古人常讲:文如其人。当我们安静地走进一首诗,其实也就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它空间独特性的呈现为诗歌文本做了良性代言,展现出自己对生活的所思所想,以及所有的悲愁哀怨,善恶心念无所不包。这种思想内涵的亮点也是诗人散发的人性光辉,透过生活经历的累积,提炼的精旨,为读者提供诗人与其作品的最大参证量,让我们在一首诗里见证诗人真实的心境,所产生心灵至善的共鸣与生活境遇的微妙衔接,以此启发本智,转增圣因。 当我们静下心来去读柏松的这组《草原行》,你会突然发现,在俗世的生活中竟然还存有这样一种悲天悯人的大爱情怀,与现实是完全对峙的两个层面,平时只在佛教中出现的术语,甚至唯物主义的现象会在真实的生活中出现,陌生的词性与场景正是诗歌意义的构建与生成,无形中增添了艺术语言的可读性。其诗意的刻画有血有肉,以个人情感的描写转化的诗性现场,具有很强的视觉触动,仿佛我们听到北方草原上呼喊,与那些嘈杂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凡圣同居的世界,一位诗者面对众生的疼痛而潸然泪下。此时篝火迷离,草原的风正轻轻吹起她的秀发,星星与月光映彻出内心的悲悯,一种复杂的情绪油然而生,让读者也随着诗境的起伏跌宕深陷其中。 一、诗意暗合道妙,悟达本性初心 记得庄子在《庄子·知北游》中:“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所讲的就是一切美存在于自然天地间,本来具有的,这与《草原行》的诗意表达暗合道妙,绝大部分人是无法感受这种法性的存在。而这些美是需要有智慧的人去发掘,就像土地深埋的金子,透过某种形式呈现出本有的光亮才会体现出价值。诗歌的文本亦复如是,自然界的元素为我们提供了广泛想象的空间,唯信能入,首先要相信我们的灵知灵觉能通达天地万物,一切生命与我同体。由此,在这组诗歌里足以见证诗人心地的纯性,不随波逐流的清净本源,正所谓水清月自现,融天地于一体,对生命有知痛觉苦的切身感受,悲心才得以彰显。 诗人开篇以“悯”为题,直抒胸臆契入内置结构渲染,烟花落尽所体现出多维画面铺设,也折射出人性的复杂与多变,而诗性之美是不脱离现实的场景,每个人都各怀心事,而智者的思维自然不同:”有人拍掌,有人沉思。这世道人心隔着厚重的墙。“我们从这样一个细节能看到诗人带有超越尘俗的境界,她的心是清净无染的,也是见证到初心的人。 那么初心到底是什么呢?禅宗讲的是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明心见性,没有世俗的染污,一切的智慧福报都源此而生。所以,我们也就能理解诗人为何面对大草原的一切生灵能怀有悲悯,而别人没有,却只顾大口吃肉喝酒。在生命觉迷之间复杂的情绪里,这种理念的手法植入,更加深了诗意的厚度与广度,为诗歌的创造与再生指明了方向,读者也会从这两种心境里返观自性引发对生命的顿悟与觉醒。 二、语言的合理性体现出镜像之美 现代诗歌创作的语言合理性直接影响整体的审美意趣,在避开刻意植入而进入自然的心路历程,与内心达到形体上的统一,这并非易事。所有的文字都是智慧的符号,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带有特殊的信息能量,由心而发,破译出灵魂密码所展现的语境本意,让我们随着诗人游离的指向了解到其诗歌语言背后的含义。 柏松的诗歌在选取上可谓独具匠心,用笔精到,空灵的行笔常会让读者进入更高的精神领域,能分明感受到一种清气,单纯却又暗合内在的曲折与动荡的穿越性,从首句到结句的贯穿,从意境渲染到内核的渗透,无不体现出诗人娴熟的功力与深厚的文学修养。当诗歌的传递达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说明已经接近禅性的高度,也就是柏拉图说的诗歌是神的代言人,是超越了常人的思维却又不离生活的语法结构。其每个字句的涵容量从理上讲也是无限度的,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链接到诗歌的主线,在精神上与之并行产生共鸣。这样的语言是来自诗人本有的纯真天性,更是自性流露的悲心在语言上的叠加。由此,语言合理化运用不会产生通达镜像的障碍。比如第二首《行者》,这种抒情记事有始有终,又不觉得繁复,每一节的承转对应的心灵暗示,可是说直抵本心的,朴素内敛、自然如泉水流动,而草原的羊群与屠夫,还有那些吃肉的欲望,点与面的刻画对接,描写的细致入微,我相信诗人在创作时的冷静沉着,毫无预见性的文字,是从智慧里如水一样涌动的情感,这种驾驭的笔触又非偶然,那是多劫菩提种子遇缘产生的感应,非是空穴来风的刻意组合。 所以一首佳作,除了思想的深度与情感的挥发,还有正能量的主题也必须依靠正确语言的使用,客观呈现与意象的反衬,以及技法上的妙用,比如断句、音顿、行顿、意顿,这些通过布排的美感生发节奏顿挫,使其在呼吸和穿越上的起伏,都是不可忽视的。《草原行》不管是形体的建筑与内筑结构衍生的精神能量,都是奇妙无穷,整体阅读中可以感受到镜像丰富的层次与呼之欲出的语言气场,净化人心,起到对镜返观的警示作用。 三、以悲悯唤醒迷失的归途,渡人渡己 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目的就是在行走中真实地感悟生活,体察万物的生存状态,从苦乐中悟达与升华,如果脱离现实境遇的文字一定是空泛的。所以诗歌的现场就是诗人目之所及的镜像,反射到内心形成强大的信念,在自足的空间自由驰骋的同时,也代入读者的自醒力量,自觉觉他。 我在地藏经利益存亡品第七中读到这样一段经文: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我观是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脱获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恶缘,念念增益。是等辈人,如履泥涂,负于重石,渐困渐重,足步深邃。若得遇知识,替与减负,或全与负。是知识有大力故,复相扶助,劝令牢脚。若达平地,须省恶路,无再经历。”回过来再反复品读《草原行》,会突然发现,诗人的悲悯,以及起心动念不正符合了圣言量的教诲吗?当然,诗人并非读过这段经文,但从自性里流露的智慧与经典如出一辙,这也应了佛祖所说“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的真相。因此,一个人的大爱,无私无我的人就会通达神灵,这种精神结构是完全不同于常人,也就同时相信了生命有轮回的道理,从果去反观因,只有具足深厚慧根的诗人才会写出超越尘世层面的诗作,让读者瞬间清醒,甚至影响自己的一生。 诗人在第二首当中,当面对个人的快乐与众生的痛苦之间的思维参照:“欲望比火焰更加猛烈,三只羔羊捆作一团。佛坐心中,牧民却放不下手中的屠刀。”在生活中常常遇到有人说自己心中有佛,这种自圆其说的话是经不起推敲的,从诗人的描述中举一反三,“佛在心中坐”为何“牧民放不下手中的屠刀”呢?这是整个社会的现象——在欲望中迷失了自己,佛说人人是佛,觉悟是佛,迷惑颠倒就是众生,一个迷失的人是放不下欲望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并未因为看到那些人而产生反感,而是生起大慈悲心的观照,希望通过文字来觉悟有缘。 最后,诗人在第三首当中诠释的因果“草原在视线里退去,阳光爬上山丘,明亮的青石,刻着历史见证。一定有神灵立在头顶,在万物高处,或低处。”当我看到这样的诗句,不禁为之震撼,从前面的血腥场面到后面的警示,仿佛都是一场生命课题,以真实的场景,演说正法眼藏,非是纸上杜撰,其每一个细节刻画都是有情有义的塑造,画面感,声色传递,都具足了整组诗歌的爆发力,其蕴含的能量是惊人的,在未读懂之前就已经感受到诗意强大的能量,对整个社会的道德回望都有针砭时弊的功用,也是诗歌文本所体现出的艺术大气象。 柏松的《草原行》,真的是不虚此行,在置身大自然赋予的情感描写中,给予读者的一次惊鸿一瞥,让我们从诗歌里看到一位诗人的悲悯情怀,这世间芸芸众生,一切万象形同虚设,而只有一颗仁爱之心会像阳光一样散发出耀眼的光芒。在人生的曲折与动荡,生死与无常的岁月转换,我们有幸在一组诗里相遇相知,这是一种缘分,也希望透过这样的殊胜缘起来觉悟本心,在以后的创作中,提起对万物有情的爱心与社会责任感,写出具有生命正能量和启发人性善念的诗歌佳作! 【主持】雅润 感谢如云社长的精彩点评,辛苦了。听完评论,感觉有一种开悟慈悲的情怀在空间游走,看懂了人性的本质,也有了悲天悯人的感觉,也许这就是共鸣吧!下面有请作者柏松谈一谈创作心得。
【作者】柏松 让生活多些善意和悲悯 ——浅谈组诗《草原行》创作感想
各位领导、各位文友、主持人,大家晚上好! 这是我第二次来到赏析课堂,今天,能与大家一起分享我的第二组绝品诗歌《草原行》很是激动。 感谢主评清心如云社长对作品深刻精彩的解读,也谢谢大家在百忙中给予的鼓励支持,感恩心中。与其说和大家一起分享创作过程,不如让我就以讲故事的方式说给大家听,关于这组诗歌《草原行》的由来。 2017年8月,正值暑假,我们一家三口随旅行团去了内蒙古贡格尔大草原。一路上,想象着草原的宽广、美丽。将近十个小时的路程,终于在一阵欢呼声中,到达了目的地。旅游大巴车上的游人虽然很疲惫,却被眼前的草原美景吸引住了,大家迫不及待地扑入了草原的怀抱。这时已是傍晚时分,远处的晚霞映红了草原,还有我们的笑脸。 晚餐是旅行团提供的烤全羊,当地的牧民送来了四只绵羊,很多人围拢上去,想一睹烤全羊的全过程。我没敢凑上去,偷偷地从人群的缝隙中看了两眼,“它们捆在一起,咩咩地叫着,”听牧民讲这些羊很有灵性,看到同伴被抓,会流泪。 我的心触动了,眼眶也湿润了。是啊,万物本是同根生,当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亲人,伙伴死在刀下,死在一种欲望中,谁不会心痛?羊的眼泪,是为自己,预知了未来的命运不会有很么不同,是为同伴,那种生死离别的痛楚,或许也是为了我们人类,对贪婪的欲望的一种抵抗。 草原的夜晚很快就黑了,大家围着篝火跳起了舞,男人们大口地喝酒,吃肉,女人和孩子们嬉笑着。有那一刻我仿佛不再是我,我的心没有因焰火的绽放而晴朗。相反,对这种架在血腥和杀戮上的快乐我感到痛心疾首。于是,我写下了《悯》这首从心底里直接呼喊出来的名字,或是一种感情的直接抒发。“在北方,礼炮在黑夜里咆哮/穿过草原呓梦,攀升于幽阒天河之上……”“忘了草原上的属性及悲悯/星星沉默,烟花徒劳/只在呈现出另一种方式的疼痛……”这些诗句采用绚丽的景色渲染羊的悲惨命运,表达我的悲悯之心,用一种外在的动,来烘托看不见的静,以示唤醒读者的心灵。 这次草原之行,我就是一个行者,对于生命这个过程,我们也是一个行者。诗歌《行者》在我目睹了杀羊,吃羊,篝火晚会的全过程后,不禁感叹,任何生命来到这个世界走一遭都会经历风雨,甚至伤害,我们可以选择不被伤害,于是武装自己让自己变得强大。人,变成了高级动物。但今天的我们却伤害了比我们弱小的羊,狗,猫,等等。“佛号无声,承载着轮回/生命之外,我们只是过客/是一群,迷失在梵道中的孩子”。我希望真的能够如此,只是一时的迷失,因为我相信生命有轮回。 这个故事就要接近尾声,如果我说的这些能够让您有一点点感动,或是触动,就让我们一起《翻过山丘》,越过去,就能看到草原的另一方天空。就在这个草原行就要结束的时候,第二天的傍晚,我一口气翻过了一座山丘,大呼一口气, 像是要释放,也想要寻找什么。我写下了“一定有神灵立在头顶,在万物高处,或低处/回眸,心路上沾满北方的锈色”“多像我的人生,随无形飓风/吹走时间深处的幻影/看得见,看不见的地方,都与你有关”。 我不是佛教中人,但我想说的是一个人可以不信佛,但不能没有佛性。佛性,我简单地认为就是善良,要有一颗怀有万物的善良之心。歌者,生活的咏者。什么样的诗歌让人喜欢?您可能说百口难调。能够产生共鸣,能够触动你的某一根神经,我想这就是成功的诗歌、好的诗歌。我们写诗歌也好,写散文,或是小说等其他题材,都要有一个大的主题,而且是真情实感的流露,绝不能辞藻堆积的空架子或是无病呻吟的小词小令。生活里处处皆诗歌,就让生活多些善意和悲悯。我希望《草原行》每一个作者读后,都能和我有一样的感觉。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创作感想,不到之处,还望大家海涵,并给予指导。对于诗歌创作,我还是一个初学者。这组《草原行》能够获得绝品,还要感谢如云社长的推荐,及绝品组老师给予的大力支持和鼓励。再次感谢绝品组各位老师对拙作的肯定,感谢赏析课堂提供的机会,感谢主持人雅润老师,我团的如云社长,文心,沐蝶,玄微子,感谢前来捧场的各位文友。 在此,也恭祝江山文学网、赏析课堂越办越好,祝各位老师佳作不断! 【主持】雅润 感谢作者柏松的精彩奉献,向你敬礼,辛苦了!下面有请副评玄微子老师闪亮登场。
副评玄微子 常怀悲悯之心 ——我读柏松老师的《草原行(组诗)》有感
这组诗歌描写的是诗人在北方草原游历时的见闻和感触。其语言铿锵有力,情感饱满,思想沉重,体现了悲壮凝重的基调。有对自然壮美的礼赞,生命的感恩敬畏,万物的恻隐之心,亦有对人类行为的忏悔。 诗人这种冷察、敏锐的生命体验,是对人性的解读,众生的悲悯,最温柔也最具有震撼力。足以说明诗人隐敛、内省、洞察的品质,和慈悲博爱的本心。她时刻不忘己身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意识,敢于直面生命个体之间的生存艰难,躬身生活的低处体察世情,站在精神的高处,俯瞰尖锐的人间真相。 陆机《文赋》中言:“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意在说明文以情生,情因物感。而诗人作品散发着无形的正念力量和佛性的悲悯情怀。她用初心感知事物的不同层面,深掘表象之下的多义性,在细微的体验中建立起对于生死、时间、空间等等的成熟认识。并时刻保持警惕,借助于信仰的力量,与根深蒂固的暗物质周旋对峙,同时不遗余力地唤醒迷途中的世道人心。 纵观现代社会物欲横流,许多人都在无度的索取和享受,“欲望比火焰更猛烈”,“佛坐心中,牧民却放不下手中的屠刀”,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血腥杀戮,毫不在乎弱小生灵的恐惧、颤栗和无措。“大口喝酒,吃肉”人们在歌舞升平、醉生梦死中迷失自我,污蒙原本清净的本性。而诗人此刻则是清醒的,她足具智慧,身怀忧患意识,既悲于无力相护卑微的生命,也痛于无法救赎同在梵道轮回的人们。她只能从世事无常的变幻中,进行掠夺与谦守,贪婪与节制,征服与敬畏的生命反思,聆听灵魂诉求!缄默自省,虔诚的祷告赋予诗行锃亮的笔锋,字字啼血!无不昭示了诗歌丰稔的精神向度。 非洲之父史怀哲曾说:「当悲悯之心能够不只针对人类,而能扩大涵盖一切万物生命时,才能到达最恢宏深邃的人性光辉」。诗人怜悯那些低眉无声反刍的羊群,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也悲斥那些磨刀霍霍的人们无畏的行径。万物皆有灵,人类怎可肆意夺取。礼炮咆哮着划开耀眼的轨道,风发出嘹亮的尖叫,像灵魂深处的嘶鸣和拷问,惊醒沉迷的梦呓,激发冷漠无情的痼疾,抽丝剥茧找到生命的归元和要旨。 正如佛家所说:“为鼠常留饭,惜蛾不点灯”如果人人自律,爱惜到最为细小的生命。有此伟大的博爱精神,那么社会上就不会出现许多残杀案件,甚至连残酷的战争也可以避免。 漫看日益纷杂的当今诗坛,如何衡量一首诗歌好坏?谁也不能给出确切的答案。而英国现代诗人威·休·奥登曾说:“一个平庸诗人与杰出诗人不同的是:前者只能唤起我们对许多事物既有的感觉;后者则能使我们如梦初醒地发现从未经验过的感觉。 此组《草原行》便是诗人剥去理所当然的、众所周知的和显而易见的东西,深切肌理,呈现出的核心的、旨向性的、潜行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值得欣赏学习,推荐阅读!
【主持】雅润 谢谢老师细致地解读,辛苦了!有请副评文心若水老师继续解析诗歌。
【副评】文心若水 柏松老师的诗歌,一向是视角独特,贴近生活,善于从细小而平常的细节里,挖掘深意,凸显诗歌的意境和灵魂的剖析,起到出奇制胜的效果。这些充满灵性与睿智的创作,彰显了柏松老师女性细腻敏感的内心世界,其诗人的人文情怀,在诗歌里得到很好的体现。 组诗《草原行》在秉承了柏松老师一向的创作风格的基础上,无论是语言还是结构,都有着很大的突破。走进诗中,就像走进草原一样,一幅幅流动的画面,展现草原的辽阔和原生态的生活,大气而苍凉的笔调,有着悲悯的情怀,将人性的欲望与慈悲,以及行走的精神世界一一勾勒,返观自己的人生,提升了立意,加大了思想空间,引人驻足沉思,抚卷而叹! 一首诗能否打动读者,有着很多的因素,而气韵,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理由。好的诗歌都有一种独特的气质和气场,或小桥流水涓涓流淌,或长河落日大气磅礴,这是诗人精神的弥漫,穿越心灵,直抵生活的本质。 《草原行》自始至终,都涌动着一种不可言说的气韵,将读者带入苍凉辽阔的草原,陷入万物有情的境地,怜悯卑微的生命,体味人生的况味和一种向善的力量。这种气韵,来自于诗人的视野,对生命的领悟和对世界的认知能力,使得作品能体现诗人独特的感受、敏感和创作力,别具风格,触动人心。 诗歌是一条精神的道路,每一位诗人,都是朝圣者。柏松老师写诗的时间不长,但对诗歌却有着超强的把控能力,无论是立意、布局还是技巧,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一点,在《草原行》得到很好的体现。 诗歌的开篇《悯》,“在北方,礼炮在黑夜里咆哮”,以欢迎远方客人的礼炮这个草原独特的意象拉开序幕,有着强烈的代入感。一个异乡人坐在礼炮轰鸣的辽阔的草原里,感受的不是热闹,而是一种来自于大草原的深邃与神秘。“穿过草原呓梦,攀升于幽阒天河之上,被划开耀眼的轨道,与那些卑微生命一样,是惊异土地巨大裂变,和无所依靠的妖娆”连续几个动词的运用,将读者带入诗人营造的意境中,体味草原多元化的属性与悲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草原的真实写照,但自然地理环境的不断恶化造成植物与动物的生存威胁却是不容忽视的,一花、一草、一木、一物都有生命,学会珍爱,才能拥有更多。诗人以悲悯的情怀,关注“土地巨大裂变”下那些“干枯的叶片”和“宿命的哀嚎”,带给读者震憾之感,有一种对生命的提示。 《行者》,诗人以开阔苍凉的笔触,描述耳闻目睹的情景,“三只羔羊捆作一团”被屠杀被烧烤的恐惧与颤栗,深深触动着诗人内心柔软的弦,“佛坐心中,牧民却放不下手中的屠刀”,佛即是觉性,而屠刀,于佛学来说,是指恶意、恶言、恶行及一切妄想、妄念等。佛与屠刀两个意象的植入,鲜活而又沉重,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对人性的铐问。诗人紧接着一句“大口喝酒,吃肉”来反观人性的冷漠与迷途,只有放下屠刀,才能立地成佛。这种唤醒人心向善向上的力量的诗歌,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也使诗歌具有了厚重感。 《翻过山丘》,诗人的笔锋,越过苍凉,走向阳光。“起首之间,将圣火点燃,灵魂从此不再黑暗中勾勒出曲折”,翻过山丘,也是翻过心灵的块垒,诗人的情感在这里得以升华,对事对物对生命的怜悯和善待,在诗中又一次深刻地体现。但诗人仍心有焦虑,正所谓物不可知,世界无从把握,“多像我的人生,随无形飓风,吹走时间深处的幻影”,跌宕起伏的情感,使诗歌走向纵深,寻找力量,而结句“看得见,看不见的地方,都与你有关”的突然迂回,拉大了诗歌的空间,给人意犹未尽之感,一种生命的见证和对世事的感悟,充满禅意,带给读者人生的思索。 “诗是一座精神建筑物”,我们通过结构的搭建,意象的选取,语言的组织,思维的升华,去感受一种内有的东西,正如诗人于坚所说:“诗歌来自大地,而不是来自知识,诗人写作是对人生的日常经验世界中被知识遮蔽着的诗性的澄明”,组诗《草原行》,结构紧致,意象生动,布白自然,富有张力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幅鲜活的场景,体现独特的民族文化气质,并将生命的体验与哲思灵动自然地流于字里行间,表达出悲悯与向善的情怀,这种诗性的澄明与诗歌沉郁悲壮的气韵相汇合,使作品富有生命的质感和厚度,带给读者独特的想象和深沉的思考,意味悠长。 感谢柏松老师带来的精彩,对人性的理性把握,及对世间真相的洞察力,折射出一位诗人的人文关怀和内心价值取向,给予我们足够的警醒力量。《草原行》这样的作品是具有生命力的,撼人心魄。祝福柏松老师在诗歌的路上越走越远,也感谢江山赏析课堂和如云诗苑给予我这次学习的机会,愿江山人万事如意,愿赏析课堂越办越好!
【主持】雅润 谢谢文心若水老师精彩的解读,辛苦了!下面有请最后一位副评沐蝶老师闪亮登场。
【副评】沐蝶 各位尊敬的老师,晚上好! 我第一次面对这么大的场面,既紧张又高兴。深深感谢清心如云老师对我的信任,感谢江山,感谢各位老师,让我在这里学习,进步。下面是我对柏松老师《草原行》的学习与理解。说得不对之处,请老师们给予批评指导。 《悯》开篇用了一个词,“在北方”,瞬间打开了后续开阔的舞台空间,北方的精神无疑是粗犷的,而整个第一段,作者也在着力描写这种粗阔的风土人情。“礼炮在黑夜咆哮”这一句对应一种震撼内心的声响,这种声音穿过草原呓梦,甚至抵达天河。而后续用了两个对比,一个是“卑微的生命”,一个是“土地巨大的裂变”,入木三分发写出来在这片浩瀚的土地上世代挣扎着过生活的人们那种求生存的画面。很简洁的第一段,但是打开了巨大的信息包容。在第一段铺展开阔的生活背景之后;第二段迅速切入了要表示的内心思想,也就是关于人心灵的探索和描写,以人的两种不同动作做为意象指代,对人心深处面对生活的不同选择和所代表的价值观甚至人性深处的潜意识做出来刻画,乃至追问。在这个纷繁的世界上,我们生活在辽阔的北方,被这片土地养育,本来应该心胸也是开阔的,但可惜人心莫测,很多人忘记了我们身后所依托的开阔的草原背景,同时也丢弃了自己对万物悲悯的心;最后一段以动物为对照,对人类的命运做出了进一步反思,我们身处命运之中,饱收命运的折磨,那些突然而来的灾祸或者击打难道还不够我们去面对吗,为什么还要尔虞我诈,彼此算计。这一笔扣合前面的思索,也将主题诗意《悯》向纵向加深了好多。 《行者》本文可以看作是独立的,但也可以看作在思想上继续上文的思索。北方,辽阔的草原上,生活着形形色色的人们,有忙着尔虞我诈的人,自然也有追寻内心纯净生活的行者。而本文,就承接上文笔锋一转,去书写这另一群不同的内心生命形式的人。在他们心中,永远燃烧着对生活的信仰。作者用了“金字塔”做意象,结合“草原、毡房、牛羊,篝火中起舞的人们”做点缀,将行者内心热烈和真诚的对生活的热情写的丰富多彩。但追寻的道路注定是艰难的,在探寻内心安宁的过程中,会遇到种种阻碍甚至心魔。第二段便是这种挣扎和叩问过程的一个缩影。作者用了一个细节描写,写出来人对动物这种生命的残杀,而这恰好和上一首将动物扣合到人思索中的那一笔成为反向书写。这一正一反的过程,也正是一个人脱离和回归自己本心的过程。最后段作者脱离了小我的理解,从历史和人文的思想更高处俯瞰下来,将人生意义的思想反思推向了纵深,也加深了主题《行者》的理解和诠释。 《翻过山丘》作者将心灵回归了普通人的生活,以一个第三者的姿态,深入到北方的草原深处,其实也是深入到我们内心生活深处。第一段交代这种深入的过程,对应题目《翻过山丘》,而这个题目既可以实写理解,可以认为作者在旅行中真的越过了一个山丘,然后记录看到景色和心灵感悟,产生了第一段,也可以虚化理解,将其认为是一次探寻内心的过程。第二段则完全进入了虚写层面,写出来对信仰的思索和审视,第三段的“你”则更是进一步指向了信仰和灵魂的最终归宿----那就是我们的草原,甚至说和草原一样开阔的内心。 全组综评:本组文字三篇看似分散,各自书写一个主题,但又紧密扣合在组诗的大标题下,从实到虚,由虚入实,又虚实结合的记录了自己在草原的一次行走过程,及所见所闻和心灵所感,结合我们的生存背景,结合我们的生活现实,进行思想推进和延伸,使得诗意充满了现实生活气息,又饱含着精神层面的叩问。诗意浩大,深沉,而又充实饱满。 以上就是我的学习心得体会。说得不妥之处,请老师们多多指正、帮助。深深感谢各位老师!祝老师们天天开心,事事如意吉祥!
【主持】雅润 辛苦沐蝶老师了,解读精辟到位。今天的文章评论可谓精彩异常,从主评到副评,从不同的视觉诠释诗歌内在的思想,让我们在学习诗歌外在形体的基础上,又学习了诗歌内蕴抒发的技巧,如果说诗歌是诗人内在情感的自我表白,那么每一首诗歌都是诗人自己的千古绝唱。 今天的评论就到这里,感谢如云社团的全体老师的集体奉献与支持,祝如云社团越办越好,辉煌灿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