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文学论坛--文学看点,看点文学,好文章大家都要看点。 回复本帖
梓烨灼灼

梓烨灼灼 秀才

  • 21

    主题

  • 160

    帖子

  • 2325

    积分

【看点】厨房变迁记(散文)

2018-10-15 19:39:41


周末大扫除,厨房是重点。看着用油污克星擦过的燃气灶、电磁炉、人工大理石灶台焕然一新,乳白色的吊柜仿佛穿上了婚纱的新娘,墙角的冰箱如同憨厚的新郎。微波炉、烤箱、面包机、酸奶机……排列整齐,如同参加婚礼的嘉宾。

我陶醉在自己的劳动成果中,过往厨房的一幕幕影像在头脑中反复交替出现着。

记忆中我家的厨房在院子的西北角。打开一扇破旧、关不严的木板门,右边是一口大水缸,左边是一盘半截土炕。站在土炕上,成人抬起胳膊几乎可以摸到被烟火熏得乌黑的木椽。土炕的尽头连着柴火灶,灶台里面的角落里堆放着一些柴禾。北墙上掏了一个墙柜,里面放着几个瓶瓶罐罐。墙柜下方是一张看不出本色的方桌,上面扣着面盆和粗磁碗,下面扣着铁锅。

那时的厨房是简陋的,可里面飘出的袅袅烟火,粗粮细致加工、烹饪出的清香,直到如今,依然行走在我的记忆中。而厨房中发生的故事,又令人忍俊不禁。

记得是一个夏日的下午,爹妈都去地里干活了,奶奶也不在家。或许那时自己是渴了或是饿了,想去厨房找点吃的、喝的。推开门的一刹,我吓了一跳:只见二妹踩着方凳,正在墙柜里翻找什么。也许是开门声吓着了她的缘故,她一下从方凳上摔了下来。我顾不上自己来厨房的目的,抱起二妹,一边帮她揉着头上的包,一边安慰她。然后自己去墙柜里找了半天,又去扣在方桌上扣着的面盆里找,终于找到了几块玉米面发糕。一人吃一块吧,怕妈回来发现,又得挨骂;不拿吧,二妹一直哭。最后,只好拿了一块最小的哄二妹,自己宁是忍着口水,看二妹把一块发糕全吃完,也没舍得给我吃一口。

现在回忆起来,感觉那时肚子里仿佛住着掏食虫,总是感觉饿。早饭剩下的几个玉米面疙瘩,不到半上午就被我们几个小女孩消灭光了。几根白萝卜条煮的咸菜,或是几块红薯干,现在连看都不想看的食品,都能让我们拿到学校显摆半天。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也吹到了晋中平原这个普通的小村,那年实行了包产到户。夏收后,小麦装满了家里的五个大瓮。村里人每天都可以吃上馒头、面条、烙饼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意,特别是像奶奶一样的老年人,看到烙饼就像见了久未谋面的亲人。久久捧在手中,不忍咬下第一口。

秋收后,爹妈商量要把原来的厨房做粮食储藏间,在院子的东面重新盖一间厨房。

盖房的第一件事是做土坯。坯场在村东南的一片荒地里,那年做土坯的人家特别多。十几个人一伙,有的用小车拉土,有的铲土,有的用模具脱土坯,最有看点的是用石斧把模具中的土捣实的情景。捣土坯可是个力气活,需要村里人们公认的大力士去做。到现在我依然记得一个年轻的叔叔光着黑黝黝、亮晶晶的脊梁,提着石斧“嘿哟嘿哟”捣土坯的样子。他的胳膊上鼓起两坨了腱子肉,头发有节奏地随石斧上下跳动着。他仿佛不是拿着石斧干活,而是已经和那把石斧融为一体。

中午收工了,厨房已经飘出一股股炖肉的香味,浇肉拉面,管够。第一碗面,照例是要给捣土坯的叔叔。只见他端着大海碗走到树荫下蹲下,一筷子拧起十几根拉面,刚送到嘴边,“嘶溜”一下就入了口。那时,吃得多是光荣的,只有吃得多才能有力气干得更多。

没有多久,我家的新厨房盖起来了。高高的房顶,让人可以在里面任何地方畅快地呼吸,再没有压抑的感觉。红砖砌成的高高的灶台上,煤泥火吐着淡蓝色的火苗。跳动的火苗中留下许多难忘的味道:酥油饼、红薯糕、旋儿凉粉……如今,无论怎样精心制作,也似乎找不回曾经的味道了。

九十年代,我结婚了,婚房中自然也少不了一间厨房。水泥抹成的灶台上,贴了白色的瓷片,不仅卫生,容易收拾,而且人在里面做饭时,心里总是亮堂堂的。一个油漆成米黄色的橱柜,仿佛一个大肚子的米勒,里面杯盘罗列,各种炊具俱全。

在这里,有过因为谁做饭,谁刷碗的争吵,也有过配合和谐的欢笑;有过只顾看着菜谱却把菜烧糊的惋惜,也有过一道新菜试制成功的欣喜。

时光飞逝,进入20世纪后,流行起了买房热。2010年,我向政府递交了购买经济适用房的申请。说实话,当时只是因为自己符合条件,至于能不能申请成功,也没敢报太多的希望。没想到,几个月后,申请批了下来。排号、选房、首付、贷款……两年后,我家只花了市场价一半的钱,新房的钥匙就到手了。新房的邻居们遇到一起,谁能不说是国家的政策好,照顾中低收入家庭,大家才买得起新房呢?

在新房装修上,我只对厨房的设计提出了要求,要以乳白为主色调,因为只有厨房才是我在家中的主阵地。装修好的厨房:乳白色套浅灰色方格的PVC吊顶,乳白色墙砖,白底、灰色和金色亮点的人工大理石灶台,乳白色暗竹子花纹的墙柜和地柜门,乳白色云纹瓷砖。走进去给人一种清爽怡人的感觉。厨房中抽油烟机、燃气灶、厨宝,以及各种炊具一应俱全。

民以食为天,厨房是美食的源头,也是生活水平的缩影。我家的四代厨房,不仅标志着榆次一个普通农村教师家庭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而且见证了共和共改革开放的成果——四十年来,人民生活如同芝麻开花,节节攀升。

共0页 0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