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务管理 回复本帖
江山赏析课堂

江山赏析课堂 白丁

  • 12

    主题

  • 20

    帖子

  • 4

    积分

【半月一评】2018年第十七期

2018-10-28 21:12:40

生动描绘记忆深处的山村水墨画

 

江山文学网,江山文学赏析课堂,各位老师,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晚上好!今天是1028日,星期日,农历九月二十日。又到了每周一评节目时间,很高兴又与菊韵的各位老师们见面了。今天这堂赏析是由逝者如斯、土著人、霜叶居士、青涩治愈、远近等五位老师联合奉献的。秋月菊韵社团一直是江山文学名列前八之一的优秀社团,他们的宗旨是团结所有文学爱好者,共同实现心中的文学梦想。还是老规矩,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今晚的两位主角老师:

主评逝者如斯:本名柳伟,江西九江人。秋月菊韵社团常务副社长。 六七年十一月出生于风景优美的石钟山脚下。一个自小学五年级就开始做着作家梦的顽固份子,就算后来碰得头破血流,仍不知悔改。喜欢读书,旅游,摄影,交友。一九九六年开始下海,从事过很多职业,到过很多地方,尝遍人生的酸甜苦辣。二00二年接触网络并开始写作,已出版文集《柳絮池塘风正轻》。二零零六年至零九年从网络消失,几乎未动笔写过一个字,直至经好友推荐进入江山,才感觉找到了真正的家,找到了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乐园。

 

作者简介:土著人,本名喻岳平,湖南岳阳人,秋月菊韵社团名誉社长。喜欢读贾平凹、沈从文、汪曾祺的散文,在《奔流》《岁月》《大庆作家》《大庆晚报》《萨尔图》等书刊上发表过多篇文章。

【菊韵】峡山村刘家(散文)http://www.vsread.com/article-551172.html

首先有请逝者如斯老师闪亮登场,为我们拉开今晚这精彩赏析的序幕,大家掌声欢迎!

 

主评逝者如斯镌刻在记忆深处的一幅山村水墨画

——浅析土著人的绝品散文《峡山村刘家》的写作特色

 

“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

我有自知之明,因为我缺少欣赏音乐的耳朵,所以对于所有读过的佳作,只能在心里叫好,却不敢公开地用文字写出来。

在我的记忆中,很少因为读一篇散文而击掌大笑的。或者可以这样说,更多的时候,我喜欢读小说多一些,因为小说能带给我不同的故事情节,而散文通常只能是状物抒情,并且好些作者喜欢“为赋新辞强说愁”。

第一次读《峡山村刘家》,我就击掌大笑。

当然,如果当时土著人老师就站在我的面前的话,我绝对会有十二分冲动,走上前去紧紧地拥抱他。

对于像我这样一位偏于内向或文静的老男人而言,就算是街头偶遇绝色美人,最多也只是眼睛会多瞄十秒而已。读一篇文章,偶尔出现冲动的原因,当然是因为文中的立意、巧妙的构思、意境的创造和精彩的段、句、词、字,带给了我的双眼最美妙的享受,同时,又因文中作者的思想,与我脑袋里平时难以触动的兴奋点不谋而合。

作者笔下的峡山村刘家,在我眼里是如此的似曾相识,它,一直就活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我敢百分百的肯定,我,也曾去过。不对,应该这么说,在中国,有着无数个峡山村刘家,只是地名不同,姓氏不同。

赏析任何一篇绝品文章的重任,于我来说是不够资格的,因为我本身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写手,只是一个打着热爱文学标签而混在人群中假装吹笛子的人。有了自知之明,为何每次又喜欢在赏析课堂丢人现眼呢?

因为出于对作者的敬佩。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赏析一篇美文,以最严谨与重视的态度来说,无异于是跟着作者进行第二次创作,因此是最好的、零距离地向作者学习写作方法的一种捷径。在此,我要感谢江山赏析课堂的主持人,更要感谢我们秋月菊韵社团的叶雨社长,是你们,给了我一次又一次难得的向江山优秀作者老师们这样学习的机会。

对于绝品散文《峡山村刘家》,我简单地谈谈以下四点,错漏之处,还请各位方家不吝指正。 

一、作者善于选取农村生活的片断,用巧妙的构思,达到与读者共鸣的目的

我先来理清一下本文的线索结构:

一、村名:峡山村

二、姓氏:刘,无外姓,全姓刘

三、作者与文中的人物关系:舅家(外婆家)

四、山村风气:民风淳朴,邻里和睦,户与户的丝瓜藤与南瓜秧缠在一起,不分彼此。

五、庄户人特色: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家家积肥,讲究肥水不流外人田。

六、天气:南方潮湿少雨,夜晚小孩尿床的被子白天没法晒,大人只好掉个头睡在湿处(这样的父母之爱,养育之恩,不用多讲,每个成年人在成长的岁月里,都曾经感同身受)。

七、生活作息:女人天亮生火,做饭、喂猪;男人不吃稀的,吃大米饭,饭后抽袋烟,然后掏猪粪,拿着农具出工。日上三竿,小孩子才起床。老人打着哈欠,抽烟,开始一天的活动。

八、作者笔下主要人物的特长:

村里的女人是处家能手,烧着湿煤煮饭、洗衣、喂猪、养娃。

男人相对简单得多,每天尽心尽力在田间辛苦劳作,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二舅会压面条,卖面条,好心有好报,还因卖面条换回个媳妇;

满舅当过队长,会拉二胡,唱《红灯记》,会剃头;

大舅除了干农活,还会贩鱼,做点小生意贴补家用;

三舅家的姑娘,女大十八变,出嫁生子,尽心哺育下一代。

九、“我”在舅家的主要活动:最喜欢吃二舅压的面条;和外公一起钓鱼;和二舅去田野捉鱼鳅;去供销社买糖果;帮外婆打酱油……(所有的一切,均是上不了台面的、鸡毛蒜皮的小事,没有轰轰烈烈,也没有豪言壮语。注重细节,浓彩重墨,从小处落笔,从细处雕刻,在螺丝壳里做道场,在最精细处见精神。这,便是选材布局的绝对高手!由白天写到黑夜,由全村的女人、男人、孩子再写到舅舅一家,环顾作者笔下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多么的生动,多么的传神啊!从字里行间,读者可以听到狗叫鸡鸣,听到外公的打哈欠声、抽烟声、满舅的二胡声、唱戏声……)

这样的结构选材,很容易将读者置身在文字之中。作者像是一名高明的导游,他带领我们走进峡山村刘家,去了解村容村貌,了解庄户人家的衣食住行、一日三餐、民俗风尚。然后,他又以解说员的身份,引领读者穿越到作者的童年岁月,去一同感受外公、外婆、舅舅舅妈们对他的深情。这样的安排,无疑是最棒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外婆。读着作者的文字,想起自己童年的种种经历,一切婉如放电影一般,镜头不断重现、交叉、重叠,让读者各自的情感,随着作者一字一句引导,瞬间如开闸的洪水,一发而不可收拾。

二、文眼聚散,立意深刻

众所周知,散文的写作讲究“形散神聚”。上下几千年,纵横八万里,只要是所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都可以写。那么,在本文中,作者的立意到底是什么呢?

我个人认为,无非是两点:

一是赞美过去农村优美的生活环境和血浓于水的亲情。一个人的一生中,除了爷爷奶奶,父亲母亲,最亲近的人,就是外公外婆,舅舅舅妈了。那份来自母系血系亲人的关爱与呵护,是每个人的童年成长中必不可少的。这种无私的奉献与爱意,已经融进了每个人的血液和生命里,无论你用什么方法,也是割舍不掉的。

二是作者通过农村今昔现状的对比(留守老人、妇女、儿童、抛荒耕地、物欲胀、古朴风气流失等等)引起的思考。

三千八百多字的文章,作者用了95%的文字来写峡山村的往昔,来写它给作者留下美好回忆的过去,相反的,却只用了廖廖数笔,来写它的今天:

“世事变了,村子变了”。村里只剩下老人、妇女、孩子和狗,田里长草,河床干涸,垃圾漂在小溪里,“峡山村刘家,早就没有了外公在世时的鲜活生气”。

为什么会这样子?以前的鲜活生气究竟去了哪里?作者特意不作任何的展开,下意识地留给所有读者去思考。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思考,才使得前文所有的回忆,是那么的千金难换、弥足珍贵。

因为,出现今天这样的状况,不只是峡山村刘家!几乎是全国大部分农村现状的缩影。关注现实,关注当下农村环境和留守老人孩子的生存状态,是每一个有良知的作家所应有的责任。正是出于一种责任感,才会有另一种无形的悲怆之感侵入读者的心头,击中读者对于农村问题思考的那根最敏感的神经。

如果我强行去掉本文最后三个自然段,文章的主旨就完全变了。为什么?因为最后一句,是本文的文眼,是值得所有学写散文的作者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三、意境创造,以情动人

清末民初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也。”

本文中,环境是画布,人物是画笔,亲情是彩墨。作者笔下的环境,是自小熟悉的外婆家,只要闭上眼睛,外公、外婆、大舅、二舅、满舅就会活蹦乱跳地出现在作者眼前,他们个个对作者呵护、爱抚、关心、询问、争着与作者说话。

比如,作者笔下的夜景,只用廖廖几句,就勾画出山村的全景:

“淡淡的月光从窗户上泻进来,冷冷地照在地上。屋后林子里的山雀,早没了白天的热闹,喧嚣了一天的村庄,总算宁静下来。”

又比如,作者笔下的供销社和狗屎糖、还有卖货的阿姨的动作,极其传神:

“供销合作社在峡山桥下,门口有一对石墩儿。柜台上大玻璃瓶罐一字形排开,里面装满了高粱饴、大白兔,走货最快的是‘狗屎糖’,一分钱四粒,卖货的阿姨一粒粒数,数得比我做算术题还要认真。还有一种糖,是稀罕玩意,中间戮了根木棍,外边裹一层紧巴巴的锡纸,天价,买不起。后来,我去外地上中学,才弄懂那糖居然有一个土里土气的名字,叫‘棒棒糖’。”

高明的作者笔下,环境和人物永远是合二为一的,环境与情感,也是分不开的。虽然环境是分散的,流动的,但炽热的情感是一根看不见的丝线,将文中散落的珍珠(人物)无形中串联起来,让所有的细节一览无余地明媚的太阳光下,让所有的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个个形神兼备地站在固定的三尺舞台上吹拉弹唱,活色生香地为读者表演一系列乡土味最浓的节目。 

四、满篇全是接地气的乡土语言特色

如果说广大农村是一座广阔无边的大舞台,那么最乡土最俗气的节目,才是最好的。

在农村,离不开吃喝拉撒,离不开孩子尿床……越是俗气的东西,越是最原始的,最接地气的。乡村俗话、家常话、土得掉渣的词语(象声词、吆喝声、感叹声等等)……抛开了这些,如果去写一些高大上的场景或事件,就难以达到如此亲近读者的阅读效果。

例如:

蜜蜂“嗡嗡”乱飞、女人站在门口“啰……啰啰”地喊、鸡们“咕咕囔囔”地叫唤、男人“哗啦”一声拴好大门、男人“吧嗒”扯了灯绳、松树枝在炉膛里“噼里啪啦”地响、老式压面机一大早就开始“咯吱咯吱”作响、“啌呛啌呛”的锣鼓声……

这样的文字,比比皆是。

当然,还有一种最重要的特色,就是作者始终让人物动起来。

例如:

三舅从木楼上“咚咚”地下来,外公赖在床上,“啊……啊”地打哈欠。

我属猴,屁股坐不住,一会蚱蜢,一会蝴蝶,到处跑。

村里人洗衣服,用一根粗木棒“梆梆”地槌。

后山时有两只土狗,“嗷嗷”地追逐着、撕咬在一起。

……

所有的写人写物,几乎都与动作有关。生火、做饭、喂猪、抽烟、耙粪、压面条、打哈欠、钓鱼、捉鱼鳅、打酱油……在乡村这个特定的环境中,作者善于运用一系列的“动词”,让人物行有风,动有影,说有声,结合读者各自曾经有过的农村生活经历,充分调动了读者的想象力,让文中的人物变成读者脑海中的亲人,在读者的眼前动起来,立起来,先像是一幕幕无声的木偶戏,经作者配上话外音或解说词,就渐渐演变成一部有着乡村民俗文化内涵的有影有声有色的小电影。正是这种接地气的充满乡土特色的语言,带给读者耳目一新的艺术享受。

综合上述四点,作者如此巧地妙谋篇布局,文理脉络条理清晰,从头至尾追求乡土气息浓郁,讲究语言富有人物的个性化和农村的特色化,内容写实有详有略,写虚动静结合,从而达到引人入胜、引人共鸣的艺术效果。

因水平有限,我的赏析到此为止。把时间留给其他菊韵的家人们。谢谢大家!

 

逝者如斯老师是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作家,也是江山文学网秋月菊韵社团最有实力的作家之一。老师从“作者善于选取农村生活的片断,用巧妙的构思,达到与读者共鸣的目的、文眼聚散,立意深刻、意境创造,以情动人、满篇全是接地气的乡土语言特色”等四个方面,对《峡山村刘家》这篇绝品散文进行了全方位的赏析,让我们从中能悟到作者为什么会这么写,这么写的好处有哪些等等有关散文创作的技巧性问题的答案。感谢逝者如斯老师的精彩赏析,掌声鼓励!

现在有请作者土著人老师登场,听他给我们谈一谈《峡山村刘家》这篇绝品散文的创作体会,掌声欢迎!

 

作者土著人:写作,要贴到人物来写

 

我是20144月进菊韵社团的,一晃四年。我跟叶社起先不认识,人海茫茫,我和她算得上是网友。社团里有两个人以前有联系,一个是“北屿”,也叫“紫河”,一个是“爱泉”,这两个人,都比我有才。 

一、《峡山桥刘家》的初衷

创作《峡山桥刘家》的初衷完全是因为我对那个地方特别熟悉,有着很深的感情。

我出生不到八个月,父母把我寄托在外公外婆——湖南中部的一个小山“小村不大,依山傍水,门对门,家挨家,密密匝匝,百十户没有外姓,单姓刘。”房子多数是砖瓦房,窗户是那种木格子窗,跟《桃花源记》中所描述差不了多少,“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话不是吹牛,外公住的地方查卫星地图,与常德的桃花源,只有二百多里地。外公说:翻五座山,三天走得到。

我是在乡下启的蒙,读一年级上半学期,才接回城。进城下火车,我冒的第一句话:“哇,好多的人哟。”当时我说这话时的惊讶程度不亚于刘姥姥进大观园。

外婆个不高,一团和气,从没见过她高声跟人说过话。外婆对我比对她亲孙子还要亲。每天早上外婆的第一件事是摸摸鸡屁股,看看有没有蛋生,像城里医院穿白大褂的产科主任。

夜深人静,外婆把我从被窝里拖出来,给我煎荷包蛋吃,外焦里嫩。每次吃完,外婆帮我擦嘴巴时,不要我声张,她说:狼多肉少。我结婚到现在,小三十年,做不出外婆的味道来。

四个舅舅中,有三个舅在农村种田。有了好吃的,舅妈会喊我和外公去,我成了“重点关照”对象。 

二、写作,要贴到人物来写

汪曾祺说过:“写作,要贴到人物来写”。

汪曾祺的文章,离不开人物。他的笔下写过许多市井小人物,《岁寒三友》中的小商人王瘦吾、陶虎臣和画家靳彝甫;《故里杂记》中打更的李三;《大淖记事》中勇敢追求爱情的巧云和锡匠;《鉴赏家》中懂得欣赏的果贩叶三;《异禀》中摆熏烧摊,卖卤肉,后来发了迹的王二;《受戒》中爱上小和尚的英子姑娘,每个人物都让汪老师写活了。

汪曾祺说:“我们都是小人物”。小人物理解小人物的心思。

《峡山桥刘家》中,我也没少写小人物。大致排序如下:最先出场的是三舅家卖面的二儿子;其次是“快活似神仙”的外公;还有端木盆去井边帮我洗衣服的外婆;供销合作社卖糖的阿姨,拉二胡拉到公社的满舅;空扁担去接站的大舅;还有两个娃娃围着转的表妹…… 

三、语言的奥秘,就是长句与短句的搭配

汪曾祺在《我的创作生涯》中提到:句与句,要相互映带,相互顾盼。一篇作品的语言是有一个整体,是有内在联系的。文学语言不是像砌墙一样,一块砖一块砖叠在一起,而是像树一样,长在一起的,枝干之间,汁液流转,一枝动,百枝摇。语言是活的。

汪老师的文章,短句多,甚至一个字也成一句,很少有长句,没有过多费解、深奥的词句,能用一个字、两个字说明的,绝不浪费笔墨。

《峡山桥刘家》中,两个字一句,三四个字一句,到处可见。我不喜欢用长句,我总觉得长句读起来拗口,短句简明,通俗易懂。

四、我喜欢用象声词

我一直以为象声词用好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峡山桥刘家》中有许多的象声词。如:油菜花开,蜜蜂“嗡嗡”乱飞,飞累了,往砖头缝里钻。

傍晚,女人站在门口,“啰……啰啰”地喊。

十多只鸡,老的少的,公的母的全在里边挤挤叉叉,“咕咕囔囔”地叫唤。

再例如:临睡,男人“哗啦”一声拴好大门……

男人“吧嗒”扯了灯绳,溜进被窝。

还有:干枯的松树枝在炉膛里,“噼里啪啦”地响,是扔进去了一挂鞭炮。

猪粪沤过一冬,瓷实,“嘎吱嘎吱”带着一年的憧憬和希望,挑到山上。

后山时有两只土狗,“嗷嗷”地追逐着、撕咬在一起。

年纪大了,我觉得写文章不是苦营生,权当自己业余爱好,自娱自乐。这有点像打麻将,不能坐桌上就一门心思想着赢,有时候“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

汪曾祺说:写文章,不能于形式,要随便。

跟我说的大概是一个意思。

以上是我这几年对写作的一点粗浅认识,对与不对,大家不要客气,指出来,共同进步。

 

土著人老师也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作家,他到江山的时间虽然不是很长,却已经荣获了两篇绝品文章的桂冠。读过土著人老师文章的读者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他的文章立体感很强,文章中的人物和景物栩栩如生,有一种现场带入感,就好像读者也看到了文章中的人物和景物。老师从“《峡山桥刘家》的初衷、写作,要贴到人物来写、语言的奥秘,就是长句与短句的搭配、我喜欢用象声词”等四个方面谈了《峡山村刘家》的创作体验,一定会对我们大家有所启迪的。感谢土著人老师的不吝赐教,掌声报答!

现在有请霜叶居士老师继续为我们赏析《峡山村刘家》,掌声欢迎!

 

副评霜叶居士:一幅浓郁的乡村画卷

——读《峡山村刘家》有感

 

好久不曾关注江山文学网了,恍若千年,又仿佛一瞬,疲惫的灵魂渴望摆渡。几乎疏远的文学,忽然间发现,原来还有这么一段美妙的文字在等着自己。接到菊韵枫魂帝星老师的通知,让我为土著老师的绝品散文《峡山村刘家》作点评,有些意外;意外之中,亦有些受宠若惊了。说实在话,我之资历我之文学创作功底,还不足以去点评任何一篇绝品文章,只能说勉为其难,谈一点读后的感受,好借此来鞭策自己。

《峡山村刘家》这篇散文,我匆匆地看了一遍之后,又仔细认真地阅读了两遍。或许是我脑壳笨,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有限,准确说是在当作一篇普通的记叙文在阅读。小说的方式写散文、既具有散文的美感,又有小说的耐读性,也算是一种很高超的写作艺术了。“外公家住峡山村。小村不大,依山傍水,门对门,家挨家,密密匝匝,百十户没有外姓,单姓刘。”作为一篇叙事性很强的文章,以开门见山的写作手法落笔点题,在一定层次的时间与空间中,让人先入为主有一种明悟急切读下去的感觉。“峡山村刘家,早没了……”文章归结时用这么一句引起人们无限沉思的话语,先不谈这句话所涵盖深层次上的意思,仅从整篇文章上来讲,在一定意义上,起到了有始有终首尾呼应的作用,从而更加彰显出文章叙事性的圆满。

“村里砌房,红砖、土砖各一半。”房墙、格窗、女人、男人、鸡,夜晚、天光放亮、炉膛,峡山桥下的供销合作社,公社广播天天播放的样板戏,外公的鱼竿与烟袋,打赤脚下田、下河网捞的泥鳅、小鱼小虾……文章随着主题的切入渐次铺开,将峡山村刘家的村容村貌,具有代表性的村民日常生活场景,通过细致入微的描述,如一路风景般顺其自然地引出故事中的主人公“我”。然后再通过我耳濡目染的亲身经历,以形象生动的笔触,勾勒出感官强烈的动态画面,来渲染峡山村刘家的人物,事件,以此延伸发展,进一步地表述公人主我,对外公的峡山村刘家快乐童年深深的记忆与眷念,上下连贯一致,无处不透着峡山刘家生活的节奏与美好。浓浓的乡土气息,浓浓的乡情,正如作者在文章留言回复1楼心语中所说的那样,“之所以对外婆家这么深的感情,缘于自己八个月大,就放进了山里,我是喝峡山刘家的水长大的……我感谢大山,感谢小溪,感谢那里的一草一木”。只有这样的感恩情怀,写出的文章才会如此动人心肺。细细品味,入目入心,乡情、亲情,满满的都是爱。

“换面‘换回个俊媳妇’”“三舅家的面条,我没少吃……比陈佩斯春晚演《吃面》小品时吃得还要多”“外公摇头晃脑的神态……像极了学堂里教书的先生”“因为贪玩,外婆没少数落我,追着我把衣服换下来……十多条褯子连同我的,晾在院子里,五颜六色,像联合国挂的万国旗”“满舅的二胡拉得好,拉到了公社”……层次分明的叙述,过渡自然的切入,形象化的语言,诙谐、生动、细腻几乎口语化的描述,宛如一幅长长峡山刘家“清明上河图”般的山水画卷,将生活的细节,朴实的乡土语言,栩栩如生的村民形象,炊烟袅袅中的沧桑岁月渐次展开,由浅入深地感悟着,让人无不感到阵阵牵肠挂肚般的眷恋。眷恋家乡的温柔,眷恋家乡的大爱,眷恋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

“那年我六岁”“再见到表妹时,两个孩子围着她身边转,男孩五岁……我知道自己再也不是当年那个懵懂少年”。没有刻意,几乎是不着痕迹轻描淡写的一笔,让岁月匆匆跨越了二十几年。新房老舍物是人非,多少岁月更改,多少青春不在。“上屋、下屋不似先前那样走动……倒是村里没上学的孩子,依然保留着最后一点点天性和纯朴”“不知什么时候,曾经绿油油的田里……峡山村刘家,早没了外公在世时……”似苦似甜、若风若雨的生活印迹,给了作者一遍遍遗憾,同时也给了同时代过来的读者,共鸣中禁不住声声唏嘘感叹。遗憾里不用深究,感叹中无需辩明,隐隐提醒、担忧、感慨中,无不体现出一个文艺工作者,那种忧国忧民浓厚的社会责任感,那种爱国情怀为民而写正义的民族感。“令人悲恸的是村里的田越来越少人在种……当年的玩伴‘闰土’找不见了,就是找到了,也是小老头一个,没有了激情,没了青春回复二楼”“离家越远,这份份思念就越沉甸;离家越久,这份份苦楚就越难受回复三楼”。升华了的主题,让文章更加深厚,更加意味深长。

《峡山村刘家》是篇叙事性很强的文章,整篇文章过渡自然层次分明,语言简洁条理清晰,不愧为底蕴深厚写作大家的佳作风范。欣赏过,感叹过了,让我们再回过头共同探索文章中相关农村生活气息知识性的问题。确切地说,有关农村、民间的文章,特别是有关乡土建筑、民风民俗、农谚歇后语等内容的写作,若不是深入探讨,或是真正土生土长的有心人,对其中涉及的知识,认知上肯定会有一定的偏差。比如:文章开首第二自然段,“村里砌房,红砖土砖各一半”,这句话不太准确。据我所知,特别是江南一带,农村做房子,红砖青砖一般是“椅靠清、梁下清、外围清、全清清一色红砖”的标准,怎样建设按各家的经济条件来定。“烧红砖时……连管三四天”,这话也欠妥。烧红砖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高超的艺术。它除了应有传统式的老砖窑外民间稀有大轮窑,还要经过取材、选土、夯实、制作、阴干、进窑、烧制、出窑等等十余道工艺,整个成砖过程少则月余。“土砖省,不用技术,有点蛮力就行……土砖粗糙,不少枯草、细棍在里面”,这点认识度也欠缺,其实土砖也是需要技术的。先不说土质取材问题,就土砖制作而言,必须在一定取土范围内,先将实土用铁锹一锹锹翻细至粉粒状,再均匀洒水至一定程度,用耕牛来回践踏夯熟,再揉进木框进行逐块制作,晒至半干然后码堆阴干。土砖内的枯草一般为切成段的稻草,是人为地放进去的,以增强土砖的韧性与强度的,土砖用料一般也是在稻田中就地取材。干透了的土砖,具有耐热、耐寒、防风、防潮等功效。还有一种,是直在建筑墙上进行夯实制作的土墙,如同古代筑成城墙一样,确切地说也不能这么比喻。但有一点,其技术性包括取材、配料、夯制,也是十分讲究的。其实,写这类带专业知识性的文章,可以不写,当然,我所说的也不一定正确。再如:“一般人家的木格窗上下全糊黄纸”,先不说考虑其透光性,也要考虑其防雨防湿性。民间木格窗内,一般有格窗门,也只有房廊内道中的木格窗才糊纸,且会留上面一小部分不糊,便于采光。另外,诸如“百八十斤担子,老二一口气能走三四十里地,不用换肩”,百八十斤担子,可以理解为一百斤、八十斤或是一百八十斤,担重且路远,此处应为不歇火停下休息“白天、晚上不往外提,‘肥水不落外人田’”。农民种田,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民谚只听说“聚粪犹如聚金银”吃家饭不能屙野屎,“肥水不落外人田”这句谚语,文章里此处不是这样用法。“地里新摘萝卜,水灵、带露珠”,也可能是笔误。记得有人写文章直接写“摘花生”,于是乎许多上世纪九十年出生的少年、青年,便认为花生是树上结的,至少也是像西红柿、青椒一般……

瑕不掩瑜,文章中还有屑小处存有笔误、标点符号等的小问题,却依然掩盖不了文章整体的优秀,在这里我就不一一细评了,且我指出的问题不一定正确。请恕我班门弄斧,谢谢大家谅解!

 

霜叶居士老师的赏析是认真的细致的,也是非常客观的,同时也满含着对作者对所评文章的敬意来赏析的。老师在总结了《峡山村刘家》的成功之处后,也剖析了作品中的一些知识性谬误,并且给出了正确的答案。感谢霜叶居士老师的精彩赏析,掌声有请居士老师先去喝茶歇息一下。

现在有请青涩治愈老师登场,继续为我们赏析《峡山村刘家》这篇绝品散文,掌声欢迎!

 

副评青涩治愈:《峡山村刘家》赏析

 

其实看到这篇文章标题的时候,内心莫名有种熟悉感。文章写的刘家,刚好我也是姓刘,于是怀着好奇心看完发现:文章中写的生活习性原来和我们家乡的生活状态是一样的,这更让我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能是一贯的行为,对于感兴趣的文字总是沉迷不已。于是,便不羞于自己的拙笔写下赏析。

《峡山村刘家》是土著人2015年创作的一篇绝品散文,作者回忆性地描述整个峡山村刘家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细细品读,这就是一副完整的人情世故的特写再现。无论是对景色的描绘还是对人物的描写,都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熟悉感,瞬间给读者多添了份亲切感和舒适感。每一处镜头的切换又是那么地自然,给人一种好像一个个活脱脱的人物事迹从字里行间跳出来的感觉。 

一、一条感情主线贯穿始终,撑起了文的魂魄

凡文所到之处,皆有情相伴随;而情之所到,亦必然要发而为文。用在土著人《峡山村刘家》这篇文章中,是再恰当不过的了。从头至尾,这篇文章都有一条情感主线贯穿始终,那就是对峡山刘家的爱。这篇文章所呈现出来的朴实的乡村生活状态和栩栩如生的红尘旧事,人性的温润与平和,令人神往。读完《峡山村刘家》一文,感触颇深。全文以叙述的形式讲故事,行文间衔接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

从大舅、三舅、满舅到外公外婆再到村民,以点到面,由线到体,反映作者对其深深的眷恋,这种看似不能再平凡的爱,实质是不可言说的爱,是平凡生活点滴流露的爱,是一种大爱。这些点点滴滴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却变成了最难以忘怀的回忆。 

二、本文语言朴实无华却又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充满丰富的联想

语言如家常般娓娓道来,却又引人入胜。整篇文章语句简洁干练,意境丰富,张力无限,故事严谨缜密,构思巧妙,作者用意韵深厚,娴熟的文笔勾勒出一个普通山村村民淳朴的村风和浓郁的乡情。如神游其中一般,让人感受到那过的岁月的温润祥和。

文章如行云流水,着意追求意境美和韵律美。句式灵活多变,长句短句错落相间。短句急促有力,长句酣畅淋漓,句式紧密配合情感变化,让充满激情的语言互相碰撞,读来只觉一气呵成,毫无羁绊之感。

可以说,这篇文章通篇并没有过于华丽辞藻和精巧的构思,完全是以一种非常朴实的、感性的手法对刘家生活以及事物变迁的感叹陈述,为我们展现出在那个特定年代里峡山村刘家的人和事。通过作者的记忆为我们展现峡山村刘家的世态百相,既有个人成长历程和家庭风云,也有时代的遭遇。当我们把一段时光放在历史中回头再看时,除了唏嘘,更多的还是掩卷思考吧!读之,有一种精神,一种安然。

三、文章结构完整,首尾呼应,运用细节描写提升了主题

开篇点明主旨,交代故事背景,是外公家住峡山村。小村依山傍水,山湾湾里总共住着不到百户人家,村里没有外姓,全是姓刘的。这样的描写,给人一种纯正感。瞬间让人联想到:古时候的族人。他们都是一个姓,他们有自己的信仰和宗旨,所有人都同心同德,一心一意为本族事业奋斗终生。峡山村刘家就是那般的存在。

接着,借对舅家丝瓜与邻家南瓜秧缠在一起的状态,暗喻乡里乡亲间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联系。情、景交融于此,浑然天成。

黄昏时,女人站在房门口“啰……啰啰”地喊自家的鸡回笼的描述,很有代入感,瞬间敲醒了小时候的记忆。我们小时候在老家,每至傍晚时分,母亲赶鸡进鸡笼也是这般情形。赶进鸡笼的鸡都是会“咕咕”叫一会才能安静,他们安静下来,天亦黑了。

男人干不动活。撂了碗筷,卷一根“喇叭筒”,叼在嘴巴边上抽,一根烟,猛一口,下去一多半截,烟屁股丢在地上,用脚摁灭了。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侧面反映了男人们的慵懒闲散的状态。而当他们提了钉钯,去猪圈,把沤了一冬的稻草连粪耙出来,“嘎吱嘎吱”挑到地里,他们的劳作便得到了回报。这样的正反描写,更加生动形象衬托了人物的精神状态。

最后一段主题升华。曾经绿油油的田里,长满了稗草。好好的河床,千疮百孔,沙子、石子堆在那,像是才做了手术,没来得及缝合一般。昔日清澈的小溪,上游漂下来不少的垃圾。日落时分,也听不见女人“啰……啰啰”地喊,小村再也奏不出欢快的乐章。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对小时候峡山村的怀念、追忆、感伤及对变化后峡山村的失落和不满。

四、人物刻画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当时村里人的生活状况

在作者笔下,峡山村刘家不仅仅只是曾经居住过的一个地方,它还是幸福的遗址,更是美好精神家园的栖息地。在追忆峡山村刘家的同时,更多的是对人生旅途美好经历的纪念和对峡山村刘家和睦温馨生活的向往。作者能将这么多琐事串联在一篇文章中,赋予它们以灵魂,并让灵魂闪闪发光,很了不起。从这些流畅的文字中,我仿佛能感受到作者的心跳,触摸到他的精神体温。也因为这些文字,我似乎理解了一个人的少年时代与中年时期,他在某种程度上思想的碰撞。穿行于他的文字中,仿佛能够寻找到曾经遗漏下来的那一点点的纯真。

正面描写反映人物心理,形象生动地刻画出小孩子很喜欢吃糖且舍不得扔掉的心态。也反映出当时节俭、朴实的生活状态。比如“还有包了锡纸、中间戮根细棍的棒棒糖,锡纸包得紧巴巴,剥的时候粘手,伸到嘴巴里唆,能唆一下午,到了晚上都不舍得去洗。”“称好了的糖果用黄纸包起来,上面再裁一张小红纸,周正放好,系上草绳,打了结,不敢拆封,原样提了回来。”

运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述反映了村民间和谐友好、不客套、不生分的祥和状态。折射出世事变迁、物是人非的惆怅。“乡里乡亲不外道,在桌子上抓一大把熟瓜籽,丢进嘴巴里嚼,聊一些工厂里的事,临走,耳朵上夹一根城里烟回去,人人脸上堆满了笑容。”“三舅家的姑娘,出落得跟花一般。再见到她时,她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村里没上学的孩子依然保留着最后一点天性和纯朴,“嘻嘻”望着这边,忸怩不肯跟上前来。”      

老屋倒的倒,拆的拆,早就没人住,只剩下一个空壳。过了年,年轻的都结了伴,去大城市打工,村里见不到几个男劳力,留下来的只有妇女、老人和不懂事的孩子。老人蜷在门前的小椅子上,眯缝了眼,懒洋洋地晒着太阳。此处颇具现实意义,随着时代变迁,出现空巢老人的现状,不免感怀过往种种。人物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跃然纸上,给读者以认同感。

鉴于本人能力有限,尚且只能领会于此,有幸拜读土著人绝品佳作甚感欢喜,望以此鞭笞自己在文学道路上脚踏实地、砥砺前行。

 

青涩治愈老师的评析很专业也很细致入微,老师从《峡山村刘家》这篇散文的艺术特点,称赞其有着“情感主线,构成文章的魂魄、语言朴实,联想丰富、结构完整,首尾呼应、形象生动,栩栩如生”等值得称道和学习的亮点。应该可以说,青涩治愈老师的赏析是能够与在座的每一位读者达成共识与共鸣的。掌声鼓励!

现在有请远近老师隆重登场,为我们奉献今晚这堂赏析的压轴好戏,掌声有请!

 

副评远近:从文中寻找有效信息

——散文《峡山村刘家》赏析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经常读一些好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散文分成三类: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土著人的《峡山村刘家》就属于叙事散文。

《峡山村刘家》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段故事:作者父母在城里打工,把幼小的他托付给外公和三舅,他外公家就住在峡山村,这个村子百十户人家,没有外姓,都姓刘,所以叫峡山村刘家。作品描写了在峡山村的平凡的一天的生活,尤其喜欢吃三舅家的面条。喜欢和外公一起钓鱼,外公喜欢钓鱼,作者却喜欢下田里捉泥鳅。一天下来,小有收获。供销合作社在峡山桥下,狗屎糖居然最畅销,棒棒糖很贵,买的人很少。那个年代正是样板戏流行的年代,公社广播里天天播唱样板戏,满舅二胡拉得好,除在院子里唱红灯记外还到公社演出,和那些神气的大姑娘小媳妇们一起演红灯记,再后来,满舅当上了生产队长。无暇顾及二胡,天天研究生产上的事情。快过春节了父母大包小包回来了,大舅扛着空扁担去接,十多个表兄表弟前呼后拥。这几年,村子里有了两三层的砖瓦楼房,还有镶了金边的瓷砖,老屋早就没人住了。春节一过完,年轻人结伴去大城市打工,留下的就只有妇女老人和不懂事的孩子,还有两只土狗。曾经绿油油的田里也荒凉了,老人晒太阳,在椅子上蜷缩一头午,没上学的孩子脸上脏兮兮的,河床上千疮百孔,昔日清澈的小溪也混沌不堪,村子里没有了生机。

从这篇文章中,我们了解到那些信息呢?文中透露出很多现象。我发现:

一是留守儿童的问题

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在平静的叙述中,文章时时刻刻掩映着作者不平静的心情。作为留守儿童,稀缺的那种家庭的温暖,亲人的爱抚,健康的成长,是长大成人后无法补偿的。本文作者虽没有直接说出“我”的定位,但见长期在外公家与三舅等亲人朝夕相处,而父母却只在快过年时回来一趟,推断出这是一个典型的留守儿童。中国这个问题目前很突出。尤其是一些贫困地区。原来生活水平很差,但大家都一样,也就没有心思往外跑。自从政府鼓励下海经商,有人在外务工挣了钱以后,就像一波大浪头打过来,农村的闲散劳动力都聚拢起来,纷纷抛妻弃子,离家出外打工捞金,致使贫困的农村更无力管理,老弱病残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儿童无人看管,甚至有的连上学吃饭都成了问题。我就看见过这样的情景:一位留守儿童男孩,与爷爷生活在一起,爷爷年迈体衰,他每天早起生火做饭,然后带饭盒到学校上课,中午才吃这一盒饭,晚上放学归来做晚饭,衣服扣子掉了自己钉上。家里的活都会做。非常懂事,只是有点脏兮兮的小脸和油质的衣服叫人看了心疼。 

二是空巢老人问题

老人们含辛茹苦地养大了孩子们,自己也步入了言语迟缓,行动不便的晚年,正是需要子女们在身边照顾,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儿女他们却像鸟一样飞走了。《峡山村刘家》在结尾处也提到了一笔。田地里荒草丛生,晒太阳的老人在椅子上蜷缩一头午。他们是寂寞孤独的,但他们不怨儿孙们,知道娃们挣点钱不容易,所以就默默地忍受着,凄凉着。昨天我看到一则新闻,儿子儿媳就住在街道对面,可两位老人相继离世,已经好多天了,才被邻居发现。老人有两个儿子,都考上了名牌大学,毕业后也找到了不错的工作,结婚生子,过得很不错,但是老人近在咫尺,却没有第一时间发现他们已过世,还是邻居闻到尸体散发的气味才报的警。关键是子女在远地打工,为了不打扰子女的工作,一般的小事能克服的就自己解决了,但那份牵挂的心和寂寞孤独的生活却难以想象。其实父母不是一定要子女养着,只是不想看不到你。有句话说得好:你的举手之劳就是老人的幸福所在。 

三是劳动力市场问题

越是需要强壮劳动力的地方越是没有人去,越是劳动力过剩的地方越是有大量的劳工涌入。就像历史上的人口大迁移。这样就造成了市场劳动力稀缺,另一方面,很多人找不到工作。农民工,农民工,农民不种地,出外去打零工。少数人发家致富了,更多的人仍然没有改变现状。家乡的土地没人打理,孩子们寄养在亲戚家,老人年迈体衰无人照顾。打不着工的也不回去,打着工的也不一定挣来钱了。劳动力集中的城市,由于工人过剩,有的人很长时间找不到工作,生活出现很多问题,于是城市动荡不安,盗贼猖獗,人心惶惶。这样的话,农村和城市都没好日子过了!小区里自行车大量失窃,电动车和摩托车也偶有无踪。还有其他一些贵重物品的失窃,这种现象不能说社会很安定。种地兼营其它行业是最理想的,即可以照顾家人,又可以不用为生计奔波发愁,这是不是一条出路呢?

总之,《峡山村刘家》揭示了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这也正是未来中国将要面对的问题,老龄化社会该怎样健全社会安全保障机构,使社会真正能够老有所养,少有所依?

作者采取运用小孩子的视角来写对峡山村的印象,令人信服。其中不乏生动的细节描写,如祖孙去钓鱼,外公的沉稳,(好像睡着了),“我”的好动,耐不住性子,去田里捉泥鳅。晒太阳的老人一头午蜷缩在椅子上……等等。使作品鲜活有生气,同时也接地气。作品以质朴的笔锋给我们揭示了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没有一句高调,却令人瞩目,是一篇意义深远的绝品散文。

 

远近老师也是我们大家都相当熟悉的知名作家,老师以敏锐的眼光,从《峡山村刘家》这篇散文中看到了作者所反映出来的三大社会问题。也就是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所密切关注的留守儿童问题、空巢老人问题和劳动力市场问题。老师不仅分析了这三大问题存在的成因,也揭示了这三大问题所存在的安全隐患,同时也肯定了《峡山村刘家》这篇散文中所蕴含的社会责任感。大家使劲地给远近老师呱叽呱叽!

通过今晚对《峡山村刘家》这篇绝品散文的赏析,我想大家同我本人一样至少有四大收获:

一是学习到散文的谋篇布局的技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散文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的布局技巧。

二是散文的语言组织技巧,也就是要做到长句短句灵活运用,才能使文章形成一种铿锵的韵律美。

三是要熟悉学习和掌握一些农业生产知识和建筑知识,不能在文章中犯常识性错误。

四是作家的社会责任感,要融合在优美的文字里而不着任何痕迹。

好了,我们今晚的赏析至此结束,非常感谢菊韵社团五位老师的倾情奉献,感谢社长助理枫魂帝星老师的精心组织。我们下次节目再见!

江山赏析课堂

江山赏析课堂 白丁

  • 12

    主题

  • 20

    帖子

  • 4

    积分

2018-10-28 21:16:12
感谢航总通过认证,感谢菊韵五位老师的倾情奉献!
共1页 1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