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夜校
|
【谈诗歌创作】作者:南尚2018-12-03 08:57:14
作者个人简历:南尚(江山ID),1935年生,1964年出席过全国青年文学创作会议,现退休养老。
授 课 时 间:2018.12.2日晚7:30分 授 课 地 点:江山文学夜校 授 课 方 式:QQ文本 主 讲 者:南尚(因身体正在康复中,委托夜校临时代讲) 推 荐 者:吴光德
本 期 主 持:金木兰 本 期 主 题:谈诗歌创作
第一个问题:“诗言志”是诗歌创作必须遵循的一条定律 我国有悠久的诗歌创作历史,早在数千年前,我国的第一部诗集《诗经》就问世了。长期的诗歌创作实践,为我国诗歌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那么,什么是诗?古代流传下来的一句话叫作“诗言志”。“志”是指什么?“志”就是指人们的思想感情、理想情操等等,人类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一切活动,几乎都可以概括到“志”的范围范畴中去。 那么,“诗言志”又是指什么呢?“诗言志”就是要求诗歌创作,要用诗歌创作特有的表现方法,去把人们的思想感情、理想情操等等,用诗的形式表现出来。这里,请特别要区分:同样是表达“思想感情、理想情操”,诗人的创作和哲学家的阐述在表现形式上是截然不同的。诗人创作出来的诗歌作品,是遵循文学创作规律,用形象思维的方式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理想情操的;而哲学家写出来的论文,是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用逻辑思维的方式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理想情操的。一个是“形象”的表现,一个是“概念”的阐述;把这两者区分开来的好处是:避免诗歌创作中出现直接阐述“概念”的错误。 因此,可以这么说:“诗言志”这句话,就是诗歌创作必须遵循的一条定律。 我国长期的诗歌创作实践,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言志”的诗篇。这些诗篇,是我们宝贵的文化财富,给我们诗歌创作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那么,不“言志”的诗篇有没有呢?也是有的。年轻时我就看过许多诗歌作品,有些还是名家的。比如,有这样几句诗,详细句子我已经背不下来了,只能记得大意。因为要说明诗歌必须“言志”,不“言志”的诗歌不能称为好诗,所以,我还是把它当为例子举出来给大家看看。这几句诗的大意是: 我站在桥头上看风景, 桥对面的人, 也把我当风景看。 这是诗吗?当时我就质疑:只有景物,没有思想感情,就像有人拿了一幅风景画来给我看,看到的只是画面,并没有看到诗人的抒情。我们常说一句口头语,叫作“诗情画意”。诗是抒发感情的,画是表达意象的,为什么要“诗配画”?就是说,画把景物画出来了,但思想感情还没有表达出来,还需要在这幅画上提几句诗,把诗人的睿智高见用文学形象的手段抒发出来。诗歌创作就是如此。如果只描写了风景,那只能说是一幅风景画。诗人写诗,就必须把所描绘的风景中蕴藏的思想感情抒发出来。所以,我认为不“言志”的诗歌,是不能成为好诗的;有些不“言志”的诗,严格一点说,甚至是不能称其为诗歌作品的。 为了说明“言志”在诗歌创作中起着“顶梁柱”的重要作用,我也举一篇可供我们学习的诗歌作品给大家看。这就是毛泽东写的《卜算子 咏梅》: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是伟大的革命家。他写的诗,有很深的功底和很高的造诣,能把深刻的思想感情和革命家的伟大风度和气概,融化在文学的形象和想象中,并用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卜算子 咏梅》这首诗,同样是写了“风景”,但“风景”的形象和想象,只是衬托,前四句寓意的是“严寒”中有“花朵”,而且景象是“悬崖百丈冰”,赞美的却是“犹有花枝俏”;后四句更深一层次抒发感情:在“严寒过去”,迎来了“山花烂漫时”,“花朵”是”俏也不争春”,“她在丛中笑”,把诗中所抒发的感情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短短八句诗,不但形象写得很优美,诗情画意很浓,寓意很深刻,而且思想感情也表达得很丰富。这就是诗歌创作中“言志”的典范。认真仔细品读这首诗,对我们诗歌创作如何去“言志”是很有启发、很有引导作用的。 第二个问题:诗歌这种特有的表现形式的“艺术魅力”在哪里 诗歌特有的表现形式就是“短句和分行排列”,这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试想:这么简单的表现形式,为什么会长盛不衰的流传下来?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诗人不管成功与否,都要不断去创作诗歌?还为什么有那么多读者坚持不断地去阅读诗歌作品?这说明,诗歌是有艺术魅力的。 从诗歌创作的角度去研究,我们就是要把这种诗歌的艺术魅力寻找出来,在这“短句、分行排列”简单的形式里面,到底蕴藏着哪些需要我们用文学创作的手段去发掘的内涵?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我们诗歌创作水平,从而写出更多更好的诗歌作品来。 我在《谈故事创作》那篇文章中,曾说:小说是人物形象的艺术,戏剧是矛盾冲突的艺术,散文是抒情的艺术,诗歌是高度形象和想象、高度精炼和概括、高度激情的艺术,故事是情节的艺术。这既是用“一句话”来区分这些不同文学创作作品的标志,也是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些不同文学创作作品的艺术特色。所以,我认为诗歌创作在”短句、分行排列”简单的形式下,再配以“高度形象和想象、高度精炼和概括、高度激情”这三方面的文学表现方法,就能把诗歌创作特有的艺术魅力较好的展现出来。 第一,什么是诗歌创作中所需要的“高度形象和想象”呢?形象和想象是所有文学创作作品都需要的,但是,诗歌创作却更需要。“高度”的意思,就是要求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形象要更准确,想象要更丰富,“出其不意”、“出神入化”、“别有洞天”等等,都可以当为“形象要更准确、想象要更丰富”的要求来看待,那样才能把读者带入“诗情画意”的境界。当然,诗歌创作中的形象和想象都是要从生活中发掘出来的,不能脱离生活“天马行空”、“异想天开”地去”胡编乱造”,那样就失去了“高度形象和想象”的意义,成为诗歌创作中的累赘和败笔。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形象和想象”才能做到”合情合理”,才能把读者带入“诗情画意”的境界。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看过一位诗人写上海的诗,他的诗句开头是: 上海, 海关钟楼, 长针和短针, 绞碎了白天和夜晚。 (接下来再写上海的壮观。) 用这个例子来说明诗歌中所需要的“高度形象和想象”不一定恰当,因为它还不能把我所想象中的要求完全表达出来;但是,当时我觉得这位诗人选择的形象和想象是很有新意的,给了我很深的印象,至今都使我难忘。我举这个例子的目的,是供大家参考。当然,更希望每位爱好诗歌创作的朋友,都能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创造性地去创作出许多更准确的形象和更丰富的想象。在“高度形象和想象”的创作上,是没有固定格式的,有着无限广阔的天地,需要我们在诗歌创作中去不断创造。我再举个例子: 妈妈给我一双黑色的眼睛, 我用黑色的眼睛去最求光明。 这是顾城写的诗,他写诗的成就并不是很高,但是,这两句诗却很受读者欢迎,为什么?就是因为在“形象和想象”上的出色,得到了读者的认可。这两句诗,在形象和想象的表达上,也是可以供我们参考的。 第二,什么是诗歌创作中所需要的“高度精炼、高度概括”呢?有三句话可以供大家参考:诗句不要平铺直叙;诗意要跳跃式发展;语言要生动、新鲜。我举个例子,这是在我们江山文学网上看到的一个片段: 当我走过 这片枫林 满地落叶 满地的惆怅 这样写诗,就太平铺直叙了,冲淡了诗意;如果我们创作出来的诗,和写散文没有什么区别,那就失去了“短句、分行排列”的意义。把这分行排列的四句诗,连起来,几乎和“普通造句”一样,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诗人就应该反问自己:我这样写出来的是诗吗?这是一种自我反思、自我鉴别的好方法。至于到底应该如何写,才能把诗歌创作中所要求的“高度精炼和高度概括”表现出来,我手上还缺乏资料,一时举不出适当的例子来。其实,我讲的这些观点,只是原则要求,并非举一个例子“依样画葫芦”就能达到要求的。文学创作本身就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需要“生龙活虎”地去创造,去创新。在知道文学创作一般原理的基础上,只有靠从生活中去发掘素材,不断创新,经过反复创作实践,才能写出好的诗歌作品来。 第三,什么是诗歌创作中所需要的“高度激情”呢?散文是抒情的艺术,诗歌也是抒情的艺术,它们的不同点在哪里?散文的抒情可以是慢条斯理的,细腻的,娓娓道来的。诗歌呢?因为短句和分行排列,就不可能用平铺直叙的语言来表达,而需要用饱满的感情、激烈的感情,甚至像火山喷发式的感情来表达。只有这样,诗歌创作才能在短短的句子里,起到震撼人心的作用。当然,我这里强调的“激情”,在诗歌创作中的表现可以是多方面的。比如艾青写的诗: 为什么我的眼睛里总是饱含着泪水? 那是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太深。 这是艾青在旧中国时期写的诗,那时,我们国家遭受了太多的苦难,所以“我的眼睛里总是饱含着泪水”,这是一种深沉的感情,“深沉”也是一种激情。再比如田间写的诗: 假如我们不去打仗, 敌人杀死我们后, 还会指着我们的头颅说: 看!这就是奴隶! 这是田间在抗日战争时期写的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了我们,在我国杀人放火,逼迫得我们不得不把我们的”血肉去筑成新的长城”;这是一种强烈愤怒的感情,“强烈愤怒”也是一种激情。再比如,未央写的诗: 车过鸭绿江, 好像飞一样, 祖国!我回来了! 祖国!我的亲娘! 这是未央在抗美援朝胜利时期写的诗;记得那时我还在学校读书,课间操时,全校同学集中在操场上,老师把这首诗朗诵给我们听,朗诵到“祖国!我回来了!祖国!我的亲娘!”顿时,全体同学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为什么?因为诗中所表达的一种“奔放的感情”感动了我们,“奔放”也是一种激情。 “激情”所包含的内容和形式还有很多,不是我在这篇文章中所能例举完的,期待我们在诗歌创作实践中去发现、去发掘。总之,“以情感人”是文学创作的基本手段和目的,这是文学创作的一条基本的客观规律,所有文学创作作品都是要遵循它的,诗歌也要遵循这一客观规律去创作。如果一首诗写得平平淡淡,那人们读后很快就会遗忘;要想使自己创作出来的诗歌作品能作到“以情感人”,就必须写出几段、最少也得写出几句令人难忘、震撼人心的诗句来。有“高度激情”的诗,才能感动人、震撼人,这才是好诗。 第三个问题:只“抒个人之情”,妨害了诗歌创作水平的提高;把“抒个人之情”和“抒人民之情”、”抒时代之情“结合起来,才是诗歌创作的康庄大道 我担任过江山文学网的评论员,看过一些江山作者写的诗,应该说,不少作者是有写诗的才能的,写诗的基本功也不错,那么,为什么写出好的诗歌作品并不多呢?是什么原因妨害了这些作者提高自己的诗歌创作水平呢?就我所看到的一些诗歌而言,有一条重要的原因就是:有的作者在诗歌创作中,自己把自己关在狭小的只“抒个人之情”的圈子里;自己限制了自己诗歌创作水平的提高。我举几个例子,当然,并不是否定这些作者的创作,而仅仅是从这些例子中去看,把自己关在只“抒个人之情”的狭小圈子里,是怎样影响到诗人创作才能的发挥的。以下,是我摘录的一些诗歌的片段来分析。比如,有一首标题叫《我想把安静买下来》的诗: 这个时候,芬芳的灯光已经入眠 一个人在喧哗的马路上,拾起自己的背影 拥挤而急迫的风,想不出还能和谁说话 除了回家,我已没有多余的心情用来安顿 黑夜以及它古怪的邻居。占据我体内的牵挂 借着孤独,我想把安静买下来 ...... 这几句诗,写夜的环境、夜的心情等都是表达得不错的,但是,只是在“抒个人之情”。一首诗,如果用很多“形象和想象”,只是想表达:“工作累了,下班后我想回家休息”,那就价值不大,既不能打动别人,也没有抒发出值得自己特别留念的精神境界,这就是只“抒个人之情”的局限性。再比如,有一首标题叫《梦》的诗: 我要化作一缕阳光 在冬天为你照亮一片温暖 我要化作一阵微风 在春天陪你共同喜欢 ...... 这也许是一场美好的梦 梦是醒了 可是情却早已一无所剩 ...... 唱着丢失色调的情歌 诵着伤感的情诗 曾经的梦 ......即是现实 这也是一首只“抒个人之情”的诗,对过去的怀念写得很好,现在的伤感也表现出来了;但是,诗中的形象和想象,都是围绕着“情却早已一无所剩”来表达的,人生感悟没有表现出来,社会价值没有表现出来。我们在创作诗歌作品时,如果仅仅想用“抒发个人的伤感”来感动别人、给别人以“艺术的熏陶”那几乎是不可能的;陶醉在“唱着丢失色调的情歌,诵着伤感的情诗”来给人以“艺术熏陶”,那也几乎是不可能的。外人最多只会给人一个“同情一笑”。这也是只“抒发个人之情”的局限性。这样写诗,不容易写出好诗来。再比如,有一首标题叫《假如我疯了》的诗: 假如有一天我疯了, 请你不要难过, 若能想起我, 就来我这空间小坐。 (接下来是描述夫妻间的感情和美好的愿望,我省略不抄录了。) 应该说这首是有点诗意的,但是,社会意义不大,而且把这首诗的想象,建立在“假如我疯了”的基础上,一下就使诗人的创作空间,深陷在个人狭小的圈子内,安慰爱人,回忆夫妻间的美好情意等等,统统都和社会生活脱节,更难把诗的社会意义表达出来。这样选材,就等于是诗人自己把自己关在一个闭塞的小屋里进行创作。所以,诗人要想写出好诗来,必须摆脱只“抒个人之情”的束搏。 只“抒个人之情”不行,那么,应该如何去写诗呢? 诗歌创作确实是从“抒个人之情”开始的,个人在生活中有了感受,才想到写诗,想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这一点,不仅诗歌创作如此,所有的文学创作作品,都是如此。但是,任何一个人,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社会生活就离不开时代,离不开人民。关在自己个人感情狭小的圈子里,就会使自己创作的题材越写越窄,越写越纠缠在个人鸡毛蒜皮的小事里,越写越没有社会价值,慢慢地,就会把诗歌创作引向“死胡同”的道路上去。所以,我认为诗歌创作只有跳出只“抒个人之情”狭小的圈子,走“抒个人之情”和“抒人民之情”、“抒时代之情”相结合的道路,那才是诗歌创作的康庄大道。在《唐诗三百首》中,有一首“绝句”: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就是“抒人民之情”的,因为它“抒人民之情”而成为好诗,也因为它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感情而被广为流传,从古代流传至今。我读过我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些诗,在我国民族存亡的紧急关头,我国诗人写出了许多壮丽的诗篇,比如田汉写的诗: 起来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 筑成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 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着 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 起来 起来 我们万众一心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田汉这首诗,写出了时代的最强音,鼓舞了千百万的中国人民,奋起抗战,表现了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因此而受到全国人民的喜爱。新中国成立后,定为了我国的国歌。这些都说明,“抒人民之情”、“抒时代之情”,就能写出好诗来。 当今,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祖国的突飞猛进的发展,为我们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矿床。爱好诗歌创作的朋友们,一定要扩大视野,投身到人民群众中去,投身到时代的洪流中去,使自己的诗歌创作,发出热爱人民的声音,发出热爱时代的声音,那样,才能更快地提高自己的诗歌创作水平,使自己的诗歌创作,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这才是诗歌创作的康庄大道!
夜校校长(吴光德)点评语: 诗言志,这是诗歌创作中最普遍也是最核心的一条理论。但志之大小,往往决定了诗歌本身所蕴含的魅力和折射的光芒到底有多么辽阔深厚。 南尚老师本次关于诗歌创作提出的几个问题,以点代面,从诗歌最关键、最核心的几方面入手讲解,意义深远。希望爱好诗歌的朋友能够从中受益,用心去感悟本次课件的核心观点在哪里,静下心来对应自己的诗歌作品,发现不足,发扬优点,取长补短,为诗歌的创作道路多一份储备力量。 这,也是本次课件的核心意义所在! 感谢南尚老师做客夜校,祝老师早日康复! 江山文学夜校群号:681747151 ![]() |
点评
2018-12-13 15:44:23
梦中楼兰:今天有幸仔细阅读南尚老师关于诗歌创作的讲座,受益匪浅!第一次系统地学习诗歌方面的知识,南尚老师讲的很浅显易懂,也很详细。谢谢老师,您辛苦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