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夜校 回复本帖
江山夜校

江山夜校 白丁

  • 74

    主题

  • 97

    帖子

  • 89

    积分

【江山夜校讲座】2019年第四讲《漫谈散文创作中的五个不》

2019-01-28 09:26:15
                            漫谈散文创作中的五个“不”

                                      授课人:刘克邦

     

  刘克邦,文创一级,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协全委会委员,湖南省散文学会名誉会长;出版散文集《金秋的礼物》《清晨的感动》《自然抵达》《心有彼岸》4部,在《中国作家》《散文百家》《天津文学》《芙蓉》《湖南文学》《创作与评论》和《文艺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财经报》《湖南日报》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200多篇;获全国第六届冰心散文奖、湖南省第四届毛泽东文学奖、长沙市第十一届“五个一工程”奖。


  在生活中,我有一个感觉,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吃多了山珍海味,美味佳肴,就想换一下口味,来点简单的、廉价的、素净的,比如说:粗茶淡饭,萝卜白菜。早几天,一些名家大师的讲课,肯定是给大家摆上一席席好菜,名贵的,喷香的,极富营养价值。今天,我来了,可能会令大家失望,我要讲的都是一些浅显的、寻常的东西。但是,我也要坦率告诉大家,我端上来的菜,虽然不名贵、不高档,却是在自家菜园子里种的、摘的,在自己厨房里洗干净了的,清炒的,没放香料和味精的萝卜和白菜,保真,卫生,爽口,不伤肠胃。
  首先声明,我不是专业作家,也不是文学理论家,没有什么文字功底,更没有什么创作造诣,只是一个普通的文学爱好者,或者说是一个痴迷的写作者,不知天高地厚地坐在书房里电脑前敲击出几篇不是很像样的小散文,偶尔也得到编辑老师们的青睐和抬举,在报刊一角虚张声势献献丑而已。所以,谈不出对文学创作的高深理论,也说不上在散文写作上有何成功的经验。我今天是冲着写手老师对我的信任和厚爱而来,是冲着对散文的神往和痴情而来,与大家一起交流体会、畅谈感受,同时也借此机会向在座的各位学习、取经的。
  因此,今天我坐在这里,不是正儿八经的文学讲座,只能说是与大家一起聊天、漫谈。
  散文,广受作者与读者的欢迎与喜爱,是由它的特点所定。
  一是它历史久。除了诗歌外,早于小说、戏剧其他文体。远的不说,就我们湖南来讲,历史上,有西汉时期的长沙王太傅贾谊的《过秦论》,东晋时期的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记》,唐代被贬永州任司马的柳宗元《小石潭记》,北宋时期范仲淹所作的《岳阳楼记》,宋朝理学鼻祖周敦颐的《爱莲说》,这些名家名作,千古传诵,脍炙人口。在近现代,也涌现出不少的优秀散文作家。譬如:沈从文、叶紫、丁玲、杨沫、谢璞、李元洛、韩少功、叶梦、王开林、谢宗玉等,在全国都有一定名气。
  二是它受众广。可以说,散文是一种人见人爱的文体,无人不晓,无人不爱,尤其是经典散文深入人心,妇孺皆知。没有哪一种文体,像散文一样,有那么多的人亲近它,喜爱它,阅读它,写作它,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心灵寄托与精神食粮。每年的高考作文,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一篇散文。高考年年进行,这么多年来,写出来的作文数以亿计。2018年,全国参加高考的考生975万人,湖南45万人。试问,又有哪种文体涉及面这么广,参加写作的人数又有这么多呢?
  三是它门槛低。它不像小说与诗歌那样写作的专业性强,难度大,需要先天的禀赋和后天的艺术训练,那么使人望尘莫及,高不可攀,谁都可以下笔成文,写上一两篇、两三篇,甚至更多。相对而言,它写作题材的丰富性、表达形式的多样性和创作态势的自由性,决定了较为容易地吸引众多文学爱好者参与到写作队伍中来。所以,散文作者要比那些小说家、报告文学家、诗人(当然是指那些上得了台面的诗人)多得多,呈现在报刊,尤其是各类报纸副刊上的散文数量也是小说、报告文学、诗歌等其他文学作品所无可比拟的。
  四是它写好难。散文易学难工,易写难精。散文容易写,谁都可以写,但要写好却难,写出精品为众人欣赏与关注更难。实际上,历史上很多有名的散文家,他的精品力作也就是那么屈指可数的几篇,留传下来的不杇之作也为数不多。例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脍炙人口,千古流传,思想性与艺术性均达到了中国散文的高峰,但除此之外,未见他有更多的名篇传世;朱自清,他的《荷塘月色》《背影》《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均可称之为旷世佳作,但他那些旅欧游记,要我说实话,读过以后,真的没有什么感觉。
  怎么写,如何写好散文,我想在此根据我在散文阅读和写作中的一些感受和体会,谈谈我粗浅的看法,不一定对,供各位参考。

  如果从正面讲,我会讲不好的,也会讲得不全面、不深入,那就投机取巧,从否定的角度来讲,既可以虚晃一枪,避开我的短处和弱点,还可能会让大家接受,留下哪怕是一丁点儿印象,就叫《漫谈散文创作中的五个“不”》吧!

        

  一,不虚假
  不虚假就是真实,包括题材真实与情感真挚。我认为,散文应该是作者的真实记录与真情流露。如果不是,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散文了,至少不是好散文。余光中说:“在一切文体中,散文是最亲切、最平实、最透明的言谈,不像诗可以破空而来,绝尘而去,也不像小说可以戴上人物的假面具,事件的隐身衣。散文家理当维持与读者对话的形态,所以其人品尽在文中,伪装不得。”在小说里,你可以把自己隐藏起来;在诗歌中,你也可以把自己包装起来。但是,散文不行!今年,湖南省散文学会组织举办“湘江散文奖”评奖活动,上个月终评时聘请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红孩来长沙评审入围作品,他送我一本书,叫《红孩谈散文》,并在扉页上题写了一句经典的话,叫做“散文是说我的世界”。我非常认同这句话。每一篇散文,散文里事实的陈述、情感的抒发、思想的表达,作者的内心世界无不坦露无遗,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真实,比任何包装与掩饰都来得亲切,都呈现优美,都有感染力;比任何力量都靠谱,都强大,都有穿透力,都深入人心。散文的优势,在于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否则,情理不存,又如何取信于读者?所以,一篇好散文,应该真实,也必须真实,呈现真实的我,真实的他和它。唯有真实,才纯朴、清澈,才有品位,才有味道,才能打动读者,广受大家的喜爱。
  题材真实,是散文的根本。我是这样认为的。散文题材失去了真实性,就失去了可信度与说服力,没了纯真、光泽和圣洁,再好的语言文字和表达形式都会软弱无力、黯然失泽,再好的情感抒发和思想放射都会蒙上做作和虚伪的阴影。就像有些展馆里、商店橱窗中摆设的塑料花制品,表面上看,造型逼真,色彩艳丽,千姿百态,光彩夺人,但只要你走近一点,触摸一下,就会发现它是一种假象,就会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就会大失所望,没有了欣喜与激动,没有了倾慕和爱恋。
  我在散文创作中,写的人,写的事,写的场景和景象,写的情节与故事,均来自于真实生活,都是我耳濡目染、亲身经历东西,绝不臆想天开,无中生有,随意杜撰、虚构和编造。要知道,编造的东西是经不起推敲的,稍不留神就露出了马脚,切不说读者比你聪明睿智得多,还有千万双读者的眼睛是骗不过的。
  湖南省作家网举办的“潇湘杯”网络微文学创作大赛,我很荣幸,被组委会聘请当评委。在审读中,发现有一篇文章叫《这条路》,写的是一个县交通局的局长,断然拒绝既是施工老板又是老同学私下里要求将一条公路的施工项目给他,由交通局自己组织力量、动用机械把这条路修好了。既坚持了原则,不徇私情,又为国家节约了经费,发扬了艰苦奋斗精神。殊不知,国家投资的所有建设项目,都必须依法公开招投标的,作为行政机关的县交通局不可能也不允许自身去修路。稍有一点常识的人都看得出,这篇文章的内容是杜撰出来的,题材极不真实。对于这样题材不真实的文章,哪怕你的文笔再好,文字再优美,内容再有意义,也一文不值。评委不可能给你打高分。
  我认为,一篇好散文,光题材真实还不够,还需要作者的情感真实。好散文,是能够打动人、吸引人、启迪人、激励人的。写一篇散文,首先要感动自己,然后才能感动他人。如果连自己都感动不了,就更别想感动他人。
  我写《一对金戒指》,是被儿子别出心裁,巧妙设局,用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感动得泪流满面;写《飘香的鱼汤》,是被妻子在我生病卧床不起时,无微不至,精心照护,给予了无限的关心和关爱,感动得一塌糊涂;写《与母亲夜行山路》,是被母亲在一个漆黑夜晚,带着我行进在一条毛骨悚然的山路上,锻炼我、培养我面对艰难与挫折,克服困难,勇敢坚强,感动了一辈子。
  在创作中,要把自己摆进去,倾注情感,融入文中。感动不了人的散文,尽量不写,或者是少写。写出来的散文,一定要让人看到一个真实的你、你真实的思想情感在里面,是生活与情感的真实写照,有哭,有笑,有喜,有愁,有苦,有乐,有爱,有恨,有思考,有行走,有思考,有梦想,鲜活地展现,真实地袒露,自然地流淌,而不是让人觉得你是在买弄,在做作,在表演,在掩饰,在搔首弄姿,在无病呻吟,在故弄玄虚,在瞒天过海。否则,不仅提不起读者对你文章的认同和兴趣,甚至不屑一顾,心生厌烦和厌恶,还有可能会产生联想,怀疑起你的文风,甚至人品、德行来。我如此说,决非危言耸听。
  大家知道,著名作家李修文今年双喜临门,一是当选为湖北省作协主席,二是获得了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他的获奖作品散文集《山河袈裟》,里面有一篇散文叫《长安陌上无穷树》,写的是他亲眼所见的两个真实的故事,一个是身为清洁工的老妇人,在大街上苦苦相劝、舍命阻止近乎发疯不顾后果的同为清洁工的年轻人执刀去砍杀殴打了他的人的故事,一个是身患重病的女教师,在病房里不顾自己身体上的病痛和心灵上的哀伤,全心尽力辅导一个失学小男孩病人的故事。作者在叙述这两件事时,完全把自己的感受与情感融入其中,让人读后不仅对故事中主人公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怀和闪亮、高尚的情操感叹不已,也被作者在书写故事中饱醮与迸发出来的那种敬仰、感佩真善美的真情实感所深深打动。“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作者与身为平常人、卑微者的老妇人、女教师心心相系,情感相牵,又何尝不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笔下的“杨柳”呢?
  与现时、与生活贴得如此之紧,观察人物个性如此之细微,捕捉生活细节如此之敏锐,识辨与挖掘人性之真之善之美如此之深刻,没有坚守真实、追求真情的姿态和境界,是写不出这种文字和这样的味道来的。
  还有一个问题,也需要引起我们注意:就是情感表达的度。缺乏情感或者情感淡薄,文章是立不起来的;但肆意、放纵、毫无节制地施放、渲染情感,会适得其反,弱化甚至丧失文本的真实度和感染力。所以,在散文创作中,一方面要融入、贯注真实情感,另一方面表达与抒发情感又要适可而止、恰如其分。所以,在写作中一定要学会控制、隐忍情感,掌握分寸,注意火候,有收有放,有抑有扬,点到为止,不着笔墨、不露声色地将情感镶嵌和蕴含在字里行间。
  最近,我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一篇散文,题目叫《鳝鱼粉》,写的是作者与父亲的情感故事,内容真实可信,情感真挚浓郁,应该说是一篇好题材散文。但是,里面有一段情感表述,读起来总感到别扭。我在这里念给大家听一听:“父亲一高兴,说了很多大道理:‘孩子,你做得对,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我们穷,是因为八国联军侵略我国,日本鬼子侵略我国,他们不让我们活,我们要不忘国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我双手托着下巴仔细地听。父亲说:‘孩子,只有认真学习,发奋图强才不受外人欺负,我们老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说实话,这一大段父亲的教诲,从文字上讲,一点问题都没有。但脱离实际,夸张用词,在情感抒发上走样、失真。我在点赞这篇文章后,留言婉言表达了我的看法:“这段话,有‘假大空’的嫌疑,要是能写的朴实一点、地道一点,甚至土得掉渣一点就好了!”不知道对与不对?
  在这里,还需要补充阐明的是,真实不等于没有艺术再造和艺术升华,在严守、尊重生活真实、事物规律和思想逻辑的前提下,写作中进行提炼、加工、修饰、完善,展开联想,延伸话题,增添情趣,提升意境,使之更丰富、丰满和丰盈,应该是不与文本的真实性相冲突的。
  二,不雷同
  雷同是散文创作的大忌,也是很多作者难以根除的毛病。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重复自己,二是复制他人。网络时代,为我们的散文创作提供了便利的平台和广阔的天地。但是,我们在阅读中也会发现,很多作者打不开思路,跳不出雷同的束缚,有意无意、习以为常地重复着自己、复制着他人的写作姿态与模式,在题材、内容、语言和形式上与自己已有的作品或者是他人的文章如出一辙,甚至惊人的相似。譬如说,写游记,山呀,水呀,路呀,亭呀,花呀,草呀,树呀,一样行程路线,一样的时间顺序,最后一样的再发一顿感慨,千篇一律,一幅画面;写人物,爷爷奋斗,奶奶慈祥,父亲严厉,母亲辛劳,孩童活泼可爱,老师爱岗敬业,邻居大叔、大婶助人为乐,似曾相识,缺乏新意;写历史文化,找百度,翻资料,照搬照抄,东拼西凑,人文、地理、典故诉说一大通,史料的东西充斥全文,等等。题材雷同,叙述陈旧,就像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文章为数不少。我的家乡有句俗话,叫做“现饭子炒三遍,连狗都不恰”。这样的散文,哪怕你的文字再优美,语言再流畅,内容再丰富,故事再真实,哲思再深邃,情感再丰盈,由于抱残守缺,跳不出雷同的老圈子,少了新颖度,缺乏新鲜感,读起来寡淡如水,味同嚼蜡,与垃圾文章的距离就不远了。这些散文不仅读者没有兴趣,避而远之,就是投到报刊上,编辑一翻,马上就会皱起了眉头,将它丢到字纸篓里去。
  在我的心目中,写老师题材的文章太多了,没有什么可读性,但我看了贾平凹的散文《我的老师》后,像雨过天晴后一缕阳光直射我的心坎,亮堂堂、暖烘烘的。让人意想不到,他写的老师,不是我们平常在很多文章中见到的那些站在讲台上手捏粉笔头敬岗爱业专心致致向学生们传道授业解惑的高大身影和形象,而是一个刚刚从牙牙学语到蹒跚行步年仅三岁的孩子,生动、形象、逼真地把一个纯真无瑕、天真可爱的孩子的身影呈现在读者面前,道出了孩子心无杂念无所顾忌地说实话、讲真话的本真,应该是他,也是天下所有人理当遵循、践行的人生态度和处世之道。这种独辟蹊径与众不同的取材,真是绝了。
  迟子建的《一只惊天动地的虫子》,敏感地在厅堂里捕捉到一只小到一般人的肉眼很难看得见比蚂蚁还小的虫子,闻到在神龛上点燃檀香的奇异香气后,跌倒,爬起,再跌倒,再爬起,为了它的目标,不畏疼痛,奋不顾身,一而再、再而三不屈不挠地向上攀登,直至体力耗尽,生命终绝。其视角独特,眼光敏锐,题材新颖,以小见大,由此及彼,将文本的意境发挥到了极致。
  其中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叫李颖的作者《我的父亲的三个身份》和陈词的《一棵水稻的现代属性》。前者以“捕鱼人”“魔术师”“掘墓人”三个代名词,以独特的笔触,精湛的构思,巧妙的布局,将父亲坎坷、艰辛的一生与大时代背景融入一体,给人以深刻地反思与启迪;后者寄物喻人,借以水稻的特有的身世与属性,通过一波三折故事情节的演绎,将“我”、女孩和车间组长的人物性格、人生命运以及相互之间的牵连与关系跃然纸上,入木三分,揭示世道炎凉,审辨人性美丑,令人耳目一新。
  有些文章的内容、情节虽然不一定有人采写过,但类似的东西在社会上、民间里、网络间、新闻中早已广为传播,妇孺皆知,家喻户晓,陈旧了,过时了,你仍然视若珍宝,把它搬过来,照葫芦画瓢或者改头换面,安放在你的文本中,没有丝毫独创和特色,仍然是不会受到读者欢迎的。
  “潇湘杯”网络微文学创作大赛里有一篇文章,叫《家中有鼠》,文字老到,笔触犀利,极具讽刺性。但是,里面有一段内容,写主人为捕杀老鼠,从街上买来毒鼠药,小孩误把它当糖吃了,急得一家人心急如焚,不知道要怎么办才好,哪晓得这老鼠药是假药,没有一点毒性,小孩子转危为安,一家人虚惊了一场。此误食假药之说,社会上早有流传,没有新意,在选材上大打了折扣。
  前年,湖南省散文学会组织到蓝山采风,东道主希望参加的人都写一写湘江源头,这个命题确实不大好写,因为湘江源头虽然是个新的发现,颠覆了传统说法中它在广西的概念,而是在湖南境内,但写这一题材的文章很多,包括湘江源头景色的描述和相关人文故事的传说,还有那座山、那条河、那道瀑布,那里树木花草、飞禽走兽,如果你再写这些别人已经写过了且多次写的众人早已耳熟能详的东西,无论你花多大的功夫,无论你如何妙笔生花,写出来的东西仍然没有新意,既无价值,也无意义。想来想去,我想到了上山时走过的那条被山洪冲刷得一塌糊涂的乱石路,与在其他山上走过的路大不一样,很有特色,就聚焦那条破烂不堪的山路,借题发挥,引发出赞颂蓝山县保护湘江源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与举措的话题,避免了与别人写过的东西撞车,自认为角度选得好,口子收得小,且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是独有的“湘江源”之说。
  今年10月,湖南省作协又组织了一次到湘江源的采风活动,承蒙省作协看得起邀请我参加,因为动手术住院没能去成,留下了一点小遗憾。
  前几天,水哥在微信上将他写的湘江源的散文发给我,我一看,拍案称绝。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江河的童年》,他把江河比作人的一生,源头是童年,从支流到主流是从少年到青年再到中年,最后汇入大海为老年,他在乘船漫游湘江源头,“从湘江童年那稚嫩的肌肤上轻轻抚摸过去”,触景生情,想起了在此生活过多年的“文学湘军的翘首”叶蔚林,感叹他的不凡经历,赞佩他的卓越成就,由景及人,人景合一,情思绵长,意蕴无穷。我爱不释手,连读三遍,马上与执行主编肖念涛联系,将原已安排了的全国著名作家的散文从《湖南散文》2019年第1期首篇换下来,先发水哥的这篇。
  三,不生疏
  生疏,就是没有接触过或很少接触过的。散文创作,是不宜去写生疏的东西的,要尽量回避生疏,远离生疏,写自己亲身经历的,或者是熟悉的身边的人或事。不熟悉的东西最好别去碰,硬要去写的话,就要深入细致地调查了解,尽可能取得详实、准确的素材,真正识得“庐山真面目”。否则,勉为其难,盲人摸象,就会闹笑话,出洋相,出现硬伤,形成败笔,令人啼笑皆非,哭笑不得。一些名作家,他能够写出经典作品来,就是因为他写的是最熟悉的地方,最了解的对象。鲁迅写绍兴,沈从文写湘西,莫言写高密,迟子建写东北,阿来写藏族,贾平凹写秦腔,王宗仁写军旅,严歌苓写女性,毕淑敏写医生,蒋子龙写工厂,梁晓声写知青,阎真写高校,浮石写拍卖,不胜枚举。他们能行云流水,妙笔生花,无不与自身经历、熟悉的地域、民族、职业和生活有关。相反,写远离自己的人与事,就会隔靴搔痒,牵强附会,弄巧成拙,写不出生动、细腻和深刻,写不出特色、风味和情趣,写不出引人入胜和意味深长来。
  有位文学朋友,年青有为,才华横溢,对文学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感受力,他写了篇文章,故事发生地安排在洞庭湖区,围绕修一座水电站展开。殊不知,洞庭湖虽然浩瀚辽阔,波浪滔滔,水源充足,也有水流,但水流落差不大,产生不了水势,没有水势也就不可能发出电来。在洞庭湖区修水电站,这不符合自然规律和客观实际,稍有点水利知识的人或者是熟悉洞庭湖区的人一看就有问题。说明作者对洞庭湖生疏得很,不甚了解,才使文章出现如此硬伤。我向他指出这一问题后,不知道他后来改了没改,如果要改,可能整篇文章都要推倒重来,因为他把洞庭湖与水电站这两个完全不搭界的概念和内容嵌入和贯穿在整个文本中。
  还有一个朋友的一篇文章,说的是一个自来水公司的事,把人与人之间围绕着名与利的争斗,描述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很有现实意义,但由于她对文章中涉及到管理体制不甚了解,又未作认真详细的查证,把自来水公司的主管部门写成是水利局,殊不知水利局是管农村水利的,城市里的自来水公司归城建局管,与水利局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张冠李戴了。
  我写的散文,从来不去也不敢去写我不熟悉的对象。在我的生涯中,最难以让我忘怀的是周边的人,包括我的家人、我的老师、我的领导、我的朋友、我的同事、我的同学,还有我熟悉的邻里乡亲,他们一个个心地善良、品行高尚,与世无争、心存大爱,我看在眼里,记在心中,灵感来了,就会付诸笔头,揽入文中,因为我了解他们,有内容可写,且有把握写好。就是那些不熟悉的陌路偶遇,接触到了,感受到了,亲眼所见,亲身体会,也会下笔,但只就事论事,点到为止,绝不涉及我不了解和熟悉的其他内容。
  在我懵懂年幼的时候,父母亲含辛茹苦、倾其所爱,抚育我健康成长;在我孤苦伶仃的时候,老师嘘寒问暖、无微不至,鼓励我勇敢前进;在我身心疲惫的时候,家人体贴关心、加油打气,支持我振奋努力;在我艰难困苦的时候,领导秉公直言、四处奔走,帮助我排忧解难;在我遭受尴尬和险情的关键时候,总有人挺身而出,鼎力相助,使我化险为夷、转危为安。一路走来,无论是一帆风顺,还是万般曲折,他们给我温暖,给我力量,给我智慧,给我希望,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支撑和依托,是我生命中的亲人、恩人和贵人。这些人物,既近又熟还亲,记忆在我的脑海中,铭刻在我的心坎里,成为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四,不空泛
  散文是需要情感的。就像一个人一样,不光有肌肉、骨骼和血液,还有感觉、思维和精神;否则,就是一具行尸走肉,一堆水和碳的化成物。同样,一篇散文,不光需要词汇、语言的组合和结构的搭建,还需要思想、情感、意境的表达和抒发;否则,就只能是一大摞呆板、平庸的语言文字的凑合与堆砌,言之无物,没有光泽,失去审美价值,也上不了层次。
  另一方面,只有情感和思想也不行。散文不是论文,也不是诗歌,不需要连篇累牍地说大道理,发大议论,也不需要自以为是不善边际地飞扬文字,放纵情感,要贴近生活,呈现细微,有形,有色,有动,有静,有人影,有声音,有泥土味,有饭香气,有山峦起伏,有江河奔腾。一篇文章,如果自作多情,无病呻吟,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哪怕你的词藻再丰富,语言再优美,情感再丰沛,哲思再深刻,也是水月镜花,品位不高,一“花瓶文章”而已。
  湖南省散文学会从成立以来,每年都要向学会会员征文,编一本散文年选,由出版社正式出版。2016年组稿时,有位会员投稿的文章,还是在一家省级文学期刊上发表了的。写的是作者在乘坐火车时,三个年轻人从窗口爬上来,然后时刻变换着座位,瞅空子向车厢里乘客的腰包下手,而在座的警察却视而不见,作者本人也只冲着他们一笑。作者在文本中没有态度,没有看法,也没有哪怕是心中流露出一点点批判的思想来,从头到尾不知道要表达个什么。因为学会是初次编年选,为了鼓励作者的积极性,我想将就一点算了,但出版社的责编坚决不同意,说这样内容空泛的文章编进去会严重影响整本书品质的。
  我设了一个微信公众号,取名“沈从文文学群”,云集了省内200多位爱好文学并有一定功底的文学朋友,不乏有不少精美文章在上交流。里面有一位部队里的女作家,是朋友介绍进来的,写作勤奋,文字也不错,她写的每一篇散文,讲一件事,或者说一个人,都是正能量的,积极向上的东西。但是,她好像生怕人家看不懂她的文章似的,总喜欢在文本中花费将近一半甚至更多的篇幅,用演讲式地、诗歌般地文字不厌其烦地说大道理,抒大情感,比拟、排比、反复、层递、设问、反问,用尽了汉语中修辞手法,来阐述她的观点、立场。作为群主,我几次委婉地提醒她,读者不是小学生,这些说教式的口号还是少来些为好,但她乐此不疲,我行我素,继续着她的行文风格和模式,真是拿她一点办法都没有。
  五,不晦暗
  有人说,散文是自我的东西,无须考虑社会的影响和作用。我不敢苟同。文以载道,拒绝晦暗。散文,尤其是品质较高的散文,不光是自我情感的抒发与渲泻,更是一种是非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坦露与表达。写出来的散文,不光是简单的个人体验、记录,自我欣赏,自我陶醉,还要给他人阅读、欣赏的,向他人表达、传递你的认知、思想和立场的,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影响他人的思考与判断。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社会性,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的促进和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责任与义务。因此,它必须是光亮的,暖人的,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的,而不是消极的,庸俗的,龌龊的,晦暗的,反动的。否则,它就会污染社会环境,有害于人的精神健康,为社会文明进步所排斥、唾弃。
  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应该永远是散文的主旨与主题。鲁迅的《一件小事》,茅盾的《白杨礼赞》,冰心的《小桔灯》,杨朔的《茶花赋》,陶铸的《松树的风格》,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邵华与毛岸青的《我爱韶山红杜鹃》,无不闪烁着思想与艺术的光辉,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成为中国近现代不朽的篇章。
  真、善、美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在精神层面的终级目标,也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对“人文理想”和“精神享受”的高尚追求。当今社会,随着国门的打开,利益主体多元化,思想观念多样化,利益至上、道德失范、诚信缺失、损人利己、坑蒙拐骗、尔虞我诈等不良风气和丑恶现象沉渣泛起,这与我们具有五千年悠久文明历史的民族精神和社会风尚极不相称,也与时代发展进步的要求格格不入。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市场竞争追逐利益的境况下,求真、向善、崇美仍然是社会的主流,真诚待人、乐于助人、大信大德、大仁大义的事,心灵美、行为美的人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最美司机”“最美教师”“最美医生”“最美警察”“最美农民工”“最美清洁工”……屡见不鲜,层出不穷,都是我们可写的好对象、好素材。
  去年,湖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通报了有个刊物刊登的一篇文章,严厉批评作者以匪夷所思的手笔,编织了一个单位串通合谋,徇私作弊,拉拢诱惑,行贿受贿,损害国家利益的故事,主题灰暗,情节荒谬,格调低下,语言粗俗,传递给读者的是从省到市到县到乡镇没一个好人,违法乱纪盛行,社会一片黑暗。这样的文章,与社会、与时代的主流是相背离,无疑是晦暗的,我们绝对不要去触及。
  我的散文《寻访英雄足迹散记》《老处长》《平江行》《大树熔炉方舟》等,分别获得过中国作家杂志社征文一等奖、财政部“薪火相传、开拓创新”主题征文一等奖、“庆祝建党90周年”文学征文活动一等奖、中国财政杂志社征文一等奖;散文集《金秋的礼物》《自然抵达》,先后获得了第四届毛泽东文学奖、全国第六届冰心散文奖和长沙市第十一届“五个一工程”奖。虽然文字水平不咋地,但均因主题鲜明,倡导与弘扬真善美,沾了思想内容的光,获得评委们认可和肯定。
  如果硬要我说,我写人物散文有什么成功之处的话,那就是我带着敬重美的心境,以渴望美的眼光,在真实生活中去搜索、去聚焦、去挖掘人物美的言行、美的故事、美的境界,从而在记录美、传递美的过程中,自己也受到美的感染、美的启迪,收获美的喜悦、美的满足。
  我手写我心,我文遂我情。我已经把写作作为一种爱好,作为我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现在退休了,不再受紧张的工作和繁忙的事务拘束和限制,有点时间可以静下心来搞写作,在读书、写作中广交文学朋友,汲取文学营养,让心灵成为诗意的栖居之地,感受人生的充实与快乐,自然抵达成功与幸福的彼岸。
  最后,我想用我在全国第六届冰心散文奖颁奖中的获奖感言,在此与大家共勉,来结束我今天的漫谈: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本厚重、笃实的散文集;每个人的生活中激起的片片浪花,都是一篇精美、韵味的散文。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和颂扬美的篇章。我热爱生活,钟情散文,始终如一用笔、用心采撷生活中晶莹、闪亮的点滴,捕捉人性中灵动、美妙的瞬间,在书写中净化心灵,陶冶品性,享受生活的诗意,传递人间的真善美。

  谢谢大家!

     

点评
2019-07-16 16:18:42
天趣:独辟蹊径,从五个方面讲散文不应该怎样,而应该怎样,生动举例,让人信服
共0页 0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