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风听雪
|
临风听雪(2019年5月)2019-05-06 12:31:131、【流年】七绝五首(古韵) 作者:柳骨仙风 编者按:灵湖,因地理、气候的特殊,四季有景。诗人的前三首诗,就写出了灵湖的优美及地域特色。荷花开时,“半湖烟雨半湖光。”驱舟直入,只为近距离的观赏荷花及其品质。平湖之上白鹭松风,秋花随柳舞雪霏,羡煞的何止小仙妃!“游灵湖未成”更写出了“灵湖”的地域特性。十一月的天气,百花还芳菲,加之霓虹熠辉,这样的诱惑何以抵挡,但是,霏霏雨还是阻住了诗人的脚步,何其扫兴。夜逛小镇街市,人为装扮的墙栏,人为改装的霓虹,这一番改观,真的是我们喜欢的吗?诗人的这一问句,蕴意深度可见。小寒是一个节气,在这样的一个节气里,因为寒冷,万物萧条,诗人说,“莫道素笺书不尽,明朝或许现红阳。”表达出了诗人的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值得学习之。四首绝句,借景抒情,结构严谨,立意饱满,读后留许多思考空间。好诗,流年欣赏并推荐阅读。【编辑:临风听雪】 |
|
|
![]() 临风听雪
|
2019-05-17 17:31:48
2、【流年】老刺槐记(散文) 作者:宁雨 编者按:“风过处,时间会让一切走向遗忘。”遗忘,需要时间,就如老刺槐的成长,也需要时间。《老刺槐记》记录的是一世、二世刺槐的生长经历,作者犹如记录一个人的人生,阅历一代风雨后,必须顺应时代变迁,无奈退去。老刺槐二世阅读的人生,与老刺槐一世阅读过的人生,是两个层面,虽然都要经历跨越界点的痛,越过了,就会枝繁叶茂。作者借助刺槐由生到死再到生的经历,写出了一个时代的变迁。刺槐与“我”,无论是一世二世,都是老的。“我”知道老刺槐一世存在时,才三岁;老刺槐一世倒下的同时,老刺槐二世诞生,“我”大约读大二;老刺磈二世倒了的那年,老刺槐二世才四十几岁。由此,老刺磈记录的,是三代人或者更早一代人的生活经历。“人挪活,树挪死”这句俗语,编者可理解为:守是美德,走是为了生存。在成功的道路上,必须有一个坚守的后盾,这个后盾是激励,也是退路,是如老刺槐一样扎根原乡的信念。一篇内涵丰沛的散文,情感饱满,文字清丽,笔调淡雅,佳作。流年欣赏并推荐阅读。【编辑:临风听雪】 |
|
|
![]() 临风听雪
|
2019-05-23 18:26:29
3、【流年】世纪广场的焦虑与孤独(散文) 作者:李新立 编者按:《世纪广场的焦虑与孤独》,这是一篇意象形的散文。世纪广场是一个静止的物件,不会思考,不会焦虑,也不会孤独,但它就是焦虑和孤独了。在作者的笔下,世纪广场是喧嚣的。到世纪广场的人,有外地人,有附近的居民,有清洁工、卖菜的大爷,有结伴而来的喜鹊、麻雀,有结网的蜘蛛、悠闲的蜗牛,有闲散的人群,有健身的老者和年龄段不一的舞者,还有如“我”这般边走边思考的“旁观者”等,所以,世纪广场发生的任何事,都在意料之中,比如传销,比如治安,比如抢劫,比如老太太与老头的分手,比如遇到老乡等。作者在写这些的时候,看似散乱而微小,编者读后却震撼了。作者开篇的焦虑每个人都遇到过,有了结尾对遇到三个老乡的细节描写,编者明了,“世纪广场”为什么会有焦虑与孤独。一篇立意推陈出新的作品,首尾呼应,将人的意象嫁接到事物上反映人性,极具艺术性。佳作,流年欣赏并倾情推荐。【编辑:临风听雪】 |
|
|
![]() 临风听雪
|
2019-05-31 12:10:52
4、【流年】彼岸是岸(小说) 作者:温亚军 编者按:《彼岸是岸》,初读,不明就理,再读,释然。小说用第一人称写,更具真实性。小说的起笔略略提了本文的主人公、我的表哥江晓河,然后笔锋一转,重点写“我”的人生经历,表哥就是“我”人生经历中偶而出现的几笔,可偏偏就是这随意的几笔,表哥的形象及人生轨迹就出现在编者的眼前:有远大的抱负,空想家,执着,自信,自私,不务实……表哥就是一个矛盾的载体,性格多面性,却自成一统,没有人能改变他,这表现在他对姑父、对父亲、对继母的付出的不肯定,在表哥的眼里,所有亲人对他的付出,都是应该的。他对爱情的付出,就如他摒弃一切他认为的世俗观念,一味地关起门来写作一样,从来不考虑能不能成功,从来不考虑亲人的感受。栽种葡萄失败了,写作失败了,这些都不是事,他婚姻的失败,或许才是他的痛点。他出走了。他从来意识不到,他的任性会给每一位亲人的心田钉满钉子,在这片钉满钉子的田地里,亲人每耕耘一次,心都会痛,最后,痛到麻木,这些钉子就生锈了,哪个时候,他也疲惫了,想回来了,可是,彼岸是岸,选择了,就没有理由摒弃。生在尘世的每个人,既是独立的个体,也是责任在身的群体,太过自我,就是没有自我。一篇阐释人性的作品,伏笔深埋,首尾互应,读后引起人诸多思考。佳作,流年欣赏并倾情推荐。【编辑:临风听雪】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