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晓林
|
【菊韵】常想一二2019-07-24 09:27:45
常想一二 大书法家于右任先生一生淡泊,以近百岁高龄驾鹤而去。生前有友人问及个中秘玄,他总以客厅墙上高悬的一幅字画来作答——中间一幅写意莲花,一池清凉妙世界;旁边是一副对联,词曰: 不思八九(上联) 常想一二(下联) 如意(横批) 作家林清玄先生对此诠释:“我们生命里面不如意的事占了绝大部分,因此,活着本身是痛苦的。但扣除八九成的不如意,至少还有一二成是如意的、快乐的、欣慰的事情,我们如果要过快乐人生,就要常想那一二成好事,这样就会感到庆幸、懂得珍惜,不致被八九成的不如意所打倒了。” 其实,“常想一二”能追溯到更远。 宋朝辛弃疾曾慨言:“叹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晋人羊祜也曾留文:“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居八九。 ![]() 必然与偶然共同构成了这个世界:每个人在短暂的生命中会五味杂陈,这是必然。特定的瞬间会风清月白,这可归于偶然。前者为八九,后者属一二。 如果你我彻底打开心扉,定会发现天地间比自己不幸的人比比皆是。每个人都认为自己不容易,能证明自己的不容易则更不容易。我们之所以没有发现别人的痛楚,很大程度上在于无数的生命个体在各自的通道中穿梭,平行前进。互不相涉,故白天不懂夜的黑。 宋朝费衮《梁溪漫志》卷十留诗“别人乘大马,我独骑驴子。回首担柴汉,心下较些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如此并非是人们一味的自我麻醉,而是对现实的清醒认识。几十人的财富抵几十亿人,有人一世抵庸众百代……无论如何,既然来到红尘,当在有限中竭力活出无限才是。 ![]() “八九”,吾欲避而不能也。没有了“八九“,红尘炼心从何而来?不思八九”,方可在无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 “一二”,吾欲吞而不能也。没有了“一二”,天心月圆不复存在。“常想一二”,方可在不完美中感悟真正的完美。 “常想一二”,我看到了四时花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