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记者部
|
文学就是修心——柳岸社团总编怀才抱器访谈录2019-10-10 11:37:35
江山记者部·人物访谈2019·14期
访谈主题:文学就是修心 ——柳岸花明文学社团总编怀才抱器访谈录 江山记者:荷青 访谈时间:2019.9.20 访谈形式:文本采访 访谈人物:怀才抱器 所在社团:柳岸花明(社团总编)
【人物简介】
怀才抱器:柳岸花明社团总编。实名:牟新才。男,山东省荣成市人,1957年10月生。作者追求平朴的生活感悟,在生活里寻觅美感,体味人生的感情底色,从生活沉淀里挖掘古韵散文的亮点,贴近草根感悟事理,关注最普通不为人看重的风物风景里参悟生活的情趣和意旨。痴迷于古韵与散文的写作,描摹生活的情态。曾从事高中语文教育教学37年,担任中学教育科研处主任,为中学高级教师。曾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中学骨干教师”,地级市“教学能手”及青年科技拔尖人才等称号。 2018年7月6日注册江山文学网,2018年8月22日成为江山签约作者,现任柳岸花明社团总编。至今在江山发表作品二百余篇,在“江山十年情”征文大赛中获得古韵一等奖,在江山十一周年【江山人赏江山文】征文特等奖。 江山文集: http://www.vsread.com/space/myspace-85184.html
荷青:您从教这些年,从传统文学到网络文学,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呢? 怀才抱器:现在,我已经不同意“虚拟网络”这个说法了。5G智能时代来了,一切生活形态都处于更新的状态,包括文学的呈现方式,纸质文学到网络文学,这是一个强弱不断交错且在一段时间内共存的时代,人为地回避网络文学是不可能的。 我们需要一本散发着墨香的纸质文学,家居阅读依然是一部分年龄大的人的追求,甚至新时代依然选择这种阅读方式。而快捷方便的网络文学更是无法围堵的。两种文学呈现方式的共存,以至于纸质的弱化,网络的强势,应该是一个趋势。那么,网络文学就必然有铺天盖地的市场。 如果,人的阅读生活还存在,网络文学就必然成为人阅读的关注点。创作网络文学的作家队伍如果漠视甚至拒绝网络文学样式,而还是躲进自己的书斋挥笔,创作中规中矩的传统文学,读者群必然会悄悄流失。拥抱网络文学,打造成熟的网络文学,这是写作者的任务,也是潮流。 我于十年前就接触了网络文学的写作,主要是以此打发我从工作岗位内退下来的空寂。我在起点文学网发表过两部网络长篇小说:《磨合期之阵痛》《江湖不夺爱》,还有两本没有完工的长篇网络小说。那时,我觉得现实题材作品进入网络阅读太困难,我写得也维艰,好在基本成书。 那时,泛起的是魔幻穿越类的志怪文学,现实文学被挤压到角落。但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现实文学题材的作品依然成为文学表现的主体,现在是这样,将来也还会是这样,因为网络只是一个生活方式,现实是生活的根基,躯壳的颜色改变,不能使果核变质。 有人对网络文学没有好印象,因为随着网络普及,所谓的文学就沉渣泛起,其实,这是一个可能将珠玑视为砂砾、鱼目混珠的看法。那些根本没有文学性的文字,称不上文学,大浪淘沙,文学的精华也必然在网络上沉淀下来,传播开来。 这里,我想简单地说一下,文学是更广义上的人学,人的生活在不断追求唯美的方向,因此,文学,包括网络文学,表现对美的追求永远是不可逆转的方向,网络文学,如果离开对美的表现,也只能渐渐成为僵尸文字被读者抛却,古往今来,最有生命力的文学就是对美的追求,否则,网络抛弃非美的所谓文学更快捷,更不留情。 非网络文学,只能像邮票具有收藏价值,而网络文学将成为我们实在生活的一部分。我想,将来会不会出现一个专门的储存器,人们在行走时可以随时打开海量的文学宝库,享受文学给生活带来的美。藏书可能被压缩进储存器,放进一个精致的宝盒。 创作具有时代精神的网络文学,是每一个写作者的责任。江山文学网是目前国内最大最正规的文学网站,所坚持的文学方向是我们航灯,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写作平台,这是每一个作者之幸,我们应该珍惜和爱护这个平台。
荷青:我看您特别喜欢古诗词,古诗词似乎为新生代作家所遗忘,对此您有什么建议呢? 怀才抱器:任何合乎逻辑的消亡,都是正常。但传统精华,不会消亡,只会沉淀为精华,这也是存在的逻辑。 诗词曲赋,是有韵文学,有人称之为“古韵”,这是中国文学创造的精华,也是有韵文学的巅峰,作为传统,我们的态度就是继承发扬光大。当然,文学必须有用才会存在,古韵文学在我们的生活里依然有着用处,所以存在就不难理解了。 我非常喜欢古诗词。我学的是中文专业,1978年读文学专业,太肤浅,也只是梳理了一下文学的纲要,相比当下的年轻人,就是未读文学这个专业,其文学功底都比我们那个时代读专业的厉害,我感到很欣喜。 2009年我内退下来,我们市委组织部门找我,请我去市老年大学担任诗词课教师,主要是带领老年学员学习鉴赏古诗词,我推脱了。我在鉴赏上很短项,功底也不够。带领老年学员走进创作古韵诗词,我又力不从心,主要是普及古音韵知识是最大的障碍。看很多人写的古诗词,读几句就发现,只是古诗词的躯壳,却不按古诗词的韵律来写。我接触过古音韵学,但是皮毛,很多东西一知半解,只能靠自学,并非专业,所以担任专业教师就很困难。但我一直没有丢下对古诗词的钻研。 我以为,要学习古诗词的创作,最好去研判和掌握古诗词的某些韵律规则,现在网络比较发达,可以认真看看,积累经验和学识。 诗,要明白古体诗近体诗的区别,明白古韵的演变,起码要懂得什么是“平水韵”“搜韵”“中华新韵”,了解什么样的古韵形式使用什么样的古韵才合适。要明白各类古韵文体的特点,掌握创作方法。掌握平仄的规律,了解平仄的意义。不要希望自己出手写了诗词古韵就应该是精品,先应该在探索中求得创作规律,进而入门。 有的创作者写七律,韵部字还是仄声字,不是不可以,但要写成合乎格律的诗词,显然困难。平仄不调,读起来别扭,就像唱歌走调,如果缺乏对古韵平仄的了解,自己可能是感觉不到的。我认为,还是要打好古韵的坚实基础,按平仄韵律创作,才是学习古韵的方向。 词,虽说按照词牌写就是,但起码要懂得什么样的词牌适合写什么样内容,不是所有的词牌拿过来就可以填。当然,填词还有很多要求,必须精雕细刻,否则就不伦不类了。 至于其它古韵方式,各有讲究,我这里不能多说。古韵方面,历来争执很多,因为每个时代对古韵的认知是不同的,例如有人拿“诗词吾爱”的软件检测李白、白居易等人的诗,说韵部不对,平仄更乱,就说创作诗词不必有什么框框,这就是错误的了。其中古韵发展的问题我们且不谈,但在我们不能入髓的情况下,否定古韵韵律是不足取的。对现象这样理解,起码说明我们对古韵还是门外汉,需要认真学好这门课程。 初学者,不应该在某些技法上生硬模仿。例如“拗救”“孤雁出群入群”等,争论也没有必要,遇到了就接受,多一点理解。我们在江山文学这个平台有着独特的创作优势,作者可以互相切磋,这样有助于提高,但因为一个观点的不同而冲动,似乎就失去了为文的意义了。 喜欢古诗词,从平易的文体开始驾驭,逐步摸索。每一种古韵文体都有着自身的规律,先抓住一种,实践创作,且不可贪多。目前看,很多古韵作品的用词存在“夹白”的现象,以现代词入诗词曲赋,读起来别扭,因此要注意积累古汉语词汇知识,明晰词语的细微差别,如,泣、哭、咽、嚎、号等词语是有着细微的表意差别的,近代以前,古人说“心跳”,用“心惊”“心悸”之类的,如果我们纳现代语汇入诗,就要考虑古韵的韵味是不是很地道了。克服这些问题,可以读读王力的《古代汉语》全本。 我觉得,用心创作古韵作品的作者,应该读读古韵的启蒙书籍,如王力的《诗词格律》,李渔的《笠翁对韵》,袁枚的《随园诗话》等,从中汲取精华。 荷青:高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冲击着传统阅读和写作方式,对此您有什么建议呢? 怀才抱器:耕犁被拖拉机取代,是农业社会的巨大进步。现在是一个信息多元的时代,我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很多,各种媒体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视觉,我们庆幸这个时代,但不能失去自我。 我对阅读的态度是,兼收并蓄。网络里看点消息笑话,那应该不是所谓的阅读。一般,我对每个问题的揣摩,如果找不到头绪,或者思路闭塞了,可能就使用“度娘”来搜索一下,看看相关的提示,但要认识一个领域,例如了解一个作家,我还是选择纸质阅读。 我特别喜欢阅读散文,所以对散文家有着十分的崇拜,这些年也阅读不少散文家的作品,我认为散文是最快的骑兵,短小精悍,生活的智慧通过精美的文字释放在眼前,那种快感始终促使我如饥似渴。我手头的散文书籍很杂,林清玄、余光中、郁达夫、梁实秋、张晓风、丁立梅、周国平、汪曾祺、余秋雨、刘亮程、季羡林、毕淑敏、迟子建……不下30个重要作家。我想,多读一点,不是完全为了写作,而是为了让生活充满细腻的情感体验。 写作方式,应该是笔书与机书吧?如果是,我喜欢计算机打字写作。但我从来不放弃笔书。特别是几次住院,我喜欢读书,且随笔记下因书本写到的给我想法的东西,往往成为写作的材料。我到江山写作,每一篇文章都是先笔书,将零散的别称体系的想法记下,成文前通读,理清脉络,写起来感觉顺当。 这一年多,我用过10个笔记本。我喜欢手书,还有一个原因,练习书法,尽管硬笔与书法不同,但练习字的间架结构是一个不错的方式。我的一个忘年交朋友是书法家,他84岁了,每年写一本硬笔书法,文章自创,乐此不疲,他不划定目标,写到哪就算哪,他想用这样的方式送走生命。我深为赞赏和感动。 这里说一点我读书的体会。书中的东西就像一个篓子盛着各种小杂粮,挑选自己喜欢的,揣摩一下,成自己写作背囊里的宝贝。 每个作者的写作方式可能都不一样,适合自己,从写作中找到乐趣,就是最好的。
荷青:许多老一辈作家,讲理论和故事,而您成为实干家,成为网站一名编辑,是什么一直支撑着您呢? 怀才抱器:特别声明一点,我还不是老一辈,哈哈!那天老年朋友喝茶谈起中老年的划分,说,七十古稀今不稀,这个坎,我还差8年。同时,如果靠支撑,一定走不远。我是喜欢干这个事的。 我曾经做过一个刊物的主编,但时间不长,那时边教学,业余时间就审稿改稿,养成从别人文章学习的习惯,编辑也是这样的角色,一旦走进那些文字,无论水平如何,都会让我有了对文章写法的思考,常常是这样看别人的文章的,如果我来写这个段落或内容,我会怎么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尽管这样说是对别人文章比喻不当,但“攻我之玉”,努力打造自己的文章成色,编辑有着独厚的条件。 每两三天写一篇文章,这个节奏很适合生活。尤其像我这样退休的人,很多人不适,没有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很容易失去自我,我的自我在文字里,不为取得什么,只堆垒一个文字的堡垒,是很自在的,就像一个顽童在海滩创造沙雕的童话。 编辑文章,锤炼自己的文字,检阅自己的知识,与文友交流,也有很多乐趣。我还以为,文字是催生更新脑细胞的最好药物,所以,禁防衰老,就玩文字。
荷青:您从教37年,如今离开工作岗位,静心写作的同时,您的心路历程是什么样的呢? 怀才抱器:退下来,很多人感到不适,主要是无所适从。我没有这个失落。谈心路历程,我不好谈,况且我是个无心无肺的人,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的心想随着文字跳动,于是就静心与之为伴。 我这样想,到我这个年龄,感想更多。人啊,这短短的一生我们最终都会失去,我们不妨去守着一个曾经因婚姻而在一起的人,选择一座山,再追一段梦。书里有众多的人生叙述,写作的时候,仿佛可以与很多人对话,并不孤独。
荷青:您的绝品作品《崮山坡头等剪枝》是现实题材而写吗?这样的生活情境,是我们大家都所向往的,是否也是您一生所求呢? 怀才抱器:我学驾照的年龄,是令驾校师傅头疼的,但我没费事就考取了驾照,师傅舍不得我毕业,但我有自己的想法,就是每日驾车到我想去的地方,享受身边的精彩与新鲜。崮山是我经常去的地方,在那里遇到了朋友老毕,他的很多生活方式是我感到惊讶的,去的次数多了,得到的材料就多起来,我们也成了几日不见就失落的朋友。 那些年,我也和别人一样忙于教学工作,送高三16年,担任学校高考语文学科的掌舵人,几乎没有假日,昼夜不分,没有时间享受这样悠闲的日子,退休了,我唯一可以挥霍的是时间,人家说年轻人有大把的可供挥霍的时间,我看不是,退休以后才有。我是善于享受不同境界生活的人,追求散漫,喜欢平静猎奇,所以在我周围的农村,很多朋友打电话约我,除了村子需要编写个什么材料需要我动笔,更多的时候是闲话喝茶。 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的美没有被我们发现感知,舍弃就可惜,于是我向往那样发现美的日子。那篇文章也有浪漫的色彩,但事件和人物是真实的,因为美,我才可以做美的提炼与加工。 寻找适合自己心理状态的生活方式,哪怕是一次体验,我也不能放弃,所以,我很悠闲,获取日子的韵味,不谋什么实得,人就变得从容了。 荷青:接下来的写作计划是什么?会写一个全新的系列? 怀才抱器:几个朋友听说我在正儿八经写点东西,就催促我出书。我说,那就与我结仇了。二十年前,我在北京结识了中国作协一个朋友,他说,如果您和别人有仇,就怂恿他写书出书。言外之意,可以耗尽一个人的精力。 这些年,我也积累了不少的写作素材,我想慢慢回忆整理,我的写作思想是:在美中,不突围。我想用笔表现表达出生活的美,让自我的生活不粗糙,具有美感。如果可能,我准备整理一本散文集一本古韵文集。我是自己怂恿自己结集,那就是自我恩仇录了。 早年爱好写作,还有上百篇文章是荒稿,慢慢打磨一下,将旧时光里留下的东西擦亮一点。 我所在的城市是有很多值得用文字表现的东西,荣成八大景,美丽乡村,荣成50非遗项目,这些,我想一一表现出来,为我喜爱的城市做一点文字,留住这个时代的美。 我听到“系列”两个字,就觉得有压抑感。我喜欢水到渠成的感觉,且行且写吧,没有终极目的。
荷青:写作和工作的同时,您是如何兼顾管理社团的呢?您把社团管理的有声有色,可有很好的方法分享? 怀才抱器:上午喝茶,下午写作,几乎成为公式。在别人看来可能很单调,而在我,日子很有节奏感了。 社团管理,也用不着多少时间。老百社长选我做社团总编,完全是看我退休有时间,一拍即合了。我觉得好像团结相互支持,才会有快乐,柳岸社团的管理人员,彼此默契,无功可贪,有事可做,就是我们的现状,能够让社团健康发展,就是对江山这块园地的耕耘做了努力,这是我们的想法,因为喜爱江山,所以才心甘情愿做点事。 随着江山近期对涉黄涉政的工作力度的加强,我们柳团也要加强作品审核制度,从今年8月起,我们按照赵董的“质量第一”的精神,社长会议决定进行改革,实行作品“主编审核负责制”,于是,我的工作量就加大了。用好权力,把握尺度,坚持正确的文章价值观,确保文学的正确方向,这是总编的职责,不能推脱。 柳岸社团推出了“总编审稿”,对一些质量不过关的文章,做了退稿处理。开始我们也担心会不会打击作者创作的积极性,从效果看,尚好。这里有一个倒逼效应,很多作者认识到,退稿修改,是为了作品质量的提高,同时,即使有作者接受不了的,可能离开社团,但好的作者源源不断涌进,补充了创作队伍。取稿的原则就是“走精品路线”,对文不对人,很多作者是理解的。 我还担负着稿件复议工作,社长负责联系作者,我负责对作品提出修改意见,不说漂亮话,只提意见,开始有的作者心里难受,但经过作者努力修改,获得了精品,感觉到了写作的快乐,作者也就逐步接受了我这个总编的挑剔了。 2018年9月,我任社团总编,义不容辞接任,作为社团总编,工作已有一年多,共编辑了1100篇作品。 总编有修改权,一旦发现稿子存在文字或标点符号的问题,我都及时给与修改,无需作者感激,这是一种德行与责任,我愿意担负。
荷青:喧嚣而浮躁的现实生活是否会分散您的写作精力?平时如何安排自己的写作时间?最疯狂时一天写多少? 怀才抱器:我的写作,几乎没有疯狂的时候,都是细水长流的状态。 平时,除了为几个社区做点“文字志愿者”的工作外,一直参与原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几乎没有烦扰的事情,所以写作几乎不受干扰。 每日写二三千字,三五日润色好一篇文章,这是我目前的状态。不疯狂,也不怠惰,保持一种生活节奏,我感觉如此的生活很适合我。 写作,是劳心的事儿。怎样安排成一种愉悦的方式,或许就是一个学问,适合我的,我就坚持,如果太累成疾,那就不是我选择的生活了。
荷青:在您看来,传统文学会发展得愈来愈好吗?古诗词如何才能延续它原本的盛世时代呢? 怀才抱器:传统必然是精粹的沉淀,我从不怀疑传统文学会失去生命活力。可能文学的呈现形式会有所变化,但传统的文学一直是社会奉献给人的一个精神食粮,就像稻米一直是人类的主食,传统文学不会因各种原因而萎缩甚至消亡。 古诗词,是人类文化的瑰宝,越是一个壮阔的时代越是需要古诗词,这是我的看法。从新生代对古诗词的理解掌握看,胜过任何时代。央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上,一些才俊的表现,让我们看到了古诗词的鲜活力量。 古典诗词,在表现思想感情上,有着凝练精粹的艺术特点,我相信不会因是古老而被淘汰。继承古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不断开拓诗词的境界,创作有古韵特色贴近时代精神的古韵作品,应该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江山文学网,是一个对社会文学负责的正能量网站,在推动古诗词发展上,做出了可贵的努力。坚守这片土地,总有收获的季节到来。 我还相信,存志于古诗词,一定要耐心,久久为功,功成必然。
文学就如人间四月天一般,总会给我们带来温暖与光明,无论什么年代里,文学总能给予我们一丝希望。 细读怀才抱器老师的作品,总能在他的字里行间,找到华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以及厚重的历史文化。 怀才抱器老师从教37年里,更能深刻理解中国文化的魅力,所以他的文字总那么深刻,无论是古诗词或小说以及散文等,字字珠玑,耐人寻味中,却又带着人间烟火味道,扑面而来,让我们从中找到中国文化的根源所在以及真正的内涵。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我们大家都在浮躁中消亡自己,如何做到如怀才抱器老师这样,每天坚持写文、读书,甚至还要花费大量精力去做好一名网络编辑,且是都是无偿的,或许唯一的解释就是他喜欢文学,喜欢在文字的世界里遨游。而江山文学网里有大批这样的人存在。 是什么让这群人在江山文学网坚守呢?我想是大家的使命感以及文学情怀,因为文学是我们毕生所追求的,也是唯一的。
编后记/纷飞的雪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