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夜校
|
【江山夜校讲座】2019年第二十一讲:胡侃文学乱说评论2019-12-08 21:54:23【江山夜校讲座】2019年第二十一讲
主讲|蜀秀蓉城评论员:柳风熏肉
主持|夜校校长:云静水闲
作者简介:敝人杨伟岸,生于1968年1月23,业余喜欢阅读文学作品,曾在文学论坛做过诗歌、散文、小说板块的编辑、评论员,仅此而已。
1、文学是什么?什么是文学性? 2、文学评论是什么?文学评论的道德是什么? 3、理想的文学是什么样的?理想的文学评论应该怎么样? 4、如何理解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的关系? 5、评论如何把握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如何认知文学艺术的构成? 6、如何定义和理解文学的思想性? 7、文学与社会、文化、政治、哲学、历史等方面的各自关系是什么样的? 8、文学的基础是情感的?叙事的?明理的?还是审美的?或是其它?
这类问题可以一直延续着提出,“横看成岭侧成峰”的不同角度,能够发现文学的很多特点。先罗列这些问题,之后共同探讨几个,也留问题供大家自己思考。 这是一个钱主宰的时代。是钱喂饱了人的口袋,却空了很多人的心灵。无聊的脑袋,让人积极地花钱寻求刺激。刺激的愉悦只是及时却短暂的享乐,刺激结束时,就是快乐消失、心灵空虚的开始。于是,文学的慰藉成为很多人想获得的。所以各种文学论坛流布网络。这个网络时代里,文学爱好者里超过半数以上,并不真正懂得文学,甚至多数人不明白艺术构成的那些要素,遑论内部各分支中的复杂特质。比如我就是之一。在这个钱处于价值观中心的具象世界里,我只是喜欢用文学艺术中抽象的那部分借以逃逸。经常阅读和欣赏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很少创作文学作品也很少评论之。 对文学的认知,从文本的逻各斯中心主义论、外部的作者论、时代论、历史论,到文本内部的本体论,再发展到文学接受美学的读者论,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的方法论和第三空间论等等,文学批评方法正在走向立体化。现在经常看到的各种见解里,有多少“硬货”又附带了多少偏颇,连很多专业的发论者都迷糊,何况我这样的文学白丁?!你们亲眼见过猪爬树吗?让你们开眼界:我今天谈文学评论的创作,大约如是。
文学作品最突出的特点应该是虚构。即使是自然主义、写实主义和坚持零度写作而产生的文学作品,也必然存在着作者情感的倾向、思想维度的影响、情节架构的故意等因素,使得作品存在很大的虚构成分。文学评论显要的特征是批评。即使一般读者也会在某页的书眉写几句眉批,书尾或者书前的空白扉页上留几段述评。可见,文学批评不是稀有的东西,几乎俯拾皆是。由此我们发现:虚构和批评都是人类心灵的习俗,更是文学世界里的常客。这种现象即使在碎片化的生活中,也有吉光片羽。优秀的作者总是擅于捕捉它们,你呢?可以晒晒,如果发在蜀秀蓉城,可能我会看到。
文学作品的虚构,说明作者在具体创作活动中是从感觉开始的,是想象力积极参与了构思的结果。作者把思想和情感都藏在语言的背后,让语言雕塑的形象等内容来代言。文学批评是从理性出发,挖掘文学作品隐喻的内容并分析评价之。所以有人说作家是刀刃,评论家是刀背。实际上这是倡导创作要敏锐、评论要厚重。至于虚构是什么?你们可以参看我现在说的这些瞎话。批评是什么?就是你们对我今天说的都不满。这句话里的虚构、批评与文学的虚构、批评不同,属于裤裆里放屁——两岔了。
可是在当下的文学论坛,评论不必那么厚重。不管是美英盛行的实用批评,欧洲流行的德国模式的哲学批评,还是倡导新历史主义的等等,带有流派色彩的、逻辑密不透风的、结构严谨精微的、语言专业性很强的、……都不一定是很受欢迎的。喜欢阿诺德、艾略特、瑞恰兹、里维斯、尼采、卢卡契、本雅明、瓦莱里、席勒、费希特、谢林、施莱格尔兄弟、德里达、艾布拉姆斯、哈特曼、丹尼尔·贝尔、哈贝马斯、利奥塔、杰姆逊、斯潘诺斯、毛姆等,以及中国的王德威、李泽厚、李欧梵、陈晓明、耿占春、许子东、钱理群、张清华、敬文东、江弱水、欧阳江河、谢有顺、李敬泽、雷达等,都可以,很欢迎,即使摹写他们的评论方式,也不反对。论坛写作文学评论,应该是一种去专业化的文本,向随笔的样式学习,轻松论述,幽默可读。能幽默地说,就不要板着面孔;能语气轻松地打发,就不要故作高深。也就是可以说人话的地方就不要说鬼话。你可以当我在胡侃。
人,天生就喜欢追逐确定性和条理性的内容。所以哲学、法律、宗教等被热捧。这样的思维支配下,多数人狭隘地看待文学批评,认为文学批评不是哲学,不是法律或宗教,甚至不是文学,文学批评到底是什么?将文学批评与哲学、法律、宗教、文学等隔离开来,文学批评还剩下什么?这种孤立的文学批评观,好处是明确了文学批评的自身界限,缺点更大:让文学批评失去自身广阔的领地,尤其是去文学性的做法。所以任何理论的隔阂都要打开,坚持独立性的同时,积极地去拓展和完善。所以一般的文学论坛上写成随笔类型的,就是一种可以接受的好方法:不失评论特点,又有文学的一面。这已经不是一般的吹牛,是牛在天上飞了。
敬文东说:一个优秀的批评家必须具有高远的艺术理想,深邃的洞察力,敏感的文字直觉,渊博的理论学识,远超庸众之上的文学识见,完善的道德感,以及异乎寻常的表达能力。高远的艺术理想、渊博的理论学识、完善的道德感,是基础,其余的可以日积月累锻炼修成。这里从文学的角度,说一下我的解读。既然是我说的,就不一定准确,可以撕——希望不要惜力,使劲大一点。
高远的艺术理想,有求道的意味,也有审美的追求。道,可以读《道德经》《易经》《庄子》等,培养三观。没有良好的三观,离道就远,奢谈理想。三观里,基础是宇宙观,可阅读霍金的《时间简史》等。没有明晰的宇宙观做指导,正确宏观的世界观无法真正确立。即使你读过老普林尼的《博物志》,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今日简史》、《未来简史》等书籍。宇宙观、世界观是帮助我们厘清人生观的,有格局的人生观又是利于端正价值观的。这是一个学习和修正自己的系统工程,一个非常复杂、艰难、痛苦、不断否定自我的订正过程。优秀的文学爱好者,还需要阅读一部分文学史以及伟大作家(包括批评家)的作品及传记,这也是重要的基础课。吓人不?!没那么玄乎,几年的冷板凳而已。
文学是什么?文学是围绕人及其所在的社会营造氛围,探讨个体人与族群人在这个世界上的命运和地位,其核心及其目的是为了让人能够生活得更幸福。这样从宏观上触及终极目标的概括,不同于常见的文学定义,大家经常看到的概念,是利用文学的表象和载体、表现方式、使用的手段、指出心灵再现带有现实的镜像,甚至还有强调作家和作品地域特点的,这样的总结方式,重文学的功能,少了一点文学的崇高和尊严。理想的文学:有机体的文学形式和充盈着想象力的文学思想相结合。文学形式是有机统一体,这只是文学的一个面相,另一方面是能让思想出来透一透气,多一点有趣的想法,阐释地接受精神问候和风雨洗礼。(这里涉及了文学及其评论的思想性问题,那么什么是思想性?如何定义?)就像一栋建筑,建造前设计时就规划了建筑形式和装修风格,也就是体和用结合了艺术审美。再如吃饭的碗,你说你不关注审美需求,就喜欢用方形的甚至各种不规则的,极端到用粪勺,也可以用,不抬杠。那么文学批评呢?
“文学批评则以文学文本为对象,以理性分析为方式,探讨个体之人和种群之人如何被文学创作在何种方式上所揭示,其机制为何如,被揭示的深度为何等等。在这个层面上,文学批评确实称得上对文学创作的深度解读和解释,但决不是表扬。文学批评更重要的任务是:具体的文学作品在探讨人类命运时,它揭示出的人类状况究竟道理何在?到底有何缺漏?在这个层面上,文学批评确实对文学创作展开了批判、质疑甚至苛求,但并非谩骂。文学批评真正的任务是:要在前两个层次的基础上,探讨来不及为文学创作所揭示的人类状况的各种可能性,而在各种可能性中,辨识出究竟哪一种可能性能为个体之人和种群之人带来幸福。……在此,文学批评具有隐藏起来的神学和宗教色彩。”(引自《感叹诗学》,作者敬文东,作家出版社,2017年)
文学批评具有神学和宗教色彩,这是文学批评的尊严所在。不是只用于鉴赏或者赏析,而是具有文化和文明的战略高度。这里界定的文学批评概念也不同于大家看到的“度娘”唠叨的,那个定义失去了文学批评的独立性、高度和尊严。至此的语言都太板,没一缕笑容,不喜欢就扭一下脸,这个动作有利于颈椎疾病患者。或者唾一口,之后喝茶补水,以备下一次……
以上定义文学和文学批评的话,本来很短,原因是经常查书不查“百度”。有人在群里提及网络,才查看又补充几句。愿意以网络为圭臬的,不反对。喜欢思考的文友,如果乐意比较,可以撰文,欢迎批评,批评我支持的观点、定义方法及内容。
历史上伟大的文学作品都产生了了不起的文学批评,这些文学批评又对之后的文学创作充当着镜子的角色,镜子面前又会产生伟大的作品,这样的作品又不断改变、发展和丰富着文学批评。这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良性循环。这种敞开,可能等待你的加盟。
没有文学批评的存在,就无法为文学作品定位。文学批评敏锐、深邃的洞察力,能够保证文学史大浪淘沙的准确性。没有孔子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中国文化就没有今天的气象。屈原、三曹、建安七子、两司马等人的文学史地位,就是仰赖昭明太子、钟嵘、刘勰等人的批评眼光。有金圣叹对文本细读的开创,《水浒传》《西厢记》等通俗小说和戏剧的地位才得到了提高,成为文学的经典。没有张竹坡“此书纯是一部史公文字”的高见,《金瓶梅》可能会被当作淫书淹没,而不是以高迈的愤世之作面世,其思想意义、美学价值和艺术特色,或许会一并湮灭。
从这样的角度,你能说曹雪芹比孔子、刘勰伟大?!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并行不悖,各自独立又互为因动。二者各自都是万花筒,是文学世界里最赏心悦目的两大风景。是风景自然有审美参与,意即:在场的不仅有各种哲学的理性思考,也有哲学中感性学(美学)的积极介入。明晰这些后,艺术理想自在其中。明晰这些后,艺术理想自在其中。可以看出,优秀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都需要渊博的理论学识。都不容易,“没有免费的晚餐”!
对于文学批评,最应该提出来的就是道德感。发现了文学作品的不足,就是不说它存在的缺陷,或者知道那个地方是好的,硬是诡辩地挑刺,说成缺点。这都是批评伦理的缺失,是道德感出现了问题。这种品格方面的问题无关于鉴赏能力和水平。在这个经济渗透各领域的社会背景下,文学批评的品格被钱俘虏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文坛内也有大咖级的作家和批评家互捧着几个月不洗的脚,甚至有不少作家会站出来,不是平静地讲述自己是如何创作的,而是带着情绪的倾向性,充当理论家评论自己的作品,只说自己写的如何高超,以致伟大,在那里抠屁眼上树——自捧自。
还有一些自诩有良知的批评家,对一些作家的作品明知其不足,却明哲保身地保持沉默。这种平凡的恶,实际上危害性很大,容易营造不良风气的氛围,甚至是构建恶劣环境的主力军。尤其是作协文联里的评论家,不少人的身体里进补的是钱,却一直缺钙,弯腰甚至屈膝。不吃那碗饭的另当别论。这些都是文学批评道德感方面的问题。如果没有文学评论的道德感,只想着讨好作者,写作文学评论就容易了:只在形而下的具象世界里翻箱倒柜,在文本中使用放大镜,然后就只剩下反复赞美了,这是没有高度、不能俯瞰、跪着的姿势造就的文学欣赏。但是,能够在抽象的界面开展赏析,表扬的技巧游刃有余,而且可以看出他(她)是有道德感的,只是故意忽视,这是无耻的站立姿态,其心脏抗击打能力也不是一般的强,让你只剩无语,甚至不齿。这种文学评论就像徽州菜里的臭鲑鱼,读者闻着臭,作者吃着香。其实,卖弄噱头转着弯地自夸,也是有传统的:世界文学史上,再没有中国和法国的自传多了!何况同时代里还有那么多彼此彼此的“他传”呢!在这里,向那些纯净的还相信文如其人的文学批评、评论家及其评论文章致敬!因为这可以告诉我们:批评只凭着良知效忠真理。那么最近是否有表情不一致的文学批评呢?我找找。千万别说你就有。
文学评论应该从文本细读开始(只是“开始”),这是文学批评的“批(批阅评判)”;细读之后进行宏观性的综述,即文学批评的“评”(这也只是文本内部的,不是评论的结束)。至于老干体的开头方式可以放在后记之中,留给读完你的文学批评后觉得意犹未尽的人。习惯性的认知里,我们通常把文学活动简化为两个方面——写作和阅读,对于文学批评经常只强调文学文本的内部要素,而遗弃其外部因素。这样的批评方法,人为限制了文学的领域,文学的概念也被人为地狭隘化了。外在批评的语境考察、社会背景、历史感、作者经历、价值观等,总是被忽略不计,沉湎于文本内的发现,满足于内在批评的文学性,不愿花力气把内外两者结合,发挥二者各有短长的效力。当然,一般的论坛开展文学批评,搜集材料比较难,进行文本内的评论比较方便容易,无需腹诽,何况有利于更客观地评论作品呢!真正的文学评论,需要评论者具有非常良好的综合能力,形成文字又需要统筹能力。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看你的创造力了。弄好了,还可能是一种泡妞神器呢!至于它能否散发荷尔蒙,是你的事了。
前面这段话里提及了文学性,这里简括地说一下:文学的特殊性就是文学性。这概念的形成,是与文学之外的进行比较得出的。形象思维和文学幻想、多义性和暧昧性,是文学性最基本的特征。在共时性方面,文学性具有统一性的特点,而在历时性上,文学性又有自反性特征。具体地深入探究,很难给出细致入微的具有明显界定的确切概念。因为它更多的存在于感觉域界,包括了作者和文本之外的读者感受。所以只能宽泛地定义它。
文学性的内容涉及文学的语言、形式、历史感、技巧、审美等文学的形式本质。其中的历史感指向的是文学的物质内容。文学性存在于形象思维之中,存在于话语从表达、叙述、描写、意象、象征、结构、功能以及审美处理等方面的普遍升华之中。不必很懂这个,只需要你有类似的感觉。就像一见钟情的情感认定。(对于文学性,梁鸿的《灵光的消逝——当代文学叙事美学的嬗变》一书中应该有涉及,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翻看)
文学评论工作的展开,一般是三大步骤:一是文本细读与辨析,二是文本外信息的搜集和筛选,三是提纯立论综合。弄好这三大件,等于你给了聘礼。
一、文本细读与辨析。
文本细读的能力很难培养,因为现在的人喜欢“听”,不得不面对文字的时候,90%以上的人都是“阅”或者说是“看”,出声的“读”成了稀有的现象,小声地“读”、默念地“读”也鲜见了。所以说:培养文本细读的能力很不易,因为有各种不良习惯的巨大阻力。最大的障碍,是生活的节奏太快了,人们难以静得下来。文本里,语言节奏的变化,语言力度的强弱,隐含作者(指创作状态的作者,不是生活中的那个人)的思想和精神的集中度、情绪和情感的紧张度等,很难“看”出来,一“读”就容易露馅。尤其是面对中长篇小说的时候。强调“读”是因为读的时候,眼在看,耳在听,心在阅,脑在思,甚至肢体在动。更因为读的时候可以排除很多外部干扰,有利于精力集中。许多文学论坛上的多数文学评论文章(严格意义上只是文学欣赏),一看就知道评论者根本没有“读”原作,奢谈“细”。
文本细读是为评论的创作打基础的,在文本的具象里发现语言的表象演绎,在语言的不确定性背后寻觅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传统理论中,语言有着明确的含义,具有稳定不变的特性。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所有的语言必定是隐喻式的,依靠比喻和形象说明问题。比如语言的基本特性——象征,虚构性自在其中。再如语言与社会生活是直接关联的,就会触及社会中的每一事物),为之后展开抽象思维做准备。就像以结婚为目的的相亲,得仔细点。看着帅、美,说话结巴的行吗?对方不结巴,可是答非所问,耳聋可以吗?各种条件都要细致考察。
细读一遍后,再回看,过程中随时记录所想所感,这还只是眉批的内容,是展开评论的基础工作。最后立足于全文的考虑,又会产生不同的认知。这些记录在进入评论时,还会进一步修剪整理,以服务于宏观的批评。
二、文本外信息的搜集和筛选。
文本外信息很多,前面提到的语境考察、社会背景、作者的阅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感等,也包括与其它文本的对比,利用文本的互文性。掌握得越多越有利于开展文学批评,使得文学批评的内容、观点等走向合理化,变得相对中肯。就像结婚前处对象的“处”,防止婚后悔青了肠子。
三、提纯立论综合。
综合就是掌握复杂的讯息后进行分类,形成系统。提纯是找到各部分分类内容里的重点,理清系统及子系统里各要素的次序。难度在于:把形而下的文本内容(具象表现),上升到形而上的理论(抽象化)的高度,其过程是分析、概括、比较、论证、规律的发现、评判总结。比如《诗品》(作者钟嵘)里品鉴《古诗十九首》使用的是:惊心动魄,一字千金。好在哪里呢?没有分析,也没有逻辑,更没有层面等,这不是文学批评,只能说是个人化的鉴赏、品论、赏析。这第三点就好像结婚前让爱侵染着融入骨子里的过程。之后就是文学评论的文本创作了。具体写作文学评论的体例、方法、内容,网络上应该有指导文章。其方法是好的,但是都应该那样吗?试想:都那样布局行文,是否容易让读者形成审美疲劳?都那样写不等于是新的“八股文”吗?!当然,刚开始学习文学评论的写作,可以采用那样的范例。就像中式婚礼和西式婚礼都可以,你也得知道都是程式化的美,少了个性化的风采,不利于形成独我的记忆和回想时脸部的幸福颜值。
创新一直是文学的生命线,也是文学史文学批评史的清晰脉络。适合自己的才是王道。批评文章必须漂亮,因为它是文章。漂亮有很多种,所以漂亮意味着不雷同。不雷同就需要艺术感觉和文学激情的参与,不是知识的倾泻,也不是理论术语抽水马桶式地冲击流淌,更不是像生产机制那样复制粘贴。否则你形成的白日骄傲就会在夜晚变成惶惑和自卑。
现在说说文学的艺术性。这是疤瘌脸照镜子——自找难看的一个话题,因为艺术太复杂了。很多初级文学爱好者对艺术与现实的不同都发蒙,扼要说,现实是具象的,艺术是虚像的;现实重其用,艺术重其美。打个比方:岸边的树,是现实存在,可以摸到(具象),能够想到树成材后可以做成桌子板凳柜子等(重其用);岸边树的倒影呢?也是那树,可是你摸不到(虚像),也不能做成桌子板凳柜子等(没有功用),可是看着别致(特点上有艺术内在的真实性),可以审美。文学的艺术性,去芜留纯地说就是三个字:道、技、美。这里提到了“美”,可能有女性文学爱好者在照小镜子。
1、文学之“道”,终极是指向人的幸福,是人与这宇宙、这世界的和谐共在。在文学作品中通常考察的是作品的思想性。文学的思想性:首先是作者对生活、人生、社会的理解和思考,形成带有作者历史感的思考成果,也就是一种思想认识。其次是这样的思想认识在作品中还原,一般不是叙述者留下的抽象评价和形而上的议论,是在文字里融入感觉经验与情感体验,附着在叙述语言上,在叙事过程中再现,让故事本身散发它的启示性。可概括为文学叙事浸透了作者对生活的理解,这种理解饱含了作者的意识、认识和思考。所体现的这种来自思想的认知通常被粗略地说成“主题”。如果哪位文友能够找到具体定义,或者能够很好地概括它,烦请告知和赐教。因为没有定义,才从“我”认为的角度,说了一下文学的思想性,仅供参考。
关于艺术性的道,经常是从文学的思想性上发现。举例一个:H·D·劳伦斯(英)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这是一部主题严肃、寓意深刻的文学佳作。当然,对于没有健康的艺术思想和艺术审美能力的人,她就是一部淫书。英国政府曾经把它当做禁书,后来直到现在以此作为骄傲了,未来也应该是这样。
以克利夫的身体状况和生活情态,寓意资本主义走向末日,这,不令我惊奇。而作品把康妮跟梅勒斯之间热烈美好的爱情放在小森林里,人性的美好与自然之美相融,这种人与世界都可以保持良好的共在,显然是作者的一种主张。而康妮的丈夫克利夫以及梅勒斯妻子白黛等人,则是工业资本化之下人被异化的代表。这里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保持着一致。可是克利夫的这个小猎场不远处,就是克利夫男爵机器轰鸣的矿区,这里在指出了资本主义扭曲人与人性的同时,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是以破坏地球(人类家园)为代价来满足其资本欲望的,这样的思考结果,明显是作者持有着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认知,而且观点具有昭示性的意义。百度和360等浏览器里,不做这样的解读,可这是一种事实。你不用问“度娘”了,修改全文后我已经搜索了:果然如此。原因很简单,其内容唯教科书而复制粘贴,不一定是词条提供者亲自读了原作后的真切评论,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写词条的人读过文学史。
2、艺术手段——技,就是作品的技巧。各种修辞格是常用的技法,文体方面的大技巧更是优秀作者应该追求的。例如:残雪作品的非线性叙事技巧。上世纪八十年代往前,中国文学的传统是线性叙事的,很多读者都是沿着故事线去评判鉴赏,致使很多人读不懂残雪的作品。对其常见的评价是:“读不下去”、“感觉难受”、“太晦涩了”。
可非线性叙事又是模拟了我们的生活的,我们却读不懂这样的作品,为什么?哪个人的人生不受偶然因素的支配和影响?谁按照发生、发展、高潮、结束的线性,走完人生的路途?再如我们的老师会唠叨:现在打好基础,将来就能成才。多数人应验了吗?正是因为我们太相信有道理的话,才难以从容应对没有道理的生命遭遇,致使生活中上演一幕幕的悲喜剧。由是,前后呼应、首尾一致的写作方式,不值得怀疑吗?残雪以诗的逻辑,串联碎片,借助反复抒情,表达对真实自我的艰苦追寻,没有艺术探索的价值吗?!
3、美,指的是审美。常见的审美方式有三种:审丑、审美、审智。有文友说现代主义作品审智,后现代主义作品审丑。有一定道理,并不都是如此。例如哈代(英)的《德伯家的苔丝》,审丑、审美、审智同在。
文学评论的发现,需要理论素养,更需要生活历练。比如对人生经历的总结会告诉我们:先有社会,后有个人的出路。这种现实对于我们理解文学原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学评论的具体写作,有三点体会说一下。注意:仅供参考,不是铁律。
一、打破代码,释放意义。文字本身就是一种符号代码,诗歌的意象、小说的人物和事件、影视的画面、作品的各种背景等,都是代码。对代码的解构和阐释,是文学评论者必须面对的,对其打开和破解是非常核心的工作。因为是否有的放矢,直接影响文学评论文本的针对性。那么打破的方法是什么?这就涉及第二个步骤。
二、厘清前提,划清界线。找到代码的结构要素,对其构成的各个前提,分别思索着求解。对于边界模糊的前提,要划清界线,然后深入探究。这一过程可以总结为两个字:反思。反思能力的强弱,常常决定文学评论文本的严谨性和层次。
三、大胆立论,小心求证。换言之,吹牛之后还得能够自圆其说。立论必须大胆,不然你的文学评论文本就没有高度。当然,大胆不等于胡来,
得有思想高度和哲学思考能力做支撑。论证不小心,就难以说服人,最终会体现在文学评论文本的价值和质量上。论证的小心不是絮絮叨叨反复说,是指推论具有依据的可信度和谨严的逻辑性。
前面提到敬文东说“一个优秀的批评家必须具有……远超庸众之上的文学识见。”本雅明也有类似的论断:“批评家是文学战场上的战略家。”“对于批评家,他的同行是最高的权威,绝不是公众。也不是后人。”“公众必须总被证实是错误的,然而总是通过批评家才得以表达。”从这样的角度,更能看出文学评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所以即使是不写文学评论的文友,也应该多读文学评论。当然是读既有的优秀文学评论(不是读后感之类的赏析)。比如你读了一部名著,接着读了此名著的专业文学评论,那么你对该名著的理解,就会超越无数的一般读者,重要的是有利于你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开展你的文学创作。
这样做了后,读书的效率就会翻倍提高,可以说,文学评论提供给你的读书效果,是惊人的。文学批评给予文学创作者的恩惠,会在其再创作时得到体现。这样的方式久了后,阅读水平很快就会提高得令自己非常自曼,单纯的愉快已经无法涵盖。这是一个从仰视变接通到自拔再进入俯瞰的过程。文学欣赏、鉴赏、赏析,经常不是以标准为圆心的,不重视“绝对值”,比较强调个人的感受,其轻重和爱憎都相对个人化。轻哪儿重哪个地方,爱哪部分又不喜欢什么,在鉴赏类的文章里,你会非常清晰地感觉到。而文学评论不是这样的,因为开展的方法和具有的背景不同。
那么开展文学批评,一定得读那么多书吗?比如哲学的、美学的、逻辑学、心理学、文论类等等。如果不想走专业化道路就不一定读它们。在论坛进行文学评论,除了多读优秀的中外文学遗产以外,理论类的不必读那么多的书,比如理解和会背《文心雕龙》的神思、物色、情采、知音、通变、时序等几个篇章,就可以进行文学评论。当然,这几个部分应该记诵,做到了就可以实现“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最后请问:文学批评值得你关注和阅读吗?你愿意接触和进入文学批评的世界吗?回答应该是肯定的,因为想写出优秀文学作品的作者需要它,想开展文学批评的人更需要。一切都因为你想表达,想表达得更好。
以上鹦鹉之语,义理无新。诸君若于文学的世界能够立功立德,都是因为你们自己的努力。希望没有过分耽误和浪费各位的宝贵时间。
休息20分钟,请愿意把理论结合实际的文友,利用这个时间阅读江山文学网(小说)妙手在局外http://www.vsread.com/index.php/article/showread?id=562772&pn=1&pn2=1。20分钟后与大家一起评论这个作品。
这是咱们夜校校长云静水闲老师的作品,事先跟仁兄进行了沟通,他立即接受了。从这一点上看,云静水闲先生是一位有闻过则喜、想更上层楼之格局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文学评论面对的作品,经常都是成名作家的。真正开展文学评论工作的人,很少在论坛上针对一个作者的文章展开评论。表面的原因是论坛的作者多有讳疾忌医的一面,深层原因是很多作家已经具备很高的文学修养。面对文学批评,业余需要的首先是勇气,而优秀作家则是想从文学批评里听到不同的声音,以思考文学的前路。境界根本不同。
比如当年(大约是1986年)在上海召开《透明的红萝卜》研讨会,莫言面对褒贬始终“莫言”,只是在结束时,向许子东等与会人员以及叶兆言、韩少功、李陀、王彬彬等发言者鞠躬致谢。另如刘白羽等人当年那么严厉地批评《丰乳肥臀》,其中带有很多曲解的成分,莫言还是“莫言”。再如陈晓明在其《无边的挑战——中国先锋文学的后现代性》一书中,臧否很多作品,涉及其作,他依然是“莫言”。对于一般读者因误解原作而提出的质疑,他有耐心的交流,夹杂其中的谩骂,他则是一言不发。
面对文学批评,莫言为什么有这样的气象?因为他爱思考,知道从中可以汲取营养,也因此他能够不断创作那么多别有洞天的“新”作品。我猜测:学兄云静水闲能够爽快允诺,大约也是这样。希望我跟大家一起展开的评论,不令云静水闲先生太失望。
一、语言
“刘老二感到口干舌燥。正是初春,乍暖还寒,他的额上却沁出了细密的汗珠。他站起身,脱掉身上穿的黑色夹克,到厨房倒了一杯开水,重新回到沙发上,眼睛望向电视机。电视机里有花花绿绿活动的图像,耳中也有音乐声和说话声,可刘老二却不知道电视上的图像是些什么东西,耳中的声音也像遥远的梦呓。他就这样呆呆地坐着,不知过了多久,手抖动了一下,杯子里的开水洒出一些在手里,烫得他咧了一下嘴。原来
刚倒的开水忘了喝。”
这是原作第二部分的第一段,为什么选择这一段?这其中有个一般性原理:评论作品的语言,一般选择作品的前腰位置;评价作品如何的时候,通常先对后腰的内容进行审查。就是不管这前腰还是后腰,对于作者来说,这里最容易露怯。也就是这样的地方最容易看出文本意识的强烈与否。至于开头和结尾,那里是作者最注意的地方,明显的讹误很少。
就作品的整体看,符合常规的小说语言规范。考察小说语言的方法很多,这里介绍两个最常用的:一是名词是否构成作品的顶梁柱,使用得是否精准,动词是否恰切生动,是否有冲淡和破坏作品的形容词副词等;二是人物语言的非作者性——是否是个性化的。
这个自然段,名词的比例最高,也就是使用的最多,可是阅读时我们容易注意的,却是动词。因为动感最容易挑逗我们的神经,何况这个段落中出现的动作词很多,而且各不相同,各炫其彩。可见作者在语言方面的努力和能力。从名词的准确性和动词的各安其位,可以看出作者的创作状态良好,精神集中度很高。对于一般的文学论坛,有这样的小说语言水平,不多见。
百密常有一疏:这段原文里有两个语片存在问题,“电视机里有花花绿绿活动的图像”,应该是“电视里有花花绿绿活动的图像”。因为“眼睛望向电视机”看的是正在播放的电视,不是电视机。“杯子里的开水洒出一些在手里”,应当是“杯子里的开水洒出一些在手上”。因为在“手里”的话,就是捧着或攥着的样态,而开水洒过来的时候,谁都不会做出这个动作。一段话里有两个词片出问题,频率已经很高了(经常读名著的应该能够感觉到)。作者写到这里时,不是神经松弛了,而是修改完善原作的工作没有做细。类似的问题应该还有,因为语言功夫不够精深,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咱们再看人物的对话:
“刘老二一听大喜过望,接着趁热打铁:‘爹,帮我从隔壁的九奶奶那里借点钱,好不?’”(这是第二部分较后的内容)
刘老二是个文化水平不高的生意人,生意人讲话追求的是快速表意,讲话时爱强调语意的重心。“帮我从隔壁的九奶奶那里借点钱”,这句话里有“帮我”“隔壁的九奶奶”“借钱”三个语意指向,都是刘老二在想着的,那么他说话的主要意思落在哪个方面?他急于借钱时,会做这样严密的语言组织吗?也就是会使用“帮我从隔壁的九奶奶那里”这样多意的主语吗?同时,这句话偏向于书面,游离于生活语之外。它带有作者性的特点,少了人物的个性化特征。
进行文学评论工作时,考察小说人物语言的个性化,首先要对准比较长的句子,尤其是逻辑性较强的。结合人物身份,说话时的注意力集中之点、紧迫感、疏散慵懒,性格,职业,情绪方面的赞美羡慕嫉妒恨等特点,思辨后作出判断。现在,有太多的作者写小说时不使用引号,为什么?以上只是一种直接的原因,还有其它理由,不在这里探讨了。
再看一个作者在语言方面百密一疏的地方:
“啥?”刘胖子听了,仿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这吴胖子是个一毛不拔的铁公鸡,以前我向他借钱,他硬是水都泼不进,现在别人都怕我的时候,他却来借钱给我,真是个怪人。
全文只有这里,刘老二变成了“刘胖子”,其余只见“吴胖子”。俩胖子只是姓氏不同,短篇小说中容易让读者迷糊,人物形象变得不朗利。以全文的文本意识做判断,作者原意应该不是这样想的,可能是笔误,也是没有仔细修改造成的。
读的名著多了,你会发现:优秀的小说最少会有那么一两句打心的。给你陌生化的感觉(“陌生化”是俄罗斯形式主义理论的巨大贡献。陌生化就是新奇,对于文学性的营造,陌生化是很重要的一个文学规律),按《文心雕龙》说,就是“隐秀”的秀句(常见的规律是:有秀句就会炫彩锦章)。这也是判定优秀小说的一个重要侧面。关于小说语言的话题不展开了,就到这里。
关于人物的个性化,看几则文后的回帖:
15楼:吴胖子居然不知道跟自己打过交道的业务员小李的电话,就那么轻易上当,感觉不可信。
作者回复15楼:呵呵,谢谢品读!你信不信没关系,你不信就不会上当。这社会上有很多的骗局,骗术并不高明,但上当的大有人在,这其中的原因不言自明。小文不值一提,纰漏很多,但偏偏你说的这事是真实的,就发生在我身边,而且不止一次。
15楼读者的回应:要是这事发生在他人身上,当然可信,问题是发生在一个正在经商的可谓有头脑的,且对方假借的又是他熟人的身份,这就显得比较牵强了。
作者回复:是的,您说得很有道理,谢谢指教!
这是情节安排与人物个性化存在错位的问题。使用这个情节的前提是:吴胖子是憨厚的,不是一个谨细慎微的人。显然与外表忠厚内心狡诈的吴胖子不符。“但偏偏你说的这事是真实的,就发生在我身边,而且不止一次。”作者的这句回复,提及“真实”。简要说一下这个话题:作者说的“真实”指涉的是现实性的实存,与艺术作品里的真实性不同。首先要离析现实性与真实性的差异:现实性经常是强行入眼,然后才会有部分情节敲开心门。这其中存在不入心的部分。真实性是直接推开心门,挺入心腔,立即唤醒心的灵性。它不存在不入心的内容。所以文学作品中的真实性是艺术方式的:以虚构为手段,使用了感情的润泽和思想的光照(思想决定作品高度和造就框架,感情赋予情节的温润和叙述的水润),建造的是作品内部自足的一种真实。不能等同于现实里实存的真实。正是存在这样的差异,才能体现作家妙到毫巅的剪裁功夫(去除了现实中的哪些枝蔓又留下了现实里的什么情节)。谈话至此(人物个性化与情节使用),已经在谈论情节了,下面就简单说说此文的情节。
二、情节
对于短篇小说来说,这篇小说的情节已经够多了。之所以感到情节不很复杂,主要是使用的人物不多。小说的主角是刘老二,配角是吴胖子,还有江四爷、小李、刘老二的妻子、刘老二的儿子、刘老二的父亲、刘老二的姨妈等小角色。在使用人物方面,作者还是很注意的。这种基本技巧相信很多人应该能够做到。这其中还有一个基本技巧,就是短篇小说的情节附着在人物身上。也就是叙述的语言紧贴着人物,以人物的言行变化展开和推动故事的发展,完成叙事。
刚才末句里提到叙述、叙事、故事,是小说写作必然面对的。顺带简要交代一下:
叙述是由“叙”和“述”两个动作组成的同位又互补的动词(可能你注意到“叙”含有两个视点——有对话的特点,如叙旧——至少有两个人说话。“述”只是单方面言说的聚焦——有倾诉和心灵独白的意味,如表述——只有一个人说话。),也就是说,叙述是一种行为,行为的完成、其动作的优美,需要技术做支撑。小说的叙述涉及小说怎么说的艺术手段,散文的叙述牵连怎么写的方法。小说叙述是贯穿全篇的,使用的那些手段是紧密围绕着小说的艺术以及小说的思想性,过程中以感觉结合着体验并放大着体验。而散文的叙述里也有艺术色彩和思想的表达(多是局部性的),但是其主要是为了渲染情绪烘托感情,其附带的体验小于感觉(可以以此发现叙事诗仪式感的来源)。
叙事是动宾结构的名词,含有动作“叙”和动作的对象“事”,因此这是对一个过程的描述。与叙述强调技术性比,叙事更偏向内容。故事是过去了的事件,指被讲述的完整事件或全部事件(注意,我用的是“事件”,没有使用“事情”这个词,二者是有差别的)。故事——这种过去了的事件,想呈现就需要叙述,叙述的行为构成叙事——叙事也就成了叙述行为的产物,叙事完成后,就变成了故事。
以疑问的方式开启小说的叙事,紧接着使用插叙手法,插入一个回忆性的情节做铺垫,交代两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二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做事方式等,为之后的叙事做准备。但就整个小说来说,不脱线性叙事的套路。这样做有利于读者沿着线性叙事,理解和评判小说。作者还故意辅以分节的数码标注,使得线性叙事的节奏更明确。如此之下,情节的安排也相对省事很多。希望论坛的文友多使用这种方法练笔。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作品的思想性和之后的评论,这里复述一下作品的情节:开头吃糖的情节结束后,后面的情节都是“钱”的叙事。两个主要人物,“聪明人”刘老二侥幸投机下的愚蠢、“笨拙者”吴胖子诚实憨厚下的狡黠,都在这个平台上“表演”着展露。事实上,吃糖的情节也是一种变化了的“钱叙事”,吴胖子的吃亏是刘老二的故意造成的,小说最后刘老二的父亲揭秘,证明吴胖子只是吃了明亏,刘老二却吃了暗亏。
吴胖子被骗3000元的事,刘老二是导演。这一事件是吴胖子报复刘老二的铺垫,也是直接原因。刘老二和吴胖子之外的江四爷,是又一个“君子爱财取之无道”的人物,他的出场把小说的叙事推向高潮。集资到建房的骗局,江四爷是主角,在这一过程中,对于刘老二,吴胖子是导演。在叙述集资和建房骗局的大情节里,作者插入了几个小情节,对人性里的欲望做旁证:刘老二为了集资,借九奶奶的二千元;刘老二投机取巧,与胖女人合办一个营业执照,工商人员对刘老二罚款;刘老二的姨妈放款吃息逼债;吴胖子送来十万元货款;等。之后是刘老二被父亲的人生感悟、真情感动、苦情戏逼迫,还给九奶奶二千元。
咱们从一个小情节——借九奶奶二千元钱,扼要地展开评论。第二部分的结尾“刘老二数了一下那沓钱,里面有百元的、五十元的、十元的,还有股霉味。”再看小说结尾“刘老二的父亲放下手里的东西,接过刘老二递过来的钱,数了一下,里面有五十元的、十元的、一元的……”
刘老二投资四五百万,不会在意二千元,这个情节的使用溢出了存在的合理性。这方面撇开不谈。前面的是故意伏笔,后面的是故意揭开。应该是多数读者以为的,甚至是判断的。事实上,这其中有隐情:在作者的故意里,细心的读者应该发现,小说结尾少了“百元的”。这意味着刘老二没有兑现一个月100元的利息,只是归还了本金。在刘老二血亏的情况下,这样做已经是巨大的善心了。
从论坛上作者与读者的交流看,作者也跟读者一样,认可这个情节就是这种用意,就是给刘老二提供一个救赎的渠道。这其中,显然作者忘了利息的承诺没有兑现。对刘老二这个人物来说,不兑现利息部分,依然是生意人的钱欲望里,具有不能亏本的本能和根源性,所以,如此做法是不能达成救赎目的的。从人的良心发现——灵魂救赎来说,如果钱能够做到,还要小说等文学作品干什么?!我说的不是指使用钱叙事构成了错误,而是隐喻意义的那部分。倒数第三段,在后半部分是比较长的一个段落,相当于刘老二老父亲苦口婆心的劝说,之后的倒数第二段明显指向了刘老二的良知回归,那么结尾为什么掐去利息,从而构成悖论呢?!这个大意失的比荆州还大。因为这样的处理,严重影响到了作品的思想性。提到思想性,对情节的评论就放在思想性的讨论中一并展开。
三、思想
“局外的妙手正是守着土地辛勤耕作的刘老二的父亲,他一语点天机:‘你如果不贪心人家的油水,人家就骗不到你的钱。’”
这是编按里的一句话,是编者的观点。是否“贪心人家的油水”这个前提,不一定是构成“人家就骗不到你的钱”的条件。事实上二者不构成直接的因果关系,存在着逻辑断裂的问题。这个问题,不是今天交流的重要内容,放下不谈。有愿意讲文学语言逻辑、情节逻辑性的,这是一个好事例。期待你的展开。
刘老二的父亲,观点的小农经济意识浓厚,是落后于时代的,绝对不是先进思想。尤其在这个经济渗透各领域,知识经济大行其道,智能经济即将如台风一样来临的时候。换言之,刘老二在经济方面进取,这本身不是错误,错误的是其攫取的方式。他是讨巧投机的(如非法集资),甚至不惜违法(如工商执照),既不是知识经济的形态,也不是前卫的智能经济模式。刘老二父亲的这句话里,还是“钱叙事”的继续,不是海德格尔的人类“诗意的栖居”理念,也与陶渊明构想的宜于人类居住的“桃花源”梦,有着
质的区别。所以,编者认可的这“局外的妙手”,既不能推动刘老二在经济上进步,也不能给予精神的抚慰并让灵魂安宁。“局外的妙手”到底是什么呢?
小说虽然没有交代故事发生的具体时间,可是我们可以感知到不是当下而是之前的时代,是经济方面的法制还不够健全的时候。人们普遍呼唤正义,正义的伸张需要公平和次序,法律和制度是次序和公平的钢性保障。政治制度法律规约不健全及其执行力不足时,社会伦理秩序就会出现混乱,大众就会求救于传统的行业规范和道德的操守,这篇小说就有这种倾向性。
刘老二的经历再次验证了:先有社会,后有个人的出路。社会存在污垢、人性存在龌龊,是已有的人类文明历史上一直存在的。在这样的地方,正是文学艺术的舞台。既有的文学名作都是在这个舞台伸展拳脚的,不管是批判还是反讽,不论是揭示还是浩叹,抑或颂赞,其启发意义和昭示性,都在给苟且的人生以警醒或慰藉,都在努力发现批判的对象,以照亮人类的前路。这是文学艺术思想性的义务!
传统上,西方文学常使用全能的第三者——“上帝”,做悲剧的救赎;中国文学则是以各种形式的内含反省的“大团圆”,满足读者阅读时的心理期待。根据文后作者与编者、读者相同的认知,这篇小说在作者那里,还是传统中国文学表现方式的再现。创作时,作者就有了与读者期待趋同的构想,思想上没有达成异质的企图心。由此判断:这个作品不是为了创新,而是一种套路化的练笔。由于这样的认知,作品中刘老二、吴胖子、江四爷等人为代表的人们,才只能在钱里沉沦。沉沦者的痛苦,需要苏醒者的欢欣现身,达成救赎目的和实现比兴的效果。作品使用的是刘老二的父亲,可是刘老二的父亲只是一个具有落后的朴素的小农经济思想之人,并不是作品构建所需要的真正的苏醒者。那么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撼动的读者也自然很少,即使有被撼动的,也没有得到淋漓的艺术享受和思想通透豁然的快感。
这篇小说里,刘老二、吴胖子、江四爷,都是钱欲望作祟下,赌徒心理膨胀,心怀欺诈,以违反和超越经济规律的手段,牟取私利最大化,结果害人害己的案例。只是三个人物性格不同,表现方式不尽相同罢了。文学艺术有这样一个规律:但凡类同的内质越多,艺术审美的冲击力就越小。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等作品,以相反相生的文艺理论造就,人们犹觉简单,与生活的丰富性相去甚远。何况相同的质素更难以相生呢?!用风说,雨果是让风的叹息在水的快乐里荡漾,此作是风的叹息让水增添皱纹;以梅花喻,雨果作品的梅花状态是香粉和着冰泪流,此文是雪地的梅花寒透了心。这里说的是其中的义理,这种义理也可以用绘画艺术的“冲和”解释。这是小说在艺术性减分的地方,也是批判力度不太彰显的原因之一。原因之二,需要我们转回头继续说“借九奶奶二千元”这个情节。二千元还是那2000元,一沓钱根本没有动。说明刘老二不是想用这2000元获得利益,而是想帮助九奶奶。根据作品里的人物表现,刘老二不具备这种动机的可能,何况真正愿意帮助九奶奶,能够随时关心关注她的,应该是刘老二的父亲。所以这个情节的设置,更多的是作者在一厢情愿。这方面我们把它当成一个葫芦按下去。
刘老二只还了九奶奶的本金2000元,不能代表刘老二在道德上靠近着圆满,也不能说明他在灵魂上能够走向丰盈。刘老二扣除月息100元的心机,与之前欺蒙巧取的数额比,不值一提,就不能成为他在经济道德方面之恶的代表。对于作品来说,既不能趋善也不能彰恶,其隐喻意义自然消失。放在结尾的这一情节,存在的必要性也就很值得怀疑。这一情节,既不是把刘老二推向决绝之境的,也不能昭然其回头能够打开另一片天地(小说情节设计时常用的两种方法),明显不是有利于作品思想性表达的。好了,葫芦开的瓢应该浮出水面了:从小说第二部分就去掉这个情节,结尾也不使用,到“刘老二这一次可真是血本无归、倾家荡产了”就戛然而止。其中也去除了倒数第三段的那个“肿瘤”——刘老二的父亲的这种存在,也同样过分刻意。那么作品的批判色彩反而更容易显影。因“局”的确定、“局外”之恶报的呈现,“局外的妙手”也不言自明——经济活动中,人应该遵循经济道德和经济法律规范,否则必受惩处。
前面已经说了关于小说语言和小说人物语言的几句话,结合这篇小说,我想再补充几句话,是关于小说叙述语言表现人物的。人物感性的话语、人物主观的想象、人物内心的独白,在这篇小说里极少。这,使得小说里的人物像有身无心的符号,使得个体的人进入集体下的无意识状态。就小说的文体优势来说,作者应该给人物的心装一个麦克风,让个体的人发出他“独我”的、来自心灵的声音。只有这样,小说才可能为人物画魂。如果人物是这种无魂之体,那么你所努力塑造的人物,只能是金钱等外在事物的奴隶,而不是“真正的人”。也就是说,小说里得有类似电影画外音、舞台剧字幕那样的内容。意识流风格的最大优点,就是摊开着呈现了人物的内心独白,能够让人物发出心灵底渊的诉求,从而使人物变成个体化的,具有个性化的色彩。即使是环境描写也要写成人物的心灵物语,可以参看《德伯家的苔丝》。比如,三十多年在钢筋混凝土的城市里沉浮晃荡的人,偶有一次机会深夜立于乡野,在纱雾笼了四野的凉风里,慨叹地说:“三十多年没见过这么好的月亮了”。这句话就不是在城市生活中的人能够说出的,也是在城市中听不到的。人物能够在小说中说出一句或几句不足为外人道的话,甚至是心底密语,包括即使是亲人也不会掏心掏肺说出的事,这是小说最强大的功能,也是只有小说才能发挥的。
变换一下角度,就是小说表现人的问题,人的社会性(社会认同的成功欲望)、存在性(自我认同的智慧表演)很重要,可是人的生命性(生命本能的身心健康需求)、精神性(解脱的本能和幸福追求),更是人物内心里时刻关注并在言行中有所表现的。把金钱当主子一样供奉的刘老二、吴胖子、江四爷,被异化的他们,作为人的声音在哪里?得问问他们的心。让他们始终是一个个被异化了的人在小说里行走,没有一丁点人要生而为人的精神需求,是不能构成批判的,最少要有一个参照物一直如影跟随。
形神兼备,是大家熟稔的词语。只造其型,不赋其神,人物就是扁平化的。中国文化中国哲学里,形为阳,神为阴。而阴阳是互根的,也就是矛盾的统一体,互为根据、互相渗透、共生共在的。文学论坛里,造型不赋神的作品,每年以亿计,像纸做的绢花,充塞我们的双眼。此作出现刘老二父亲这个角色,显然作者是注意了这个问题的。但是,这不是每个人都形神兼备,主要人物刘老二也不可能因为其父的那几句话就能改观灵魂。入兴贵闲,求得其深入,得花费很多宝贵的闲时间。希望作者和文友们以后可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文心雕龙》)。”这四句话,对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者,都值得一直铭记。明此,则知原作的人物——异化轻松而物化难的原因。
当变化莫测的大千世界压向渺小的生命个体,也就给了小说存在的空间,而在这个宏大的时代背景之下,个体生命只是一个神经末梢,可是这样的神经末梢恰好可以反映一个族群在这样一个时代的疼痛,从这样的角度和意义,对《局外的妙手》的解读必然是非常肤浅的,她一定还具有许多无法体会的东西,是需要我们继续深入思考和去珍爱的,那部分藏在“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心里,包括作者。并非所有问题都能够在具体的分析里得到证明,也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在微观的凝视中清晰可辨,总有一些让你说不太清楚的东西,恰恰离我们对问题的理解更近,看似已经说得非常清明的事情,往往无助于我们对人生根本问题的认知。所以欢迎细读小说佳作《局外的妙手》。
结语:
1、假的经济道德,救不了人的灵魂,因为不能给予人精神的支柱!文学作品的思想性,更不可能像刘老二那样:在经济上坑别人(吴胖子受骗3000元)、不得不办的营业执照也违法讨巧、获得利益最大化的赌徒心理(投资江四爷)等方式能够收获。从作品的这种选材看,作者使用“局外的妙手”是一种反讽,只是批判的方式不够明朗、批判的力度不够强大而已。我觉得。
2、向作者致歉:论学问积淀、生活历练、思想提炼、言辞锤炼、眼光训练,我都不如仁兄云静水闲。才、胆、识,既不过人,也不越学兄云静水闲,所以我所论都是偏颇的。因为云静水闲先生可以把平庸的琐事,变成有巧义、有新意、有意象的文章。这其中的想象力,就像宗炳的卧游,更像张继没去过苏州、没见过寒山寺,可以神思封桥(唐代是封桥,宋代为枫桥)之夜泊。其理趣同于庄子讲述的关于“杼轴(刘勰“情经辞纬”即情为本、辞为用的出处)”的故事,让没有光彩的麻,变成了有光彩的布。即使是辩口,把自己高抬到田巴那样,我相信云静水闲可以为其作品言说时,一定是鲁仲连一样,利舌让我闭嘴,再不能诋诃。
3、跟文友们赘嘱:文学批评与理争,不跟人斗。评论作品时说的作者是作品的隐含作者,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作者。比如曹雪芹写刘姥姥时,他就会进入人物的状态,此刻已经进入写作状态的作者完全不同于生活中的曹雪芹。这种状态下的作者就是作品的隐含作者。类同于影视剧里的演员,饰演恶霸地主、叛徒、日本鬼子的,生活中你还把那演员当做剧中人物对待吗?换言之,你把作品的隐含作者与生活中的作者完全划等号,你就是那刻舟求剑的人。
4、分析的文章是作者早前的作品,不代表其现在水平。必须用这种发展的眼光看待人的进步和变化。就评论的内容来说,可以总结为:个人文学创作的兴起,得有冥思时间,在思想上做好充分准备,获得宏观的把握。因为我们都知道——求其上者得其中,取其中者得其下。
结合这正经荒唐(刘老二等人之荒唐)的一出戏,又讲理论又评说案例的,完全就是癞蛤蟆过门槛——蹲屁股又栽脸的。好了,这一通胡侃乱论也该结束了,毕竟是薄积厚发的谈论。浪费了大家时间,劳累了你们的心神,是我的歉意——只能感恩无以回报。
|
|
|
柳风熏肉
|
2019-12-08 22:08:46
文学评论的主要对象是文本,展开的是学理,不会故意针对人的。即使涉及作者,也是在文学的义理范围内交流。 不得不承认学兄云静水闲的气度在我之上,这种闻过则喜的学习能力,创作水平不精进是不可能的!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至诚感谢仁兄的支持和帮扶! |
点评
2019-12-09 08:42:14
云静水闲:感谢柳兄精彩的讲解和对拙作的批评指正,我受益匪浅,正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能接受夸奖,也能接受批评,是一个文人应有的态度,况且就文字而言有“见仁见智”之说。拙作在夜校已被两次“点名”、在其它地方也被“点名”,并入围中华文学2015年度作品奖暨“我是作家”首届全国原创文学作品海选获奖作品集并获奖。由此可见,拙作确实是一个争议作品,今晚听了柳兄的讲解,有茅塞顿开之感。柳兄的评论客观、中肯,而且发人深省,以后有时间一定沉下心好好修改。文中争议最大的地方是刘老二受骗的那个情节,我想说明一下,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件,就发生在我身边。当时,市场里有好几个人受了这样的骗,“刘老二”还和我们一起谈论、笑话过别人,可没想到几天后他自己也以同样的方式受骗。后来他说,他也知道骗子的事,可那骗子说厂里有一批处理产品,而之前业务员确实给过一批处理产品给他,让他大赚了一笔,所以他就鬼迷心窍受了骗。我把这件真事写上,目的是为后来的情节做垫铺,没想到却最不让人相信,这也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好,闲话不说了,期待柳兄再到夜校讲课。
2019-12-09 13:35:16
柳风熏肉:福楼拜的现代现实主义小说《包法利夫人》,素材的来源有两个版本,一是朋友(也是一位作家)提供一则的新闻,二是在克鲁瓦塞听他朗读作品的朋友,提醒他朗读的新作内容不如写欧仁·德拉玛的故事。不管是哪个版本,《包法利夫人》的素材都是来自现实的。当《包法利夫人》成为世界名著,总有人问福楼拜这样一个问题:“包法利夫人的原型是谁?”福楼拜曾经做过肯定的回答:“包法利夫人就是我!”
这样说可能会有人不明白,那么从作品说吧:艾玛·包法利是巴黎人也是外省人——显然不可能,可是福楼拜让她是了,原因是福楼拜需要这两方面的因素来发酵他的批判。如果直接把现实的搬过来,福楼拜就不需要写五年了。敝人在讲座中,辨析生活层面的现实性与艺术世界的真实性时,已经指出二者的差异,这种区别在福楼拜等人的作品中也是验证。
另外,从发生学的角度看,文学呈现的故事也不同于生活中的故事,生活界面上是发生的方式,文学里是叙事的。生活发生时是短促的,没有文学里拉进来的枝蔓情节。文学中故事走向高潮的情节使用,也有不同,一般是长篇小说使用的情节多一些,达成交响乐似的共鸣效应,像万马奔腾;而短篇小说力求情节简练直达,像匕首。从这个角度,此作也有值得商榷处。
不做深入探讨了,能够让人感到有话说,应该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了。
|
|
上官蓉儿
|
2019-12-08 22:32:35
让人受益匪浅的讲座,感谢江山夜校为蓉城提供了这次非常宝贵的机会,感谢柳风熏肉老师的精彩演绎!把文学既宏观的理论和微观的排理讲得如此的精彩绝伦,更赋予远大的文学方向和系统的梳导。更敬佩云校长的文品和雅量,最后要感谢江山的文朋墨友们精采捧场!
|
点评
2019-12-09 08:43:41
云静水闲:感谢上官社长的支持!
|
|
心雨姐姐
|
2019-12-09 01:52:54
全面系统的宏篇论坛讲作,拜读学习,受益匪浅,带回去详读!辛苦了问好!
|
|
|
云静水闲
|
2019-12-09 09:02:45
柳风老师的讲座时间很长,有两万多文字,而且有质量,足见其文学修为之高。讲课之前,柳风老师对课件进行过多次修改,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他对文字的严谨和认真,也确实对这一次讲座花费了心力,值得敬重。再一次感谢柳风老师的无私奉献,您辛苦了!同时,感谢蜀秀蓉城社团对夜校的支持,也感谢易辞老师制作出如此精美的帖子!
|
点评
2019-12-09 13:38:52
柳风熏肉:主要是不想辜负先生以及江山网朋友的信任。感谢各位提供交流学习机会。
|
|
清茶醉人
|
2019-12-09 09:28:11
祝贺柳风薰肉的课程取得圆满成功,也敬佩云校长的博大胸怀。祝贺二位!
|
|
|
梦外人
|
2019-12-09 09:50:08
有幸加入夜校听课。这堂讲义有别于赞誉有加的文章赏析,多的是直言不讳的文学批评。柳风熏肉“熏”出了一股香气,也夹杂了些许冷风,精彩的语言,把看似空洞乏味的概论骨感化,这种授课形式值得肯定。关于拿云静水闲校长这篇绝品小说开刀的问题,虽然多少有一点吹毛求疵之嫌,但我觉得大部分批评还是比较中肯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特别赞誉云静老师这种“向我开炮”的精神境界和雅量,希望江山夜校乃至整个江山网站,能够将这种直面建言的文学评论加以推广,对遏制网站内部的浮夸和捧杀有着推陈出新的积极意义。
|
点评
|
|
柳风熏肉
|
2019-12-10 18:31:01
文学语言方面:俄罗斯文人知道托尔斯特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俄文很普通,英国的文化人清楚狄更斯的英文不怎么样,法国人嫌弃巴尔扎克的啰嗦和粗俗,在中国不喜欢莫言作品语言的大有人在。 人物方面:中国四大名著里的人物性格都是相对固化的,不是因时因事而引起性格出现发展变化的,这显然违背文学的常理。《西厢记》《窦娥冤》《桃花扇》等也是这样。 情节:《红楼梦》里贾雨村的章节安排,明显太早…… 想不出有哪部作品是完美的。因存针砭就彻底否定作品,或许还不能算真正的文学爱好者。同样的,历史上那么多高官显贵写的作品被时人称颂,却没有进入文学史,也是讽刺的显例。臧否文章之正常,需要一颗平常心。 |
|
|
柳约
|
2019-12-14 21:27:10
不错的内容,对于文学评论,谈得很好,文章的优劣,首先要有一颗平常心。 |
点评
2019-12-15 17:15:06
柳风熏肉:“文章的优劣,首先要有一颗平常心。”
OK!说的太好了!
平常心——守恒之心,鲁迅、沈从文那代人的坚持信仰,比如巴金坚守终生的无政府主义理想,当下人不易做到了。包括八十年代的那种文学童心也鲜见了。
|
|
黄金山
|
2019-12-20 16:28:30
用词洗练,结构工稳遥握问好,
|
点评
2019-12-24 16:14:25
柳风熏肉:多谢先生抬爱。课件都有短期制作带来的问题,经常是草稿就埋下了隐患。得先生宽宥,非常感谢!
|
|
摩觉罗
|
2019-12-30 07:11:28
|
|
|
柳风熏肉
|
2020-10-25 14:37:34
摩觉罗先生好!俗人忙俗务,久不在论坛,感谢你喜欢江山文学的讲座课堂!
|
|
|
江亲莲
|
2024-11-19 09:46:58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谢谢老师,加强学习。谢谢夜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