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夜校 回复本帖
江山夜校

江山夜校 白丁

  • 74

    主题

  • 97

    帖子

  • 89

    积分

【江山夜校赏析】2023年第3讲;散文《父亲的建军节》赏析

2023-11-26 09:20:25

【江山夜校赏析】2023年第3讲;散文《父亲的建军节》赏析


东篱采菊-江山社团

https://www.vsread.com/assn/st-875.html

绝品散文《父亲的建军节》

https://www.vsread.com/article-983954.html

【作者:天方夜谭】

简介:田立勇,笔名,天方夜谭,1974年出生,唐山市滦州市人,幼年经历过唐山大地震,先后求学于响堂工委中学,滦州一中,唐山大学,学历大专。算是赶上最后一批国家包工作分配,进入国企,随后面对下岗潮,只身独闯北京,先后摆过地摊,当过壮工,最后在“纸张销售”行业沉浮20余载,温饱有余,小康不足,渐入中年,恰逢新冠大疫,赋闲居家,无所适从,日日陪孩子网课,童心大起,遂做一篇《蝼蛄岭》,原意只是逗幼儿为乐,不想得到师友认可,心有窃喜,罢笔不能,遂以此怡情,不求闻达,但求心安,年近半百,筑篱种菊,愿与诸君共同学习!

个人文集:http://www.vsread.com/space/myspace-97643.html

【主评:李湘莉】

   简介:七零后,江西吉安人。曾有多篇文字在报刊、杂志发表。近期发表散文百余篇,现任江山文学网东篱釆菊社团副社长。喜欢简单的生活,简单,简单,再简单!

   个人文集:http://www.vsread.com/space/myspace-89673.html

 【副评:韩格拉图】
   本名:韩云岭,1964年12月生人,祖籍:黑龙江省,1994年起定居上海。工作同数字打交道,业余伴文字共起舞。2022年6月加入《东篱采菊》社团,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个人文集:http://www.vsread.com/space/myspace-98758.html

  【副评:怀才抱器】

   简介:怀才抱器算是江山文学的一个半老的兵了。每日身居东篱,作文阅读,这样的节奏,算是生活的样子,很是喜欢。喜欢文学,喜欢文友。年纪已逾甲子,但总以为文学给的青春还未离开。现为“东篱采菊”社团社长,一个虚名而已,有一个特点,特别喜欢解析文友的文章,取文之长。能在江山上课,跟江山人一道互动交流,是一个爱好。感恩遇见!

   个人文集:http://www.vsread.com/space/myspace-85184.html


【主持:易辞】

  各位夜校的文友老师们,晚上好。

         我是易辞,今晚夜校赏析课的主持暂时由我代替。赏析的是东篱采菊社团作者天方夜谭老师的绝品散文《父亲的建军节》。

那么话不多说,先请天方夜谭老师来说说他这篇绝品散文的创作谈!
大家欢迎天方夜谭老师!【鼓掌】


说起《父亲的建军节》这篇散文的创作,有个写作体会,笔力不济,情感可润可泽。经过多次精雕打磨,总算成一篇。这些感叹,是给我父亲的建军节情结划上了一个心意的句号。

 

一、父亲的故事,是我们家谁都不能忘记的精彩

我的父亲是一名在部队服役四年,70年代初退伍的铁道兵战士,我小时候是听着父亲母亲讲述军营的故事长大的。那时候提倡晚婚,还提倡家属到部队慰问军人。母亲在娘家劳动生产也是积极分子,她和奶奶一共三次到过北京西南的周口店大山里看望父亲。

这些,常常成为母亲炫耀的资本,她说自己和别的农村女人不一样,自己有了爱那个当兵的人的故事。

我很小时候不仅知道东北有三宝,还知道东北四大怪:“大姑娘叼烟袋,小孩子吊起来(吊床或者摇篮),窗户纸糊在外,反穿皮袄毛朝外。”那是东北姑娘和母亲说笑,母亲记住的。还有一些外地奇闻轶事,风俗习惯,美味小吃,这些都是母亲跟其他军属交流得到的,这是她的人生高光时刻,有着甜蜜的爱情和新奇的知识,后来有了我们,她把这些都当故事一遍又一遍地讲给我们听。

一个优秀母亲声情并茂的讲述就是她的孩子一辈子也翻不完的书。一个优秀父亲在部队锤炼出百折不挠的精神世界,也一定会在他的儿子心中筑起两条永远向前的铁轨,向远方延伸。

可能是巧合,父亲当兵是四年,铁道兵光辉岁月是四十年,我带父母逆着时光回到父亲曾经魂牵梦绕的军营也是四十年。

我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应该做些什么?常常引我思考。


二、父亲的军人经历,使我更多地关注收集铁道兵的资料

这篇散文有了写作想法起于去年9月份。母亲有病住院,县里有一家拥军医院,只要是退伍军人,有退伍证,无论军人本人还是军属都能享受住院优惠。父亲就又翻出了他红绸子裹的退伍证,让我仔细保管,出院结算用。我仔细看了看,外皮依然鲜亮,字迹依然清晰,父亲年轻时候的照片依然帅气,神采奕奕。我当时拍了下来,就想以父亲当兵的经历为线索写一篇文章。也是献给快到金婚,见证父母爱情的最好的礼物。本来想着能在今年建军节前发表,怎奈限于水平,迟迟没有动笔。

要想写好父亲的故事,就需要提炼素材,平时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素材过于碎片化。提起笔,才感觉关于铁道兵的事迹我还是知之太少了。于是我开始搜集观看关于铁道兵的各种资料、视频等内容。

我看了央视的纪录片《永远的铁道兵》。一组组老照片,旧影像,深情地讲解,一串串数字深深感染着我,震撼着我,他们用简单的铁纤、风钻、炸药,用血肉之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建设了同期全国新增铁路里程的三分之一,而且都是最难、最险的路段。当看到修成昆铁路,襄渝铁路几乎每一公里都会有一位年轻的战士牺牲,我泪如雨下。相比那里的艰苦,父亲他们的条件算是好的,但一次塌方,也让十几位战士长眠于此。文章中父亲在铁路旁给战士们烧纸的场景,汽笛呜咽长鸣的场景就是这样构建出来开的。文章后面父亲讲述的两位铁道兵的故事也是从网上得到的,其中第二个故事广为流传,但有些“以讹传讹”,文章初发后,得到了铁道部某位退休领导的指正,后文章做了一些改正,在此再次感谢。

我还看了一部电影《峰爆》,是父子两代筑路人的感人故事,父是曾经的铁道兵,儿子是铁道兵集体转业后的组建的中铁建工程师。老父亲退休后去工地看望儿子,正赶上修建了十年才贯通的铁路隧道即将通车。可是印度洋板块赶上活跃期,山体面临塌方,县城20万百姓面临灭顶之灾,唯一的办法就是炸掉隧道,让塌方转向。父子二人舍身取义,克服重重困难,历经生死,最终化解了一场灾难。我更加深刻了解老铁道兵战天斗地,不畏牺牲的革命情怀。观看影片,让我想起了盾构机,也想起了关于盾构机的故事,它曾经是西方某国的专利,是工程机械产品上的王冠。在1977卖出3.5亿每台的天价。后来经过我国科研人员不断努力,实现了全面国产,是震撼人心的科技兴国、爱国的故事。这样文中“盾构机”的对话就出来了,时代进步的对比就出来了。只是限于主题没有展开说。本来原文初稿还写了电影中提到的“布林结(一种绳结的打法)”,后来觉得离主题有点远就删去了。

我还看了铁道兵集体退伍的很多资料和影视作品。军人的帽徽领章被称为一颗红星,两面红旗,198411日上午九点整40万铁道兵集体摘下领章帽徽,告别军旗,从此不再是一个兵,多少铁铮铮的汉子泪流满面,何其悲壮。对于国家,对于部队是壮士断腕也是浴火重生。就像那个破败的小村庄,这里破败了,那里起了高楼,是时代进步了,铁道兵退出了战斗序列,一排排导弹竖立起来,一艘艘舰船下了水,四代机、五代机飞上了祖国的蓝天,这是历史的进步。世上不会有空中楼阁,都是站在前辈肩膀上取得的成绩。

在和父母聊天中寻找故事细节是也必然的,文章细节处理不好,单纯喊口号,喊的天花乱坠也不会让读者产生共鸣,也不会出彩。像文中的战友以为走失的老叔和母亲是母子关系,就是我闲聊中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故事,也是独一无二的。


三、一首铁道兵之歌穿起了散落的记忆和画面

有了这些素材,如何串联起来还是个问题。直到我再次听到嘹亮的铁道兵军歌《铁道兵志在四方》才发现了这条脉络。铁道兵的豪迈与从容,战天斗地的精神不都隐藏在这首歌里面吗?从小时候听父亲哼唱这支歌,到父亲老和战友聚会唱这首歌,再到文章结尾用车载蓝牙放这首歌,文章不就串起来了吗?

一篇好的文章中不但要有主线串联,还有要有悬念、矛盾、冲突、对立来突出主题。也是常说的“出人意料,情理之中”。

这篇文章的矛盾有多处,最大的一处就是父亲的心愿和我的粗心。父亲不曾提起,不代表他片刻忘记,只是不愿意麻烦儿子,这也是他们这一代人的品质。父亲的愿望在文中一次次被推高,变得越来越强烈,中间又耽搁了几年,能吊起一些读者胃口。还有一些小的对比,如过去铁钎、风钻和现代盾构机的对比;铁道兵集体专业再无番号与苟叔叔说的“这里就是娘家”;破败村庄和年轻人住进高楼的对比;交通,通讯的前后对比等等!

说到军营,他的破败是我出乎我的意料的,但如果只写破败,未免凄凉,也失了军人的铁骨铮铮。于是我写了鸽子,鸽子象征着和平,象征着马放南山,刀枪入库;写了殷红依稀可见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八个大字象征着铁道兵精神永存!这也是一种隐含的对比。

写邂逅村民喝茶聊天是为了写出军营的变迁,突出军民鱼水情,也写出村子破败的原因。其实当年也确实遇到了村民,攀谈了一阵,我只是深加工了一下。

写文章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像父亲参加铁道兵聚会的场景,过去的时间长了,我也只能根据记忆和通过和父亲只言片语聊天中构建出来,其中还把父亲当猪倌立功受奖的故事巧妙的穿插进去。还有文中提到,车子进入大山,母亲看到的废弃供销社,想起到这里面讨水喝,在路边大青石接受父亲采的一把野花,这些也是想象出来的。想象,不是凭空的捏造,不是无中生有,一定来源于生活。

在我的老家,还存在着荒芜了屋顶长着杂草灌木的供销社,但红色的“发展经济,保证供给”的字样还依稀可辨,供销社承载着两三代人的记忆。父母年轻时候一起下地干农活,父亲经常在休息时,采一把野花给母亲,我把这些场景稍稍挪移一下,让画面感活起来,温馨起来。

我写文章一般要根据题目、主线的要求,注重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还有简要描写和详细描写相结合。像文中大地震后,父亲寻找他的退伍证,让我翻看钱匣里他的领章帽徽这些侧面描写足已证明父亲的铁道兵情怀,比直接描写更能打动人。像那篇唐代李峤的《风》“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三尺浪,入竹万竿斜”,通篇没有一个风字,却把风写活了。这和游记中经常写爬山,说到累,高手都不会直接写累,会写腰痛、汗珠、还会写挑山工衬托一样。

简要描写时要惜字如金,详细时要不惜笔墨。切记用力过均,也不要用力过猛。用力过均失去了起伏感,重点得不到突出。用力过猛就是说得太透了,把本来该留白的地方填满了,让读者失去了想象空间。都说,细节决定成败。该详细时,必须把细节描写到位。父亲聚会场合,我不得而知,但我用父亲喝的酒好像一直没有醒来,喋喋不休的讲述来尽量还原那热闹的场景。父亲摩挲铁轨,用石子敲出冲锋号的旋律,给战友烧纸,就用了大量的笔墨,力求用文字让父亲淤积在胸中四十年的感情得到释放和宣泄。吃完饭,父亲没有睡意,当我放出那首《铁道兵志在四方》的歌曲时,父亲泪流满面,真情流露,这里我用了简笔,让读者自己体会。

 

四、千锤万击始得宝

素材有了,前后关系串联捋顺了,到等到真正拿起笔的时候,反倒是写起来很轻松,只一天的时间文章就差不多了。文章初稿写成后,定的题目是《父亲的铁道兵情怀》,前面还写了我小时候母亲给我买来绿色卡其布做成军装,把父亲带回来的领章帽徽给我缝在衣服帽子上,我出门显摆的场景。后来和我们东篱采菊社团社长,也是今天副评,怀才抱器老师交流中,认识到文章重心偏移,节奏拖沓等问题,就做了修正,最终题目定为“父亲的建军节”。包括文中父母爱情这条隐秘的线,也是怀才老师提出略加一些内容,让文章更富有温度!文章结尾的两段点睛之笔更是出自怀才老师的建议,让文章升华到一个更高层次。

文章的精彩按编是我们东篱社团的副社长韩格拉图老师,也是今天副主评老师。韩老师是东篱的中流砥柱,一直默默为大家无私奉献。我是马大哈,文章经常错误百出,韩老师对文中的遣词造句,错字别字,标点符号,做了大量修改润色工作。按编提纲挈领,为读者深入阅读,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李湘莉老师是东篱社团副社长,是东篱社团的肱股之臣,也是东篱成员间的穿针引线人,平时操心最多,跟评也多,今天是文章的主评,在此我向三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文章发表后,得到了我们江山文学网领导的垂爱,给有了“绝品”称号。这大大出乎我意料。随后的阅读量更是猛增至三万,我有点受宠若惊。在文学的道路上我仅仅是一个“小白”,上学时候写作都吃力,工作中和文学也毫不沾边,读书又少,是偶然的机会让我进去了这个圈子,结识了一批挚友,只能勉强算是初窥门径。这几天,我再回首看这篇文章,发现还有很多欠缺之处,细节挖掘还不够深,对比还可以强化。得“绝品”,除了各位绝品老师的错爱,我想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这篇文章还沾了题材的光,是铁道兵精神的余辉给了文章精彩,也契合了当代社会对理想、信念、奉献等精神方面追求的理念。

另外这篇文章还被“铁道兵文化”网站引用,制作成了“美篇”发到战友群,目前点击量达到了1.2万。他们会员才1.3万,可见阅读量之高,传播范围之广。当然这1.2万的数量包括很多铁道兵之外人的点击量。江山文学网和美篇下面都有很多老师的评论留言里提到了自己也曾是一个兵或者自己的父辈曾是一个兵,谈了一些感悟。在我的同学和文友中也有人亲切的称呼我“铁二代”了!我心中那两根永远向前的铁轨更加清晰了!

本人水平确实有限,是江山文学网,东篱社团的很多老师的帮助、错爱,才有了今天这篇绝品,有了这次交流。在这条路上,我要向各位老师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

大家一起擎起江山这面纯文学的旗帜,奋勇前进!谢谢大家!

【主持:易辞】

感谢天方夜谭老师精彩的创作谈,从创作谈当中可以得知,一篇绝品佳作是需要下功夫的。那么对于这样的绝品散文,李湘莉老师又有怎样的精彩解析呢?
   大家欢迎主评李湘莉老师!【鼓掌】
                      

“东篱采菊”社团天方夜谭老师创作《父亲的建军节》散文,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几经修改,被江山文学绝品组审评为绝品。对他,是一个不小的鼓励;对我们,则是一个切近的范文。为这篇文章,社团文友曾组织讨论,不断修改,才成为今天的样子。

这篇散文,显示了天方夜谭老师创作的一个飞跃。我想就这篇绝品文章,做一个解读,汲取其可贵。

 

一、以深情还原了铁道兵的事迹,穿插叙述,点面结合,成为压缩版的一页历史

文章以建军节这天逆着时间往前追溯,讲述了作者父亲的军旅生活,以及父亲离开了部队后对曾经的部队,曾经的战友,依然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怀,有着永恒的激情。

文章起笔入题,交待父亲是六十年代的铁道兵,每逢建军节,都要哼唱那首《铁道兵志在四方》的歌曲。而“志在四方”也是这篇文章的主要思想。这首歌曲几乎贯串着全文,充分表达了铁道兵(父亲)志在四方,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其实,对于没有当过铁道兵的人们,很难想象铁道兵的样子,很难想象环境的艰苦,很难想象他们所付出的努力和做出的贡献。作者在文中是这样描写铁道兵的样子的:“他们大多时候衣衫褴褛,尘垢满面,被当地百姓戏称为叫花子兵。”虽寥寥数笔,却活画出人物,让生动的形象一下子跃然眼前。至于铁道兵所做出的贡献,作者是这样描述的,“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延伸了铁路。所修建铁路占同期全国新增铁路总里程的三分之一,加强了新中国边疆与内地的联系,以血肉之躯重塑了中国的地理格局。”这句话几乎没有修辞,完全秉笔直陈,但掷地有声,让读者有着深刻的感受,领悟到铁道兵为中国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了更好地表达当年铁道兵无私无畏,不怕牺牲的精神,作者在文中插叙了父亲与“我”讲的铁道兵的故事。一位年仅26岁的战士,为了让18辆列车不让美国飞机发现被炸毁,硬是用扳手插入铁轨的连接孔,把自己当成螺丝,连接铁道,顶在那里90分钟,让18辆列车安全通过。而这位战士最终耳膜撕裂,虎囗破裂,衣服皮肉被撕开、烫伤,全身失去了知觉。还有一位战土永远被灌注在桥墩里。还有一位牺牲在隧道塌方中。这些故事,并没有精巧的构思,新奇的立意,也没有什么大气磅礴、慷慨激昂的文字加以修饰,有的只是真情诉说,“原生态”地表述,在娓娓道来中带来了鲜活感人,让人心情沉郁,为之欷歔流涕。

这些铁道兵的感人故事,如果是放在故事集里面,可能就是一种资料,被作者搬进散文,成为国家鲜活的材料,是复活,也是最好的保存。


二、一个老兵永远有自己的“建军节”情结和生命

散文不只是描写铁道兵(父亲)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同时也表达了父亲对曾经的怀念,对战友的怀念。他有着革命的英雄主义,有着永恒的激情与情怀,可以说是军魂永铸心间。

在文中有一段这样的描写:“父亲始终珍藏着他的退伍证。1976年唐山大地震,房倒屋塌,别人都在寻找家人,清理粮食,寻找衣物家什。父亲却小心翼翼地去废墟里寻找他那珍贵的退伍证,抖落尘埃,怀揣胸前,然后用红色绸锻包好,置于母亲的存钱盒里。”作者截取当时地震时的景况,用对比的手法,凸显出父亲对曾经的身份有着一种强烈的情怀。为了更好地表达父亲“以苦为美,以苦为荣,不嫌弃任何工种”的朴素品质,文中有两段这样的插写。其一,“父亲在部队干过一段时间饲养员,他像对待战士一样对待猪崽儿,每天赶着猪出操,跑步,就差喊口号了。猪被父亲调教得身体健康,产子率高,仔猪成活率也高,肥肥壮壮。他的事迹被战友编成快板在部队里表演,被戏称为‘猪倌’”。其二,“我”高考那年报志愿,征求父母的意见,憨厚的父亲竟脱口而出,你就写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虽无比憨厚朴实的一句话,却力胜千均,他自己“一朝是兵,终身是兵”还不够,还要求自己的儿女也做到。这句话同时也紧扣“志在四方”的“文眼”。

这就是军人情结。也许父亲是开玩笑,但玩笑却是郑重的,我们一点也笑不出来。这样个性化的细节,足以展示一个老兵的军人情怀,未必左右得了儿子的前程,但一个方向,是父亲永远的坚持。

虽几十年过去了,父亲对部队和对战友们的思念之情与日俱增。为了更好地表现父亲对曾经部队的怀念之情,作者捕捉到了一组画面。本村的一位战友与父亲闲聊,他们聊到曾经的军旅生涯,聊到北京西南的大山,周口店,隧道,聊到当年牺牲的战友,又是一阵唏嘘。听说当年的军营还在。父亲的眼睛放出了光。接着,作者把镜头切换到2012年的八一建军节那天。作者开着车带着父亲去“部队”,其实,现在铁道兵的番号也没有了,部队早就物非人非。车子进入一个残破的村庄,导航显示终点已到。只见一个紧闭的荒芜大院。父亲说,这就是军营了。作者抓住一些意象,如:锈迹斑斑的铁门、低矮的平房、油漆脱落的窗户、残缺的玻璃、长满青苔,爬山虎,杂草、孤独鸣叫的斑鸠,活画出一幅萧条、破败、荒寂、苍凉、冷清的图画。如此破败荒凉,可这位父亲不嫌弃,朝着走去。这些,无不体现着这位父亲对自己曾经的军营有着难以割舍的情份。军人的情怀,不会因为斑斑锈迹、残破不堪而感慨。只要怀着那颗忠于国家的心,一切都可以入眼,一切都是他的最亲。也正是这样的朴素,才感动着我们。

在此,作者还截取了另一个画面,运用了一系列的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如:眼神迷离,对接记忆,用石子敲击钢轨,用手在铁轨上摩挲,目送火车远去,翻出纸钱摆在地上,在地上画个圈圈,点燃纸钱,嘴里默默叨念,沉默着坐了很久,抽了大半包烟……作者观察仔细,用笔细腻,很好地表现了这位父亲对部队,对故去战友那种深入骨子里的怀念之情。

把父亲对军人身份的认可放在时光深处,这无疑是一个残酷,但所有的细节,都在丰满着父亲的军人形象和情怀。“父亲”也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找到了一个军人生命的复活。

 

三、将军人最引以为豪的东西亮出来,成为每个军人的骄傲

文中也很好地表现了战友情深,以及军民情深。作者把镜头切换到,2006年建军节那天父亲与老战友聚会的场景。作者抓住老父亲的神态、动作与语言描写,如“高兴得像个孩子、脸上皱纹都绽开了、我不是在做梦吧、把头发理成寸头、刮胡子、买上带风纪扣的军绿中山装……”这些无不体现着这位老父亲对这次聚会的喜悦与重视,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敬畏与虔诚的表现。他们把部队称为“娘家”。有一位叫“小苟子”的说,有人说铁道兵番号没有了,铁道兵就没有娘家,我“小苟子”在这里放句话,有我“小苟子”在,这里就是咱们连部,永远都是大家的娘家……台下爆发出一片热烈的掌声和抽泣声。

作者还截取了一段画面:一位和父亲年龄相仿的村民打此路过,就笑问父亲是不是曾经是这里的战士。父亲惊讶道:“您怎么知道?”村民嘿嘿一笑,说近些年,每年都有曾经的战士来访,我们都见怪不怪了,走,到家里喝杯茶去。”到了村里家里,作者是这样描写的,“沏上茶,又摘来新鲜的西红柿、黄瓜,冼净摆在盘里。他说他是跟着解放军屁股长大的,也经常偷跑去军营,那年月家里吃不饱,解放军叔叔偷偷给他大馒头……临近中午,村民非要留我们吃午饭,辞行时,村民硬是拿了一兜核桃,摘了院了里的新鲜蔬菜给我们,说解放军是我们村的恩人,也是我的恩人,一定要收下。”这些文字,看似琐碎,平淡,却是朴素自然的,是本真天成的,平和之中自有其动人之处,文字的背后蕴藏着铁道兵对部队的怀念与不舍之情,饱含着铁道兵与人民的深情厚谊。

问问当兵的人,多少年后还剩下了什么?我想,可能太多的军人都会不约而同地回答——战友情。他们是靠着这份最淳朴最真实的感情活着,这就是军人身份的意义。

再问,什么可以引起最强烈的回忆?一定是军民关系。

我想,这篇散文的最大价值就是写出了军人的情怀和生命,人生的意义因人而异,但军人的身份,最认同的就是这两点。看似是写父亲,其实是在写每一个退伍老兵。这是最深刻的主题。

 

四、“我”是接受“建军节”光荣传统教育的人

一篇散文,如果没有“我”的存在,那不是“忘我”的境界,而是败笔。

最后,我要谈及一下与建军节,与铁道兵无关的话题。确切地说,应该是读罢此文的另一个感受吧——善解人意,孝顺!以下我摘录文中的几段文字。

①建军节这天,我都要在父亲身边,跟着他哼《铁道兵志在四方》的歌曲。②我参加工作后,身在外地,不方便回家,建军节这天,一定要在电话里问父亲建军节好,也会在电话里和父亲一起唱《铁道兵志在四方》的歌曲。③我曾多次带父母去观光旅游,故宫、动物园、颐和园、长城、天坛、圆明园等。可粗心的我,居然从没想过带他们走一走父亲曾经战斗过的军营,看看火车穿过他们曾经凿穿的大山隧道。殊不知,由于我的粗心,险些酿成他们终身遗憾!④父亲在一次与战友闲聊,我正好在家,得知了他想去军营走一遭的心愿。父亲的心愿被我记住了,在2012年八一建军节那天,我开着车带着父母达成了心愿。⑤我搀着母亲,默默地跟在父亲身后,徐徐前行。⑥我拿出手机,接上车载蓝牙,播放《铁道兵志在四方》的歌曲。我悄悄地从后视镜观看,父亲已是泪流满面。

以上文字,作者本人也许觉得没什么,甚至为自己的“粗心”感到内疚自责。其实,在读者的眼里看到了军人家庭的力量!为后人做了榜样。

作者虽未像自己的父亲那样,也加入到解放军的队伍,但那种热爱和自豪的感情一点没有减损。散文之所以美,关键是作者自己也在散文中。

 

五、一点读感

最后,我再谈些读后感吧。这篇绝品文章风格朴素腴厚,不论叙事、写景、抒情,都使人感到那么实在、平易、纯正、透彻,字里行间洋溢着自然和人情的至美,也透射出凛然的正气风骨。更可贵的是作者把文字、情感、思想严丝合缝地糅合在一起,有着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文章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了解曾经的铁道兵的艰苦岁月,领略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感受到铁道兵的铮铮铁骨、缕缕忠魂。站在新的起点来看,此篇文章对教育和启迪后人,特别是青少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给后人带来了强大的前进动力,激励着后来人续写新的篇章,创造新的辉煌!

通观全文,一个已经远离部队生活的退伍军人,回忆里可能剩下的就是那些铿锵的声音了,怎样把这些声音唤醒,在作者看来是责任。于是才选择了这样的叙事方式,呈现给一个老兵,让时光在温情下继续对接。

感谢天方夜谭为我们创作了一篇具有深刻老兵情怀的散文,这也是作者思想和艺术进步的一次再现,愿天方夜谭老师,努力创作出更多的好作品。

解析,可能肤浅,还有很多值得琢磨的东西,待东篱社团的韩格拉图老师、怀才抱器老师做解析。

【主持:易辞】

感谢李湘莉老师精彩的解析。那么接下来韩格拉图老师又有怎么解析呢?
  大家欢迎副评韩格拉图老师!【鼓掌】


好的散文,离不开饱满的感情、深刻独到的感悟、耀眼的文采,这三个要素具备,一篇好散文就具备了雏形。散文的题材,多不胜数,其中,很多是写人物的,人物的传奇经历、英雄事迹等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一篇好的写人散文,除具备前述要求外,人物形象的塑造必不可少。当然,塑造人物形象不是散文的主要任务,但如果散文中人物刻画鲜明、立体,无疑也助推文章,散发出诱人的味道,增强可读性,耐咀嚼,过目难忘。

人物的塑造,无外乎从五官、心理活动、肢体活动、表情、语言特色等角度着笔。《父亲的建军节》,作者几乎没有对父亲的五官进行直接用墨,而是主要通过心理活动、肢体活动、表情、语言刻画了父亲老兵的形象。


        一、父亲珍爱自己那段当兵的历史,以此为荣 

  “别人家的孩子不敢翻动父母的钱匣子,而我是例外。每每去看,父亲就默默守在旁边。他希望我去阅读他的光荣历史。” 这句话,表达了父亲平时的喜好,就是念念不忘自己曾经是一个兵,他从不主动去讲述自己的历史,也许他觉得自己的历史太平常,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但却希望自己子女知道了解自己的历史,这是一个内心矛盾,符合人之常情。 “ 父亲五音不全,我很少听到他唱歌。但父亲有了高兴的事总喜欢哼唱几声,且总是那个调调。” 尽管如此,他还会情不自禁地唱出当兵时经常唱的《铁道兵志在四方》,情不自禁唱出来的歌才是真正的歌,才是心灵深处的声音。这铿锵有力的歌声,一直萦绕耳畔,可见当兵的岁月在他心里刻下了难以抹去的烙印。 “他喜欢和别人说起年轻时当兵的事。”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怀念青春时光,青春,总是给人留下最美好的回忆。二是,年轻当兵,当兵,是多少血气方刚男儿的梦想!如此细掂,人生圆满,无怨无悔,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他喜欢看那些关于当兵人的文章,一张报纸也把看半天。”这段话,表达的是他对当兵经历的真爱是自发的,他很想知道现在的军人生活是什么样子,有一种当兵没当够的感觉。一言以蔽之,军人的血液已经深入他的骨髓,深入到他的灵魂深处。句中的“守”、“哼唱 “说起”、“看”几个动作,使父亲的老兵形象立刻生动起来。


       二、父亲怀念战友和军营,这是他幸福的源泉

“回来后几天里,好像父亲的酒一直没有醒,脸总是红扑扑的,抑制不住兴奋,他跟我和母亲喋喋不休地描述着聚会的场景。”战友聚会后,脸红扑扑的,那注定是精神焕发,兴奋的心情说不尽,道不完。“父亲的眼睛明显放出了光:‘还在?太好了!’接着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要是此生还能到周口店走一遭,这辈子就没啥可遗憾的了!’”和战友相见,从战友口中得知军营还在,说出心里的话,没啥可遗憾,可见,他把军营看得有多重!“我说具体哪个村还记得吧?父亲不假思索,脱口而出‘高家坡’。”脱口而出,可见,高家坡这名字,在他的心目中不知默念了多少遍,可以说是日思夜想才能这么熟悉。“山阴处那块大青石头她们也曾歇过脚,父亲还给她采过一束野花。这些细节,是父母的爱情样子,母亲不说透,我也懂得。”这个细节,处理得相当好,父亲给母亲采过一束野花,也算是那个时代给心爱的人献花,浪漫之至。从此烘托出父亲一身钢筋铁骨中的那缕柔情,钢铁战士也有普通人的爱。父亲身上有生命的暖,不只是生硬和冰冷,这段话,一两拨千金。“但离我最近的山墙上的红漆字我还能依稀可辨,是鲜亮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父亲经常把这八个字挂在口头,我摄下来,转给父亲的手机吧。”这八个字,可谓是不是一位真军人的试金石,真正的军人必定以此来约束自己的一举一动。“挂”字,用得妥帖。“村民很健谈,父亲大多数时候都是默默抽烟,不愿意放过村民说的任何一个细节。”默默抽烟,实际是要自己静下来,怕弄出声响扰乱了听觉,他很想知道军营归地方后的命运。“默默”两个字里,还包括了父亲知晓军营渐渐消失时的不甘和无奈,甚至有几分酸楚。“父亲有午睡的习惯,累了半天,我以为他上车就会睡觉了。没想到他那天十分兴奋,又跟我讲起来了铁道兵的故事。”返程车上,按照一般常理,父亲可以打盹了,但文章写到,父亲很兴奋,又讲起两个牺牲的铁道兵故事。这段话,强化了父亲对战友对往昔的彻骨怀念。概括而言,就是战友分别后,天各一方,军营也将在时代的滚滚浪潮中,更新角色。但朴素的战友情、军营生活的每一个日子,已永驻父亲胸中,不时地从自己的毛孔中流露出来,真情流露。

  以上,作者从两方面,描写了父亲在提到铁道兵、军营、战友时的反应,言谈举止,细致入微。语言虽然平常,甚至是轻描淡写,但就是这样的一笔一刀,雕塑了一个饱经风霜、感情深沉的老兵父亲的威武雄姿。

  相比小说这样的文学样式,散文在塑造人物形象上,几乎完全不能依托故事本身来让读者去琢磨人物的样子,而作者的手段一点也不短缺,抓住的是某些细节,以片段的方式,渐渐地让父亲这个老兵的形象丰满起来。

在文章中,我们只看到了父亲板寸头的肖像描写,但读过这篇散文,我们脑海中或许会闪过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石光荣的影子、《父母爱情》中江德福的影子,不,父亲就是一个顶天立地、有棱有角的退伍老兵,一个有血有肉、爱憎分明的硬汉!通过作者一系列的描写和渲染,《父亲的建军节》,于父亲而言,每天都是“建军节”,也因此,感动了读者。

说得有些粗糙,好在有怀才老师和湘莉老师的评论弥补和修正,请大家多多包涵。谢谢!

【主持:易辞】

感谢韩格拉图老师带来精彩的解析,那么再有请怀才抱器老师做最后的解析。

   大家欢迎副评怀才抱器老师!【鼓掌】


天方夜谭的绝品散文《父亲的建军节》,不知读过几遍,感觉美感淋漓,再三揣摩,我注意到了那些鲜活的细节。既然是“父亲的建军节”,那就让父亲和他的节日发声,作者只是一个见证父亲节日的人,细节的丰满,使建军节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不是整齐的军阵,嘹亮的军歌,而是深情的怀念,一切细节在这个独特的节日里,都成了跳跃的音符。

读后,我更坚信这个判断——细节,就是这篇散文的生动语言。


一、散文的细节,在处理上,首先是简洁,不带任何枝叶的修饰

“他的声音就像车轮碾压铁轨,铿锵有力。”作者的父亲是当年的铁道兵,那么什么是铁道兵,作者用那首《铁道兵志在四方》来解释(必然提及),一个“车轮碾压铁轨”的感觉细节,足以胜过对歌词的逐句解析。

有战友好心地提醒“你儿子往那边跑了……”臊得母亲满脸通红,说:“那是老兄弟!”父母的爱情,写在铁道上。

——这个细节,使用了小说中的对话语言,一开始很难让人理解属于表现主题的细节,但作者笔锋转得好,落在“父母的爱情,写在铁道上”一句,来得自然贴切,这是承接对话里的“跑”字。

我悄悄地从倒车镜往后观看,父亲已是泪流满面。

——这个细节,出现在看完当年部队驻扎过的村子之后。如果让父亲谈感受,也是细节,但已经很俗了。这个细节,既有父子的情感交流,更有父亲情感的释放。简是简了,但一针见血,一笔涌情。

作者善于使用“简笔”手法处理散文中的细节,言简意赅,字少情浓。我们经常说,散文是文学的轻骑兵,“轻骑”,不仅仅是对散文这种体裁的小巧灵便的比喻,更是对细节的要求。我也向来主张,散文的细节必须是干净简约的,表现为一两句话,从这个角度看,细节是很难创造的,弄不好就成了杂乱,散文的细节不是不能用繁笔,但繁笔往往会冲淡散文的内容,适度的细节表现,才是散文的特点。


二、细节不是说教,本身就具有力量

父亲却小心翼翼地去废墟里寻找他那张珍贵的退伍证,抖落尘埃,怀揣温暖。再用红色绸缎布包好,置于母亲的存钱木盒里。别人家的孩子不敢翻动父母的钱匣子,而我是例外。每每去看,父亲就默默守在旁边。他希望我去阅读他的光荣历史。

这个细节,在全篇里应该是一个亮点。我们可以假设,用泛泛表白的语言,也可以写出父亲在大地震之后寻找退伍证,珍惜爱惜自己的这份荣誉,尤其是作者翻动父亲的钱匣子,父亲默默地看,可以接着写父亲对作者说什么,但如果要说,一定是讲铁道兵的故事,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倘若变成这样,文章的精彩瞬间就黯淡了。“他希望我去阅读他的光荣历史”一句,通过对父亲的动作和眼光,被作者悟透,因此,这个目光就是一种传承了,这个“默默地”就是一种深沉的期待。

永远不能小视细节的力量,细节在散文里,有着杠杆的作用,一下子可以撬开感情的闸门。说对一件事的态度,往往不是看我们怎样表白,而是看一些细节。这里就显示出作者认知水平的高低来,一个好的作者,所关注的是首先不是细节能告诉读者什么,而是真实地还原那个细节,读者的眼是亮的,一下子就捕捉到的。本文的作者,努力复活这些细节,也自然显示出他对细节力量的把握水平。

当然,这里存在着一个细节的真实性的问题。巴尔扎克说,如果一个作品在细节上不真实的话,它就毫不足取。我想说的是,散文中的细节,发生时,一定是一堆,一丛,甚至的芜杂的,作者根据需要,提取精彩的,也要根据细节要表达的主题进行加工,这种加工,是不违背情感的真实。这样说,大地震后,可能不是第一件事就是寻找退伍证,但寻找了,就说明证件和身份证明在父亲心中的地位了。


三、细节可以瞬间调动和激发读者的情感认同

具体说,作者的这篇散文的细节,是有温度的。在有质量的故事叙事里,我们可以不在乎叙事的文字是否生动,繁简把握是否得当,但在叙事中的情感细节表达,必须是可以摄住读者情感的。这是散文能够在极短时间以极其俭省的文字最大限度地调动读者情感的最有有效的方式,除了细节,别的可能无能为力。

回来后几天里,好像父亲的酒一直没有醒,脸总是红扑扑的,抑制不住兴奋,他跟我和母亲喋喋不休地描述着聚会的场景。

——这段细节,是写父亲参加战友聚会后的一个描写。无法捕捉父亲聚会时的那些镜头,但作者尽管是退而求其次,依然表现很出色。我们读者的读感应该基本上差不多:一个在农村生活的老父亲,除了当兵,可能再也没有出门的经历,这一次却是令他刻骨铭心的。所以,作者把那次聚会的“酒劲”一直写到好几天,这是夸张,也是真实,真实地写出父亲的兴奋。父亲的演讲对象只有一个人,所以这个“喋喋不休”就成了精彩的同义词,我们可以想象,没有条理分明的演讲稿,想到哪说到哪,随心所欲。这可能是父亲人生中最后的一次聚会,父亲自己也可能意识到了,这些隐含的信息,一定会随着细节的推出而交给读者。所以,我们阅读时,并不心随“父亲”而兴奋,而是有一种压抑感,一个可爱可敬的军人父亲,他的故事里站着的是一个个战友。这种境界,是通过聚会后的细节表现出来的。

抒情散文的细节处理方向是“情”。细节都是感情的产物,拿捏准这一点,我们选择细节创作细节,就有了灵魂。否则,那些描写都只能是给文章填充文字字数而已。

我们阅读散文,是最喜欢从细节镜头里挖掘隐含的情感意义的,能够产生联想的,也一定是某个具体的细节,而不是情节,因为情节主要是推动故事发展的一个脉络,而不再具有别的力量,如果有,也是微弱的。这也是我们常常在阅读时,面对一句话,对着一个细节,做停顿思考的原因。

从这个角度看,作者的散文是带着足够深的功夫的。这些功夫靠观察和积累,更需要创作过程的激发,我和天方夜谭老师谈过,他就说,一旦下笔,这些细节都会跳出来,似乎有了附着力,粘在了父亲的故事上。当然,这也是创作者的情感力量,如果没有深入到父亲情感中去,这些细节即使有,也会被抛弃。


四、我们从这篇散文里可以看到细节到底是什么

我们可以大致复述一下《父亲的建军节》的内容梗概。父亲很珍惜自己当兵的经历,喜欢唱那首《铁道兵志在四方》,曾参加过退伍老兵的聚会,但还是感觉有什么缺失,儿子理解了父亲的心愿,带着父亲重走那条通往军营的路,实地去看已经破旧了的军营,还有不再辉煌的那段铁路。父亲以此作为庆祝自己的建军节的仪式。

可以说,如果没有细节,这样的故事梗概,是没有多少价值的。这样看,细节才是散文最大的亮点,而并非是情节。

如果说散文的故事是一条直线,那么细节就是挂在这条线上的一个个珠玑,五颜六色的,一提起,才灿然。

我还有一个阅读感觉。每每读到那些可以再现的细节,就像在身体上注入一针兴奋剂,从中理解散文里的人物事件的意义,更有把细节搬到眼前的快感。

甚至,细节才决定着散文的主题走向和深度的,因为散文表达感情是第一需要,感情大多存在于细节,而非情节。细节,也只有挂在故事情节上才显得那么得体合适,也就充满了活性和灵动。

我之所以提及这一点,完全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自己的散文创作,而不是简单地写一些杂事故事。天方夜谭老师为我们的创作提供了一个样板。

每个人的散文语言,都有自己的特色,不可互换,否则就没有了个性,但我们必须从中寻找一些共性,那就是,细节必须成为散文的语言。

作者必须存在于散文中,正如有人说,作者一定是一篇散文情境的入场者,参与者。但这种入场和参与,如果简单地看“我”是不是在其中,那就肤浅了,应该是存在于细节里,起码是细节的表述者,呈现人。就像本篇,父亲不可能把这些生动的细节交待出来,好的作者,一定会找到创作的重心,去努力挖掘细节,因为细节具有表现力。

天方夜谭老师的这篇绝品散文《父亲的建军节》,还有很多鲜明的特色,本社团的李湘莉老师和韩格拉图老师都有很专业的解析,我只是从个人阅读体验上说一点读感,很肤浅。不敢拉长,节省各位夜晚的时间吧。

【主持:易辞】

  非常感谢东篱采菊社团四位老师带来精彩的分享。随时欢迎东篱采菊社团的文友老师们再次来夜校分享写作技巧和作品赏析!
  那么今晚的赏析课就到此结束了,欢迎老师们留言评论!

  
                   
共0页 0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