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夜校
|
【江山夜校赏析】2024年第1讲:《大桥下的清明上河图》赏析2024-03-16 13:16:04
【江山夜校赏析】2024年第1讲:《大桥下的清明上河图》赏析
绝品散文《大桥下的清明上河图》 https://www.vsread.com/article-888062.html 淡雅晓荷社团 https://www.vsread.com/assn/st-637.html
作者:风土人情 个人文集:https://www.vsread.com/space/myspace-101225.html
夜校的各位老师们晚上好,我是易辞。今晚赏析的是风土人情老师的绝品散文《大桥下的清明上河图》。那么话不多说,我们首先欢迎作者风土人情老师对这篇绝品散文的创作谈。大家鼓掌欢迎!
一、故事地点的选择与人物的确定 创作要从最熟悉的地方入手,熟悉的东西容易表达出创作者的情怀,《大桥下》也不例外。 我家住在运河旁,有河就少不了桥。几年前,因为常从那个贯穿南北大桥下穿过,桥这头是城市,桥的那头是乡村。有时我还会到大桥旁的小公园里小憩,因此我对大桥下发生的一切十分熟悉。 大桥下有临时的公交站点,有卖茶水的,有卖烟的、有看车的、有小饭馆,有剃头的老魏,有卖糖葫芦及小玩具的流商。除了这些常在大桥下谋生的人,还有一帮打牌的闲人,打牌也是活着的一种方式。当然,更多是匆匆而过的路人,芸芸众生莫不是为了活着而忙碌。 有人的地方就有无尽的故事在上演,那何不把这些人写出来。确定了写《大桥下》之后,又面临着从何处着手的问题?众所周知,写文不像作画可以描画出每个人的形象,文章要有主题与重点。我想如同人要吃饭一样,我们人人也要剃头理发。理发匠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物,他每天都要与三教九流的人物打交道。因此在众多的人物中,我最终选择了剃头的老魏作为中心人物,并不惜对他投入了浓墨重彩。 文章出来后,曾有位老师评价此文把散点透视法运用的很好。但我一直觉得不够,如果篇幅更长些,人物更多,人物关系更复杂些,就符合那位老师的评价了,也就更接近清明上河图了。当然,那样也就成了长篇。
二、关于“虚无与写实间”度的掌握,及阅读量问题 2019年创作此文时,网文已被传统文学界所接纳,而被网文排挤多年的传统文学,文坛地位却摇摇欲坠,一直到现在,它的受众群体仍然是少数。连文学大师贾平凹也不得不承认,我们只是给少数人写作。 在我接识的网文创作者中,有人认为传统文的写实性很强,这样就削弱了文章的普遍代表性。的确,你看那些网文读起来都很爽,在虚拟的世界中主角可以畅快淋漓地去惩恶扬善,许多底层人因为某个机缘而翻身后,可以把欺负自己的恶人按在地上揉搓。我们在现实得不到的东西,在虚拟主角的身上轻易就能实现,所以这样的网文深受广大底层人的喜欢,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 写文的目的除了扬善,也要有惩恶的因素,网文因为引入了虚拟世界,它能很好地发挥惩恶因素,作者在虚构的世界中不用考虑法律的问题。而传统文因为偏重于真实性与现实性,在惩恶方面的发挥就一直有它的局限。后来我就想,我们传统文能不能吸收网文的优点,客观性的东西少一点,“虚化”的东西多写一点,所以在老魏这个人物身上,我把他的剃头技艺也进行了一定的神话,赋予他一定的传奇色彩。这样既避开了一些忌讳,又增强了文字的可读性。当然这种尝试仍然没有摆脱小技的范畴。 这么些年来,为了提高阅读量,在选题上我尽量去选择那些能代表着底层大众的题材,在写法上尝试着网文与传统文的融合,最终目的还是想让传统文为更多的人所接受,让它的阅读量能上去,《大桥下》也是这种写法的粗浅尝试。 当然这种尝试也是无比艰辛的,在虚无与写实之间,虚要虚什么程度,写实要实到什么程度,我一直无法进行具体的量化,也就是没有摸出成熟的写法。表现在写作上,有时我的思想也会漂浮在现实与虚无之间,想想这也不能写,那也不敢碰,传统文的禁忌太多,总找不到满意的东西作为主题去随意发挥我们的想象力。未来传统文的希望在哪里,该从哪方面去突破,也没有人能给出现成的答案。为了选题和怎样写的事,我常处于焦虑徬徨的苦恼之中,有时我甚至会想我的路子是不是走偏了,一直走在自己想当然的野路子上。这期间幸而有何叶社长在不停地督促着,让我能坚持练笔,不至于笔力滞涩,这是要感谢她的地方。 写文是艰辛的,也是极有意义的。踏入这条路后,我们每个人都想写好,都想在浩如烟海的经典中进行创新,闪现出自己的光彩。这尽管很难,但摸索与尝试的过程又是有趣的,这也是写文的魅力之所在。展望未来,我愿继续与各位老师们在各方面进行探讨,不断地尝试新思路新方法,努力写出精彩的故事来。
主持:易辞
淡雅晓荷社团风土人情老师创作的绝品散文《大桥下的清明上河图》,构思以小见大,贴近生活,再现生活中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场景,十分耐读。作者围绕大桥下的社会人生,紧扣文题,全文颇具镜头感或者说画面感。有如摄像机镜头不经意的涉猎,将大桥下面的人间烟火缓缓入镜。又仿佛是一位画家在对作品进行创作与刻画,人物栩栩如生,景致墨色氤氲,笔下的图卷,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作品语言凝炼,生动有趣,质朴细致。取材来源于生活,叙事情节完整,生活气息浓郁,具有三个显著特点。
一、开篇点题,构思裁云剪水 文章的开头,开门见山写道:“城南有座桥,俗称南大桥”,此句与我们从小耳熟能详的“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某类故事的开篇,有异曲同工之妙。后者是一首流传很广的童谣,颇有趣味。作者这一巧妙而轻松的开篇,单刀直入点题,让人浮想联翩,引发了读者继续阅读的兴趣。中国的老百姓喜欢傍水而居,有水就有生活的源头,有人的水边就会有桥,大桥下面的人间烟火气,在全国每一个城市,日日上演。对于老百姓过于熟悉的东西,多数创作者往往会无从下手。要想写好它,确实不容易,特点写少了,不讨喜;内容写庞杂了,千篇一律。而本文作者,却能做到独辟蹊径。他在文章的开头,进行了一些精心安排,用含蓄内敛的不多笔墨,简洁概述了百姓热衷于桥下生活的由头,点出了桥下寻常百姓的众生相,多一句不多,少一句不少。 “桥下却是个悠闲的世界,天热时,厚厚的桥面挡住了烈日,也挡住了桥上的喧嚣,不管从哪个方向刮来风,大桥下都是凉爽的。”“贪恋桥下的清凉,有人在桥下支起了几张牌桌,便引来了一帮闲人。他们大多是些老年人,卸掉了人生的负载,被生活的浪波边缘化之后,反觉得无所适从,便把剩余的时光用在了码牌上。也有中年人扭扭捏捏地摸到了这里,他们或是歇班,或是一时没有合适的事情可做,也会过来凑热闹。” 上述文字,将大桥下的人群样貌画出了一个普遍性的轮廓。巧妙的是写到这,作者笔锋一转,当即立断,此时不露痕迹让主角在配角的烘托下现出身来。配角是守着果汁饮料摊的黄老太,桥下众多赋闲的老头与没有工作的中年人,不舍得花钱光顾她的生意,一门心思眯眼打瞌睡的黄老太,自然讨厌所有惊扰她好梦的声音。爱用收录机从早到晚放着奇响的声音,既听又唱鼓书的剃头匠魏老汉,即故事的主角顺理成章接续出场。二人出场时,作者将两人的矛盾放在暗线,黄老太藏于心中的讨厌,魏老头脸上的不以为意,两人看上去并无很大的矛盾冲突。接下来发生的突发事件,明线是黄老太被瘦猴用假币诓骗,魏老头二话不说挺身而出,面对一伙黄毛小伙子,老魏一招剃刀“吹毛立断”的本事,让瘦猴团伙乖乖服软。作者写道:“自那以后,黄老太看着老魏也感觉顺眼了,那鼓书声也不再是刺耳的噪音。”在突发的矛盾冲突的铺垫下,此时,明线又转为黄老太与魏老头的矛盾化解了,暗线转为印证了这个魏老头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人,有点与众不同的真本事。故事构思简繁有序,十分精到,引人入胜。 作者借着读者被魏老头的本事吸引了,顺势将魏老头即老魏的故事细细道来。例如他摊子物什的细节,剃头手艺的展示,中年与老年客户光顾后的感受,此处文字经作者细细打磨,读来赏心悦目,字里行间老魏的性格特征彰显。一个小小的剃头摊,“铁打的摊子流水的客户”,不同的客户,老魏自有不同的应对招数。 对于话痨兼爱抱怨的客户,例如从部队转业的崔大麻子,退休后总为比别人少几俩碎银的养老金愤愤不平,剃头时仍冒着火气骂娘,白白浪费了这本该舒坦的时刻。老魏严守师傅留下来的规矩,不接腔不跟着客户负面情绪走。他隐忍不发,照顾手上的活,不因走神划破客人头皮,坏了名声惹来麻烦。崔大麻子嘴中调侃的“大局长”,也会来老魏处剃头,做领导的心胸大,笑而不计较,退下来的他看破了名望、钱财的虚无,闭目养神任由老魏的剃刀在头上脸上游走,于他而言,回归老百姓的平凡生活,是一种踏踏实实的轻松享受。 对于穷苦的特殊客人,例如桥下捡垃圾的李老头,老魏从不轻看怠慢他,有条不紊地为身上泛着异味的李老头,仔仔细细收拾头脸。老魏知道老李捡垃圾供孙子上学不容易,没有收过老李的钱。老李农忙回去后,没有再回到大桥下面来捡垃圾,却常让进城的邻人给老魏捎来自家的菜蔬。从邻人的口中,老魏听说了老李现在生活好了,孙子考上了公务员。老李去世前,专程让考上公务员的孙子来桥下请老魏去一趟医院,再给他剪个头,让他干干净净走。 文章写到此,在构思的编排上,作者不过写了三、四个具体的人物,通过不多的对话,刻画出不同人的形态,就令人有了一种跟着老魏阅人无数的既视感。一则主人公老魏将一门剃头手艺当作一种信仰,以做到极致的工匠精神,先磨炼人品,再打造技术。一技之长,能见天下。二则大局长“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归于平淡之后静守本心,这是一个人在人生暮年的回归,更是许多普通退休人的向往。三则老李孙子“寒门出贵子”,写出了贫苦百姓不向命运低头,苦尽甘来、鱼跃龙门的希望与期许。此外,作品中的鼓书,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鼓书,俗称说书,别名鼓儿词、脚蹬梆,属于北方地区的曲艺种类之一。鼓书的代表曲目有《水浒传》《包公》《三国演义》等,作者通过描写老魏这一爱好,不着痕迹点明“读什么书(鼓书)成什么人”。在英雄人物故事的熏陶下,一个剃头匠既能见义勇为、济苦怜贫,又能在不同群体客户中知分寸懂边界,从而让人物表面上的特殊性、矛盾性,转化为实质上的合理性、代表性。 借用林语堂先生的一句话,“我想一本书如同和人说话一样,也得可与言而与之言,才不至于失言。”写书是如此,写散文亦是如此。本文作者在全篇构思技巧上,做到了如林先生所言之境界,创作上精准老练,用词“可与言而与之言”,笔下只留动人处,去繁存简,以点概面,以小见大,颇显功力。
二、对比精彩,张弛恰到好处 这件作品运用了多种写作技巧,例如叙述方式上的详与略,细节描写上的粗与细,抒情方式上的直率与含蓄等等。作者对黄老太的果汁摊子,年轻人常跑去豪华美发造型店不会光顾老魏摊子,大桥下码牌的人群等,所用笔墨不多。而对老魏剃头摊子的前生今世,光顾老魏摊子的老年人与中年人的喜好,为了供孙子读书出来捡垃圾的李老头,播放鼓书的工具和唱腔等等,用笔十分精细。 此外,作者通过对比等叙述手法的运用,增加了作品音乐般的内在美感。作者熟知桥下人的喜怒哀乐,擅长描摹人物的个性特征。这篇作品描写的对象,似乎都能在大家印象中的大桥底下的人群中找到原型,写得十分传神。寻常的场景,在作者的笔下生龙活虎、富于节奏、松紧有度、收放自如,生活气息十分浓郁。如同汪曾祺所言,“更进一步安于微小,安于平常”,“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作者通过写人写事的表面现象,实质集中贯穿全文的情感体验,即深入中老年人的生活,在真情实感的叙述中,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怀。作品通过灵活运用对比手法,阐述了人生中的诸多不同,映射和提炼了不同人生的百般状态,张弛有序,富有韵味。 一是不同的摊子,有的落寞,有的热闹。果汁饮料不是桥下人们的必需品,摊主黄老太看上去也是无心经营,半天没个生意,索性无精打彩地打瞌睡。映射出生活中的一部分寻常百姓,过着这样百无聊赖的躺平日子。而剃头摊子的热闹与鼓书中唱的一般无二,“大的,小的,圆的,扁的,肥的,瘦的,全都是一个样啊,到了俺剃匠这里,要任凭俺三寸三的剃刀来纵横……”。这一古老的民间手艺,代表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承载了民间的民俗智慧,其以大桥下这一独特的生存方式,谱写着时光流转美好依旧的传承。 二是不同的心态,有的不甘,有的平淡。退休后,没有了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崔大麻子还沉浸在对过去的不甘中,时常骂娘,情绪崩坏,映射出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浮躁人群的病态根源。“大局长”深谙“若无闲事在心头,便是人生好时节”,面对嘴孬的崔大麻子的嘲讽,笑而不语,以无尘心境看待云卷云舒,享受着卸任后的岁月静好,是另一种清醒人群的美好状态。 三是不同的人生,有的闲适,有的艰辛。大桥下的众多闲人,把人生暮年的时光用在了码牌上,这是众多衣食无忧无所事事老年人的真实写照。而同样年迈的李老头,却在傍晚时,不声不响埋头在垃圾桶里捡拾着垃圾,为着家庭和孙辈默默奉献,映射出社会底层勤劳的穷苦人,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收获好的结局。 四是不同的年龄,有的光头,有的平头。老魏见到中年人,会将其早生白发的鬓角剪短,边缘地带用刮刀刮干净,修成有棱有角的平头,让其瞬间年轻几分,映射出中年人总是把对青春的执念,留在倔强的脸上。老魏见到老年人,多数是给他们刮光头。老年人的毛发长得慢,像暮秋的庄稼,却偏偏喜欢天天躺在老魏的躺椅上,他们的老胡须倒是长得很快,这胡须原本自己就能随手剃掉,老年人故意要留给老魏来收拾,以便能理直气壮躺在老魏的躺椅上,享受着所剩不多剃头摊子老手艺带来的舒坦,老年人沉迷于过去的回忆里的模样,通过作者对细节的描写,表现得维妙维肖。
三、借物喻人,升华文章主题 作者在文题中提到的清明上河图,据资料记载,我国现存的《清明上河图》珍贵藏品共有三件,分别为北宋、明代、清代作品。其中北宋张择端的作品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该绘画长卷以汴梁为背景,在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的绢本画卷中,绘制了824个人物,车、轿、船、牲畜100余种,桥梁湖泊,市井繁华,三百六十行,江流城中,人游画中,全景展现了北宋时期的市井风貌。《清明上河图》,已成为讲述百姓生活、城市历史、民间风俗、文化风貌的代名词。清明上河图用作作品的文题,与本文内容十分契合。 作者在文章结尾,借记者之口将剃头摊子称为“活化石”,之所以称其为“难得的活化石”,是因为这简陋神秘的剃头工具、悠扬的鼓书声、焕发出古老而神秘气息的摊子,无一不让记者想起自己曾看过的《清明上河图》。剃头一词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诗˙周颂˙良耜》中“其崇如墉,其比如栉”,栉,即理发。剃头匠的说法,最早出自于清朝特殊时期的特殊称呼。清朝建立之初,为同化汉人,清政府曾强制推行剃发令,让汉人留满族男性发型,以压制汉族人的反抗,剃发令推行初期十分血腥,实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高压政策。剃头匠行业,即由此而发展起来。剃头匠这一古老的中国民间传统职业,是当今社会保存不多的,仍游走于民间的民俗与手艺,纵使新式发廊开遍了每一条街道与弄巷,“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剃头摊子,仍然顽强地生存在大桥下的老主顾群中,谁能说它不是“活化石”呢?数百年来,剃头摊子见证了寻常百姓生活的变化和时代的变迁,把它作为剖析社会人生的一个窗口,显示出作者眼光的独到之处。 作者在文章中反复提到的鼓书,它在升华作品的主题中,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悠扬的鼓书声仍不歇气地在大桥下响着,按着自己的节奏重复着少有人再关心的古老故事。”“老魏摇头晃脑地哼着鼓书,有好长时间了,他很迷惑,剃刀在那些坑洼不平的脸上划过时,是不是在读着那人的一生?”“有时,路过桥下的孩子也会被吸引住,那牌桌,那简陋而神秘的剃头工具,那悠扬的鼓书声,让那块地方散发着古老而神秘的气息,引得孩子们叽喳地议论着。因为小,他们不会想待他们变老后会怎样,不知道那时还有没有属于他们的大桥下。”通过借物喻人,作者把对人生的敬畏和深沉的情思,以质朴无华、明白如话的语言为音符,借鼓书的形式唱出来、说出来,震撼着读者内心深处的柔软处。 这件作品成功之处在于,不拘泥于7000余字的篇幅,生动展现了大桥下面松散、闲适、自由、无奈而又快乐的老年人生活场景,一个远离现代生活的退隐群体热闹的景象跃然纸上。作者尊重角色的丰富生活经历,充沛的情感,美好的希翼,对人物心理和动作的渲染,十分用心,颇为精彩。能为大众所接受,是成功的艺术探索。我相信,每一位读者都能和我一样,在大桥下的烟火人间处,在老行当的剪影中,读出属于自己的理解、感动与感受。 以上仅是我个人的一点学习体会及阅读分享,不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各位文友的支持与陪伴!感谢大家对淡雅晓荷社团的支持!
对于风土人情老师的绝品文章,小编无才,用以下四点来剖析一下个人的观点,如有说不到的地方,欢迎老师们指正。
一、生活背景 看文章标题就让人想到了北宋的清明上河图,那时老百姓的生活是一个繁荣富庶的一种景象。而风土人情老师的清明上河图却是以南城的引桥为背景,描写桥下老百姓的生活场景。 文章以桥上热闹的车水马龙,和一座水面上桥就和清明上河图这几个字搭上了联系。都说闹市必然有商贩,有营生。有营生的地方就会有人。由于桥下地处阴凉,就给老年人提供了一个不错的休闲的场所,在这里打牌消磨时光。有了老人,那么必然少不了围绕这些老人服务的项目。于是黄老太和剃头匠这两个人物就出现了。 文章对于黄老太和剃头匠老魏之间又设定了一个矛盾,老魏的收录机里播放的鼓书。就跟我们正常闹市小商贩之间平常有一些鸡毛蒜皮的小矛盾一样,给接下来文章埋下了一个伏笔。一群黄毛小青年的出现更好承接了前面的铺垫,他们欺负黄老太眼神不好,认不出真假钱,想从黄老太身上弄点钱。正当黄老太正犹豫之间,剃头匠老魏无巧不巧刚好走过来,为黄老太挽回了损失,从而让黄老太对剃头匠老魏的看法也有了改观。 还有老魏的顾客,那些来找老魏剃头的顾客,一个个人物的内心描写很生动。尤其是崔大麻子对生活的抱怨,无不凸显了现实生活的无奈。 另一个关键的物件就是桥下几个垃圾桶,从而引来了文章的关键性人物,农村来捡垃圾的李老头。而李老头捡垃圾是为了供孙子上学,凸显了当时生活的艰辛。 我们看着文章一个个人物的出现,都有必然的生活联系。正是这样一个个纽带式的生活背景构成了清明上河图的元素,像戏台搭台唱戏一样,一台连着一台,道具人物齐全。
二、人物的刻画 文章人物都采用的是平常小老百姓在为生活打拼的模样,黄老太一大把年纪还在摆饮料摊。她一出场就表达出了人与人之间邻里关系的喜怒哀乐,以自己个人主观去评判对一个人喜好。 对于几个黄毛之间的瘦猴小青年的描写也体现了井市里通常出现的一种社会状况,这种欺软怕硬的性格也正符合了这类人的心理特征。 包括崔大麻子也是,直接点破了职场单位人心的内心活动,那种对社会抱怨的心理展露得淋漓尽致。 老魏作为文章的主角,是描写最深刻的。从他对黄老太,和每位顾客剃头的态度上,以及他对李老头额外关照下的举动,就深深刻画出了一个心地善良,热爱帮助他人的人物形象。文章也写出了一个普通平凡岗位上剃头匠老魏的职业操守,以及他为人积极乐观,心态平和的另一面。 老魏的剃刀就是生活。在这把三寸三的剃刀下,写出了老魏平凡的生活细节,也将城市的一角,渲染得淋漓尽致。 而文中最后一部分出现的是老魏一个特殊客人,他叫老李。在城市的生活里,有垃圾桶的地方,就必然会有捡垃圾的老头或者老太太。老李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一个从农村出来,为了供养孙子上学,他不得不把头埋在垃圾桶里翻找。这种情景就是放到现在,街上也仍然少不了这类人。他们为了生活,为了家庭,为了子孙后代,为了活下去,不得不去干这种脏兮兮的工作。 李老头虽然是捡垃圾的老人,但我们没有从他脸上看到那种对生活的失望,抱怨,颓废的状态。相反,李老头也是一个用积极心态面对生活的老人。他心态平和,心地善良,积极阳光,哪怕工作如此低贱,他也一如既往的在城市里奔劳。而也正是这种性格,他和老魏关系很好,两个风烛残年的老人之间结下了缘分,有了无比珍贵的情义。 所以说,散文的人物刻画也很重要。如何让一个人物和另一个人物在文章里联动起来,这就必须对角色的合理性格设定。
三、散文结构以及中心思想表达的内涵 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就必须在结构上合理安排,紧紧围绕主题中心思想而描绘。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想要表达的思想就是一个城市的一偶,一群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画面。 文章一开头就用了一座桥两边的引桥展开铺叙,从桥上的人流,到桥下摆饮料摊的黄老太,剃头匠老魏,打牌的老头们,用假币的瘦猴,崔大麻子,以及捡垃圾的李老头等都是在这座桥的旁边发生。而文章之间的连接,都是一个人物串联另一个人物,将一大串人物紧紧的抓在一起。这种在联系都有一个共同点,脱离不了这座桥的范围,而这也正是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老师的这篇散文以大桥为背景,以剃头生涯为线,让一个个人物都围着老魏而展开,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主旨鲜明,故事循序渐进的一幅人间百态。而且文章内容丰富,不仅有性格怪异的黄老太,也有投机取巧的瘦猴,还有满心抱怨的崔大麻子,以及生活一角捡垃圾的李老头。正是这些人物的不同性格与心态构成了文章丰富的内涵,让文章中心思想更有意义。 清明上河图本身就代表了繁荣的街市,而这一角不过是清明上河图的另一个生活的缩影,是一个活生生的真实画面,它写出了北宋时代清明上河图里没有的许多东西。一个只勾画繁荣,另一个勾画了生活。 风土人情老师的这篇散文结构很紧凑,紧紧围绕着剃头匠而写。线条很清晰,故事生动而精彩。而最为关键的是文章表达的中心思想很有意义,写出了一个时代下,城市一角人们真实的生活状态。 文章的结尾也写得非常好,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思考的悬念!
四、文章的语言 语言是文学的灵魂,是文字艺术升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句好的语言,往往能画龙点睛,让文章更上一层楼。 而文章里老师对语言文字的掌控力就非常厉害,那行云如流水般的流畅程度让人读起来很叹为观止。特别是老师在情感细微的描写上,对文字的功底可谓是炉火纯青,表达得丰富多彩。 比如下面这一段: 在椅子上躺着时,睁开眼,看到的是头顶的蓝天、白云、飞鸟。闭上眼,轻风伴着老魏的剃刀在头上游走着,所到之处让人感到了酥麻。头变成了光瓢后,滑溜溜的,凉嗖嗖的。接下来光脸时,从脸上的麻坑上漫过时,像是在攻城掠地,刮到哪里哪里就会酥痒。那种痒,痒得让人忘了耳边的鼓书声,痒得让人会舒服的低吟,也能让人忘了或急或缓的烦恼事。放下了心头上的烦恼事,便舒服地睡到梦里了。 一个简单的剃头,却和天上的蓝天、白云、飞鸟,以及清风扯上了关系。剃头不是用刮,而是游走这个词汇。去过按摩店的朋友都知道,游走是什么,它是一种让人很舒服的动作,轻而柔。 一个简单的剃头,就能剃出让人呻吟地进入睡梦,可见剃头的高超技艺已经神乎其神。而这种夸张的修饰手法,刚好是文章的语言魅力。 而文章一旦有这样的两三个细节描写,文章的内涵就会大放异彩,读起来特别有味。
最后结尾 风土人情老师的这篇绝品文章写得非常成功,将几个老百姓普通的生活勾画成了一幅不一样的清明上河图,让人看到了人间的温暖,与社会一角的生活全貌。 谢谢大家!
主持:易辞
感谢陌小雨老师的分享,最后再有请狮子山中人老师来做最后的赏析!大家鼓掌欢迎!
这篇《大桥下的清明上河图》,是风土人情老师2019年写的一篇散文,当时被江山文学编辑评荐为绝品,社长何叶把这篇文章的链接发了过来,已有一些时日。
一、大桥下的清明上河图 心存疑虑。等我一打开这个链接,第一眼看到这篇散文的名字中,有“清明上河图”这五个字,前面又有“大桥下”三个字做为定语,一时跨越记忆中的时空:北宋张择端所绘制的“清明上河图”,时代背景为北宋末年,一幅百科全书式的画作,中国十大名画之一,被誉为“中华第一神品”,着笔于皇城汴京,一一浮现在眼前;风土人情老师笔下一个普普通通的南城,一座有两座引桥的大桥下,一个巴掌大的地方,还能写出一篇绝品的清明上河图的散文来,不得不心存疑虑。 此时,我带着这份疑虑,继续往下看,从开篇的“城南有座桥,俗称南大桥,它横跨过古老的大运河”,一直到“贪恋桥下的清凉,有人在桥下支起了几张牌桌,便引来了一帮闲人”,再到守着果汁饮料摊的黄老太,听鼓书的剃头匠魏老头,黄毛一伙中的廋猴,捡破烂的李老头,还有那个爱发牢骚、爱骂娘的崔大麻子......一个个鲜活的小人物,一帧帧南城百态缩影,中华民族骨子里的真善美,随着剃头匠魏老头手里那把上下翻飞的小刀,让我一气读完,思绪定格在风土人情老师笔下的南城《大桥下的清明上河图》一文之中,久久不能平静。文中平凡小人物的内心世界,淳朴的民风,浓郁的乡土气息,不就是南城的活化石,这座城市的缩影,一幅大桥下的清明上河图吗?
二、剃头匠等一众小人物栩栩如生地来到读者面前 主题由牌切入。这幅大桥下的清明上河图,不但只有上了年纪的打牌人,而且还有当过兵,做过班长,爱发牢骚的崔大麻子口中来剃头的大人物——局长大人。文中写到,看牌的人,比在桌子上打牌的人还着急:“旁观者清,见别人出错了牌,心里比打牌者还着急,便忍不住指手画脚地去支招,这常招来另一方的不满。” 写文章,其实就是写实。很多都是通过场景描写,来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风土人情老师通过自己的文字语言,把看牌人与打牌人再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置身其中。这就像我们这里的民间俚语“攀筝的没气死,反倒把提卡箕箩得的人气死了”,意思是攀鱼的人没有攀到鱼不要紧,反倒把提鱼箩的人气死了,因为没有鱼可以提。 从打牌的,看牌的开始,一直到黄老太,魏老头,黄毛等,人物出场铺排有序。开始写到大桥,两条引桥像“虬龙似的盘卧在河岸边”,然后桥下一幅悠闲的世界,贪恋桥下的清凉,支起了几张牌桌,人生百态,桥下小南城。再就是卖果汁饮料的黄老太出场,半天也没有等来生意,却看剃头匠魏老头不顺眼,一个肥胖的身子,顶着一颗油腻的大光头,多像个胖大的和尚,还有那刺耳的录音机。而魏老头却不这样想,在同一个地方做生意,谁也说不准哪天会用到谁。这不,黄老太遇到了几个黄毛买饮料,收了廋猴一张百元大钞,自己拿不准是真假的时候,剃头匠魏老头过来接过了钱,放在他那把小剃刀的刀刃上,漫不经心地对着钱用嘴吹了口气,那钱立马就断了。还有那句“凭什么?凭她的年纪和你们奶奶一样大。就能忍心?”这时廋猴一伙就想到了“吹毛立断”的传说,要是这个剃头匠胖子真发了火,皮肉之躯哪能挡得了他锋锐的刀子?廋猴那伙人看着锃亮的刀子,软了下来,“大爷,误会,误会......”廋猴翻了翻白眼,乖乖地还了张钱。 看看风土人情老师这文笔和描写,把生活中,一个个不起眼的,实实在在的小人物,栩栩如生地再现在读者面前。通过这件事,黄老太看剃头匠魏老头也顺眼了,那录音机发出的声音,也不刺耳了。接着写到剃头匠老魏的那把折叠椅,有的人家里有上千、过万的椅子,却要来大桥下剃头匠魏老头的折叠椅上躺着,一边享受头顶上的蓝天白云,一边感受老魏手中那把小刀,在头顶上游走时的酥麻,攻城掠地的酥痒,痒得忘了鼓书声,还会舒服得低吟,看看这意境,多么美妙。 文中还写到老魏给中年人剃平头,留鬓角;给老年人剃光头,而且就即使爱发牢骚的崔大麻子来了,老魏剃头时,也不会接腔。他会“左手固定那不安分的脑袋,右手专注在剃头刀上”,多形像,活灵活现,好像老魏就在眼前。剃头时你师傅不能随着客人的情绪走,万一划破了人家的头皮,碰到不讲理的客人,坏了名声事小,不依不饶的,可麻烦了。这可是职业操手。我以前在中馆镇上班的时候,就看见过一位年轻的剃头师傅,一边说着话,手上的小刀一边在人家脸上翻滚,而且还是在刮胡子,结果一个情绪游走,把人家上嘴唇皮给割了一个口子,留了不少血,当时就去了医院。
三、小人物剃头匠老魏的大爱 心存大爱。文中还写到一位特殊的客人,捡破烂的李老头,人们避之不及,又臭又脏,可是老魏却一视同仁地帮他剃头,得知他捡破烂是为了送孙子读书,连剃头钱都不收了。这样一来二往,李老头每次从家里回来,总带些自家菜圆子里的新鲜蔬菜给老魏。可是有段时间,李老头说快农忙了,走之前刮个光头,后一直没有来剃头了。当剃头匠老魏,他就问送菜来的人,人家讲,捡破烂的李老头“精神着呢,孙子也考上公务员”,“熬出头了,老李哥算是熬出来了”。 春天来了,好长一段时间,也没有人捎菜来了。老魏正在心思不安的听着鼓书“任你皇爷八千岁,任你在战场上八面威风,任悄能出口成章满腹经伦,任你是大睁眼的瞎子目不识丁。大头、小头、圆的、扁的、胖的、廋的全都是一个样啊,到了俺剃头匠这里,要任俺的三寸三的剃刀纵横......” 这时,一位年轻人走过来打断了他,谦恭地问“你是魏爷爷吗?”“还记得我爷爷吗?捡垃圾的老李。”“俺爷爷住进了医院,怕是撑不了多久,他想请你再给他剪剪头。” “人到世上来干干净净地来,走时也要把自个收拾得干净了,才能安心上路。”老魏怕误了时间,收拾好家伙,随着小李去了不远处的医院。见到老魏,躺在病床上的老李,激动地还想坐起来,老魏制止了他。老魏看到老朋友的眼神散乱,暗淡无光,怕是撑不了多久。跟往常一样,老魏先给他剃了个光头.......老李面带笑意,已安详地睡去多时了。看看文中这个着笔,老李走了,用“老李面带笑意,已安详地睡去多时了”这15个字来处理一个人的死, 写得多好,此乃神来之笔。 “......大的,小的,扁的,肥的,廋的,全都是一个样啊,到了俺剃头匠这里,要任凭俺三寸三的剃刀来纵横......”一直到孝子贤孙的哭声,想去感谢老魏时,老魏早回到了大桥下。 风土人情老师文中的老魏,是南城见义勇为精神的一个缩影,又是人间大爱、心存善良的化身;他技术娴熟,心里纯净,集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于一身,更是中华民族“大爱不言,奉献不语”的精神内涵之所在,全文满满的人间正能量,浓厚的乡邻乡情。
四、大桥下实至名归的清明上河图 难怪,有一天,有位记者路过这里,想到了自己曾经看过的《清明上河图》,便激动地大喊起来:活化石,这是难得的活化石,南城的缩影,《大桥下的清明上河图》,实至名归。 读完《大桥下的清明上河图》一文之后,我心中的那份疑虑,也随之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风土人情老师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丰富老道,就如信手拈来;一幅幅精美场景的描写,徐徐展开,能让人置身其中;人物形像构建上,特别是剃头匠魏老头,近乎完美,有血有肉,接地气,丰盈了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原形,乡土气息浓郁;写作手法多样化,特别是最后的收口、留白,用“记者把精美的图片,寄给摄影大赛组,其结果如何”,给读者带来悬念,让读者去猜,意味无穷。
主持:易辞 感谢晓荷社团的老师们带来精彩的赏析课,也欢迎其他老师都来夜校分享讲座和赏析课!今晚的课就到这里结束,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