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韵中华论坛 回复本帖
枫叶飘零

枫叶飘零 秀才

  • 20

    主题

  • 144

    帖子

  • 2866

    积分

论“不因律害意”其实是一块…

2024-09-14 07:39:46

“不因律害意”:一块理直气壮的遮羞布
文/一把刀

袁枚《随园诗话》卷七:“太白‘斗酒诗百篇’,‘东坡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不过一时兴到语,不可以词害意。”这里的“不以词害意”,强调不要因拘泥于词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明朝后期,出现两大戏曲流派:吴江派、临川派。吴江派以沈景为代表,也称格律派,主张严守音韵格律和崇尚语言本色,特别重视声律美,不惜“因律害意”:“欲度新声休走样,名为乐府,须教合律依腔。”(《二郎神·论曲》)。临川派以汤显祖为代表,推崇意趣,不惜“因意害律”:“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四者到时,或有丽词俊音可用,尔时能一一顾九宫四声否?”(《答吕姜山》)。
《红楼梦》“香菱学诗”中,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主张作诗要以“意”(内容)为先,文辞格律次之,不要因过分注重辞采形式而损害了内容。
“沈汤之争”和《红楼梦》黛玉谈诗的焦点就是:“律”与“意”关系,也就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不知啥时候起,“不因律害意”却逐渐成了诗坛的一块遮羞布。
有的诗,明明“意”实在不咋地,偏偏还不合律,当有人指出其律问题时,这话便马上被搬出,作为挡箭牌,林妹妹的几句话,成了几根救命的稻草,作者一下子就有了面子。
更有甚者,居然把无知当创新,“因意废律”,让我们来欣赏这样的奇谈怪论:
“自从格律诗出现以后,诗歌便开始走向没落。因为条条框框太多,许多人的思维不是想着如何去遣词造句,而且琢磨是否符合平仄,甚至这些条条框框直接把最广大的基层人民排挤在外,成为庙堂之上一些人的玩物。如此一来,不死才怪呢!”(一把刀问:唐诗宋词的繁荣是你一句话就勾销得了的?格律诗只是庙堂之上的人的专享?格律诗死了?你知道格律诗的创作队伍么?我告诉你:几百万。)
“那些拿平仄挑毛病的人,是脑子里生病了,而且病得不轻,说的不好听点,他连最起码的文艺理论知识都欠缺,形式要为内容服务他都不懂!”(一把刀批:你这个二愣子,你不要平仄,可以写你的自由诗去呀,挂了格律诗的羊头,你就得老老实实地卖羊肉。不懂,就学。明明不懂平仄,你还有啥资格骂平仄?)
“宁为意境修全文,不为平仄易一字,这是我自写诗之日起便树立的诗观。毕竟形式要为内容服务,如果形式不能为内容服务,甚至对内容有损害,那么,要这种形式上的东西又有何用!”(一把刀问:不要皮,你的肉搁哪儿呢?)
格律是什么?是前人总结经验形成的,是实现声韵美的范式,它使得诗词在歌唱时优美动听,在朗读时抑扬顿挫。格律与意境,二者缺一不可。
韵律本无错,是精髓,是美之呈现。格律是方法,明明是自己所知有限,却将责任推给它,冠之以:枷锁,不可怜吗?“不因律害意”也不过是某些人的所持观点,但这话的功用被放大,被当做真理,作为一种掩饰自己无知、错误的借口,寻求开脱,该吗?倒过来想想,合律的诗词,难道就没有意吗?格律如果不好,你干嘛还来凑这份热闹呢?自己不就是叶公好龙了么?抵制它,其实往往只是自己所知太少而已。
所以,格律不大明白或者出律时,应对方式通常有几种,上策:学习整改;中策:绕道它行;下策:借7459意辩解。最最愚蠢的做法是:以自由、意境为借口,大骂格律,暴露自己的无知浅陋。
诗词若是房子,格律可视为涂料,你不能因为不懂油漆刷墙技术,就大肆宣扬房子不需装修的歪理,还否定涂料的美观功能。你有选择住茅屋的权利,但你打着盖砖瓦房的旗号,不见一片砖瓦、只见茅草一把,还说我这是砖木结构,这就是你的错了。稍微清醒点的人都知道:唯律论、唯意论,都是错误的。只有坚持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不偏颇,才是创作的正确方向。
“不因律害意”,好一块理直气壮的遮羞布!
共0页 0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