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水禅心文学论坛 回复本帖
上官欢儿

上官欢儿 探花

  • 867

    主题

  • 4828

    帖子

  • 13226

    积分

江水为证,丹心永照

2024-12-13 00:02:40

近期,由辽宁省广播电视局、中共丹东市委宣传部、丹东市融媒体中心等单位联合推出的纪录片《鸭绿江不会忘记》,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1965年,安东更名为“丹东”,寓意红色东方之城,同时也是为了纪念抗美援朝那段英雄的历史。该片将鸭绿江沿岸的空间叙事线索与英雄城市的精神传承线索有机融合,揭示了抗美援朝精神如何跨越时空成为丹东城市的精神内核,持续激励着一代代人克服艰难险阻、砥砺前行。

鸭绿江见证了抗美援朝伟大征程。第1集《英雄出征》讲述了70多年前志愿军将士跨过鸭绿江,奔赴抗美援朝前线的故事。抗美援朝出征前,将士们便展现出高昂的战斗热情,他们说:“我们是热爱和平的,但我们不怕战争。”时任志愿军炮兵第1师第26团5连政治指导员麻扶摇深受触动,在被窝里写下出征诗,经谱曲后成为唱遍抗美援朝战场和祖国大江南北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将士们为保证秘密行军,趁着夜色、冒着风雨沿鸭绿江桥行进。没有送行仪式,只有誓词声在江畔回荡。老战士汤继润在日记里写道:“登上大桥,脚步踏得桥面嗵嗵作响。我们就一个信念,跨过鸭绿江,打败侵略者。”片中还通过生活在鸭绿江畔人民的视角展现了出征细节。志愿军过江前夜,曾在村民单玉林家中借住。天寒地冻,他们只穿着单衣,却不进房间、不打扰老乡,只在仓房休息。志愿军展现出的严明纪律和优良作风,感染着当地群众。鸭绿江畔的安东是抗美援朝的出征地,是志愿军总后方基地的最前沿。志愿军将士从这里出发,抗美援朝精神在这里积淀。

抗美援朝精神烙印在鸭绿江畔的遗迹中。第2集《山河铭记》以物见史、以史铸魂,通过寻访志愿军在鸭绿江畔的遗迹,再现安东人民对志愿军将士的爱戴与崇敬。在鸭绿江畔九江街73号,住在其中的赵家10口人坚持为借住家中的志愿军缝洗被褥、邮寄包裹、收发信件。战士们与赵家建立了深厚情感,亲切称其为“73号兵站”,即使身在前线也时常来信问候。然而,书信的中断往往代表着永别,得知政治指导员李振江牺牲后,他们一家深感悲痛。在原志愿军总医院院史馆,保存着一张朱勇被授予“模范护士”的泛黄照片。年仅16岁的她咬破手指,写下血书请战,和医护人员一起护送伤员回国。在敌机围追堵截下,他们走走藏藏,耗时9天9夜方才抵达后方。院史馆中陈列的密密麻麻的输血证,来自安东市民自发组成的输血队。由于伤员抢救任务重、血液不够用,只要前线需要,从机关干部到普通市民,人人毫不犹豫伸出胳膊主动献血。正如旁白所讲:“今天这片英雄的土地处处留存着与抗美援朝战争有关的印记,一处桥墩、一湾江水,乃至一所民居,都记录下志愿军将士和支前队伍同仇敌忾的身影,见证着英雄城市、英雄人民在这场战争中的光荣岁月。”

抗美援朝精神成就了英雄城市,激励着丹东人民勇毅前行。第3集《精神永恒》将视角对准新时代的丹东,讲述了抗美援朝精神历久弥新,在这片土地上延绵赓续着光荣与梦想的新篇章。抗美援朝时期,作为国家的重工业基地,安东人民不仅组织报名参军、爱国生产、增产节约、捐献飞机大炮,还承担了运送物资、抢救伤员、衣被加工等任务。“一切为了前线的胜利,要人给人,要物给物,要血给血,要什么给什么,要多少给多少”,战争年代的口号再次被叫响。一等功臣孙景坤退役归来,尘封战功和荣誉,一心坚守生产队队长岗位,带领村民改变家乡面貌。2020年,中宣部授予孙景坤“时代楷模”称号。辽东学院声乐教师张媛媛长期从事抗美援朝歌曲的研究和传承工作,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成为抗美援朝精神的学习人、继承人和传扬人。无数青年学子在她的授课中感悟着气壮山河的英雄乐章、顶天立地的英雄画卷。经过长期研究实践,在2023年丹东市政协会上,她提交了《抗美援朝题材歌曲传承和弘扬的策略研究》报告,倡导永续传承抗美援朝将士炽热的家国情怀,推动抗美援朝精神代代相传、深入人心。丹东人民怀有对烈士的感怀之情。在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一位志愿军老兵坐在烈士的墓碑旁久久不愿离去的场景,深深打动了《丹东日报》记者刁庆峰。刁庆峰把从未有家属祭奠的烈士信息一一抄录,主动发起“为志愿军烈士寻亲”行动。各地多家媒体、热心志愿者相继加入寻亲行列,为162位烈士找到了家人。“为烈士寻亲、让烈士回家”,已经成为这座英雄城市的使命与担当。正如片尾所述:“血与火铸就的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像种子一样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硕果累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去敬仰、践行、传承、弘扬。”

《鸭绿江不会忘记》以独到的视角追寻鸭绿江畔的历史印记,讲述一座城市的英雄记忆,立体阐释了抗美援朝精神的丰富内涵。

共0页 0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