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水禅心文学论坛 回复本帖
上官欢儿

上官欢儿 探花

  • 867

    主题

  • 4828

    帖子

  • 13226

    积分

《仰望星空》:绘一组中国航天人群像

2024-12-14 12:05:18

▲《仰望星空——共和国功勋孙家栋》 黄传会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仰望星空》:绘一组中国航天人群像

黄传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全国人大决定授予于敏、申纪兰、孙家栋、李延年、张富清、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钟南山共和国勋章。

浙江人民出版社组织出版一套“共和国功勋”丛书,希望我承担其中一部。我告知出版社:“我写孙家栋!”我想写孙家栋,一是对他心仪已久,二是他也是军人出身,似乎有共同语言。

一位哲人说: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孙家栋就是一位仰望星空的奋斗者。对于报告文学作家来说,有这样的一次创作机会,是一件多么令人憧憬、令人激情四射的事情。《仰望星空——共和国功勋孙家栋》正是这样的一次创作。

这次创作首先遇到的挑战是,孙家栋这个人物太特殊了,太丰富了。特殊、丰富得让你恨不得马上动笔。然而,你又仿佛面对一座储量无比的“富矿”,不知道该从何开始“挖掘”。

六十多年来,孙家栋主持了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为代表的近50颗卫星的研制和发射,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多个“第一”。他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深空探测技术和卫星导航技术的开创者之一。孙家栋的一生,是中国航天的一个缩影。

写孙家栋不能面面俱到,必须寻找到人物的精神内核,挖掘到最能展现他风采的故事和细节。

我先是收集了几百万字有关航天、有关孙家栋的材料,阅读后对我国航天事业总体情况和孙家栋的人生历程有了大致的了解。然后在采访上下足了功夫。

范本尧、欧阳自远、叶培建、龙乐豪、杨长风、吴伟仁、姜杰等院士,李祖洪、谢军、张荣桥、孙泽洲等航天界的翘楚,他们或是孙家栋的同事,或是他的学生,他们给我讲东方红一号、讲“嫦娥”、讲“北斗”、讲“天问”。那些感人的故事和精彩的细节,那些飞扬的激情,一次次打动了我。于是,一个孜孜不倦、脚踏实地的孙家栋,一个勇挑重担、奋发图强的孙家栋,一个无怨无悔、航天报国的孙家栋,一个气壮山河、问鼎九天的孙家栋,在我的脑海中巍然而立。

创作中另一个挑战——我是不折不扣的“航天盲”。孙家栋一生从事航天事业,写孙家栋和他的团队,必须要写“1059”导弹、东方红一号、“嫦娥”、“北斗”、“天问”五大工程。必须要向一般读者阐述清楚这五大工程的科技含量、工程难度、科研成果,而这些阐述专业性太强,甚至非常枯燥。但只有将这些问题讲清楚了,才能体现出孙家栋的贡献。面对陌生深奥的航天科技、错综复杂的航天工程,我常常是一头雾水,不知如何下手。采访时,我觉得差不多听懂了,可回家打开采访本一琢磨,还是没弄清楚。好在时间长了,我与采访对象都熟了,成了朋友。我将写出的章节发给他们看,他们不好意思说不行,只含糊其辞地表示写得挺好,只是“太文学”了。唉,“科技”与“文学”打架了。我只好重整锣鼓重开张,有的章节写了不止三稿,直到他们认可。尝到了甜头,我将作品中写到的一些主要人物的章节,都送给本人审读,他们一一看了,有的还逐字逐句做了推敲。这样,最起码避免了专业错讹。在我的创作经历中,与所写对象如此密切地互动,这还是第一次,效果奇佳。我坚持,在行文过程中,宁可牺牲一点文学性,也要将科技问题讲明了。

《仰望星空》归属于科技题材,其中大量内容涉及高科技。科技题材如何写得“文学”些,可读性强些,对我则是另一种考验。报告文学首先必须是真实的,但真实并非是“新闻报道”,而应该充分发挥“文学性”,千方百计将小说、戏剧、散文的一些手法,运用于报告文学创作之中。比如本书的结构,我没有从孙家栋的少年写起,而是以钱学森和“航天四老”(任新民、屠守锷、黄纬禄、梁守槃)“归国”开篇,孙老告诉我,钱老和“航天四老”都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和成立之初,放弃国外优越的科研平台和优渥的生活条件回国的。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的科研基础极其薄弱的情况下,钱学森等一批科学家赤胆忠心、殚精竭虑、攻坚克难,搞出了“两弹一星”。孙家栋有幸亲历了中国航天事业初创时期的峥嵘岁月,得益于“一钱四老”的言传身教。由此,我理解了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国家需要,我就去做”的内涵,也确定了本书的主旨——爱国主义和奉献精神。同时,这样的结构,也加快了全书的叙述节奏。

无论是什么题材,关键的是要将人物写好。孙家栋是书中的“一号人物”,既要展示他的精神、胆魄和智慧,同时还要见动作、有声音、显性格,有血有肉有情感。比如我发现孙家栋爱“眯缝着眼”这个特点,便将他的这个特点贯穿全书:“他两眼一眯,淡然一笑”、“他眯缝着眼,喜滋滋的”、“那双眯缝着的眼,顷刻间便睁大了,闪闪烁烁”……通过这些细腻的描写,展示他的内心世界。有一次,我在采访北斗二号卫星系统副总设计师王平时,问他:“航天人整天想的是科技攻关,是不是生活太缺少情趣了?”王平马上反驳说:“不是缺乏情趣,而是忙得顾不上‘情趣’。我就特别喜欢歌剧,上学时经常深更半夜收听歌剧。加入航天队伍后,常常连节假日都没了,哪还有时间去听歌剧?不过,北斗二号试验星发射成功后,我久久无法入眠,深夜打开笔记本电脑,找出最喜爱的普契尼歌剧《图兰朵》中著名的咏叹调《今夜无人入睡》……听得热血沸腾。”人物一旦有了这样的细节,马上变得鲜活了。

报告文学创作讲究“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我以为“小事”如何“不拘”,“不拘”到什么程度,最能发挥作家才华,也在考验作家的掌控能力。《仰望星空》最后一节写什么,我苦苦思索,最后让孙家栋做了个梦,在万里长空的广寒宫,他与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重逢,他们一起回顾了中国航天走过的艰苦而又辉煌的岁月,共同展望了中国航天的美好明天。这个梦带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和精神寄托。有读者问我:孙老真做过这样的梦吗?我没有正面回答。孙家栋的秘书告诉我:孙老读到最后这一节时,笑着说:“我们的作家还挺有想象力呢。”

我在采访孙家栋时,他强调:“航天事业是集体创造的事业,首先是中央正确决策,全国大力支持,您一定要多写写航天群体,多反映航天精神。”《仰望星空》我不仅浓墨重彩写了孙家栋,同时,也集中笔力写了一组航天人“群像”。这组“群像”是他们共创伟业,相互辉映。

写完《仰望星空》,我也喜欢仰望星空了。夜空深邃,星光闪烁,给人无限遐思……

共0页 0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