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边患严重,战乱频发。在与辽、西夏、金等的军事较量中,北宋屡屡败北而深陷内外交困的窘境。这让许多有识之士甚为忧虑,从而对战与和、用兵、选将等问题多有时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兵学论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使得宋代成为中国传统兵学发展的一个高峰期。身为武学博士的何去非虽“以儒业起家”,但有感于现实忧患,博览群书而力究兵学,由此创作了《备论》一书,后人称之为《何博士备论》。书中,何去非以史为鉴,痛击时弊,希望统治者能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加强武备,提高军队战斗力,从而改变内外交困的现状。
《何博士备论》通行版本共27篇,总结了自战国至五代时期著名军事行动的胜败规律,剖析朝代兴衰之因,评述了20余位著名军事历史人物的用兵得失,旨在获取蕴藏其中的历史经验。综合来看,该书为“评论古人用兵之作”,评述王朝兴废成败时论点精辟,点评军事人物用兵得失时不囿旧说,特色鲜明,引人入胜。
对于战争以及如何认识战争,中国古代兵家在诸多相关军事著作中,围绕战争性质、规律和指导原则都进行过深入探讨,如《孙子》《吴子》《尉缭子》《六韬》等。何去非在讨论著名战役和评价军事人物的同时,也阐述了自己对战争的独到认识。
何去非论兵重视“势”,认为是否举兵(发动战争)、战争胜败乃至国家兴亡,都在于“势”。“势”即客观形势、必然趋势,如曹操所进行的官渡、徐州之战是“于势不得不起者”(《魏论上》)。
我们以书中《汉武帝论》篇章,来看该书的战争观。在开篇,何去非首先立论:“兵有所必用,虽虞舜、太王之不欲,固常举之;有所不必用,虽蚩尤、秦皇之不厌,固当戢之。”这里“兵有所必用”和“有所不必用”,意在表明,“兵”即战争的发生,是由客观形势所决定的,统治者对于战与不战的决策,也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
接着,何去非从西汉的一系列战事,对此论进行了深入分析。汉高祖刘邦起兵作战,从推翻秦朝统治、与项羽争夺天下,到平定内部叛乱,战争延续了20余年。后来,西汉施行了休养生息政策。到武帝时,西汉“内无奸变之臣,外无强逼之国”,只有匈奴造成的边患。此时的西汉,国家富足,实力已可与匈奴对抗。所以,汉武帝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图制匈奴”,随后发动了对匈奴长达数十年的战争,收复两河之地,解决了匈奴所带来的边患,有效拓展了西汉国家安全利益。有人认为汉武帝是穷兵黩武、劳民伤财。何去非对这些观点进行了批驳,认为“兵于人之国也,有以用而危,亦有以不用而殆”,战或不战的利弊要根据具体形势进行分析,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何去非指出,如果没有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汉朝会世代被匈奴所困扰,因此他高度褒扬了汉武帝的功勋。这也呼应了何去非在开篇所言的“兵有所必用”“有所不必用”的战争观,即战或不战是由客观实际决定的。
论史是为现实服务,以期古为今用。何去非论汉初厌战和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是针对北宋与辽、西夏或战或和的现实而感发。从当时的现实情势来看,北宋自立国始就一直面临着复杂周边形势,与辽、西夏的矛盾与斗争直接影响着北宋国势发展。是选择战争,还是和议,以及战和的利弊得失,北宋各阶层都有针对性的讨论和倾向性观点。何去非阐述对战争的认知,意在告诫统治者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研判,作出正确抉择;判断准确,抉择正确,才能使自己处于有利的战略地位,从而趋利避害。
何去非在《备论》中围绕战争而探讨的关于战争、智、谋以及作战等问题,包含着丰富的军事战略思想,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多数依据历史经验和战争实际总结得来,对后世兵家用兵论战产生深远的影响。虽然该书有些评论因历史局限性而有失恰当,但我们可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当今国防军队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链接
何去非(生卒年不详),字正通,北宋浦城(今福建浦城)人。所著《何博士备论》,自宋代至明代都曾刊行过。
对于该书卷数,由于版本和各家书目著录有所不同,大致可分四卷本、两卷本、不分卷本3种。当下《备论》的存世版本有四库全书本、指海本、浦城遗书本等。其中,明代穴研斋抄本现收藏于北京图书馆,其有苏轼荐何去非的两次奏状。
原文摘登
下文为《何博士备论》中《汉武帝论》关于战争认知的原文片段,供读者参阅。
兵有所必用,虽虞舜[1]、太王之不欲,固常举之;有所不必用,虽蚩尤、秦皇之不厌,固当戢[2]之。古之人君,有忘战而恶兵,其敝[3]天下皆得以陵[4]之,故其势蹙[5]于弱而不能振;有乐战而穷兵,其敝天下皆得以乘[6]之,故其势蹙于强而不知屈。然则,兵于人之国也,有以用而危,亦有以不用而殆[7]矣。
西汉之兴,历五君[8]而至于孝武。自高帝之起匹夫,诛强秦、蹙暴楚,已而平反乱,征不服,迄终其世,而天下伏尸流血者二十余年。吕后、惠、文,乘天下初定,与民休息,深持柔仁不拔之德。其于兵也,固惮言而厌用之也,可谓知天下之势矣。
……孝武帝以雄才大略,承三世涵育之泽,知夫天下之势将就强而不振,所当济之以威强而抗武节之时也。方是时也,内无奸变之臣,外无强逼之国,而世为汉患者独匈奴耳。
……孝景之世,其所以悦奉之情与夫遗给之数又加至矣。然其寇侵之暴,纷然其不止也。由是观之,汉之于匈奴,非深惩而大治之,则其为后患也,可胜备哉?
是以孝武抗其英特之气,选待习骑,择命将帅,先发而昌诛[9]之。盖师行十年,斩刈殆尽,名王贵人俘获百数,单于捧首穷遁漠北,遂收两河[10]之地而郡属之。刷四世之侵辱,遗后嗣之安强。至于宣、元、成、哀之世,单于顿颡[11]臣顺,谒期听令以朝,位次比内诸侯。虽曰劳师匮财,而功烈之被远矣。
注释:
[1]虞舜:即舜,我国上古传说中的部落联盟领袖,“三皇五帝”之一。
[2]戢:收藏、禁止。
[3]敝:困、败。
[4]陵:欺侮。
[5]蹙:穷迫,紧迫。
[6]乘:战胜。
[7]殆:危亡。
[8]五君:汉高祖刘邦、汉惠帝刘盈、汉高后吕雉、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
[9]昌诛:大规模讨伐。
[10]两河:战国、秦、汉时,黄河自今河南省武陟县东北流经山东省西北隅折北,至河北省沧县东北入海,略呈南北流向,与上游今山西、陕西间的北南流向一段东西相对,古人因此将其合称两河。
[11]顿颡:屈膝下拜,以额角触地,多表示请罪或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