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水禅心文学论坛 回复本帖
上官欢儿

上官欢儿 探花

  • 867

    主题

  • 4828

    帖子

  • 13226

    积分

播撒希望的种子

2024-12-20 09:35:38

播撒希望的种子

——读何南《在希望的田野上》

■邱华栋

今年是希望工程实施35周年。多年来,这一社会公益事业架起了爱心互助和传递的桥梁,帮助数以百万计的贫困家庭青少年圆了上学梦、成长为奋斗在祖国建设各条战线上的栋梁之材。截至2023年底,全国希望工程累计接受捐赠收入223.11亿元,资助困难学生728.4万名,援建希望小学21064所。

在这一时间节点上,何南的长篇儿童小说《在希望的田野上》由晨光出版社出版了,这是他作为一名作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的自然流露。

《在希望的田野上》讲述了一个受益于希望工程,又投身希望工程、回报社会的故事。尽管它是一本儿童小说,但何南笔下的故事有多条线索,这些线索或明或暗、或繁或简,交织又分开、独立又相关,共同构成了一个丰富的小说世界。

女教师郝彤心在大学毕业后,为回报培养自己的希望小学,与恩师刘美英并肩工作,回到家乡成为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但刘老师并不想让自己寄予厚望的女生一辈子待在一所山村小学,因此想方设法逼她离开。最终,郝彤心离开家乡,来到故事发生地——龙邑市一所学校任教,并与刘老师断绝联系多年。

严夏夏青春叛逆,与父母关系不睦,学习成绩不佳,但在郝彤心的教育下,在与云南哈尼族女生艾雅的互相帮助、共同取暖中有了可喜进步,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并“化干戈为玉帛”,巧妙地将郝、刘二位老师中断的感情接续起来。

艾雅是云南蒙自一所希望小学的学生,她虽然家境并不富裕,但非常乐观,这是希望工程力量的体现。这样的孩子在生活中有很多,他们不仅自己处在阳光下,还会影响更多同龄人,比如小说中的严夏夏。

何南不甘心让《在希望的田野上》单调、纤弱、干瘪,而是设法使其时空阔大、内容丰赡、冲突复杂。或许对于一部儿童小说而言,这个容器的空间相对逼仄了一些,但何南在尽力把更多的东西装入,又尽力使之不拥挤,这种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事实上,如果把写这部小说当作跳舞的话,何南可谓跳得自然流畅且有自己的风格。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没有虚构,就不能进行写作,整个文学都是虚构出来的。”这无疑强调了虚构在小说创作中的重要性。小说的核心在于虚构,但虚构不能闭门造车,更不是无中生有,而是要将生活作为取材的源头活水。一个有责任感的作家绝不是生活的旁观者,而一定是生活的参与者、体味者、记录者、创造者与改善者。

《在希望的田野上》后记中,何南提到,动笔写小说前,他专程从北京回到家乡河南,到河南省第一所、全国第五所希望小学——新县希望小学在内的多所学校采风,在与当地师生的沟通中,积累了大量一手资料。回北京后,何南把这些资料精心整理,通过心灵的过滤和情感的发酵,使之最终成为小说创作的素材。可以说,作家是在深入生活的过程中,渐渐有了主题的设定、讲述的角度、小说的架构和人物的轮廓。到了这一步,严夏夏、郝彤心、艾郅埙等人物已呼之欲出了。

希望工程之所以是一个大工程,不仅因为它需要资金与爱心,更重要的是需要源源不断的希望的种子。我想,作家的责任心,也是能播撒希望的种子。愿这样的种子越来越多。

(作者系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共0页 0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