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水禅心文学论坛 回复本帖
上官欢儿

上官欢儿 探花

  • 867

    主题

  • 4827

    帖子

  • 13226

    积分

从竺可桢“两问”谈起

2024-12-21 09:48:00

从竺可桢“两问”谈起

■李 仲

在浙江大学校园,错落有致地安放着不少文化石。石头上镌刻的文字,散发着思想的光芒。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老校长竺可桢的发问:“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这“两问”曾经回荡在1936年9月的浙大开学典礼上,触动了一代浙大学子。

当时正值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竺可桢把培养人才与拯救中华这一崇高使命结合起来。他告诫学生:“万勿存心只要懂了一点专门技术,以为日后谋生的地步,就算满足”,而要成为“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尚,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竺可桢的“两问”,凝聚着他对知与行的深邃思考,也饱含着他对民族兴衰的深沉忧虑和以天下为己任的炽热情怀。

竺可桢的求学读书经历,就是对这“两问”身体力行的诠释。1910年,弱冠之年的竺可桢考取了赴美留学公费生。他认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学好农业可以改善中国农业,于是进了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学习中,他发现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气象,于是在毕业后又到美国哈佛大学学习气象学。获取博士学位后,他放弃当时在美国优渥的工作生活条件,怀着一腔报国为民的热情和救亡图存的理想,于1918年回国。回国后,他投身多门学科的研究并颇有建树,终成中国现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

竺可桢一直阅读广泛,可谓博学。除了阅读专业书刊掌握学科前沿,他还阅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书籍。在他75岁时,曾抄录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自勉。“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也是他好学不倦的写照。在读书过程中,他并不盲从,只问是非。1960年1月,竺可桢收到李约瑟寄赠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三卷。他详细阅读了这部书后评论道,李约瑟阅书之渊博无与伦比,涉及的有些作品,“不但未见其书,甚至不知其名”。不仅如此,他还指出了书中一些引用和理解上的错误。

广博的阅读是竺可桢在物候学上取得重大突破的重要原因。1972年,他发表了在业内颇有影响力的文章《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他聚焦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等资料,以慎思明辨的理性融会贯通,梳理了古代气候与变迁的脉络,勾勒出中国几千年来气候变化的曲线。这条起起伏伏的曲线,被人称为“竺可桢曲线”。他曾翻阅《诗经》,发现有5处提到梅花,《尚书》中也有关于梅树的记载,这说明周朝时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梅花很常见。唐朝时气候变暖,在元稹的诗中就有对长安梅树的描写。但到宋朝,由于气候变冷,长安与洛阳的梅树已少得可怜。宋朝苏东坡的《杏》云:“关中幸无梅,汝强充鼎和。”这些古代诗文,都成为竺可桢勾勒这条曲线的重要依据。

2012年,璀璨的天宇中,编号为224888号的小行星被命名为“竺可桢星”。虽然我们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这颗星位于何处,但这无妨我们读书之余仰望星空,在愈发开阔的心胸中,让竺可桢的“两问”再度回响。

共0页 0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