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记者部 回复本帖
江山记者部

江山记者部 布衣

  • 174

    主题

  • 225

    帖子

  • 222

    积分

【江山访谈】金文圣地社团王金启社长访谈录(202501)

2025-01-01 12:16:05

江山记者部·人物访谈2025年第1期(总153期)


墨海泛舟情为桨,金石可镂著文章

——金文圣地社团社长王金启老师访谈录

访谈时间:20241220

江山记者:别似幽居人

访谈形式:文本采访

访谈人物:王金启

所在社团:金文圣地社团(社长)


【作者简介】


王金启:网名墨海顽石,男,汉族,陕西铜川人(原籍河南虞城),陕西工商学院法律系、西北大学汉语语言文学专业毕业,曾经在陕西铜川市人民检察院和陕西神东煤炭集团工作,现在陕西神木大保当镇陕西黑龙沟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综合管理部供职,中国煤炭新闻网特约记者。在诸多报刊、网站发表了大量作品,于2013年被陕西煤化工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2012年加入中国煤矿作家协会。2013年获得第一届神华文学奖散文类二等奖,曾经在2014人民网征文中连续三次获得一等奖。近几年来,在国家级和省部级发表文章大约八十余万字,2000多篇,在中国作家网、中国散文网、中国诗歌网有自己的文集。现在是江山文学网金文圣地文学社社长,签约作者。

江山文集:https://www.vsread.com/space/myspace-101737.html


【记者简介】


别似幽居人:湖北人,70后,公务员。20222月加入江山文学网,现为文璞书苑社团副社长。行走和阅读、思考与写作是平淡生活的一羽双翼,足以抚慰案牍之劳形,给梦想插上翅膀。在江山,在文学的巨流河,愿如虔诚的孩子,希望能捡拾到一两片美丽的贝壳。

记者文集:https://www.vsread.com/space/myspace-97953.html



20241220日,江山记者部记者别似幽居人对金文圣地社团社长王金启进行了文本采访,采访记录如下:


别似幽居人:很高兴采访到金文圣地社团王社长。您202310月注册江山文学网,20244月就成立了自己的文学社团,可以说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江山速度。您能介绍一下自己的个人情况吗,并说说是怎样的契机走进江山文学网的?

王金启:我是王金启,我的网名墨海顽石,我是陕西铜川人

多年以前,我就一直非常喜爱江山文学网的作品,感觉那些文章文学质量很高,都是一流的作品,自己有些不敢高攀。直到2023年,我看到文友群里有一位作者已经在江山文学网发表了28篇作品,我非常敬佩这位作者,因为自己也非常向往,我就有幸注册并加入了江山文学网。在这里认识了很多德高望重的作者和编辑老师,从中学习和吸取了很多营养。特别是认识了墨林老师和晚秋枫叶老师之后,我对江山文学网更加热爱了。

在建立社团之前,曾经有一个插曲,值得一提。当我加入江山文学网以后,一连投稿17篇作品,并为别的老师编辑了60多篇作品,但我的作品没有一篇获得精品。这时候,我的思想就有些动摇了,悄悄地退出了几个群,准备再积聚力量,再提高一下自己。这时候,是墨林副总出于关爱与呵护,询问起我的情况。他的开导和鼓励,又重新燃起了我的写作热情。在这种情况下,我在墨总、晚秋枫叶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于202441建立了金文圣地社团。在建立社团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墨林副总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这里我要向墨林老师等江山文学网领导表示真诚的感谢和祝福。可以说,没有江山文学网领导的支持和关爱,就没有今天的金文圣地社团。

别似幽居人:您的社团成立不久,很快跃居江山前十,短短半年多时间,就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您是怎样兼顾工作和写作,并带领社团在江山占据重要一席之地的?

王金启:感谢您的鼓励。建立社团,我主要是考虑三个问题:一是明确目标,我们的工作任务是想要干什么;二是挖掘人才,就是工作任务靠谁去干;三是方法措施,也就是如何去干。

在建团之后,由于作者少、编辑少,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经过思考,我们首先确定了金文圣地的目标。我们团队的追求是:激发创作灵感,激活创作动力,追求青春梦想,抒写人生百态,创作精品佳作,攀登文学巅峰。简单地说,就是团队虽小,必须树立精品意识。目标明确之后,我和晚秋枫叶老师重点工作就是发现人才,挖掘作品,提高和助推作者老师创作的积极性。我从我们群里挑选了几位作者老师,我们齐心协力,都为社团的健康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目前我们群里的晚秋枫叶老师、东夷三子老师、云的故乡老师、江西学士老师、婉影老师、剡溪钓鳌老师、易厨闻心老师、暖巷独行者老师等等已经成为我们社团的骨干力量,是优秀的创作者,也是非常敬业的编辑老师。特别是晚秋枫叶老师,她发挥特别敬业的精神,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带动大家,引领社团发展。她日日夜夜为社团操心,我们经常探讨社团存在的问题,为社团工作出谋划策。

为了提升金文社团的凝聚力,我们主要采取的措施是:一是积极沟通,互相交流创作心得;二是激励写作者的创作积极性;三是鼓励写作者不忘初心,持之以恒。为了提高创作积极性,提升平台形象,我们社团目前搞了两次征文活动。第一次是我提供了500元钱作为奖励资金,第二次是晚秋枫叶老师提供了500元钱作为奖励资金,目前第二期活动仍在进行。

我们社团编辑工作的原则是:一是要有爱心;二是要有长者风度;三是要有情怀,视野开阔。只要后台有稿件,基本不过夜。敬业是我们社团编辑的最大长处。只要发现有稿件,我们就立即编辑,尽快发表,尽快申报精品,让我们的作者老师有愿景有远景,有憧憬有信心,有成就感也有被尊重感。在编辑工作中,晚秋枫叶老师、东夷三子老师、江西学士老师、婉影老师都为平台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团队建设方面,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我只能说,我所要求自己的就是必须尽心尽力。我觉得,作品是感情的载体,社团是爱心和团结的结晶。只有大家互相关爱,爱的光芒才会温暖四周。有爱心的团队始终重视的是品学兼优德才兼备。有品德有情操有爱心,我们的社团才会稳定发展。

别似幽居人:您的文章很有生活气息和时代特征,读您的作品,如《我的连环画情结》就很有年代感,请问您的文学情结是如何萌发并加以培养的呢?您的散文《丁香花》细腻婉约,很有象征意义,表达出您对文学的热爱。请您谈一谈文学带给您什么样的改变和提升。

王金启:任何人的成长和作品,都离不开环境和时代的影响。

我的童年时代,是在豫东平原的一个小村庄里度过的。从我记事起,那里一直没有摆脱两大问题,就是贫穷和落后。我们这片土地深受天灾人祸的影响,无数人努力了一生,仍然难以改变自己的命运。正因为无数人有追求有梦想,因此中原文化源远流长而且博大精深。小时候,我跟着姥姥在老家,由于受姥姥传统思想影响,听到了不少神话故事和民间故事;后来在农村,也听到不少河南豫剧、曲剧、河南坠子、越调、二夹弦、大鼓书,又看了一些连环画,对文学有一种痴迷和向往。追溯起来,童年时代故乡的文化在我心中已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随着年龄的增长,跟随父母亲在煤矿,阅读的范围逐渐拓宽,从简单的连环画到丰富多彩的书籍。在校园的时光里,课本中的经典篇章如同繁星照亮了我求知的道路。古诗词里的优美韵律与深邃意境,让我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现代散文的清新灵动与真挚情感,使我感受到生活细微之处的美好与温暖。文学如同一位无声的导师,教会我如何去观察世界,如何去理解人性的复杂,如何去感悟生命的真谛。少年时代的我不善言谈和社交,非常害羞,但我最喜欢的就是到图书馆去,感觉只有在书里,才是我向往的世界。当年的我情感丰富,特别善感,看书常常落泪。

青年时期的我曾经激情万丈,对未来充满憧憬。上世纪八十年代是文学创作非常繁荣的时代。我在大学里曾经参加过《青年诗人》杂志举办的培训班,也参加过陕西省第一届文学培训班,那时候的路遥和贾平凹刚刚成名。文学带给我的改变是全方位且深刻的。它赋予了我敏锐的感知力,让我能够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那些被忽视的美好瞬间。一朵盛开的丁香花,不再仅仅是一种自然的花卉,它在我的眼中成为了情感的寄托、时光的象征。那淡雅的芬芳与细碎的花瓣,仿佛都在诉说着生命的故事,而我能够捕捉到这些微妙的情感与意象,并用文字将其记录下来,这都得益于文学的滋养。回忆我的青春岁月,我曾经羞涩、忧郁、敏感、痛苦、自卑,最终变得渐渐坚强,渐渐坚韧,这期间,文学恰如一位沉默的朋友,一直与我如影随形。

总之,文学已经深深地融入了我的生命,成为了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如同涓涓细流,润泽着我的心田;又似熠熠星光,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我将永远怀揣着对文学的热爱,在这片充满魅力的天地里继续探索、成长与收获。


别似幽居人:文学来源于生活,您在取材方面有些什么经验和读者分享?

王金启:目前,我的写作,还只是一滴水、一朵云、一个贝克之类的写作,只是个人感情的点滴表达。实际上,文学的天空浩瀚无边,文学的海洋深邃而悠远。

我写作的取材目前很有局限性,只是写一点点故乡、亲情、友情、同学情之类的小打小闹,距离真正的文学还有很大的距离。

故乡,是我心中永远无法割舍的情怀。无论走得多远,故乡的山水、故乡的气息总是萦绕在我的心头。那熟悉的田野、潺潺的溪流、古老的房屋,都是我灵魂深处的眷恋。故乡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我童年的欢笑和成长的足迹。

亲情,是我生命中永恒的支柱。父母的牵挂、亲人的关怀,如同一股股暖流,在我疲惫时给予我力量。无论我在异乡遭遇多少困难,只要想到远方的亲人,我就有了继续前行的勇气。

我想给我们的读者朋友分享的是:多读书才能提高认知,多读书才能接近真相;多读书,但不要完全相信书。始终带有审视和怀疑的态度去读书,坚决不要随波逐流,在大潮面前,始终保持自己内心的清醒。读书的目的不是让自己变得复杂圆滑,而是让自己变得简单、善良,真诚、优雅。

别似幽居人:从文学角度而言,童年对一个人的影响深远,从文章中可以看出,您有一个较为幸福的童年。或者可以说,当一个人的童年多和土地与大自然亲密接触,那种快乐幸福更纯粹。您可以向读者敞开心扉,谈一谈您的童年、故乡和成长经历吗?谢谢。

王金启:我的童年,天真质朴,相信我们是最幸福的一代,相信我们这片土地是最幸福的国度。现在回忆起来,幸福快乐的根源来自我的亲情。亲情才是我热爱文学的摇篮。

故乡,那是一个宁静而质朴的小村庄。村庄的四周,是一望无际的田野。童年的故乡,是我心灵的避风港,无论我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多少风雨和挫折,只要想起那段无忧无虑的时光,心中便会涌起一股温暖和力量。它让我明白,生活中最珍贵的东西往往是最简单、最纯粹的,那些与大自然相伴的日子,教会了我如何去感受生命的美好,如何在喧嚣的尘世中保持一颗宁静而感恩的心。

我出生在陕西铜川王石凹煤矿,六岁的时候跟随姥姥回到老家河南,在豫东平原读完了小学,正在上初一的时候,又跟随姥姥来到铜川王石凹煤矿上初中上高中,高中毕业后考上大学在西安学习法律,毕业后被分配到陕西铜川市人民检察院工作。五年后辞职下海经商,十几年后应聘到神东煤炭集团工作。也就是在神东煤炭集团,我开始写作,并在报刊杂志发表了一些文章。目前就职于陕西黑龙沟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综合管理部。

别似幽居人:您是位多产的作家,在平时的写作中,您肯定也是位勤奋的作者,请问您如何平衡自己的时间,您在写作过程中有些什么收获和感悟?

王金启:我曾经酷爱读书,也买了很多书,虽然十分热爱文学,却始终是一个读者。后来感觉自己不能这样一直下去,感觉自己想倾诉,想表达,于是我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我不能一直做一个读者,我要做一个作者。

刚开始,写写画画,随手都扔进了垃圾堆。后来觉得即使发表不了,也可以保存下来,留作纪念。于是就在小本子上写,一直写了十几个小本子,心里想,只要在杂志上发表一篇,就能把我这十几本的本子钱赚回来。

我第一首诗歌是在《神东煤炭报》上发表的,不久,又刊发了我的散文。我的第一篇散文是《华夏能源报》刊登的,后来几年时间里,我在《华夏能源报》发表了二百多篇散文和诗歌。

后来《阳光》杂志、《当代矿工》杂志也开始发表我的作品,对我鼓励很大。这时候,我的同事特别是我的一位老师肖峰就经常鼓励我写长篇,但是十几年过去了,长篇写了半截,还是没有完成。刚开始写作,随心所欲;渐入佳境,则充满敬畏;再深入一些,特别是人到中年之后,就不敢随手而写了。这时候,我才真正感到做人的渺小,做人的力不从心,我们祖祖辈辈万千辛苦,总是难以改变命运的原因一旦被发现,我才真正懂得了文学。文学是最纯真的感情,文学本应该爱憎分明。爱就全心全意去爱;恨,就发自肺腑去恨。我不喜欢赞美高大上,欺骗的文学其实是心灵的毒药。但我痴迷写作,写作有一种创造的神奇乐趣。

写作不仅是创作,也是在解剖自己的内心世界。在这个过程中,我收获了对自我更为深刻和透彻的认知。那些平日里潜藏在心底的情感、思绪和记忆,在文字的梳理与呈现下,逐渐变得清晰可触。通过写作,我能剖析自己的喜怒哀乐,探究那些行为背后的动机与根源,这是一种极为难得的自我审视与成长。比如,在创作一些回忆性的散文时,我重新回味过去的经历,从中发现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未曾察觉的性格转变和思想升华,这种对自我的重新发现和理解,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从容和坚定。

 我沉浸在文学的浩瀚海洋中,汲取经典作品的精华,学习不同作家的创作技巧,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

然而,写作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其间也充满了困惑与挣扎。灵感的枯竭时常如影随形,让我在书桌前枯坐良久却无从下笔;创作过程中的自我怀疑也会悄然袭来,担心自己的作品是否能够得到认可,是否具有价值。但也正是这些挫折与磨难,让我学会了坚持与忍耐,培养了我在困境中坚守初心的毅力。我逐渐明白,写作不仅仅是为了追求成功与荣耀,更是一种对内心热爱的执着守护。

正因为热爱文学,总觉得只有写作才是人生有意义的事情,其他工作都是枯燥无味的。我特别不喜欢工业化的大机器生产,我只对那些战胜苦难、辛勤工作的人们有热情。

我写作没有固定时间。因为我上班时间也是主管文件的写作的,所以有时间阅读,也有时间写作。在没有人打扰的情况下,一上午可以写上两三千字。

每天晚上,下班之后,我大部分时间都要坐在电脑前。这时候,整座办公大楼空荡荡的,只有我一个人敲着键盘,我觉得这时候我才是真正自由的。我可以一边听歌一边写作,也可以静下心思考一些问题,或者读一些书。有时我好几天写不出来一个字,但我的心里总有一种使命感,我爱文艺女神,我想用文字表达我的爱与恨。因此,度过寂寞和孤独时光之后,我依然会坐在电脑前写作。最初写作的时候,感觉自己是文字的主人,时间长了,就会明白,类似于我这样的写作者,其实都是搬运文字的老黄牛。用一句当下比较流行的话就是:原来以为自己是脑力劳动者,后来才发现自己最终是体力劳动者。农民是在耕种土地,我与文朋诗友和农民一样,同样是在耕种土地,只不过是在键盘上挥汗如雨而已。

但我相信,汗水会改变我们的一部分命运。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学其实也是汗水的结晶。

别似幽居人:您的创作来源于故乡的土地,来自于心中的歌,您用文字表达对故土的怀念和对亲人的思念。《圣洁之地》《小村之恋》《父亲的双手》等文章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正如您在一篇文章中写到:“创作,是一场孤独而壮丽的旅程。它让我们明白,泪水并不可怕,那是生命的滋养;挫折并不可惧,那是成长的磨砺。只要我们怀揣着一颗文心,用它去雕琢我们心中的梦想之龙,用我们的情感和智慧将泪水化为珍珠,我们就能在创作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留下属于自己的光辉印记。”也许,正是在这“泪珠化珍珠,文心雕金龙”的奇妙世界里,您用文字书写着心灵旋律,一次次地拨动读者心弦。请问您有喜欢的作家吗?您在今后的创作中,有没有更多的计划和打算?

王金启:在写作过程中,我就像一位孤独的跋涉者,在故乡的土地上寻觅灵感,于心灵的歌吟里挥洒笔墨。那些关于《圣洁之地》、《小村之恋》、《父亲的双手》的文章,都是我对于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和思念。 对我来说,故乡是充满希望厚德载物的土地,我对故乡和故乡的人们充满着无限的深情,这些感情能够表达出来的都是点点滴滴。

     也许喜欢写作的人都非常重感情的原因,我就是一个重感情的人。情感的表达将是我未来写作中不变的核心。无论是对故乡的眷恋、对亲人的思念,还是对世间万物的感悟,我都将毫无保留地倾注于文字之中。我想用文字搭建一座心灵的桥梁,让爱的暖流传递给我们的读者,让读者能够透过我的作品,感受到那份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他们内心深处的共鸣与思考。我相信,只有饱含情感的文字,才能真正触动读者的心灵。

我对中国古典文学特别钟爱。无论是四大名著还是其他关于演义关于社会人情的各类古典文学,我都有涉猎。古典小说里最喜爱《红楼梦》,读它多少遍,也不厌倦。

关于其他文学,少年时代,我非常喜欢那些歌颂英雄的书籍。 青年时代,就逐渐喜欢鲁迅和罗曼罗兰的作品。中年之后,渐渐喜欢那些充满温情具有人文情怀的作品。最近这几年我特别喜欢琦君、林海音、李碧华的作品。他们的作品里浸透着慈爱,充满了温情。琦君笔下那一抹淡淡的乡愁与温润的人性光辉。她用细腻入微的笔触,将童年的趣事、故乡的风物、亲情的醇厚一一铺展在我们面前,诉说着女性的命运、家庭的悲欢以及岁月的沧桑变迁,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是对往昔的眷恋与对人性至善至美的歌颂。李碧华的文字则似一场华丽而苍凉的梦,沧桑与深情交织,对人性、对历史、对艺术的深度探寻与叩问,每一个情节的转折,每一次情感的跌宕,让我感动让我心潮澎湃。林海音的文章,宛如一曲清新的骊歌,在真诚的视角下,展现了过去的风土人情与人事代谢。那些看似平凡的故事,却因饱含着真挚的情感与对生活的热爱,而具有了感人肺腑的力量。我不喜那些堆砌华丽辞藻、故作高深、脱离生活实际的作品。文学于我而言,不应是高高在上的空中楼阁,而应是扎根于生活土壤、饱含人性温度的心灵慰藉。它可以是对平凡生活的诗意描绘,可以是对人性善恶的真实袒露,可以是对历史沧桑的深沉慨叹,亦可以是对未来憧憬的轻声诉说。

 创作于我,是一场永无止境的修行。在这条孤独而壮丽的道路上,我将以文学大师为榜样,心怀敬畏与热爱,不断探索,砥砺前行。关于未来的计划,我其实一直在做着文学梦。我的梦想就是,先从散文入手,接着写短篇小说,与此同时,希望再创作一两部有内涵的长篇小说。我愿用手中的笔,书写心灵的旋律,在文学的世界里留下属于自己的深深印记,为读者带来更多触动心灵的佳作。


别似幽居人:您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写作者,也是一位善于思考和管理文学社团的社长,对于社团今后的发展,您有什么设想和展望?

王金启:自从社团成立以来,我一直感觉我们的作者少,作品少,精品更少。我就像一位世世代代耕种在土地上的农夫,总是贪得无厌,希望我们的作者再多一些,作品再多一些,精品也更多一些。

我们社团坚持的第一理念就是有爱心有情怀。我们尊重每一位创作者独特的风格与视角,无论是清新婉约的文风,还是犀利深刻的笔触;无论是聚焦于生活琐事的细腻描绘,还是对宏大时代主题的深入挖掘,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

我们社团坚持工作的理念就是开放包容,珍惜作者的劳动成果,不以个人喜好评价作品,对每一篇作品对每一位作者都必须保持关爱与呵护的心理。

我希望我们的平台是作家成长的摇篮。我们编辑作品的原则是第一时间审稿,第一时间编辑,第一时间评论,第一时间申报精品。争取做到尽心尽力,全心全意。

我们社团还设立了内部的创作奖项与激励机制,对优秀作品给予肯定与奖励,让作者们在精神与物质上都能收获成就感。

对于社团未来展望,我希望未来的金文社团,朝着这样的方向发展:

一是尊重人才,来去自由,营造真情创作氛围,让每一位作者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二是强化“文学即生活,创作即表达”的理念。鼓励作者们将目光更多地投向生活的本真,从日常的点滴中提炼出深刻的文学价值。三是扩大视野,与出版人合作,为我们社团作者出书牵线搭桥,促进作家成长。四是我们社团有一批朗诵老师,在比较合适的情况下,在我们社团的微信平台传播推广,提升我们社团作者的知名度,扩大我们社团的凝聚力。

无论我们社团如何发展,都离不开江山文学网各级领导和各兄弟姐妹社团的大力支持。

文学社团的发展之路漫漫而修远,但我坚信,只要秉持着对文学的热爱与执着,不断创新与进取,我们必能汇聚更多的文学力量,在文学的浩瀚星空中留下属于我们社团的璀璨轨迹。

别似幽居人:新的一年即将到来,您对江山文学有什么期待和建议?

王金启:新的一年,江山文学犹如一艘在文学海洋破浪前行的巨轮,承载着无数的期待。

我盼望未来的江山文学,在内容创新方面,期望江山文学能鼓励更加多元化的题材创作。除了传统的小说、散文、诗歌之外,可拓展纪实文学、科幻文学、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新兴领域。让不同年龄层、不同阅读喜好的读者都能在这里找到心仪之作,使江山文学成为文学体裁的百花园。

盼望江山建立更完善的作者激励机制,对于有潜力、进步显著的作者给予更多推荐机会与奖励,盼望江山文学网能够与权威纸媒合作发表作品,给有潜力的作者出书,助力他们在文学道路上快速成长,从而吸引更多优秀作者加入江山,提升平台整体创作水平。

 新的一年,愿江山文学勇攀高峰,书写更加绚丽的篇章。



 【记者手记】

采访王金启社长,屡次被他文章与话语间充沛深切的情感所打动。巴金先生曾说过:“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他用一部部作品表达他的情感。美国哲学家努斯鲍姆认为,文学作品通过其叙事形式和情感深度,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人类生活中复杂的方面,例如爱、失落和道德困境。她把情感这一长期被当代哲学忽视的话题推入道德哲学的核心位置,并且把儿时形成的文学热情带入了哲学思考和写作当中。王金启社长的作品,饱含对故乡对土地对亲人的爱与思,这种情感的力度和深度贯穿在字里行间,并在对文学的热爱和社团的管理中奉献着、践行着。文学家必定是关注人类生活多样性和丰富性的人,永远不要忽视情感的力量。王金启社长网名墨海顽石,他正如一块坚韧的金石,情感做桨,文海泛舟,书写着人生的篇章。


【编后记】


在本次对金文圣地社团社长王金启老师的访谈中,我们仿佛跟随他一同走过了一段丰富多彩的文学旅程。从他的个人经历到社团的发展历程,从创作理念到未来展望,每一个话题都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文学世界的窗户。

我们不但了解了王金启老师的文学之路,也看到了王金启老师在社团管理方面的成绩,尤其是在从创作与感悟方面,王金启老师的分享也给广大文学爱好者带来了宝贵的启示。他强调文学源于生活,鼓励读者多读书、保持独立思考,同时也毫不吝啬地分享了自己在写作过程中的困惑与坚持。他对不同文学体裁的喜爱和对未来创作的规划,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文学的热爱和执着追求。

展望未来,王金启老师不但希望社团能够成为作家成长的摇篮,为作者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展示平台,也期待江山文学能够不断创新、完善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的文学人才,共同书写更加绚丽的篇章。这不仅是王金启老师的期待,也是我们每一个江山人的期待。

让我们共同期待在新的一年里,江山文学能够涌现出更多优秀的作品,见证更多文学梦想的绽放。

枫叶飘零

枫叶飘零 举人

  • 22

    主题

  • 150

    帖子

  • 3573

    积分

2025-01-01 14:40:09
欣赏精彩访谈!
点评
2025-01-11 20:33:13
王金启:致敬老师!
江山记者部

江山记者部 布衣

  • 174

    主题

  • 225

    帖子

  • 222

    积分

2025-01-01 14:56:05
2025年第一篇访谈新鲜出炉。这篇访谈给我们江山记者部开了个好头,满满的正能量。在这里,江山记者部祝江山各位领导,所有的江山人元旦快乐!
点评
2025-01-03 15:58:38
别似幽居人:快乐部长辛苦了!一年22期访谈,见证了江山文学各位优秀写作者和社团管理者的风采,亦是江山记者部幕后耕耘的丰厚收获。快乐部长提前部署,精心策划,后期制作,每期人物访谈的精彩推出,都凝聚着快乐部长和记者部全体老师的智慧和心血。向快乐部长致敬,祝福江山文学明天更美好![玫瑰][玫瑰][玫瑰]
2025-01-11 20:34:34
王金启:感谢快乐部长,感谢别似幽居人老师!
军旅作家18

军旅作家18 探花

  • 69

    主题

  • 519

    帖子

  • 12410

    积分

2025-01-02 19:23:36
祝贺祝贺,元旦发表出来这一篇访谈,真是开门红了。
点评
2025-01-11 20:35:47
王金启:感谢老师
共1页 1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