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夜校
|
【江山夜校讲座】2025年第1讲:阅评与写作2025-03-22 10:41:14
【作者简介】纪昀清,本名纪堪迎,中共党员,周至县职业教育中心教师,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七天网”签约作家,“江山文学网”签约作家,江山文学网“柳岸花明”社团总编(先后荣获“江山之星”“社团优秀编辑”“明星版主”称号),周至县传统文化学会副秘书长,《周至春秋》杂志执行主编。从2007年起,相继在中国散文网、散文在线、红袖添香、陕西作家网、中国作家网等知名文学网站及《路遥文学馆》《文學陝軍》《散文之声》《三秦散文家》《当代作家》《人民作家》《纪实天地》《当代文摘》《当代汉诗》《首都文学》《人类的思想》《七天网》《西北作家》《现代美文》《大秦文摘》《品诗》《银河悦读》《当代作家联盟》《作家》《华语作家》《文学前线》《陕西龙山书院》《荒土文学》《般若苑》《周至生活圈》《周至掌圈》《周至文苑》《家在盩山厔水间》《诗韵楼观》等50余家微刊平台发表作品。另有部分作品在《西安商报》《文華》《多爱诗歌》《金周至》等报纸和《长安》《望月文学》《芙蓉国文汇》《易说乾坤》《微光诗刊》《白孔雀诗刊》《秀美周至》《周至县优秀文艺作品选》《最美周至地名故事》《周至扶贫故事》《周至文史》《二曲文学》《李二曲思想研究文丛》《竹林文苑》《周至人文》《绿风》《周至春秋》《耿河》等杂志发表,截至目前共发表散文、小说、诗歌,共计百万余字。除此而外,目前主要负责《周至春秋》(创刊号)、《周至春秋》(第2期)、《周至毛氏》与《周至县标准地名志》(1990-2020)以及《骆谷道的传说》的校对工作。18万余字的长篇纪实文学《砥砺人生》已在“江山文学网”连载完毕。短篇小说《泣血残阳》(共4集)与《三口聚餐》(共4集)分别被江山文学网“有声文学”推出,均由江山知名主播“等到满山红叶时”播讲。先后以“文采飞扬”社团副社长与“柳岸花明”社团总编身份,接受“江山记者部”专访2次。有多部作品获奖:散文《输与赢》荣获全国第二届“孔子文学奖”;诗歌《天堂的你》荣获“多爱杯全国诗歌大赛”一等奖;散文《孝行坊》荣获“第四届《望月文学》全国散文大赛”二等奖;散文《秦弄玉的传说》和诗歌《香吻》分别荣获“第三届华人世界爱情文学大赛”三等奖和优秀奖;短篇小说《三口聚餐》和散文《母亲的道理》分别荣获“第二届中华文艺全国文学大赛”小说故事类“银奖”和散文随笔类“铜奖”;短篇小说《青涩果》和散文《永不消逝的乡愁》《初登泰山》分别荣获“‘经典杯’华人文学创作大赛”小说故事类“三等奖”和散文类“优秀奖”;短篇小说《幸福的滋味》荣获“第二届‘中华杯’全国文学创作大赛”小说故事类“三等奖”;短篇小说《泣血残阳》《青涩果》《麦子黄了》《我的青春去哪儿了》和散文《哭的语言》分别荣获“第二届‘中华杯’全国文学创作大赛”小说故事类“优秀奖”和散文随笔类“优秀奖”;散文《怀念陈忠实先生》荣获“第二届中华文艺全国文学大赛”散文随笔类“优秀奖”;散文《父亲的梦》荣获“渭河有奖全国征文大赛”优秀奖;散文《怀念母亲》,荣获“‘首届瞳孔之光’全国青年文学大赛”优秀奖;散文《大善人王克勤》荣获“七天网首届原创IP大赛”优秀美文奖;散文《葫芦头》荣获三苏文学社“‘东坡杯’文学大赛”优秀奖;散文《清明思亲》分别荣获“第二届‘中华杯’全国文学创作大赛”散文类“优秀奖”和“第二届中华文艺全国文学大赛”散文随笔类“优秀奖”;散文《羊杂味》荣获“海南卫视《艺彩绽放》2023全国原创文学大赛”优秀奖;短篇小说《诱惑》荣获“七天网美文大赛第二季”入围奖;散文《追忆母亲》荣获“七天网美文大赛第三季”入围奖;散文《正大文人》荣获周至县作家协会“‘圣象艾斯本杯▪我心中的文人形象’征文大赛”三等奖,并荣获周至县作家协会“第五届兰亭文学奖新人奖”等。
个人文集https://www.vsread.com/space/myspace-58575.html ![]() 大家晚上好! 我叫纪昀清,很荣幸代表“柳岸花明”社团,作为2025年第一讲主讲人在江山夜校为大家分享多年来我在“阅评与写作”方面的一些做法和感悟,这些都是我实打实的切身体验,绝无半点儿虚言。如果对大家今后的“阅评与写作”能提供借鉴、启发和帮助,我将倍感慰藉、满足和自豪!为了便于中途有事暂时离开而随后返回的朋友能迅速找到“衔接点”,我会把所讲的内容用序号加以标注,这样便于大家查阅。本次讲课内容,大概一个半小时左右。若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课后提出来,我会耐心地逐一解答。谢谢大家! 下面我就“阅评与写作”浅谈一点儿我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的这句名言深刻揭示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紧密联系。只有广泛阅读,积累丰富的知识和素材,才能在写作时得心应手,文思泉涌。阅读不仅能够拓宽我们的视野,还能提升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多读书、读好书,是我们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 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吴晗说:“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 对于怎样创造,即如何写作?我自有自己的一番体会。 ![]() 其一,要多阅读,多写简评,锻炼火眼金睛,以便提高鉴赏水平。这是搞好写作的基本功。这一能力不过硬,写出的文章难免问题多多,后患无穷。在这方面,多年来我是下足了功夫。
印象颇深的是,2024年4月12日,我被评为“江山之星”,并受老百青睐,担任了“柳岸花明”社团散文主编,由此日至今,我就忙里偷闲,坚持每天尽量编发1-2篇文章,截至今天,已在“柳岸花明”社团编发了228篇稿件。每篇稿件我都逐字逐句精心阅读,评语虽说大都以激励为主,但我对自己的要求是:不仅要指出文章的闪光点,更要指出其明显不足,尤其是错别字、病句等,以便作者能有所认识和提高。 令我记忆犹新的是,我在柳岸社团编发的第一份稿件,是林火杉的散文《邂逅丽江》,此文的“编者按”我就写得尤为用心、详实,约摸有1500余字。如此精细的编者按,着实花费了我不少时间,但我的“精心按语”,却得到了作者和老百社长的高度赞赏。而最让我耗费精力的编者按却是周炜才创作的古韵《声声慢·点亮星灯(外三首)》。由于柳岸社团没有专门从事古韵的编辑,作为总编,我虽不擅长古韵,但也得硬着头皮上。为了编好此文,我就在网上查找学习,然后再加以提炼和细细整理,终于写了出来:“诗词古韵四首:其共同点是每首词的题目都与‘星’有关,除了运用丰富的意象外,且都巧妙运用了典故。不同点是词牌名不同。其一《声声慢•星星点灯》表达了客居他乡的游子、书信难寄‘念故乡、万千心事’独自徘徊的思乡之情。该词意境优美,善于借用‘金风’‘征鸿(大雁)’‘堤柳’‘烟水’‘络纬(虫名)’等多种意象表达情感。最突出的特点是善于运用大量典故,尤其是对经典诗词的引用与化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比如,‘金风细细’是对宋代晏殊《清平乐•金风细细》的引用;‘音书未寄远思’是对宋代刘应几‘音书未曾寄’的化用;‘露冷星星’是对宋代高彦竹‘夜月沉沉风霜冷’的化用;‘谁怜倦旅客里’是对元代吴师道‘秋者谁怜倦客心?’的化用;‘闷损腰围憔悴’是对宋代李清照‘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瞅不倚’的化用;‘西楼夜凉月在’是对宋代吴则礼‘夜寒闲倚西楼月’的化用。由此可见,作者的古韵功底之深厚,令人叹服!其二,《水龙吟•星光灿烂》着重描写了碧空如镜星光灿烂的景象,善于借用‘冰轮(月亮)’‘湿萤’‘霓旌(仙人用的旗帜)’‘惊鸿(惊飞的大雁)’‘青鸾(神鸟)’‘素娥(月亮)’‘银汉(银河)’等多种意象表达感情,除此而外,多个典故的运用,照样颇为精彩。比如:‘水晶帘子风’微出自唐代高骈的‘水晶帘动微风起’;‘碧天如镜’出自宋代康与之‘看云路雁来,碧天如镜’的词句;‘明河倒影’出自宋代张孝祥‘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的词句;‘湿萤飞’则是出自宋代陆游‘湿萤飞不起’的诗句。其三,《八声甘州•星空遨游》则借助‘危楼’‘乱鸦’‘寒蛩(蟋蟀)’‘归鸿(归雁)’等多种意象将游子思乡情切的盼归之情表达得淋淋尽致。其中典故的运用依旧出彩,比如‘倚危楼’出自柳永的‘伫倚危楼风细细’词句;‘乱鸦点江空’是对宋代侯置‘乱鸦点破云笺’诗句的化用;‘月冷五湖中’是对唐代陈标‘鸾声不向五湖中’诗句的化用;‘清泪滴珍丛’是对唐代织绡女‘又将清泪滴真珠’诗句的化用。其四,《沁园春•星星之火》着重描写了一对恋人因分别难见而产生的思念和愁肠百结之情。词句的化用照样富有看点。比如:‘似去年人面’出自宋代刘镇的‘去年人面,重门深闭’的词句;‘此夜还看’是对明代童珮‘此夜却同秋月看’的化用。总之,四首词,内蕴深厚,含义深邃,完全可与古人诗词媲美,品咂之余,给人无限遐想,令人回味无穷!极力推荐共赏!” 编完一看时间,竟然花费了整整4个小时。 老百社长看后,说我的古韵按语写得非常好!能得到老百社长的好评和谬赞,虽说费时辛苦,但内心还是非常快乐和满足的。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正是这种一丝不苟的阅评态度,为我带来了不少荣誉:2024年4月29日,我由“散文主编”晋升为“柳岸花明”社团总编;2024年10月12日,荣获“明星版主”称号;2024年度连续两次荣获“社团优秀编辑”称号;2025年1月10日,再次荣获“社团优秀编辑”称号。精品文由起初的20篇也增加到36篇。用户名望也由“秀才”晋升为“举人”。更令人欣喜的是:除了2013年12月加入了西安市作家协会外,经过8年奋战,2021年5月又加入了陕西省散文学会,紧接着2022年2月10日又成功加入了中国散文学会,两年半以后,即2024年8月又如愿以偿地加入了陕西省作家协会。看似一路高歌,顺风顺水,实则艰难异常,个中滋味只有自己知晓。其实这一切看似荣耀的成绩的取得,都是自己常年如一日默默耕耘,坚持阅评和写作的结果。但我有自己的奋斗目标,不愿止步于此,原地踏步。 为了更进一步加强阅读量和提高简评水准,随后我又突发奇想,干了一件“一鸣惊人”之举。自2025年2月11日“周至县新时代文艺创作协会群”建立之后,我就萌生了此想法。因为我深知,该群与本县别的微信群不同,群内102人,除了在本县颇具声望的靳晓鹏、李庭武、吴兰兰、纪卓瑶、陈嘉瑞等年高德劭者外,单是加入中国散文学会或省级以上作家协会会员的就不下四五十位。其中就包括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的朱鸿、赵丰、董信义、朱文杰、庞进、崔彦、白忠德、白来勤、巴陇锋、曹廓、范墩子、杨广虎等知名作家,还有在省内文坛颇负盛名的史飞翔、蒋书蓱、徐祯霞、史鹏钊、白玉稳、何俊锋、陈益鹏等后起之秀。这让我诚惶诚恐。为了激发群友的文学热忱,我从2025年2月15日至今,每天晚上下晚自习后,就坚持阅读群内佳作,并筛选出3-5篇精品,写出简短有力的评语,于当晚9点后发在群内,以飨读者。截至今天(3月23日),已阅读简评了166篇文章,不少作品都出自于文坛名家之手。 其中,有几篇文章令我记忆犹新。我都实话实说,予以阅评,除了发在群内外,还通过微信私发给了各自作者。 一篇是冰心散文奖获得者徐祯霞的《欲为梅》,我阅读后如是简评道:“语言清新脱俗,行云流水,借物抒怀,借‘梅’言志,将梅花的风骨和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而自己坎坷跌宕的人生,不正是这样的梅花吗?正如作者所言:‘观世的时候,总在想,此生愿为梅,不求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做一株清清雅雅的梅,带给世间一抹清新润心的芳香,足矣!’读之令人欲罢不能,心醉神痴,倍受鼓舞,的确是难得的阅读享受!” 一篇是著名文化学者史飞翔的《<陕西当代作家研究>之柳青》,我也予以中肯点评:“柳青的影响是深远的,被路遥称为‘文学教父’和‘思想导师’。作者通过阅读柳青长女柳可风写的《柳青传》,纠正了教科书中对柳青的刻板化、脸谱化印象;又着重通过对其作品《创业史》中梁生宝等典型人物形象的剖析解读,以及柳青‘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精神对陕西乃至全国创作者的深远影响,肯定了他在文学领域方面所做出的伟大贡献,称柳青是一个巨大的存在,称其‘《创业史》等作品,不仅是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重要窗口,更是我们学习如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重要教材。’此文见解深刻,对正确认识和评价柳青,具有推广宣介的重要意义! ”史飞翔老师对我的简评分外认可,并发来了“熊甜甜”感谢符号! 一篇是著名散文家朱鸿老师的《考试记忙》,这是令我拍手称快的散文佳作,我情难自抑地点评道:“《考试记忙》将上大学期间,为应付考试,各位同学的备考忙碌情状,描摹得形象传神,呼之欲出,令人叹为观止。比如,关于背的描写:‘背,贯穿着复习考试的全部过程,到处都是背的学生。背,简直成了一道风景,一种气候。在宿舍有背的,在楼道有背的,路上有背的,食堂有背的。草坪、操场有背的,花丛、树下有背的。教室的背,最自然最畅快,这里是背的天空,背的草原,背的海洋。早晨刚起来就背,夜晚将躺下还背。夏日的浓荫中背,冬天的阳光下背。借着路灯背,凭着炉火背。吃饭也背,方便还背。背在黎明,背在黄昏。背得精疲力尽,背得死去活来。背,呈现着干姿百态,各有各的声调,各有各的神情。有的躺着背,有的站着背。面壁而背,对窗而背。将头扬起望着天背,把头低下看着地背。踱着背,蹲着背。咬紧牙关背,凝聚眉头背,摇头晃脑背,手舞足蹈背。’如此精彩的描写,让人不禁想起茅盾文学奖得主陈彦的长篇小说《主角》中易秦娥舅舅关于打板鼓的类似描写。读之,酣畅淋漓,是难得的品读享受!极力推荐共赏!”朱鸿老师对我的简评也予以点赞和感谢! 还有一篇是关于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冯积岐老师的短篇小说《沉默的粮食》的简评。这是让我产生疑问较多的一部小说。我在文后谨慎留言说:“冯积岐老师小说《沉默的粮食》,是一字一句精心阅读的。印象最深的是一开篇关于通讯员毛安安拍苍蝇的细节描写,极其生动传神,令人记忆犹新。在阅读过程中,发现好几处有断行现象,可能是排版之误所致。除此而外,又有几处疑点,实在百思不解。 “其一,文中提到,毛安安独自一人在杨西秦办公室等待杨西秦看新闻稿件,办公室静极了。下面写的却是毛安安和妻子关于粮食的对话及捂粮食与睡粮食包的事儿,以及庄稼人为了粮食所付出的汗水等事项。这部分插叙内容与杨西秦看稿件有何关联?写完这些事儿之后,紧下面却又突然写到杨西秦翻完了最后几页。难道杨西秦看的稿件内容就是如上所述吗?无关痛痒,很显然不是。 “其二,文中写道,毛安安去汽车站赶最后一趟班车,在车上,他动手去关窗子,杨西秦挥了挥手,示意他不要关窗子。杨西秦为何会和毛安安在同一班车上?文后又分明写道,杨西秦是坐专车去的凤山县。 “其三,随后又写道:“车厢里十分沉闷,他(毛安安)真有点等不及了,他站起来,轻手轻脚地走到杨西秦的办公桌跟前去取了一张当天的《秦都日报》。”既然在班车上,又为何会出现毛安安到杨西秦的办公桌拿报纸的情形?难道杨西秦的办公桌在班车上吗?很不合逻辑。 “以上存疑,不知谁能解惑!” 随后文友武永红在群内给我转发了一段关于冯积岐老师在其文后留言的回复文字。 冯老师说:“感谢这位不认识的朋友对我的支持,这个朋友读的那么认真使我感动!这位朋友提出的问题对于习惯了顺时序结构作品的读者来说,确实是问题。我们的文坛大家们,㝍了几十年,依旧在文学本体论中毫无突破,在时空关系的处理上,依旧是从今年写到明年,从清早写到晚上,这和现代主义作家的作品大相径庭。这位朋友提出的问题其实一句话可以回答:时空是跳跃的,那几个情节没有文字上的联系,但有内在联系。这种时空处理办法在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八月之光》《押沙龙,押沙龙》中比比皆是,在我自己的长中短篇小说中也比比皆是。这样的写法不是失误,而是有意的结构。再谢这位朋友!——冯积岐” 对此,我也提出了自己的不同见解,并诚恳回复说:“由衷感谢冯老师的解惑!通过时空跳跃来处理关联事项,虽说是一种创新,但由于彼此关联不大(至少当时理解如此),会给读者造成阅读障碍,一时会使其陷入迷惘,不知所措!为搞清上下衔接的彼此关系,为此我反复阅读多次,就为了搞明白‘真相’,这无形中就增加了读者阅读负担!既然是老师有意为之,想必总有读者喜欢吧!文中发现一错别字,将天‘晴’,写成天‘睛’!仅为个人阅读见解,如有冒犯,敬请海涵!再次感谢冯老师真诚回复!” 不料,冯老师对我心中的疑问,又再次答疑解惑说:“诚谢你对艺术作品认真探究。时空跳跃,也是意识流小说中常见的形式。因为意识的流动是超越了规律,超越了理性。最短的意识流作品,可以在网上读一读吴尔芙《墙上的斑点》。长篇的意识流代表作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这并不难理解。我们有时候躺在床上,由七八岁的时候突然想到三十多岁的一件事,由三十多岁,又回到了十几岁。如果你给这些事增加了意义就成为艺术作品了。这些跳跃的意识中的意义也许是乡愁,也许是对死亡的恐惧。关键是你体验了什么。” 至此,我心中疑惑终于释然。这就是阅评给我带来的真正实惠和提高。 看到群内每天接连不断的文章链接,真是看得人眼花缭乱,原本以为无人关注我的简评,不料,在我相继简评了青鸟、屈毓晓、宫正杰、魏志祥等老师佳作之后,他们却纷纷在群内留言,表示感谢和赞赏! 青鸟说:“谢谢。感受到你激昂的文学热情。持续关注。愿有一片文学的热土。” 屈毓晓说:“谢谢纪老师精彩点评,令人振奋,鼓舞士气!” 宫正杰说:“纪昀清老师辛苦了!感谢你对文友的作品以中肯的点评!大量的阅读要占用你大量的时间,这种做法置得推广,点评能提高作品质量,互帮互助,取长补短,共同促进。我佩服你的这种精神,向你学习!” 我回复宫老师说:“不客气。此群名家荟萃,佳作连连。希望通过我的粗浅简评,能带动更多的人参与阅读与品评,这不仅能与作者共鸣,广开眼界,提高阅读鉴赏力,更能使该群文化氛围浓郁,不再‘死水一潭’,使其更具活力,由此激发更多文化人相互学习借鉴,创作更多精品,不辜负‘新时代文艺创作协会群’的创立初衷。感谢各位老师大力支持!让我们为繁荣新时代文艺而共同努力!” 就连我未曾点评过其作品的赵映诚老师也在群内留言谬赞说:“老师文思敏捷,点评到位及时,不乏点睛之笔。为活跃本群耗费众多时间与心血,可敬可赞!” 我及时回复道:“感谢赵老师谬赞!好作品唯有读者传阅,方能彰显其价值和意义,必将更加努力,由衷希望更多文友加入到阅读品鉴中来,让‘新时代文艺群’真正成为以文会友、品鉴互学、相互促进、激发精品的文艺殿堂。” 魏志祥老师则留言说 :“昀清辛苦了!每天忙工作,还要给群里文章点评,负责有担当,昀清的作法是我加的众多文学群中唯一的作法。表示敬佩和感谢!” 我则坦言回复道:“ 魏老师不必客气!大家都是因文学这一共同爱好而有缘相聚,更何况此群名家云集,单是中国作协会员的老师就不少,与别的群还是有所不同的。因此,我非常看重每一位老师的作品,要做到一个不漏的点评,因时间有限,实难办到。但我会忙里偷闲,挤出时间,争取每日阅评3-5篇作品,一则开阔眼界,令我受益,通过阅评不同作者作品,结识更多在文学上有造诣的老师,学其所长,补己之短!二则,将自认为优秀的作品,通过简评推荐给未阅读过的读者阅赏,也是乐事一桩!以求共勉!” 对群内佳作坚持简评,是我标新立异的一大创举,目前已得到更多群友的大力支持和认可。 为了汲取精华,突破自我,除了搞好以上阅评工作外,我还利用闲暇时间坚持阅读多部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只记得2024年上半年相继拜读了麦家的《暗算》(19.3万字)、徐怀中的《牵风记》(19万字)、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20万字)、张平的《抉择》(40万字)、刘心武的《钟鼓楼》(29.5万字)、梁晓声的《人世间》(上、中、下三册,115万字)、徐则臣的《北上》(30万字)等书籍。目前正在挤时间精读徐贵祥的长篇抗日题材小说《历史的天空》(46.4万字)。 正是这样日复一日的简评锻炼,让我练就了真正的火眼金睛,只要文章被我瞄上一眼,那些错别字、增字、掉字,甚至因语句杂糅而造成的语病等失误,就能像猫逮老鼠一样,立即精准地捕捉到位,不仅能立即分辨出好与歹,更能有理有据、滔滔不绝地说出个子丑寅卯,这就是长期阅读品评的妙处!故而,要写好文章,就得先过阅评这一关。
其二,要在阅读过程中,养成注重做笔记的良好习惯,以便加强记忆,增长知识,为己所用。
其次,要注重摘抄文章中的精彩语句,以便加以揣摩、学习、效仿和突破。 只要在以上这两方面做到持之以恒、日积月累,若干年后,写作功底将会不知不觉大有提升,这也为今后的大部头写作,定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有句话叫“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其三,要多写读后感或赏析文章,以便锻炼写作思维。
这对我今后的写作无疑是莫大的激励。这些读后感,我都是绞尽脑汁、呕心沥血完成的。尤其是为完成《一句话,一口气》,我将《我不是潘金莲》反复阅读咀嚼,还摘抄了不少笔记,才将其故事线索及情节脉络理得一清二楚。下笔的时候,不可能面面俱到,于是我就对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删繁就简,予以恰当压缩,对人物在不同境遇的心理活动做一精要描写。我的目的是,让没读过此书的读者,读罢此文之后,能对原小说主要情节和人物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评价。该文在《心象文学》公众号平台发表后,有一读者在文后留言说:“我一口气读完了!曲折的故事情节,清晰透彻的阐述,直击社会的弊端。好!有功底!”能得到读者的认可,我心满意足! 诚然,这样用心写出的作品,也必然会受到读者的欢迎和青睐。 由此可见,多写读后感或赏析文章,对锻炼写作思维是何其重要。 ![]() 其四,要多留意身边生活琐事,紧抓灵感,不可使其稍纵即逝。可采取散文、小说、诗歌、戏剧等多种体裁来表达。
当别人问我骑电动车怎会打盹时,我才想起照顾母亲的情形。母亲腰椎摔断,瘫痪在床,那时自己还没结婚成家,哥哥又在县城工作。无奈只有自己挑起照顾母亲生活起居的重担。每天一日三餐,除早餐五点起床提前给她做好以外,午餐和晚餐就得利用放学时间回去给她做。再加之,炒菜、喂饭、洗涮碗筷和处理大小便等事宜,时间是紧紧巴巴,没有半点休息时间。更何况这样的事情坚持了一月有余。可能是那天太阳太暴烈了吧,抑或是自己太累了吧,就情不自禁在前行的电动车上眯了眼……也可能是上天真的被我的孝心和诚心打动,所以令王老师担心的那种事情才没有降临在我的头上吧!我也庆幸自己遇到了这么好的老人! 为此,我备受感动,感慨万千,就趁热打铁,将此事写成了散文《七元钱》。随后此文还被刊载于2020年第6期《望月文学》杂志。 再譬如,早年写的《用眼睛去发现,用内心去感受》一文,是记写自己先后两次将我校胡老师放在窗台的花盆,因开窗不小心打碎而并未遭到其责难的生活琐事。时常听人说胡老师胡搅蛮缠,得理不饶人,这让我大为吃惊的同时,也大为感动。于是就奋笔疾书,有感而发,写出了此文,用以表达对道听途说现象的质疑态度。随后,该文还在刘慧老师创办的《青山》报予以发表。像这样的文章,我还有很多,诸如:记写我当年上大学放寒假应聘红景天酒店服务员经历的散文《面试》;记写我代表学校参加县教育局组织的师德演讲赛感受的《我的演讲》;记写因家长里短和妻子吵架的《叫姨的吵问》《腊月廿九》等,还有根据自身教书育人经历而写成的短篇小说《三口聚餐》《春风化雨》《辱师风波》等,都是在事发后,紧抓灵感、有感而发的结果。一旦错失良机,拖延过久,纵使再回忆补写,其效果肯定没有当时一气呵成的那么好!
其五,凡对参加的各类活动,尤其是有名人出席的活动,要及时用笔捕捉亮点加以抒写。
而在此之前,谁又能想到,他最初选择的竟然是修鞋的行当。他直言不讳地说:“倘若真的从事这一行业,我坚信完全可以养活自己,但这与我的鸿鹄之志相比,大相径庭。于是,我决定改弦更张,‘弃鞋从文’。起初,也是举步维艰,有好多作品都石沉大海。但我永不放弃,照例执着地每周写一篇小说或散文如期投递出去。二十多年以来,我写的东西总字数就高达数百万,仅草稿就足足有几麻袋。” 临了,他由衷地向同学们道出了一段箴言:“请你们务必树立远大志向,珍惜时间,好好学习,二三十年后,谁又能断言在座的各位中不会出现像贾平凹或陈忠实那样的文学大家呢?那时,你们也不过和我一样才四五十岁而已!” 这件事,对我触动极大,一时思潮汹涌,难以遏制,于是当天,就不假思索写出了《一面之缘》。随后,这篇短文也被惠智勇老师推荐到《青山》报头版予以发表。2025年2月27日,此文再次以《与作家贺绪林一面之缘》为题,图文并茂被《诗韵楼观》平台推出,阅读量已突破18372+。 然而,我生平第一次参加的校外大型报告会活动,却是2013年12月13日,我代表学校在西安交大附中参加了以“创新与责任”为主题的“西安市2013年素质教育高峰论坛”,聆听了两位专家和数名获奖老师的报告。第一位作报告的专家是韩主任。他40余岁,身材消瘦,身着褪了色的旧西服,头发凌乱,钮扣开怀,近乎是不修边幅,很显然是随意为之。他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邋遢。他主要通过PPT把素质教育相关的政策理论进行了逐条宣读,枯燥乏味,令人大为失望。第二位专家是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唐江澎。唐校长个头高大,50岁年纪,头发油光可鉴,一身深蓝色风衣,崭新惹眼,和本次论坛相得益彰,很明显是精心而为。他报告的主题是《教育回归以人为本》,他也依靠PPT展示自己的报告内容,但和韩主任最大的不同是,PPT制作精美,图文并茂,颜色搭配得宜,词句精妙,内容丰富。最令人震撼的是,他的声音雄浑,富有磁性,且讲解得有声有色、活灵活现,尤其是抑扬顿挫拿捏到位,且手势动作与内容及语气浑然天成,配合得天衣无缝。尤其是他对当前教育现状的分析——结合PPT图画,可谓一目了然、鞭辟入里、振聋发聩,令人心悦诚服!他认为当前我国的教育无非是两大类,一类是人的教育,即素质教育;一类是分的教育,即应试教育。并分析说我们的传统教育的思维模式是:小学毕业了,盼孩子得高分,考上重点初中;初中毕业了,盼孩子得高分,考入示范高中;高中毕业了,盼孩子得高分,考进名牌大学;大学毕业了,又盼孩子找个好工作;找到了好工作,又盼着孩子赚大钱。即就是说,我们的教育是钱的教育。如此恶性循环,根源是重视了分的教育,却忽视了人的教育,而只有将学生从分的教育樊笼中解脱出来,才能真正实现人的教育回归,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条件。为此,他总结了一句最富哲理的箴言:“孩子就是孩子,不是家长的面子,不是学校的牌子。”我感同身受,频频点头。对此,我有感而发,就一气呵成写出了《人的教育与分的教育》一文。2016年1月18日,此文被《力行小记者》刊发;2016年6月1日刊载于《当代汉诗》;2016年11月11日又被《泰州杰睿》转载。 而令我终身难忘的一次活动,却是2015年11月28日上午,我应邀参加了在西安音乐厅举行的由西安日报社、《美文》杂志、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报人散文奖颁奖典礼。著名作家贾平凹与西安电视台著名靓女主持人孙维一起主持了颁奖典礼。这是我平生初次近距离地面见贾平凹。至今还记得他幽默主持的场景。在为凭借《站在启功墓前》一文而获奖的作者徐可颁奖时,贾平凹拐弯抹角地说:“一看题目,就知道这篇文章是写启功的!首先我得给大家讲一下关于启功先生的一段鲜为人知的小故事。”随后,他便娓娓道来:“有个人慕名拜访启功,但却从不认识启功。来到启功家门前,敲了敲门,一老头开门说:‘你找谁?’来人说:‘我要见启功。’老头一听,就说:‘我就是启功。’然后就挺直身子说:‘看吧!’说完,还转了个圈,连脊背后脑勺都给来人看。来人莫名其妙地看完后,只听启功说:‘看完了,就走人!’说完,就砰一声关了门!” 听到这则轶事,逗得全场哈哈大笑!我也忍俊不禁,终于领教了贾氏幽默的厉害!参加完本次活动,我就感触颇深,于是就不假思索写成了《初见贾平凹》一文。2016年4月9日,此文有幸被《路遥文学馆》刊载;2016年4月27日,该文以《贾平凹当主持人》为题,图文并茂发表于《龙山书院》;2022年1月11日又以同题发表于“中国作家网”;2024年12月25日再次以《贾平凹当主持人》为题,图文并茂刊发于《诗韵楼观》微刊平台,阅读量目前已突破26409+,有35人点赞,有19人留言。其中刘新宇老师留言说:“百看不厌,看一次领受一次大家的风范,看一次感觉一次作者的可亲。因为,文学是高贵的,文学艺术让这个世界多彩多姿,文学艺术魅力让世界上热衷于生活的人们陶醉。”读者沐雨石则留言说:“初看文题,觉得不会有什么可读的东西,看到一半就舍不得挪开眼了,在嬉笑间一个形象鲜活的人物便从字里行间走了出来,那么随和那么幽默那么睿智……谢谢纪老师,让我在你的文字里邂逅了那场颁奖盛典,邂逅了可敬可爱的贾平凹先生。”此文的成功,就得益于我对参加本次颁奖典礼活动亮点的发自肺腑的真情抒写。 像这类文章,我还有不少。譬如,2014年9月18日,我因误打误撞参加了周至县历史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而写的《“误撞”之缘》(2014年9月18日刊载于“中国作家网”》,后被《周至文史》杂志2015年第2期收录);2017年8月6日因参加了著名作家“文兰先生遗体告别仪式”而写的《文兰追思会》(2017年8月12日发表于《周至美文》,2017年8月14日被《周至掌圈》转载,并被纪念文兰先生专辑《猗蘭之思》收录);2018年7月14日因应邀参加了侯景祥老师七十寿辰庆典而写的《祝寿》(2018年10月4日刊载于《当代作家》,2018年10月30日刊发于《陕西龙山书院》,2022年8月被侯景祥个人传记《平凡春秋》收录);2020年7月28日因应邀参加了“文兰三周年追思暨作品研讨会”而写的《文兰三周年祭》(2020年8月8日发表于《七天网》,后被《家在盩山厔水间》《周至掌圈》公众号转载,2022年1月12日又以《猗蘭之思》为题刊载于“中国作家网”);2021年9月11日下午因在周至县文化馆参加了由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陕西省散文学会会长陈长吟先生主讲的《散文的鉴赏与创作》文学大讲堂活动而写的《缘识陈长吟》(2021年9月24日发表于《七天网》,后被《绿风》杂志2023年第2期收录);2022年9月17日因应邀赴甘沟村参加了“司晓升《務本堂随笔》第七辑发行会”与“《绿风》第30期杂志出刊会”活动而写的《甘沟群英会》(2022年9月26日图文并茂发表于《七天网》,后被2024年6月司晓升编印的《務本堂随笔》第八辑收录);2024年2月17日因应邀赶赴常家堡参加了看望年过八旬的汉字研究专家薛俊武先生而写的《缘聚常家堡》(2024年2月23日发刊载于《七天网》,2024年2月29日发表于“中国作家网”)等, 这些文章素材皆来源于我亲身参加的各类大型活动。因此,要善于从各类活动中选取素材,加以提炼文笔,定能令人耳目一新!由于此类活动独一无二,不乏真情实感,因而最易动人。因此,我是乐此不疲,一有灵感,时常是废寝忘食,不完成此稿,誓不罢休。 ![]() 其六,要静下心,反复检查校改,确保文章文通字顺,无错别字、病句,无滥用标点等现象。
2025年2月26日和3月16日,我相继简评了魏志祥老师的散文作品《舌尖上的哑柏》和《果园轶事》,就发现了个别错别字和标点使用不规范的问题。我指出后,他说他最忌讳错别字了,但有时电脑一晃而过,就出现了。还谦虚地说:“还是自己不认真。”随后又说,他写文章都要反反复复修改一遍,再修改一遍,就这样还有错别字。有时候,他还拿手机上的一个校正软件,对全文进行校正,但还是无法避免错别字。魏志祥老师是我县公认的实力派作家,不仅是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也是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了长篇小说《青山镇》《昌公塬》和散文集《乡愁的味道》等作品。写作态度如此认真的实力干将,都难以避免错别字,更遑论马马虎虎、粗枝大叶者,那岂不是会导致文章失误更多了吗?那么这样的失误如何避免呢?窃以为,除了自己精心反复阅读自查外,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与自己关系不错的文友再次进行检查指正。这样就能将文中错别字、增字、掉字、语病以及标点使用不规范等现象降到最低,甚至消灭于无。 因此,唯有静下心,反复检查校改,才能确保文章文通字顺,质量过硬。
其七,要坦诚交流,虚心接受合理的批评意见,反复修改,使文章精益求精。
自从加入江山文学网“柳岸花明”社团以来,我也曾虚怀若谷地向社长老百征询过修改意见。记得我有篇短篇小说《被“董事长”操控的五小时》在柳岸社团发表后,由于初审未通过“精品审核”,为此,我就通过QQ向老百请教—— 我:《被“董事长”操控的五小时》我精心写了好几天,反复修改,居然未初精。麻烦您提下修改建议,不知问题出在哪儿了? 老百:《被“董事长”操控的五小时》我列了单独复议,我给你找高师问一下。有个老师说,你这篇素材记得《焦点访谈》播过,可能这样主题就少了吸引力。还有个老师说的更直接——感觉最后部分拖泥带水,太啰嗦。案子破了就应该完了,后面又写他和劳动仲裁部门打官司,感觉有点乱。 我:情节环环相扣,肯定无问题。后面这个老师的说法,我不认同,说明他根本就没认真看,才会说出这样不负责任的话。主人翁被公司先告到仲裁部门,让其赔偿170.6万元的80%,这不是个小数目,主人翁怎能答应,于是才上告交由法庭裁决,最终法院作出应负20%的赔偿责任。可以说告赢了。怎么能说有点乱呢?不是我不虚心,这纯粹就是毫无依据的乱评一通。您抽空仔细看看,我想听您的真实感受和意见。 老百:另一个老师说:“严格意义上说,这不是小说,是以案说法。小说刻画人物,要有情节变换。他只是将一个真实的案列说给大家听,这如果算小说,写小说就太容易了。”还有个老师也说得直接:“即便把案列改变为小说,也要讲求叙事角度,就是以小说特有的叙事手法来渲染、刻画、设置线索。而不是先来个疑问,然后下面跟着回答疑问。比如,为什么这样呢?原来……数数这个文章中,用了多少个‘原来’一词。”我文学功底差,说不出什么道道来,你的文字功底很不错,基本找不出什么毛病,就是有一个错别字,“回复”邮件,写成了“恢复”。 我:后面评的有道理,我接受。我再改改!谢谢老师! 老百:这位老师还站在更高处,说了一番道理——生活中有很多案例,当写成小说时,首要思考的是:我的小说有何社会意义?而且是以文学性表达社会意义。这种以案说法,缺乏文学性,也缺乏对这一案件背后深层次问题的思考。举例:宁静社团有个中篇,本来是错字符号太多的错误,但为什么编辑部等着修改标点后加精?因为小说把一桩离奇死亡案件放置在社会环境中,做了一定程度的思考,也就是案件是线索,谁杀的人是谜底悬念,而笔墨放在人物命运上,比如那个女孩对两性的随意,那个男孩是同性恋,这不都是当下年轻人迷茫的问题吗?这样写,小说才有力量。 我:这样的建议很有价值,我会将此小说予以精心雕琢,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更富社会意义!谢谢您! 老百:是老师们说的,我的功底造诣太单薄,只是转述一下,希望能给你有所借鉴。 我:另有问题请教您:我想把该小说题目换一下,比如“惊心五小时”等,不知可否? 老百:这可以呀。 我:“惊心五小时”与“未当面请示的代价”,这两个题目,您觉得哪个好些? 老百:第一个好! 我:还想了个题目:无心之祸。与“惊心五小时”相较,哪个更好些? 老百:前一个理智,后一个悬念,我偏向于后一个。 我:我也觉得“无心之祸”更富有遐想空间。听您的,就用后一个。谢谢! 这次关于修改小说的深入交流,对我委实受益匪浅。我虚心接受了其中的合理修改意见,对不合理的部分,自然一笑置之,经过一番“大动干戈”的修改,文章由原先的七八千字,增加到一万余字,最终复审时,终于成功获得了“精品推荐”称号。 因此,开诚布公地与知音文友交流探讨,谦虚谨慎地吸收接纳合理意见,并反复推敲,反复修改,对写作者而言,毫无疑问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毋庸置疑,阅评和写作让我受益终身。阅评让我开阔视野,写作让我放飞梦想。我在散文、小说、诗歌的创作之路上,之所以获得了县内外各类文学大赛奖项二十余次,皆得益于此。当我先后多次登上县内外领奖台,面对庄严隆重的颁奖典礼和红彤彤的荣誉证书时,那种“文学依然神圣”之感,油然而生,难以名状!这不就是文学的魅力所在吗? 一言以蔽之,对于一个文学爱好者而言,阅评和写作就犹如一棵苍天大树上的花和果。阅评是开花,写作是结果,两者紧密相连,不可或缺。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即是此理。毫不夸张地说,没有阅评,就没有写作。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我会铭记当初的誓言,一边坚持阅评,一边潜心写作,阅评和写作终将会陪伴我“白头到老”。我会因阅评而快乐豁达,因写作而焕发青春!
https://www.vsread.com/assn/st-674.html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