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家园论坛 回复本帖
田冲

田冲 进士

  • 451

    主题

  • 735

    帖子

  • 7587

    积分

遥读贾平凹

2025-10-24 17:24:38

遥读贾平凹 

  杨启刚

   2002年正月间和2003年夏天,我先后收到西安朋友、青年作家田冲先生挂号寄来的贾平凹先生签名赠我的他的两本书。一本是散文集《人迹》,一本是小说集《商州三录》。打开两本书的扉页,跃入眼帘的均是平凹先生写下的那几个独树一帜的字“杨启刚先生正  贾平凹”,禁不住心里一颤。

 

   早闻平凹先生素来很少提笔签名把自己所著之书赠予别人,这对于我来说,实在是一个意外,自己理所当然地欢喜不得了。平平几颗字,谈谈一句话,颇让我心不安。在我的签名本藏书中,除十年前著名作家阿城签名的他的那本小说集《棋王》之处,这十年来给我签名的最著名的作家当数平凹先生了。

 

   《人迹》是一册32开本7万多字的集子,1990年6月由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后,先后数次再版,发行数万册。当时刚出版不久,我在北京学习时便购买了一册,当时正是北京十月的金秋时节,我是在去香山赏红叶的途中在一家书店购买的。在登香山的山麓歇息时,便迫不及待地匆匆浏览了一遍,受益匪浅。那时我正在尝试文学创作,此书对我启发颇大。这本小书收有平凹先生撰写的18篇文章,《笑口常开》、《弈人》、《闲人》、《太白山记》等经典篇章都收录其中。这是平凹先生1988年7月写一部长篇小说时患乙肝病倒,从此开始了一年零两个月的病院生活后整理的第一部书稿,收录的都是80年代创作的作品。这些文章大部分写于病床,它散发着药味,或许观点偏颇,或许用情亢奋,都不同程度的有着久病人的变异情绪,但绝不是“无病的呻吟”。

 

   平凹先生之所以将书名定为《人迹》,一是顺序他以前出版的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一是该书稿所收之文都是那时新写的有关人生的内容。书中18篇文章,可谓篇篇精辟耐读,均为精彩好看之作。它不以求宏大之规模,而是以少而精见著。这些文章更是不拘泥于体例风格之一致,而求的是不拘一格,自由浪漫。因天阔地广,信马由缰,谈个痛快——人生之种种,尽在平凹先生的笔下显尽风流。

 

  《商州三录》是一本13万字的中短篇小说集,包括中篇《商州初录》、《商州再录》和短篇《商州又录》,2001年1月由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这三篇小说最早在杂志上发表。特别是《商州初录》在《钟山》杂志上发表后,社会上议论纷纷,尤其在陕西商州,《钟山》被一抢而空,能识字的差不多都看了,或褒或贬,或抑或扬。无论如何,外边的世界知道了商州,商州的人知道了自己。随后,平凹先生又写下了《商州又录》。“又录”仅仅录了十一篇,比“初录”少多了,且结构不同,行文不同,地也无名,人也无姓,只具备了时间和空间。“初录”和“又录”发表后,引起了众多读者的兴趣,纷纷来信。于是,平凹先生又写下《商州再录》。最后就有了这本独特的《商州三录》,有了读者眼中美丽神秘的商州,商州的风物人情、天文地理也同时走进了读者,走向了外界。

 

   收到这两本书后,我都又坐到台灯下,细细地重温了一遍,把种种人生又在书中走了一遭,直到鸡鸣三更,月上三竿,方才爱不释手地放下。掩卷沉思,平凹先生大智若愚的音容笑貌又浮于眼前,逐又忆起1994年9月初秋之季应《女友》杂志社之邀,远赴西安参加笔会时与平凹先生有过的一面之谈。当时平凹先生对我说过的许多精僻的话,至今历历在目。

    现已年过半百的平凹先生作为我国新时期文学的贯穿性作家,20多年来始终是读者关注的热点和研究者追踪的目标,他出版的120多种著作在国内外获得的数十种奖项为他赢得了广泛的声誉;十几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和舞台剧又使他获得了最广泛的大众读者群。古人云: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平凹先生饮陕西丹江水长大,这位从商州农村出来的苦孩子,对农耕生活的深层体验,被传统文化的持久熏陶,心灵深处永远根植着平民意识。自197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静坐长安城二十余载,书一本一本地出,长篇小说更是每出一本,便震惊文坛数载,实乃文坛之奇观。他出没于文坛数十年,处世沉稳,坐看闲云野鹤,荣辱不惊,犹如一江湖奇侠。

   平凹先生是一个有个性、有讲究、有追求、有思想的人;也是一个耕读传家、勤劳节俭的人;更是一个丰富的人、杂色的人、可爱的人。在书里,人性是一支烛,这支烛,照亮他的生存环境,也照透了他身上的坑坑洼洼。平凹先生不在虚无飘渺处,就在大家身边;他既是天才,也是平民……

    田冲先生赠我平凹先生签名之书,此乃我收到的最佳吉祥礼物。心领,情更领,在此一并叩谢两位长安文坛大师朋友。 

共0页 0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