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来水榭(本社团不接受非首发稿件,投稿请标注首发,不标注的稿件退稿) 回复本帖
逝水流年

逝水流年 进士

  • 499

    主题

  • 4220

    帖子

  • 7951

    积分

刘学刚、帕蒂古丽散文同刊《文学港》2014.6

2014-05-24 19:44:24

                                           


刘学刚、帕蒂古丽散文同刊《文学港》2014.6


    本社讯:逝水流年文学社团作家帕蒂古丽的散文《失踪的母亲》,刘学刚的散文《草本纪四题》刊于《文学港》2014年第六期。

文学港2014年第6期(总第187期)目录

热小说

004/老人与酒/李师江

017/至少宇宙是满盈的/鬼金

039/转世/余同友

048/陌生人之恋/李轻松

059/遗物/刘凤阳

064/锁心(外三题)/张乃金

书屋

067/三余堂散记/商震

071/一团炽焰今安在/朝颜

人间茶话

078/大暑的凉茶/王旭烽

深阅读

082/失踪的母亲/帕蒂古丽

090/旧光阴/袁晖

095/我之将死定会把你感动/高鹏程

099/草本纪四题/刘学刚

105/望乡/陈洪金

112/爱着我的西坡洼/程耀东

锐视线

115/阴阳两界(短篇小说)/石里龙

新批评

124/自觉的写作/郑炀和

127/诗性的传达/樵夫

中国梦·我的梦想故事征文选登

130/彭素虹贺陈红南木郁蓓蓓

新诗歌

135/落日如盘(组诗)/王夫刚

139/家乡风物志(组诗)/雨田

141/在秋天(组诗)/流泉

144/四十年以后(组诗)/蒋伟文

147/回想(组诗)/娜仁琪琪格

150/路过(组诗)/蒋兴刚

152/大地与太阳(组诗)/沈建基

154/水色(组诗)/应诗虔

156/译诗经典豪格诗选/董继平译

                                                                          

【作品导读】

【流年】失踪的母亲(散文)

http://www.vsread.com/article-384041.html

作者:帕蒂古丽

       母亲走的时候,是痛苦的,还是平静的,意识是混沌的,还是清醒的,她有恐惧吗?我用一个梦里的场景,填补母亲去世了这个场景的空白。弟弟把母亲的埋体推进了湖里,我在旁边看着,母亲蜷缩的身子用布裹着。母亲是冬天走失的,我一直活在她还活着的幻想里,从没有想象过她的埋体。那个梦仿佛亲历一般,我能感觉到那空气里的寒气。湖水看着很深,周围长满了芦苇和茂密的灌木。我很担心埋体会浮上来,心里希望弟弟用点力,推得远一点,不要让埋体在岸边打转,以免被人看见。母亲是不能够水葬的,梦里我很清楚这一点。

       母亲还活着吗?她真的不在人世了吗?母亲至今没有下落,那个梦到底预示着什么,是我恐惧的反射么?也许潜意识里,我想用水葬的梦,为母亲补上一个小小的葬礼。

      我不厌其烦地审视自己的身体,这是母亲失踪的那个年龄的身体。摸摸自己的身体,感觉母亲的肉长在我的骨骼上,腰腿酸痛时,我用母亲的表情体验疼痛。我把身子借给母亲,让她拼命使唤,使唤累了,我从母亲的疲劳里抽出自己。我替母亲吃她最喜欢的食物,吃很多,然后装着她的样子很满意地打嗝。我小小的,一直长不大,大约只有四五岁的光景,我看着母亲发呆,母亲白白生了我,我什么都无法替她。

       一、

       我一低头,就能闻到类似母体的气味。这种熟悉的体味儿,让我想起母亲,还有母亲衣服上的气味。

母亲走失后,我一直没有收拾过她的衣服,她几乎没有什么衣服可以收拾。

       母亲从里到外穿的,都是我穿旧了给她的,就连内裤也是。怕尿液不小心渗透到裤子外面,我在裆部缝了毛巾绒加厚。每次洗好晒干,穿之前我都要用手揉搓后再递给母亲,看着她不要穿反了。换好内裤,母亲总要叉开双腿,在院子里走一阵子,好让皮肤适应内裤的干硬。我总是不耐烦地看着她,她用表情示意裆部不舒服,一副抱歉的样子。现在想起来我冲动地恨不得立刻去超市,买一打内裤放着,叫她换上。母亲失踪后,我总是穿着破旧的内裤不肯换下来,用这种方式来减轻没给母亲买新内裤的内疚感。

       母亲冬天的衣服是父亲在世时给我做的一身棉衣裤,里面穿的是哥哥的破秋衣秋裤,罩衣是我上高中时穿的那件藏蓝色涤卡翻领装,她捡了父亲留下的男式裤子当罩裤,用布带子系着裤腰,裤腰太大,一不小心会松了掉下来。有时候系得太死,母亲憋着尿,让我帮她解裤子,我一边责怪她,一边贴着她的肚子,用牙齿咬开她打的死解。往往我急得一头汗,母亲缩着肚子拼命往后退,嘻嘻地笑,说她怕痒,惹得我骂骂咧咧。

        羊毛绿格子头巾,扎了二十年的那条,村里的妇女几乎每人都有,是父亲的亲戚从南疆捎来卖给村里女人的,母亲那条正是有疵点卖剩的。同时捎来的还有格子连身裙,很宽大,有绿格子和棕色格子的两种,父亲特地给母亲留了一条。母亲在镜子前试了一上午,回族女人不许穿裙子,她一直不敢穿,压在箱底,后来被外婆翻出来烧了。

         母亲走失后,我没有为母亲哭过。我只是想她的时候才哭。我也从来没反过来想想,母亲会不会想我们。她应该记得我们每一个孩子,她也会向别人絮絮叨叨说我们吧。我一直把她当作一个没有意识的人,一直那么自私地认为,只有我会想她。

         跟弟弟妹妹见面时,我们的谈话里只提起父亲,大家似乎竭力避免提到母亲,似乎从来没有过这个人。

有一次,一不小心我跟弟弟说到母亲这个字眼,我说,如果妈妈在的话,应该有七十岁了。说完我假装若无其事地看看弟弟,他吃惊的样子让我大惑不解。他像是第一次听到这个陌生的称呼那样,从一个长长的梦里清醒了片刻,也许他第一次意识到自己也有母亲,又有点怨我不该随便提到这个词。母亲对于他,只是一个没有实指的词,那个词代表的那个人,已经从他的记忆里消失了三十多年了。他很快恢复了正常,他的正常就是对母亲这个词和它所代表的意义始终保持麻木。我知道,他的意识又落入了母亲早已不存在这个现实当中。

          从弟弟观察我的神情来看,他似乎没有对我的平静表现出无法接受或失望,反而面露轻松之色。我理解他一直在担心我会为母亲的走失而悲伤,或者他也怕我看穿他曾偷偷伤心过吧。我们互相猜测彼此的伤心,但是我们从不互相诉说。我们不该伤心吗?母亲不在了,我们也不能表现出伤心。扭曲的感情和变硬的心,我们似乎是同一个师傅教出来的。母亲的失踪,变成了一件家族里隐晦的事情,不能像父亲的死那样被光明正大地提及。或者这比死更难让人承受,硬是要承认一个下落不明的亲人已经死了,这件事情比死本身还要复杂和残酷。

           我最不忍心的就是告诉弟弟,我怕他的心理无法承受。可怜的弟弟,一个完全不知道母亲为何物的孩子,六个多月就送给了小姨家,后来没见过母亲几次,再告诉他却是母亲丢失的消息。我居然把他的母亲给丢了,他这一生恐怕还期待过跟母亲再次相认,就在小姨突然去世后,他才将二姨(母亲在她家姊妹中排行老二)改口叫妈妈。母子的缘分真是一层薄膜一样脆,一触即碎。

         母亲这个词,会引发他脑子里一连串疑问:母亲真的存在过?如果还在是什么意思?是说她不在了吗?不在了是指失踪了,还是殁了?

         这是一个言语不能触及的禁区,大家都保守着一个假秘密。家里甚至从来没有人问起过母亲在边城那三年跟我一起是怎么过的,还有失踪的具体细节。每个人心里似乎都有自己想象的情境,我不由地去猜测。有时候我认为他们根本不去想这个,他们或许和我一样,会认定了母亲神志不清,就是说母亲根本不会知道子女在想她,把一个痴子当作付出怀念的对象,这在正常人的情感上是不对等的。或者他们根本忘了这回事,想到他们几十年了都不问,我心里有些替母亲悲凉,忍不住想提起来这个话题,但是,遇到的都是弟弟妹妹的沉默。

只有小姨对我提起过一次。那是在父亲去世二十年的那则尔(祭礼)上,她凑在我耳朵边上说,让阿訇念经的时候,把你妈也给带上。我听了吓了一跳,她的声音被我的吃惊放大,每个字都在扎在我耳朵里,像针扎一样刺耳。我很抗拒她给母亲带丧礼的想法和做法,那样意味着我承认我妈妈不在了。我没有去给阿訇说,对小姨无来由地判定母亲殁了,而且连这种丧亲的仪式还要蹭着让母亲搭便车,太不敬重自己的姐姐的想法,我内心很有些怨气。这样不明不白地就承认母亲已经殁了,我无法接受,我意识到自己从来没有在内心承认过,母亲不在人世了,因为谁也无法确认她已经殁了。

……

【编者按】篇尾那句“我也是有母亲的孩子”,多幸福,多满足!可是,那只是曾经,那只是过去。母亲失踪二十年多年了,“我”一直以为母亲还在,一直抱悔对母亲的态度,以至于恍惚地认为有时候自己就是母亲的替身,以至于关注街头见到的所有精神病患者——至少,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母亲的影子。“子欲养而亲不待,树欲静而风不止”,人间恨事,于斯为最!

爱着母亲的爱,梦着母亲的梦,悲伤着母亲的悲伤,痛苦着母亲的痛苦。心头永久的悔,都成一个永久的结,盘亘胸中,挥之不去。逝者已矣,其情难忘。郁结不舒,悲戚于心,发乎文字,以文当哭,聊寄哀思,聊遣离情。

人只有一个母亲,失去了,将永不复得。尤为注意的是,在作者看来,母亲的病并非没有好转的可能,也并非那么严重,而是一家人先入为主的观念与态度,让母亲被迫接受自己永远是个精神病人的假象。

母亲无疑是痛苦的,可是母亲在时,没有谁会站在母亲的角度去体察她的痛苦,没有谁相信她能回到正常,她只能带着屈辱活在正常之外。可惜,这一切,都发生在母亲已从生活中消失之后。彻骨的痛悔与无尽的遗憾始终伴随着“我”,使得“我”无休止地去追想、去感念母亲在时的点点滴滴……【编辑:玉心】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312110027】


【流年】人间草木(散文)

http://www.vsread.com/article-385447.html

作者:刘学刚

     【奔跑的香草】
     在洪沟河南岸,在野蒺藜三棱草毛谷英蓬子菜马齿苋之间,香草最有女人味。
     出了村子,向北走,一直向北走,远远望见一片果园,绕过去,就是洪沟河。这果园,村里人叫它苗圃,广播站的大喇叭也喊它苗圃。苗的圃,人的脚是不能乱印的,怕惊扰了苗的梦。到了洪沟河南岸,就是另一番天地了。
    洪沟河,顾名思义,是洪水冲出的大沟,人们因势利导,疏通为,村里人说话ong”“eng不分,一出口就是横沟河。一条大沟横在那里,两岸的村庄牵根红线,都让媒婆费半天口舌。闭塞,也有闭塞的好处。河的南岸,白杨长得比屋顶的烟囱还高,槐树在浓密的枝叶里爽朗大笑,一些灰麻雀呀红蜻蜓呀绿蚂蚱呀,就会从草滩上扑棱棱乌压压地飞起,人欢马叫地,统治了偌大一个草滩。
     说说草滩吧。自然要从春天说起,从零零星星的鹅黄说起。米粒儿大的草芽拱出土层的时候,还异想天开地顶起一小撮泥土,像顶了一个小小的斗笠。也有穿蓑衣的,那是一丝鹅黄沿着干枯的草棵往上窜,鹅黄,嫩绿,浅绿,草绿,当这根温度计的水晶柱到达翠绿的高度时,阳光已是夏日的温度。稍稍远处,苹果是绿的,果叶同色,一枝枝深绿在微风里晃悠,一副举重若轻深不可测的样子。草滩上,草不像嫩绿的时候那么内秀:到处乱跑,勇敢而又偏执;自信满满,甚至有一些疯狂。毛谷英长到一尺多高的时候,就开始抽薹吐穗,向天空肆意扩张,毛茸茸的穗子突然变得谦逊,向下弯曲,立着,摇着,颇有谷子的风度。熟草蔓,单是这名字,就有鸡鸣、炊烟、羊肠小路的味道。在草滩上,它是熟练的偷渡客,巧舌如簧的媒婆。一棵草分枝发杈,波纹一样四散开去,前脚路过一蓬野蒺藜的家,后脚跟已在一株灰灰菜那里安家落户,拉拉扯扯,盘根错节,但看上去,翠绿墨绿深绿碧绿覆盖了整个草滩。
     也有香气。细闻,不像是果园的。苹果平和的呼吸,要拨开枝叶浓密的喧哗,越过花椒树站成的篱笆,从远处跑来,微微的青涩,已细若游丝。这香,起初是一线微光,不动声色地擦过你的鼻翼。等你察觉空气的氛围微微变了样,那香气却飘忽不定,就像一阵好风,迟疑着,犹抱草叶半遮面,过了一会,你的鼻子抽动了一下,声响很大,告诉眼睛耳朵们它的新发现,它激动得有些语无伦次,继而又抽动了一下,香气还有些羞涩,淡淡的,和空气一般稀薄,鼻尖却有一种温柔的抚摸,就像情人的低语,毛毛虫的蠕动。就这样走着,香气它有脚啊,挪着细碎的脚步,走一路香艳。过了一些日子,那香,真叫一个香,仿佛猪肉片裹在滚烫的油锅里,嗤啦嗤啦地香,香破了鼻子,还要香到肉里去,快要把骨头撑开了。
    这香,是草的魂,空气里的宝石,隐秘的空中花园。它四处奔跑,给绿的草滩镀上了一层黄金,它把夜晚的秘密、朝露的纯净、空气的激情、阳光的明快以及不可名状的幸福都集聚在这片草滩上,无限扩张着我们的嗅觉世界。
    草有香味,就叫香草吧。有些艳,有些野,但朴实,有质感。草是丝绸,薄薄的凉;香是肌肤的气息,细腻的香,温柔的香。香草,把我们从高大光明激越宏亮的核心世界里搭救出来,呼吸着新鲜的香气,自然的香气。香草,无疑是人类的一个重大发现。
    窄着身子,香草散布在三棱草、熟草蔓、野蒺藜和毛谷英丛中,苗条的茎配以细长的针形的叶,酷似古代的静女,它把更大的空间让位给伞状的草冠。纤细的茎上,丛生着微凸的节,节上分生出枝杈,枝杈上再生枝杈,细丝一样的枝杈吐出细密的苞蕾,互生,有茎和枝杈相连,就像摊开的婴孩的手。说是苞蕾,细细碎碎的,星星点点的,更像是草籽,靠近根部的稍稍大些,草尖上的就娇小得让人心疼了。就叫花吧,它有花的体态和香气。似乎一生出来就那般小巧,柔弱,单薄,开了,和草叶一色,是淡然的绿;枯了,也不萎谢,和草叶一色,是淡定的黄。这花之伞在微风里摇,即使你对它视而不见,它也在摇,摇啊摇,而盛大的空中花园就是从这里向我们敞开了它的门扉。
《    圣经》里矗立着一座香草山。洪沟河南岸的草滩,它是伊甸园的别名,每每走在那里,如羚羊或小鹿在香草山上(《圣经·雅歌》)。


    【编者按】大自然彷如一位睿智的老人,以博大的胸怀养育着无数的生命,包括那些生机勃勃的花草树木。而每一棵草木在接受着大自然的恩泽的同时,也以各自独有的蕴含,不约而同地传递着来自于大自然亘古不变的生命气息,给了人们人们无比丰厚的馈赠,包括物质上的享用与精神上的启悟。香草、茅草等寻常的自然草木,在作者笔下被赋予了生命的神态。作者以细腻的观察及入微的思考,描写涉及它们的形状、用途、生长态势等,描写生动传神、各具形态,真可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在作者笔下,这些人间草木早已非同寻常,而是以各自的姿态传递着生命的深层含义、诠释着日子的烟熏火燎。独具视角的文字,借物寄情,以物喻世,集知识性与思想性于一体,揭示无痕,耐品耐读。【编辑:喜有此李】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312170013】

共0页 0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