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凤鸣
|
2015-08-04 09:47:57
回复听雪:听雪,听茶,这个很诗意呢。
|
|
|
![]() 江凤鸣
|
2015-08-04 10:18:34
回复喜妹大姐:大姐哈,那上好的茶给两个小东西吃了?真正可惜啊。大姐,俺不敢钓你的鱼。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你好好地,聪明地生活,切不可自动上钩哈。福建有些小种茶,养在深山人不知。若是有心人去开放,肯定会一时洛阳纸贵。不知道江山最近引进的福建有机茶是何种茶。我前年曾专门到武夷山考察过福建茶,那里山清水秀,茶树多生长在大山里,光照充分,气候湿润,是种茶的好地方。大姐,有空闲了,去游福建武夷山。谢谢大姐一贯的关爱,北京天热,大伏天的,就伏了吧,少走动,注意避暑哈。
|
|
|
![]() 江楼望雨
|
2015-08-04 11:00:34
凤鸣老弟,茶,不一定叶小尖丫丫就好,叶子大就差,那不过是炮制品种的需要;当然,不能绝对化——秋天的老叶子大概只能烧火。茶的好坏全在炮制的工艺。燕窝、鱼翅是好东西,上得了大席面,还记得刘姥姥进大观园吃过的那顿茄子吗?再大的席面有见过的吗?龙井、碧螺春没有加茉莉花的?我可听说,在商场茶叶专柜也见过,有龙井茉莉花茶,有碧螺春茉莉,有毛峰茉莉,和龙井、碧螺春、铁观音什么的摆在一起,价钱都挺贵。那是不是用龙井、碧螺春、毛峰加了茉莉花炮制出来的啊?至于北方宾馆提供的,那大概都是便宜货,有的宾馆还只提供茶叶末茶叶梗子呢! 也是听说,茶叶是否名贵,跟产地有关,印象里北方是不产茶的,可商场里好多年前就已经有了泰山茶、崂山茶、临沂茶。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橘,这话好像不能用在茶叶身上。
据说,不同品种的茶对人体有不同的保健功效, |
|
|
![]() 红山茶
|
2015-08-04 15:25:14
凤鸣,大姐知道那茶珍贵,更知道你懂茶,大姐笨笨的,却是真诚的。 因为书而来,应该为书写一篇赏析的,看到《茶境》征文,也想写一篇五年前就想写的文字,骗一包茶叶给我们家的茶桶先生品品 嘿嘿,俺还是自知之明,伏着去,赏析会有人写的,茶叶俺根本骗不到,再说,码字多累啊,等天凉了,俺就去游武夷山,去观茶,去静享山水风景! |
|
|
![]() 舒
|
2015-08-04 17:15:35
我觉得,二哥的文采比什么茶都要好“品”。
![]() |
|
|
![]() 江凤鸣
|
2015-08-04 17:19:15
回复江楼老哥:是呢,老哥。你如果到江南来看过采茶,你就晓得了。龙井上好的是雨前茶,后来叶子就长大了,那也得采啊。这茶叶只来一遍,不就亏大了。这个时候的茶,就不叫新茶了。你尽管拿去做花茶吧。茶叶的好坏,除了制作,最要紧的就是生产的时机。你听说过吗?采茶如救火,茶期是一天都耽误不得的。过了清明雨前,那烂茶还能卖出价钱啊?茶叶的好坏,那绝对跟产地和采集的时间有关系。至于你说的北方也有茶,山东也有茶。那都是真的。但是,好喝吗?要是我们无锡也出杏子呢,你吃吗?你知道无锡的杏子干啥用不?直接送去工厂做醋去。你说,茶叶的好坏不在牙尖,你知道碧螺春一斤有多少个牙尖啊,多了少了都不值钱。为啥江南的茶做清茶,岭南的茶多红茶?你听说过红茶里有毛尖茶吗?老哥哥你就搅和吧,反正咱俩是好久没抬杠了。我喝口茶,你喝口西洋参汤,咱继续抬!
|
|
|
![]() 江楼望雨
|
2015-08-04 20:28:51
夫抬杠,不是辩论。辩论,必须针对对方的论点论据,以驳倒对方为胜;而抬杠,可以各说各话。现在,您强调的是雨前、明前如何嫩,一公斤碧螺春11万9千9百89个牙尖;我说的是茉莉花茶窨制的功夫。至于口感,那是各有所好。旧北京,“穿着瑞蚨祥的衣服,蹬着内联升的布鞋,喝着张一元的茶叶,吃着全聚德的烤鸭,玩着荣宝斋的货品,看着广德楼的京剧”,这是令人向往的享受。张一元的茶,就是茉莉花茶。他为什么不是雨前龙井?不是喝不起,是觉得那不好喝,喝下去不如茉莉花茶舒坦,甚至有的觉得一股青树叶子气,“能淡出个鸟来!” |
|
|
![]() 风逝
|
2015-08-04 20:44:21
在江南才子凤鸣君眼里,江南人都是风雅的文化人,连吃个茶,也是那么讲究。因为,江南才子眼里装得下的人也都是风雅的文化人。 俺是粗人,不会饮茶,更不会品茶,读了雅人顾问的帖子,唯有惭愧的份儿,因为,俺是只会拿茶当水来哈着解渴的主儿。嘿嘿,那个茶文化,距离俺大约有10亿光年那么远。 远远地欣赏,让优雅的文化人去品吧。 |
|
|
![]() 山地731828829
|
2015-08-04 21:32:32
二哥说过的我赞成。 我以为,云南茶也是驰名中外。 云南是茶树的原产地和起源中心。云南人4000多年前就利用野生茶叶治病。 三国时候,说的南中茶子,就是云南茶。南中就指云南。 唐朝有喝普洱的记载。 我爱喝云南茶。 |
|
|
![]() 闲云落雪
|
2015-08-04 22:04:34
说到喝茶,作为山东人,俺也说说俺的看法
![]() |
|
|
![]() 江凤鸣
|
2015-08-05 09:46:26
回复江楼:江楼老哥,你是抬杠高手哈,看俺写过一篇茉莉花,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高啊。你说的很对。我在一篇散文里曾经细致地写过如何窨制花茶,那是我在茶农家里住家观察到的。确实考究,不然咋赚钱呢?你就是做幅赝品画也得有点功夫吧?这个不足证也。鸿渐说得倒是大实话“所谓的北方人爱喝茉莉花茶,我作为北方人,现在周围还没看到喝这种茶的,几十年前倒是喝过,那时大家都很穷,有茶喝就不错了。”俺十分赞赏他这个东北人的实在。横竖现在钱包鼓了,不喝那玩意了。这也说明改革开放,老百姓确实富了。记得刚从部队回地方那些年,陪妻去买衣服,我看到好多款衣服不错,妻都说不好。跟她跑得累了,才晓得所谓不好,是她嫌贵。还记得从前儿时在青岛,山东人对家乡的地瓜干酒情有独钟,愣说葡萄酒是女人喝的,说那个那是酒啊,能淡出个鸟来。去年到山东威海,当地领导请客,不上高档葡萄酒,好像自己没文化似的。你这个说辞俺也会,看谁更会转弯。哈哈哈,老哥哥,难得咱俩又杠上了,继续抬哈。在乡下跑了一个多月企业,写了半个月的经济报告,脑子都成浆糊了。跟老哥这一抬哈,清爽了好多。俺喝茶,你喝西洋参汤,在继续,继续哈。
|
|
|
![]() 红山茶
|
2015-08-05 10:04:42
俺监督洗衣机工作,来看看,雨大哥,二弟,您俩继续哈,西洋参汤和红茶都喝腻了,俺给您们上芝麻豆子茶,嘿嘿,还是在茶里候着,俺现在种芝麻豆子去!
![]() |
|
|
![]() 江凤鸣
|
2015-08-05 10:05:43
回复风逝:我在帖子里说了,这个年头,说话好难。其实,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的雅与俗。比方说北方盛行酒文化,这个套路一套套的,江南则没这许多说法,大家酒桌上也是共产主义原则,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就是春节,大多江南人家也不过是米酒伺候,女人更是吃点甜酒酿而已。江南人饮茶却是很考究的,讲究那是一种偏好,一种生活的细化。这个中国地广,人们情趣各异。不必纠结哈。姜昆为啥不大敢出来说相声了?工人老大哥不能调侃,农民老二哥也调侃不得,当兵的就更别说了,说谁谁都不乐意啊,那就歇菜了呗。所以,现在抗日神剧大行其道,只有调侃东洋小日本。这不也出大事了,爱妻裤裆里摸手雷,害得“飞人”离婚了。唉,喝茶吧,喝茶吧,这嘴不好说话,就喝茶吧。嘿嘿。 |
|
|
![]() 江凤鸣
|
2015-08-05 10:24:49
回复山地:山地君,你说的似乎是对的,老茶王出自云南,我好像在《中国古木》这本画册里看到过。云南出好茶,以红茶为上品,云雾茶也很好。自古的茶马古道也是自云贵高原直到青藏,茶的生产、运输都是很有些年头的事。我在图书馆查过资料,说是黄帝时代就有饮茶的习惯。神农尝百草,百草具有毒,惟茶能解之。其实,中国人饮茶的习俗虽然很长,但真正全民普及还是唐朝以后的事。因为陆羽躲在无锡惠泉山惠山古寺里,煮泉烹茶,写成《茶经》一书,饮茶之道,才全国大兴,并且成为雅事。因为陆羽长期在江浙活动,所以他品评的好茶、好水也多在江南,所以后人品茶著文也多附议,江南遂成茶文化之雅地。南方多水多雨,气候温湿,所以,口渴在生活中并不急迫,饮茶遂能演绎成一种技艺,也在情理之中,而北国缺水,气候干旱,解渴是急要,故那个喝茶也就讲究不得。这本来是生活之常态。却不料,这个也不能多说,谁不说俺家乡好。唉,调侃不得哈。吃茶,吃茶。有机会一定到云南去品茶。我这上个月有云南战友送的“山中小种茶”,名曰:“云雾书香”。我没敢喝,等着送我恩师祝寿。
|
|
|
![]() 江凤鸣
|
2015-08-05 10:29:35
回复听雪: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俺原本说茶具的,咋就跟茶杠上了?哈哈哈。爱喝啥喝啥啊!这回俺是钓鱼,钓上了。继续跟老哥哥抬杠。
|
|
|
![]() 江凤鸣
|
2015-08-05 10:34:01
回复舒:哈哈哈,精彩吧?等雪那个征文结束了,她一定会发现,最精彩的征文是俺跟江楼老哥这两个杠头的对话。这个可比那些诗意化的文绉绉的文字具有可读性。老哥哥在捍卫他那个茉莉花呢。其实,江南现在好多地儿,茉莉还开着呢。他家哪儿估计没有,所以他才用力抬杠呢。哈哈哈。不说了,老哥一急,估计要抱块石头过来了。
|
|
|
![]() 江凤鸣
|
2015-08-05 10:45:20
回复喜妹:大姐哈,你看我们这水榭热闹吧?不过,我也是好久没回来折腾了。湖南人、四川人,还有江苏人,为啥都叫吃茶,不叫喝茶?是因为茶这个玩意,古代的时候就不是喝的,它是吃的。它最早是茶粥、茶菜,至今江南还有香茶莲子粥,有龙井虾仁。这个你说给北方人听,他当你笑话。其实啊,很多事大家要斗嘴玩,那是要沟通不同地域的习俗呢。为啥会歧义,那是大家不在一个平台上说话。你说:三千米上空,他听成三天不上工。你能有啥办法?不过江楼老哥不是,这老头学问大着呢。他是揣这聪明装糊涂,就是要跟你搅和呢。唉,一个多月没跟他抬杠了,快憋死我了。大姐,你那个继续你的豆子芝麻茶,煮好了,叫俺一声哈。
|
|
|
![]() 上官风
|
2015-08-05 16:34:50
说到茶具,小风印象最深的是《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又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分瓜>瓟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 “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妙玉便斟了一斝,递与宝钗。那一只 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乔皿}”。妙玉斟了一{乔皿}与黛玉。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 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宝玉笑道:“常言‘世法平等’,他两个就用那样古玩奇珍,我就是个俗器了。” 妙玉道:“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宝玉笑道:“俗说‘随乡入乡’,到了你这里,自然把那金玉珠宝一概贬为俗器了。”
妙玉听如此说,十分欢喜,遂又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台皿}出来,笑道:“就剩了这一个,你可吃的了这一海?”宝玉喜的忙道:“吃的了。”妙玉笑道:“你虽吃的了,也没这些茶糟踏。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说的宝钗,黛玉,宝玉都笑了。妙玉执壶,只向海内斟了约有一杯。宝玉细细吃了,果觉轻浮无比,赏赞不绝。妙玉正色道:“你这遭吃的茶是托他两个福,独你来了,我是不给你吃的。
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
最后 ,小风给师傅上茶
|
|
|
![]() 江楼望雨
|
2015-08-05 18:58:22
笑迎八方客,铜壶煮三江。风来水榭这几天小二茶博士尽职尽责,茶香四溢,宾客满堂,只不见老板娘露面,未免有些遗憾。是不是到苏州一带取经去了?那咱们就到阿婆那里去寻她。小二老弟,我向往阿婆茶,那才是情调温馨的老百姓喝茶的地方,那里背山面水,翠竹环绕,开窗清风习习而来,满脸慈祥的茶客老婆婆们随意而坐(想必也不乏青衫布鞋手拿长干烟袋的老先生),面前的彩绘茶壶、青花瓷碗、精细小巧的茶盅,透着悠悠的惬意。看了一下水牌上报的茶名,竟然也有茉莉花茶、玉兰花茶、珠兰花茶、桂花茶、金银花茶,而且有佐茶的盐酱瓜、香豆腐干之类风味小吃和橘红糕、麦芽饼等等农家小点心。这比起那些非明前雨前三尖两叶一旗一枪不喝而且讲究什么这道那道的文人雅集满腔禅味云里雾里的场所好多了。且听听她们讲古说今街谈巷议稻米桑麻的吴侬细语,有江楼不懂的地方,您给做翻译。如果月老高了兴,没准假您之手为某一大龄青年求某一老阿婆讨来一罐由礼盒抬送的西山水月贡品或者天下第一茶碧螺春(当然,虎丘茉莉也够档次),那可是功德无量的事儿。可否? |
|
|
![]() 五十玫瑰
|
2015-08-05 22:47:25
写了一大推,全没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