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尚
|
南尚2018年1月份短篇评论贴2018-01-02 10:05:26故事征文栏目《粮官》。作者:诗情划意。http://www.vsread.com/article-818922.html
民间故事是瑰丽的宝藏。这篇故事通过作品的主人公——赈粮官对家庭、对奸商的不同态度,写出了当时一个清官的形象。故事是老百姓的文学,“清官的故事”在民间历来是很受欢迎的。 从故事创作的角度来探讨,我觉得为了把“故事是情节的艺术”表现得更充分一点,这篇作品的情节设计似乎单薄了一些,如果能让作品中的奸商和赈粮官的家父再发生一些“纠葛”,而赈粮官又能理智、果断处理,那样,这篇作品的情节可能会更丰富、饱满一些,人物形象也会更鲜明。这点建议供作者在创作故事中参考。
非常感谢南尚老师的点评指正。您说得对,确实情节太单薄了些。谢谢老师中肯的建议,祝新年好。
|
|
|
南尚
|
2018-01-03 10:14:36
微型小说《诗人》。作者:李荣。http://www.vsread.com/article-818392.html
|
|
|
南尚
|
2018-01-07 03:35:28
萌芽栏目《难忘的夕阳》。作者:甘肃王俊媛 。 http://www.vsread.com/index.php/article/showread?id=820317
|
|
|
南尚
|
2018-01-08 11:20:31
故事征文《玉帝下凡》。作者:吴军。http://www.vsread.com/index.php/article/showread?id=819559
看完这篇故事,我思考故事创作中的两个问题:一个是神话故事创作中的情节的完整性问题;另一个是神话故事如何反映现实生活的问题。
先说第一个问题:神话故事中的情节如何才能完整的表现出来呢?我国有很多优秀的神话故事,《西游记》就是名著。那里面的孙悟空大战妖魔也好,猪八戒背媳妇也好,神妖和凡界各类人物都是融合在一起,纠合着恩怨情仇来展开故事情节的,那样就能使神话故事情节丰富、精彩,神话故事的完整性也就充分表现出来了。《玉帝下凡》这篇作品,玉帝和太上老君只表现站在上面,指点“钱币”,而“凡界”的现象,只是在适应“指点”的需要来展现生活,那样,就大大减低了神话故事情节的生动性,甚至有“神话”和“凡界”脱节之嫌,不能称之为神话故事了。 再说第二个问题:神话故事如何反映现实生活的问题。应该说这篇作品作了很好的尝试,我国古代有很多好的神话故事作品,由于时代的局限,不少神话故事大都是停留在批判现实生活的阶段上的。我们当今时代充满了生机,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神话故事如何表现我们当今伟大时代可以在创作上不断探讨。这篇作品,仅表现了钱币这一点,肯定了有人对钱币的正确认识、钱币在社会上的正确作用,这当然是好的;但是,故事是文学作品,它是要通过故事这种“情节艺术”的形式,来达到以情感人的目的的。就这一点而言,这篇作品围绕“钱币”所反映的生活显得有点“图解”,“玉帝”的“指点”也显得有些生硬,缺乏故事作为“情节的艺术”应有的感人力量。 以上是作为故事创作研究的探讨,可能不足的问题谈得多了些,但主要是希望故事创作写得更好些。当然,我的看法不一定对,仅供作者参考,也希望听到指正,大家共同研究,故事创作就一定会繁荣。
看到您的留言,我很感动高兴,作品就需要这样的声音,在这种不同声音的碰撞中,作品才会趋于精彩。老师所说的第一点我明白了些,第二点能明示下吗?你讲的很专业,我还没太明白。期盼回复。再次说声谢谢。
创作需要探讨,探讨在于研究创作。我讲的不一定对,但相互交流,就能促进研究,所以我很欣赏你坦诚的提出问题。
关于我讲的第二点,实际上是讲了两个问题:一是“图解”;二是“生硬”。作品中的“图解”是由于“玉帝”下凡后,没有融入到故事情节中去,现在采用的表现形式是:把生活中人们对钱币的几个不同片段表达出来,由玉帝来指点;后一段是玉帝收回钱币,造成混乱,这些情节的设计,更多的是为了“图解”对钱币的认识,而故事通常靠恩怨情仇来展开情节就很难表达,作为文学作品的“法宝”——以情感人的目的也很难达到。所谓“生硬”是指作品中所表现的现实生活和神话故事的题材处理得还不够吻合。古代神话经常有神仙来扬善惩恶,我觉得表现的很好;但现在生活中的钱币,由玉帝来指点,这样的表现方式我觉得有点生硬。作为这篇神话故事的创作设想,能不能让玉帝和太上老君融入到故事情节中去,通过有恩怨情仇的情节,来点化钱币对世间凡人精神、道德面貌的影响,那样,是否能避开“图解”、“生硬”之嫌了呢?那样,人物形象是否会比现在要鲜明一些?故事的“以情感人”的力量是否会增强了呢? 当然,这只是故事创作设想的探讨,是由你创作《玉帝下凡》而想到的,并非只有这样写才好,因为要写好一个故事,是要有充实的生活作基础的;没有足够的生活,再好的故事设想也很难表达出来。神话故事表现现实生活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创作课题,你作了很好的尝试。我讲的这些,都是提出来供你参考。希望看到你写出更多好作品来。 |
|
|
南尚
|
2018-01-10 01:37:30
微型小说《诗人》。作者:李荣。http://www.vsread.com/article-818392.html
|
|
|
南尚
|
2018-01-11 07:52:44
微型小说《诗人》。作者:李荣。http://www.vsread.com/article-818392.html
在下一篇拙作,阁下花费这么多时间和文字去剖析讲解,足见阁下对文学的热爱与执着,这种精神出了让我感谢之外还有敬佩。至于阁下所说的时代感对我来说的确是个新名词,如果时代感就是故事发生的时间的话,小说开始就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这篇小说是以第一人称写的,开篇写到这段时间小店非常红火……这里应该表明发生的时间了吧,当然要确定这个时间是需要考小说是什么时间写的。对于阁下的意见和建议我会认真对待和反思的,再次感谢您对拙作的关注和指导!!!
谢谢你!探讨文学创作问题是一种坦诚的至交,我是对小说刻画人物形象这一话题感兴趣,所以才多说了两句,其他就不敢当。
文学创作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而社会生活总是有时代特性的。比如看电视剧,一打开屏幕,立即看到服装导具和人物言谈举止,马上给人印象:“啊,这是古装剧!”或者,“啊!这是现代剧!”如果剧中出现穿着古装,却说着:“喂!帅哥!我在QQ上招呼你,为什么不理我?”立即就会给人一种不协调的感觉,因为表现时代不准确。这是举例而言,不是评论《诗人》这篇作品,只在说明文学创作是有时代感的。 小说是一种“人物形象的艺术”,或者说是一种“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主体的文体”,“黛玉葬花”是《红楼梦》里的一个情节,“伤感”是黛玉的个性,“葬花”则是当时时代赋予黛玉的特性;如果写现代女性,伤感的个性肯定是有的,还会对花开花落这一自然现象用“葬花”的形式表现出来吗?我想大概不会了,表现现代女性的伤感,一定会有现代时代特色。同样,鲁迅写的《孔乙己》也是当时时代的产物,喝点小酒,说点偷书不是偷,而是窃。这是个性描写,当时时代赋予“孔乙己”的特性却是小知识分子的没落、报国无门。这些都表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既有个性,也有时代性的。把这两方面融合在一起,写出来的人物形象才会真实、鲜明、完整。欢迎交流,供你参考。 |
|
|
南尚
|
2018-01-13 03:51:46
萌芽栏目:《关于一场雪花的形象(组诗)》。作者:河南韩光明 。 http://www.vsread.com/index.php/article/showread?id=820040
|
|
|
南尚
|
2018-01-14 09:03:28
微型小说《瓷白酒杯》。作者:平凡路上平凡人 。
http://www.vsread.com/index.php/article/showread?id=821508
|
|
|
南尚
|
2018-01-18 22:56:25
故事征文《攀比》。作者:平淡如水。 http://www.vsread.com/index.php/article/showread?id=822439
看完这篇作品,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思考,我觉得更像小说,因为主要写了人物的心理活动;而故事通常是写人物的行动的,即人物的恩怨情仇构成的故事情节。所以,有“小说是人物形象的艺术”,而“故事是情节的艺术”之分。小说可以不注重情节的发展,通过外形描写、内心活动、人物对话、“细节”“特写”等等,哪怕即使是静止状态的描写,只要把人物形象刻画出来即可;故事不同,故事是要极力避免静止状态的描写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对话、甚至“细节”等,一切都要在动态的、恩怨情仇跌宕的情节中表现出来。那样故事才会精彩。
小说是用人物形象来吸引人;故事是用情节来吸引人。
|
|
|
南尚
|
2018-01-19 00:51:43
直接说出来,谢谢
8 楼 文友:南尚 2018-01-19 00:41:33
评微型小说《白瓷酒杯》中人物形象的刻画问题 南尚小说是人物形象的艺术,或者说:小说是以刻画好人物形象为主体的一种文体。小说的主题思想,小说所要表达的人生感悟,小说的“以情感人”的作用,以及小说所想表达的美学观点等等,都是通过小说创作中“刻画好人物形象”这一艺术手段来达到目的的。所以,无论是长篇小说、中篇小说或者短篇小说,“刻画好人物形象”,始终是小说创作中的一个“成败”的关键问题。小说界有句“行话”,叫作:“把人物写‘活’没有?”这里讲的“活”,就是指:小说用文字表现出来的人物,是否已经活脱脱地出现在读者面前了;也有用“人物站立起来了没有?”、“人物立体化了没有?”等等来形容的。总之,人物形象写好了,这篇小说作品的创作就成功了;人物形象写得不好,这篇小说创作就会失败。可见“刻画好人物形象”这个问题,在小说创作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微型小说因为受篇幅的限制,在短了又短的文字里,要把作品中的人物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更是“难上加难”,不仅需要作者在生活中去提取大量素材,还需要作者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多下工夫。 那么,怎样才能把小说创作中的人物形写“活”、写“站立起来”呢? 就《白瓷酒杯》这篇作品而言,一方面,我看到这篇作品是很注重人物形象刻画的,比如作品的开头写魏婆婆:“ 上身是暗红色对襟短袄,下身是黑色敞口裤子,脚上是一双圆口布鞋,数得见的几缕白发梳理得整整齐齐。”简短的描写,作品中的魏婆婆已出现在我们面前。再比如作品中所描写的另一主人公“父亲”生前喝酒:“父亲先把壶里的酒倒在杯子里,然后划着火柴,点着烧酒,蓝色的火苗便升腾起来。父亲把酒壶夹在指头缝里在火上来回晃动,觉得温度差不多了,吹灭火,开始就着花生米或老咸菜喝酒。”“父亲”喝酒的一招一式,有板有眼,很像京剧表演艺术中的“亮相”,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是这篇作品写得好的地方。 但是,另一方面,我读完《白瓷酒杯》后,又觉得无论是“魏婆婆”也好、“父亲”也好,总还是很模糊、很生疏。为什么?因为只注重人物的外形描写是不够的,还必须把人物的“为人处世”、“人生态度”写出来。我打个比方:在我们小区,有些人我经常看到,几乎天天见面,有时还点个头、招呼一下什么的。我爱人问我:“你们认识?”我回答说:“不认识。”我爱人说:“看你们很熟悉的样子。”我说:“完全是陌生人。”为什么?因为我根本不知道他的“为人处世”,不知道他的“人生态度”。只看到人物外形,看不到人物的精神面貌,这样的人,我们通常都会说这是“陌生人”的。小说创作出来的人物也是如此,如果只见外形,而看不到精神面貌,也就如同陌生人一样。 具体分析一下《白瓷酒杯》这篇作品。这篇作品不长,共四节。 第一节四行。魏老大要送魏婆婆去上坟。魏老大是陪衬人物,在作品中起叙述和回忆作用的。魏婆婆是主要人物,在第一节里主要是让魏婆婆和她手上拿的“白瓷酒杯”“亮了亮相”;这一节魏婆婆的外形是写出来了,但还看不到人物的“为人处世”。 第二节也是四行。到了坟地,开始上坟。坟地环境、上坟准备写得很清楚,但仍然停留在外形表达上。最后一行:“你去吧,我一个人和那死鬼说会话。”虽然有接近表达人物心灵的征兆,但作品只是到此“嘎然而止”。 第三节最长,共十行,是这篇作品的重点,也是读者最盼望能看到作品中表现人物形象的章节。这一节是由作品陪衬人物魏老大来回顾叙述的。作品的另一位主要人物也就是魏老大的父亲、魏婆婆口中的“死鬼”出场了。 应该说这一节是揭示人物精神面貌的“重头戏”。为了分析方便,我引用原文如下:我引用原文如下: 第一段:“父亲离去十年了,那把酒壶一刻不离地伴随了母亲十年。每天晚饭时,魏婆婆总会把瓷白酒壶取出来,放在父亲活着时坐过的地方,把酒杯斟满,等到这时,全家人才能动筷子吃饭。” 这段回顾,只讲了“母亲伴随酒壶十年”和父亲在世时吃饭的情况,是对生活现象的表达。 第二段: “父亲有一手绝活,靠他的这种手艺养活了我们一家。别人眼里的黄泥巴,经他的手一鼓捣,便会做成有模有样的泥盆瓦罐。 那个时候,泥盆瓦罐是庄户人家必备的东西,不仅能盛米放面,也能做花盆,当尿盔,外面画了龙凤图案的瓦罐还是妇人放针头线脑的好物件。” 这段讲父亲是个有手艺能做绝活的人和父亲作出来的泥盆瓦罐很有用处。还没有看到作品中人物的为人处世和人生态度。 第三段:“常年与冷泥冷水打交道,让父亲得了哮喘的毛病。魏老大上学的时候,早晨不用看表,爸爸的咳嗽声成了他最好的闹钟。 瓷白酒壶就是那一年魏婆婆从供销社买回来的。 ‘董医生说了,一天喝三杯生姜泡酒,专治哮喘咳嗽。’母亲手里拿着瓷白酒壶,兴奋地对刚刚走进家门的父亲说。 魏婆婆嘴里的董医生,是刚从卫校学习完回到村里的一名赤脚医生。” 这段比较长,但只讲了父亲得病和喝生姜泡酒的经历。这里虽然有点人际关系,但董医生的出现是和作品中所表现的人物形象游离的,仍然缺少表现魏婆婆和“父亲”的人生态度。 第四段:“ 父亲先把壶里的酒倒在杯子里,然后划着火柴,点着烧酒,蓝色的火苗便升腾起来。父亲把酒壶夹在指头缝里在火上来回晃动,觉得温度差不多了,吹灭火,开始就着花生米或老咸菜喝酒。” 这段人物外形写得很好,但只是静止地描写了父亲喝酒的情况,还是没有把人物的精神面貌表现出来。 第五段:“生姜泡酒终究没有把父亲留住,六十七岁那年,走了,只剩下这只瓷白酒壶陪伴着魏婆婆。” 这段只是情节的叙述,对作品中人物、事件的交代,没有写到人物的人生态度。 第四节是作品的结尾,很短,仅两行:是由魏老大口述的形式来表达的:母亲上坟回来后也走了,他把白瓷酒杯“当做陪葬品埋在了父母亲的墓穴里。” 总体来看:《白瓷酒杯》中的“人物外形”是写得不错的,但是,对人物的精神面貌的揭示却有所忽略;如果能在小说的生活情节上作些补充,使读者既看到“魏婆婆”和“父亲”这两个主要人物的“外形”,又看到她们的为人处世和人生态度,那样,这篇作品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就会更完整、更丰满了。 |
|
|
南尚
|
2018-01-19 20:05:52
谢谢老师的指教
南尚老师好,请将QQ或微信告我,面授机宜
|
|
|
南尚
|
2018-01-20 23:57:48
故事征文《夜伴双魂》。作者:江上渔夫。http://www.vsread.com/article-821533.html
看完这篇作品,我思考故事创作中的两个问题:
一是故事情节的“奇”。故事创作是需要“奇”的。比如讲故事,一开始就说:今天我出门去碰见一件怪事,于是,大家就聚精会神地想听下去。如果讲故事的人说:今天我出门去平平常常,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买完东西我就回来了。这样,本来是想听你讲故事的人,因为你说“平常平常”就没人再想听你讲的故事了。这篇故事写得很“奇”,看尸首的王大胆刚离开,怎么后面尸首就跟上来了?我分析作者在创作初期首先想到的是这一重点情节,有了这一重点情节,这篇故事才成立。其它情节都是围绕这一重点情节“配套”的。故事创作最忌讳的就是没有情节,或者情节“平淡”。 二是故事情节的“真实性”问题。故事需要离奇,故事也需要真实,这很不容易协调一致,因为“离奇的情节”往往是编出来的,生活中不会有这么多“原封不动”的离奇。那么,离奇的故事是怎么创作出来的呢?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故事创作也是不能脱离生活的。这就要求故事作者对“生活”进行艺术加工,写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情节来。故事的“真实性”问题,就是要求故事创作中的“离奇情节”也好,“细节描写”也好,“恩怨情仇的矛盾冲突”也好,“形形色色的各类人物形象”也好,都要合乎情理,合乎生活逻辑,使故事的“离奇”和“真实”统一起来,一点也不能露出“生编硬造”的痕迹来。当然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这是故事创作中的难点。这篇作品把尸首站立捆绑起来,而且嘴上还叼上烟,而且还描写风一吹来,烟头还一明一暗,这些地方的表达就比较勉强,不够合乎情理,因此,对这篇故事作品的真实性就产生了疑问。但是,不这样写,醉汉抽着烟跟上来,让王大胆产生误会这一情节就无法表现。到底怎么写好?这是需要我们故事作者下工夫的。 这是我读这篇作品后,匆匆想到的,讲得不一定对,坦诚说出来供你参考。
感谢南赏老师对此文的关注,并做了详细的解析。要说这个故事也绝不是空穴来风,那还是在小时候听老一辈的老一辈们讲得一个故事情节,至今娓娓道来。我觉得它也像很多神话故事一样,虚虚实实的存在着吧。作品主要还是要表达,一个人无论做什么都要有个规则,如果王大胆不擅离职守,恐怕这个故事也就不会发生了。
|
|
|
南尚
|
2018-01-21 23:16:45
故事征文《神算》。作者:老笨熊李春胜 。http://www.vsread.com/index.php/article/showread?id=822448
这篇故事写得很热闹,又是悬念,又是巧合,最后,“吕贵”不是“余贵有”,反而查出一个“敛色敛财不叫吕贵的骗子”;“余主任”也并非占有了公家的电脑,而是当时缺少一台电脑,打了一张欠条,后来把东西捕上后,欠条没有收回去;而“爸爸”临终前的遗言:“吕贵......有......钱......”也并非是“神算”,而是“谐音”的巧合、“事件”的巧合。故事的主题思想是:“爸爸”作为会计很有责任心。
读完这篇故事,给我的感觉是:这篇作品有一定的感人力量,也有一定的可读性。但是,从故事创作的角度来思考,局部来说,悬念和巧合的表现方法运用得不错,但从故事创作的结构来分析,我认为情节太分散了,前面部分对“吕贵”的描写、对“芝芝”心情的描写,以及托“韩哓晓”去查“吕贵”等,这么多篇幅,和故事的后半部分的情节缺少有机的联系。这样的故事结构是不完整的,不利于“情节表现人物”,也不利于“情节表现人生感悟”。供你参考。
谢谢您的莅临及热心的建议。
|
|
|
南尚
|
2018-01-22 23:30:35
萌芽栏目:《关于一场雪花的形象(组诗)》。作者:河南韩光明 。 http://www.vsread.com/index.php/article/showread?id=820040
|
|
|
南尚
|
2018-01-22 23:37:33
故事征文《醉酒》。作者:前进。http://www.vsread.com/article-823143.html
《醉酒》这篇作品,更像是一篇写得不错的微型小说,因为“小说是人物形象的艺术”,作者在生活中“提炼”的是人物形象。这篇作品,能用寥寥几笔,一个情节,就把人物形象勾画出来了,从微型小说创作的角度来看,是成功的。
但是,“故事是情节的艺术”,故事创作要求作者从生活中去提取人们的恩怨情仇、用跌宕的情节,把人物形象表现出来,把作品的主题思想——情节中包含的人生感悟表现出来。从故事创作的角度来看,又觉得《醉酒》这篇作品的情节太平淡了些。 那么,为什么一定要把“微型小说”和“故事”这两种文体分开来看呢?那是为了“扬长避短”,不同文体发挥不同的优势。小说可以没有情节,静止地心理描写,长篇对话,外形描写,甚至可以“以景抒情”,语言华丽等等,只要能把人物形象刻画出来就可以了。而故事呢?故事不能没有情节,人物对话、心理活动、人物外形、景物描写等等,都要服从情节发展的需要,尽量“让位”于情节,甚至减少到最低限度,即尽量用人物的行动,构成恩怨情仇的情节来表达。故事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要适合“讲”。故事是口头文学,能讲的才是故事。为了适合“讲”,在故事创作的构思时就要考虑到作品的结构、情节的发展、人物的行动以及作品的语言等等,要从听众的角度去考虑,听众能不能听明白,能不能吸引听众听下去,人们能不能当为一种喜闻乐见的口头文学的形式广泛在民间流传。 这些,是我读了你这篇作品后所想到的,也讲了一些我对故事创作的认识。不一定对,供你参考。
谢谢南尚老师的精彩留评与鼓励!您的评论为我今后的创作指明了努力的方向,问好!敬茶!还需今后多提宝贵指导意见哦!让我们在一起共同上进!
|
|
|
南尚
|
2018-01-25 12:56:45
萌芽《岁月在月光中站立(外三首)》。作者:河南韩光明 。http://www.vsread.com/index.php/article/showread?id=823899
|
|
|
南尚
|
2018-01-25 17:05:52
微型小说 >> 落凤坡。作者:菁茵。http://www.vsread.com/index.php/article/showread?id=823103
这篇微型小说写得很精干,短短的篇幅,却把“落凤坡”的落后及作品主人公翠英的悲惨命运写得极为深刻,这是难能可贵的,足见作者在生活素材的处理上下过一番功夫。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主体的一种文体,这篇作品在刻画人物形象上有个特点:作品的主人公在作品中没有说一句话,可读完作品后,翠英这个人物形象已深刻地留在了读者的心里。那么,作品是怎样把翠英这个人物形象表现出来的呢?一,一开始,李老二的死,翠英的“欲哭无泪”,一个忍气吞声受气媳妇的形象已站在我们面前;二,接着是翠英的身世回顾,使我们了解了形成翠英目前个性的原因;三,落后山村人们的议论,烘托出翠英的孤苦伶仃,令人同情;四,最后一节,也是本篇作品的重点,是翠英上吊,而救下来后,医生说是肚子里长了个瘤,此时,一个朴实无华、忍气吞声却有着极不公平的悲惨命运的农村媳妇的形象已深深地留在了读者的头脑里。从艺术形象的描写上看,是成功的。但是,同时我感到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有一个不足,那就是人物的时代感没有表现出来。说这篇作品写的是上世纪、甚至说这篇作品写的是旧社会偏僻农村媳妇的悲惨命运也可以。那样,作品的社会价值就模糊了。 文学创作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因此,每篇作品都应该把鲜明的时代感表现出来。恩格思说,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加上“细节描写”的真实(大意),这里就包含有环境的时代感、人物的时代感和“细节描写”的时代感,我认为这是我们在小说创作中不可忽略的问题。供你参考。
|
|
|
南尚
|
2018-01-26 21:42:41
微型小说 >> 落凤坡。作者:菁茵。http://www.vsread.com/index.php/article/showread?id=823103
...... 既是微型小说,我以为不必写得太满,有留白才更有想象的空间,您说呢?期待和老师的深度交流~~
谢谢你的回复,关于“留白”,我补充说点意见。
小说创作是有“留白”一说。“留白”是对“直白”而言,因为有的小说写得太“直白”了,一览无余,丝毫没有给读者留有点回味的余地,甚至于发展到“读完那篇小说就不想再看那篇小说”的地步,那是那篇小说创作的失败。 小说创作太“直白”不好。比如:人物的心理活动不能太“直白”,点到为止,其它,让人物的行动来表现,也可让读者去回味;人物的外形描写不能太“直白”,从头到脚都写,就画蛇添足;对话不能太“直白”,太“直白”就罗嗦、无味;小说的情节不能太“直白”,情节太“直白”了,什么都已经发生,人生就没有余味,等等。 但是,小说创作惟有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是不能“留白”的。小说是人物形象的艺术,人物形象的主要方面是性格,性格刻画好了,人物形象就站立起来了;人物形象表现不好,性格不鲜明,作品主人公在小说中的表现就会模模糊糊,那样,通过作品主人公的人生经历所反映的“人生感悟”——也就是作品所想表达的主题思想也会变得模糊不清了。 篼了一圈,又回到“小说创作如何让人物‘活’起来”这个话题上来。小说创作中人物“活”起来的关键就是要把人物性格鲜明地表现出来。人物性格有两个方面:一是个性;一是时代赋予他的特性;时代赋予他的特性也会影响到他的个性,这两者是有关联的。只有个性,而看不到时代对他的影响,这样写出来的人物,犹如生活在“真空”环境一样,既不真实,也不丰满;如果只写出时代对人物的影响,只有时代赋予他的特性,而没有把人物的个性生动地表现出来,那样刻画出来的人物形象,就会显得干瘪,缺乏生气。 所以,小说创作刻画出来的人物形象既要有个性,也要有时代赋予她的特性,这两方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作出来的人物形象才会“活生生”地站在我们面前。 在人物形象刻画上,如果“留白”,听任读者自己去想象,那样,不仅创作出来的人物形象不完整、不丰满,而且,对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也会产生“误会”。以《落凤坡》为例,现在的翠英,由于时代赋予她的特性表现得不充分,读者可能对这篇作品作出两种判断:一,这篇作品是反映上世纪旧社会受气媳妇的,她的悲惨经历是不公平的社会制度造成的,作品的主题思想是揭露旧社会的黑暗。二,这篇作品是反映现代生活的,揭露现代生活中的落后、阴暗面,起鞭策的作用。这两种判断,哪一种更符合文学创作本身的客观规律和文学创作本身所希望达到“以情感人”的熏陶人、感染人的作用呢? 显然,第一种判断更符合文学创作本身的客观规律,因为翠英的悲惨经历引起了人们的同情,引起了对不公平的社会制度的愤恨。那么,第二种判断成立吗?我认为不成立。因为它不符合文学创作的本身规律。 新闻可以以揭露阴暗面为主,写出报道来,因为新闻是以“事实”为依据的,有这样的“事实”,就可以写出这样的报道,目的是对社会进行监督、督促,促使有关部门去加强工作,改进、和逐步消除社会上的各种不良现象。但是,文学创作是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生活素材为依据的,经过作家的加工,加进了作家的“人生感悟”,加进了作家的美学观点,创造出来的一个“文学天地”,(作家创作出来的作品,并不是要督促有关部门去改进、去消除什么,而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品,)是有目的的要以作品中主人公的经历,来引起读者的共鸣,“以情感人”或叫以“艺术熏陶”的方式,来引起读者的喜怒哀乐。从这个角度看,翠英的悲惨人生经历,由于作品没有把时代赋予她的特性表现出来,它的感人力量,就变成同情翠英,抱怨社会的不公平。我想,这样的结果,显然是和作者最初创作这篇小说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这就是小说创作没有把作品的时代感表现清楚、没有把时代赋予人物形象的特性和人物形象的个性很好地结合起来造成的疏忽。 这篇回复写得太长了,也不知道自己有没有把问题讲清楚。我很热衷于文学创作问题的讨论,先提出来供你参考。欢迎指正和交流。
|
|
|
南尚
|
2018-01-27 07:33:03
萌芽《岁月在月光中站立(外三首)》。作者:河南韩光明 。http://www.vsread.com/index.php/article/showread?id=823899
先来分析一下《沉淀,无非是时间成了岁月》。这首诗有想象的诗意,比如:“月色沉淀成岁月”,时光的“隧道”,“霓虹灯穿插进城市的心脏”等;这首诗也有少年的抒情,比如:“予我以年少时的挺立”,月光下“显现出站立的形象,日渐高大”等;这首诗还有更可贵的一点,那就是少年的抱负,比如:“ 给木以挺拔,予我以年少时的挺立”,“轰鸣的火车,驶向远方”等。这三方面的因素,具备了构思、创作出一篇表达现代少年志向的抒情诗来。这是这首诗写得好的方面。但是,由于作者对生活观察得还不够,还没有储备足够的生活素材和想象的素材,同时,对当今“少年情怀”梳理得也不够清楚,诗中表现就显得凌乱、不准确,也没有感动人的力量。这是这首诗的主要缺点。
下面,具体分析一下这首诗的诗句:
这一段意思很好,开始抒发少年情怀了。“黑发染成白雪”形容有点过分,因为诗中讲的是少年,离“白发”还远;“洗涤阡尘陌烟”文字和含义都不够通顺,和少年情怀不够紧密;“给木以挺拔,予我以年少时的挺立”这句最好,虽然文字表达上还可以推敲,但诗意上,应该是这首诗的基调。
这一段条理不清,前两句好,形象“日渐高大”了,后三句却是“ 呼吸,挣扎,生活,痛感”,用一组形容日常生活琐事的句子,来抒发现代少年情感,就显得既不准确,也不协调。那用什么来表达“日渐高大”的少年的情怀呢?这既是这首诗的创作关键,也是摆在作者面前、需要作者在生活中去观察、思考的问题。这一课题解决不好,这首诗就无法写好。
这一段只写了“现象”,没有表达出少年的情怀来。其中“ 带走轻如羽毛的理想”这句不准确,无论是少年自我否定也好,还是对社会理想的否定也好,都不对。反而显得“少年”的轻狂、不明事理。
“霓虹灯穿插进城市的心脏
刺破,剖析取血”
这两句有点突然,不但远离了表达少年情怀的主题,而且,想象、含义都不够准确,几乎是这首诗的累赘。
|
|
|
南尚
|
2018-01-27 16:06:24
【故事】《那夜,有一盏灯》。 作者:哪里天涯。 http://www.vsread.com/index.php/article/showread?id=824025
这篇作品,诗情画意地描写了两个中学生人生中的一个小片段,阿磊的形象鼓舞人,他们的友谊鼓舞人,整篇作品的内容都很鼓舞人,是一篇激励人们积极向上的文学作品。 故事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文体,深受老百姓的喜爱。我看了《那夜,有一盏灯》后,讲这么多题外话,主要是在“宣传”故事创作的一些基本道理,希望有更多的作者投入到故事创作的行列中来,写出更多、更好的故事作品。
|
|
|
南尚
|
2018-01-28 00:10:41
微型小说《没良心》。作者:菁茵 。http://www.vsread.com/index.php/article/showread?id=823986&pn=1&pn2=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