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有此李
|
2013-09-16 16:15:14
【流年】官瘾(微型小说) 作者:鄱湖红妆 虽说是一个梦,但小说的描写还是实实在在地反映了现代官场的状态:一没墨水二无专长的“我”,靠着广泛的人脉关系,当上了建材公司的经理,正是官场“关系第一,能力第二”的生存法则的真实写照;当上经理之后呼风唤雨的官场生涯以及夫贵妻荣的生活,又深深地折射出缺乏监管的权力的作用;而“我”退休之后带领职工大闹市政府,与其说是为了职工的切身利益,倒不如说是因为失落而产生对权力的深深留恋,又一次强烈地印证了权力的好处……小说人物刻画传神,结局出人意料,令人拍案叫绝之余,不禁陷入深深的沉思。荐读。
|
|
|
![]() 喜有此李
|
2013-09-16 17:39:25
三叔因为在抗美援朝的战斗中失去了一条腿,只得提前退伍,原本可以依靠自己的功劳,在省城里谋得一官半职,但倔强的三叔还是选择还乡,因为三叔留恋故乡,还深深地爱着一个已经与他私定终身的旺婶,可惜,因为三叔残疾的缘故,迫于家长的压力,旺婶只得违心地另嫁他人。后来三叔的经历十分曲折:当上村支书、被批斗、为生产队放羊,再复任村支书,直至土地包产到户……在三叔身上,可谓浓缩了一个时代的变迁史。无论怎样,在旺婶的内心,依然将三叔装得满满的,所以在丧夫之后渴望回到三叔的身边,可惜,倔强的三叔坚决拒绝。三叔最终还是走了,在一次放羊中摔下山崖而去,留下了哭得肝肠寸断、愧恨不已的旺婶……在这篇小说里,旺婶对三叔虽然曾有违心,但三叔无疑是她毕生的最爱;而三叔对旺婶其实也是深情的,只不过以军人特有的倔强掩饰了内心那一份浓烈的爱罢了。两个淳朴而又平凡的人物,一段没有修成正果的爱情,宿命也好,悲剧也罢,让我们读到的是人性的光辉与爱情的悲壮,触动心弦,令人唏嘘叹息之余亦为之动容。十分耐品的小说,荐读。 |
|
|
![]() 风逝
|
2013-09-17 15:58:10
喜子老弟,中秋节快乐,阖家幸福!
|
|
|
![]() 喜有此李
|
2013-10-03 21:14:33
谢谢风姐姐问候,迟回复,见谅了。祝国庆快乐!
|
|
|
![]() 喜有此李
|
2013-10-03 21:14:57
【流年】八千湘女,边疆荒原第一代母亲(纪实散文) 作者:卢一萍 五十年代初,新疆和平解放,新中国的决策者们命令驻疆二十万官兵垦荒屯田,扎根新疆。当时驻疆的二十万官兵绝大多数尚未婚配,不解决这个问题,屯垦“一代而终”的历史悲剧将再度重演。因此,决策者们决定,征召女兵解决这一问题。在党中央建设新疆的号召下,一场轰轰烈烈的参军狂潮席卷了湖南三湘四水,一时间,激情澎湃的湘女们蜂拥古都长沙,报名参军。“八千湘女上天山”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文章以纪实的手法,重现了八千湘女悲欢离合的故事,字里行间诠释着爱、宽容、大义和坚韧。值得欣赏! |
|
|
![]() 喜有此李
|
2013-10-03 23:12:02
【流年】存在(散文) 作者:指尖 【通往祖母的小路】两条通往祖母栖息之地的小路,一条长着玉米、南瓜,一条长着酸枣树、苍耳,而这些看似寻常的植物,却承载着与祖母有关的点滴记忆,包括她的慈祥、欢笑、落寞、遗憾、愿望……这些记忆无论时光如何洗涤,都不曾淡化与褪色,依然在脑海中鲜活如初。然而,因为一条路的改变,关于祖母的众多记忆便也搁浅在温河边上那条草木萋萋的小路上,所以作者在小节后的愿望,更彰显出对祖母怀念的无限深切。【怀念住在秋天深处的祖母】秋天里成熟的酸枣、蓊郁的玉米、鲜艳的南瓜以及蔓延的豆角,都与祖母有着密切的关联,而祖母也是在成熟的秋天,从这个世界走向另一个世界。秋天,烙着祖母最深刻的印记。文章以“存在”为题,凸显深邃的含义:与祖母的点滴记忆、对祖母的深切怀念以及那些无法割裂的亲情,都永远鲜活地存在,这与生命的消逝无关,也与时间的流逝无关……笔触深沉,情感真挚,感人肺腑。荐读。 |
|
|
![]() 喜有此李
|
2013-10-10 16:35:44
【流年】多余的亡灵(随笔) 作者:苍耳 多余的战术、多余的士、多余的人、多余的话、多余的亡灵……瞿秋白的身份不断地改变,不变的却是 “多余”的定位。他真的是多余吗?当然不是。从投身革命到英勇就义,他的信仰一直是坚定不移的,他为民族前程探索真理的步伐也不曾停止过,所以他在被捕之后能够不受威逼利诱,表现出坚贞不屈的精神,甚至还高呼着口号从容走向刑场。然而,在不曾动摇的崇高信仰之下,耳染目睹的,却是为了实现信仰而层出不穷、残酷惨烈的政治斗争,在狂热的理想及严密控制的精神环境下,每一个人的独立思考的精神是那样的难以立足,因而他觉得自己的清醒与质疑反而成了一个“神余”的人。他之多余,不在于他的信仰改变,而在于他对这种革命方式产生的质疑、纠葛、倦怠、疏离,也因为这种质疑、纠葛、倦怠、疏离,他甚至怀疑自己对革命与信仰的忠诚度,所以至死不愿将自己奉为烈士。只不过,他的真实与坦荡在当时显得那样另类甚至多余。其实,无论是乌托邦式也好,还是现实主义也罢,都是事后的定论,当中崇尚暴力解决及精神控制的方式也值得后人认真思考,但就当时战火连连、贫穷极弱的环境来说,更多的还处于拿来与摸索的阶段,至少瞿秋白们所表现出来的坚定信仰及救国救民的探索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因而文本的意义不仅在于剖析历史名人某一时段的心路历程,更在于让我们一起思索前人探索民主与自由之路的厚重与沧桑,在阅读中或者共鸣,或者争鸣。 |
|
|
![]() 喜有此李
|
2013-10-10 16:37:11
“我离开了地球”,一个看似荒诞的题材,但触及的却是现实的世界。小说里的主人公并非真正地离开了地球,而是代表着他的人生、理想、精神等脱离俗世式的升华,而这种升华竟缘于一次车祸。因为一次奋不顾身的救人,主人公失去双腿的同时,却从一个卑微的人物一跃成为了全体市民眼中的英雄,由此精神思想与物质生活都带来了改变,而随后各路人物的粉墨登场,又深刻地展示了人性之复杂及尘世的纷繁。小说最后巧妙地借助酒的话题来结束,揭示了主人公的理想境界最终还是脱离不了俗世的羁绊。小说以精巧的构思,独特的行文,生动的刻画,在近乎怪诞中不着痕迹地展示了世间理想与现实的碰撞、精神与物质的冲突、人生与家庭的纠缠、真实与虚无的博弈、以及各种价值取向之间的对峙……无疑耐人寻味,引人思索,深值品读。荐赏! |
|
|
![]() 喜有此李
|
2013-10-11 16:24:53
【流年】刀味(短篇小说) 作者:丁国祥 刀味,其实就是主人公的成长况味。从天生胆怯,到独自与黑社会分子讨论公道,主人公在舅舅的刻意敲打与培养下,心智、胆量都发生着显著的变化,而这无疑代表着他的成长历程。令人讽刺的是,因为最后租客以尖刀恐吓,瞬间让主人公打回了原形,继续回到了那个胆怯懦弱的自己。小说文字老到简练,显得颇有风范,而人物举止的描写及心理活动的刻画,同样相当精彩,使得人物活灵活现、形神俱备。小说最后有种戛然而止的味道,而这便是留白的妙用,留待读者自己体会与遐思。这篇小说高明之处在于没有显山露水的主旨揭示,但它的蕴含仍然是可以从中发掘,它的意义在于对成长的探索:面对纷繁复杂而又多变的环境,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该如何改变自己以求适应?又该如何保持着那一份珍贵的自我?又或者如何让两者兼容互通?值得读者们细细品味与思索。意味深长的小说,推荐共赏! |
|
|
![]() 喜有此李
|
2013-11-05 17:27:20
【流年】在茄庄(短篇小说) 作者:赵文辉 茄庄的人世代以耕种为生,他们并不富裕,甚至穷困潦倒,但他们的为人却是热情豪爽、简单淳朴。他们的待客之道通常以酒为主题,上至村干部,下至妇女儿童,一个个都是能喝善饮之辈……其实,如茄庄里的村民,在中国何止千千万万?他们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干着最劳累的活,得到最微薄的收入,却从不怨天尤人,也没有什么私欲与杂念,永远是那样的老实、善良、热情,这与滔滔商品大潮下诞生的拜金主义相比,是那样的难能可贵。小说以主人公在茄庄的亲历,突出了广大劳动者淳朴善良、热情豪爽的形象,对底层人士充满了温情的关注及由衷的敬意,为读者呈上了人间最原始的美。人物刻画传神,情景描写细腻,细节烘托尤为出彩。推荐阅读。 |
|
|
![]() 喜有此李
|
2013-11-05 18:01:15
鞍子沟的山泉水是洁净、澄澈而又灵性的,它似乎是村庄的灵魂,一直以来汩汩而流,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村民,滋润了大地里的一草一木;树木是村庄的衣裳,也是村庄的守护神,烧柴、做家具、药用,树木各有用处、各有价值……文章字词严谨考究,描写行云流水,将一幅乡村自然生态美图呈现在笔端之下,美不胜收,别具韵味,令人流恋。美文,推荐阅读。 |
|
|
![]() 喜有此李
|
2013-11-06 11:48:28
良子的儿子要结婚,所以客是必须请的,而且村干部一个都不能少,否则,以后这事那事的肯定会办得不那么顺畅。然而,请客也不是一件易事,花钱花精力张办不说,还要赔着笑逐一到村干部家里邀请,甚至还要受到他们的奚落与责打。花枝招展的妇女主任王梅、圆滑世故的会计、傲慢偏见的村长夫人、飞扬跋扈的村长……随着良子逐一登门邀请,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一浮现,故事情节亦由此展开,将那些掩盖在看似风平浪静的生活下的潜规则不着痕迹地逐一揭示,深深地揭露了我们已经见惯不惯却又必须面对的社会问题,反映了弱势群体生存之艰难现状。几经波折,良子的请客从被拒到成功,极具讽刺的意味,与其说是一个顺民运用智慧的结果,不如说是良知在权力面前的附和与屈辱。小说的最后描写意味深长,令人咀嚼。一篇反映现实、极具代表的小说,推荐阅读。 |
|
|
![]() 喜有此李
|
2013-11-10 15:54:44
【流年】从乌鞘岭到嘉峪关(散文) 作者: 曾经的金戈铁马,曾经的烽起烟灭,曾经的动人传说,在历史的断壁残垣中呼啸而来,穿越时空,默默地诉说,默默地传递。回溯历史,思索往昔,兴衰更替之间,无不是泥沙俱下始见金,那些王侯将相、文人骚客、贬官逐臣、布衣匹夫,都曾经用自己的生命在这一片土地上书写了一曲曲大风歌;“一边是千年的孤独,一边却是现时的存在”,古今对照,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始终是征服与被征服、奴役与被奴役、愚弄与被愚弄的延续,始终是作为沧海一粟的生命在漫漫岁月长河里的悲凉显现。这篇散文,一步一景,一景一思,缅怀着历史过往,诉说着历史过往的厚重与沧桑,思索着现时尘世里的一点一滴,涉及人性、生命、时世。文章以厚重的文笔、宽阔的视野,借景抒怀,思接千古,主旨深邃,耐人品读。好文字,推荐阅读。 |
|
|
![]() 喜有此李
|
2013-11-11 11:17:10
【流年】如水漫过(散文) 作者:张国太 水乃生命之源,很难想象,世间万物,如果没有水的滋润、没有水的养育,又怎能存活。只不过,作为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水,代表着大自然的力量,既可以咆哮,也可以柔顺;既可以创造,也可以毁灭,所以生命之于水,既是不可或缺的依赖,也是不得不提防的威胁,须科学利用。水的意蕴包罗万象,人生总可以从中得到很多启迪,或者体会刚柔并济之能,或者领略海纳百川之度,或者品悟滴水穿石之毅,不一而足。老子说,上若善水,意思是要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这应该是善行的最高境界了。作者以水为载体,将水赋予了生命、赋予了灵魂,从中感悟生命之脆弱,体会人生之浩淼。视角独特,思考深沉,内蕴丰盈,给人以无尽的回味,深值品读。荐读。 |
|
|
![]() 喜有此李
|
2013-11-17 00:54:28
圣男圣女,亦即剩男剩女,意指大龄的单身男女。现时社会,剩男剩女已经越来越多了。在中国人浓烈的家庭传统观念下,剩男剩女的存在无疑成了无数父母的心病,而对于某些大龄青年来说,婚嫁上的难题亦会造成一定的心理问题,由此来说,这种现象的存在对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还是有一定的影响的,须妥善引导。尽管各类相亲活动、节目层出不穷,但这些活动、节目的举办,要么是炒作,要么直接就是奔着商机而去,根本就是于事无补。诚如作者所分析,剩男剩女现象的成因,或者是迫于生活压力,或者是自视甚高,或者是过于理想化,又或者是父母门户观念作祟,不一而足。如何解决?作者强调“感情和理智不可偏废,感情第一”,无疑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文字谐趣,言词恳切,立足现实,充满了对年轻人的关怀、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推荐阅读。 |
|
|
![]() 喜有此李
|
2013-11-21 22:38:56
|
|
|
![]() 喜有此李
|
2013-11-22 13:37:39
【流年】窗口的风景(散文) 作者:张国太 【窗口的风景】窗口的风景,有直觉的,也有错觉的;有固化了的,也有变化着的;既可以从窗内张望窗外,也可以从窗外窥见窗内,尽管彼此隔着的是一层玻璃、一张窗帘,但都不过是整个风景里不同的角色担当,内内外外,实为一体。窗口的风景,其实就是社会的一个小小的缩影,可以窥见人生百态,折射世事变幻。疑问的是,到底是风景格局决定了观者心态,还是观者心态形成了风景格局?耐人寻味。【带饭盒的女人】一个工地上的女人,一个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女人,干着繁重的活儿,在别人的呵斥声中卑微地活着。她的生命,如同她手里的饭盒,起起落落,无法主宰。【看杂草丛生】野草看似渺小而卑微,但它的生命却是那样的顽强。当它们在不经意间形成一道郁郁葱葱的风景时,生命的意义此刻诠释无遗,教人启悟。三篇小章节,笔触平实,旨意含蓄,字里行间游走着一股参悟生命、参透人生的禅意,令人共鸣共振,回味咀嚼。推荐欣赏! |
|
|
![]() 喜有此李
|
2013-11-23 17:32:23
冬,是一个寒冷的季节,也是一个令生命蛰伏的季节,但蛰伏永远不等同于生命的静止,也不代表着思想的僵固。在冬日里聆听音乐的流动,便可以从中感受到生命律动的音符;或者站在窗前观窗外风景,体会生命里那一份安然的美,品味独处的曼妙;又或者安静地阅读几本书籍,从书中寻觅风景,品悟文字打造的世界,对照现实……无论何种方式,但凡思想的跳跃,都可以让生命在寒冷的冬日里得到温和的升华。“生命,既是一种永恒如阳光的存在,又是忽然如光线的过客。”作者藉着冬日里的那一缕暖阳,发出了由衷的喟叹,感悟至深的背后是告诫着生命的珍贵,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洞悉。行云流水的文字,深刻独到的思考,谱写出一曲冬日里动人的生命乐章,主题积极,引人共鸣。推荐共赏。 |
|
|
![]() 喜有此李
|
2013-11-25 12:43:55
【流年】随笔五则(随笔) 作者:赵宏兴 文学源于生活,反映却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读完这篇文章,对此更是体会至深。随笔五则,均与作者的创作感悟有关,涉及题材选择、创作意义、文章旨意等。的确,对于很对文学爱好者甚至文字工作者来说,对文字固然有为之执迷不悔的原因,但也不得不时刻面对这样的问题的困惑:写什么?如何写?为什么而写?作者联系自己日常的创作经验与心得,细细述说,娓娓道来,重点解读文学作品的思想性,给人以无尽的启发。诸如“文学创作是个体性的行为,不是公共性的行为,如何保持自己的鲜明个性,把自己从公共性里甄别出来,我想,这就是思想。”、“一个思想贫乏的人,仅凭技巧和生活经历写作,我觉得他会重复自己,不会长久的。”等观点都是令人受益匪浅。见解独到,思想深邃,推荐阅读。 http://www.vsread.com/article-380179.html
|
|
|
![]() 喜有此李
|
2013-11-30 13:46:37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苏联。因为工作人员操作上的失误,导致核爆炸,受害区域涉及亚欧大陆,影响巨大。核爆炸发生以后,苏联当局者采取了刻意隐瞒与欺骗的手段,没有及时告知周边群众,也没有及时采取人员疏散的措施,对事故的影响程度进行有意无意的低估,造成大量无辜的人员伤亡。由于核辐射的影响不是一时所能消除,而是长期的存在,所以该事故所造成的影响依然还在延续,无数的生物,包括附近的居民都受到了核的辐射,一代又一代,损失巨大。严格来说,在当时的冷战时期,核电站是军事竟备、国力竞赛的产物,事故的发生原因固然值得深究,事故之后当局的处理方式更是值得深思,由此涉及到的体制问题这一深层次的原因无疑最足以引起世人的警醒。在政绩面前,在制度优越性这一不可破裂的神话面前,真相可以蓄意隐瞒与封存,人的生命也可以恣意漠视甚至无视。真相就等同于真理,生命也代表着民权民生,当局对事故之后的处理方式无疑是对真理的亵渎,对民生民权的淡漠。现如今,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遗址依然在原地矗立,长长的野草,变异的生物,灰尘堆积的设施,无不以无声的方式向后人诉说着曾经的种种,就像一座巨大的警钟长鸣不息,警示深远。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发生距今已有二十七年了,但它所折射出来的问题依然可以警诫来者——如果后人不从中吸取教训,无疑极易重滔覆辙。作者以详尽的资料,充足的数据,夹叙夹议间深刻洞悉事故背后的诸多问题,深度挖掘那些被封存起来的深层次的原因,给人以深刻的思考与警示。推荐阅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