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凤鸣
|
【流年凤鸣】三哥,我同意你的散文真实论2014-11-30 21:26:20
特别同意雪飞关于这个问题的阐述,她虽然着墨不多,但极为精辟。这个问题,我说了那么一大段也没有讲的太清楚,她几句话就说明白了:虚构的散文,就是赤裸裸快速上位,会让散文的读者大跌眼镜,那离散文消亡变成垃圾也就不远了。 ——鸿渐于陵
上边一段话,来自三哥鸿渐于陵的跟帖。这是节选,要看全文,请登录http://www.vsread.com/bbs/topic-27384-557188.html 第三十楼。 关于散文,特别是第一人称叙事散文能否虚构的讨论,正在水榭民主、自由的进行。我觉得散文能否虚构这个课题的帽子太大,太容易被局部推翻全局,被个别推翻全体。大体上说文艺作品都是可以虚构的,问题是虚构什么,在哪里虚构,不界定好或者说清楚这个问题,这个命题就是个正如问题提出者所说的,是如同于鸡生蛋、蛋生鸡的伪命题。这场讨论,就变成了一场诡辩论。 三哥、雪飞我同意你们的意见。中国古代的散文观念跟现代五四以后的散文观念是不一样的。古代只有诗文之分,也就是说除了韵文的都是散文,包括神话故事、语言、传奇、志怪、变文,墓志铭等都是,就算小说也归在散文里。《桃花源记》之类归入散文当然没有问题。问题是五四以后,逐渐形成的散文类作品,其内涵和外延一直都在收缩,也就成了我们如今看到的这个样子。说的具体点就是写真人真事真感情的西方人所谓的随笔与小品文。这个是约定俗成。现在小说已经和散文分家,杂文也从散文中分了出去,甚至散文的姐妹长篇通讯、报告文学、纪实文学、人物传记、日记等也都分了出去,散文的外延越来越短了。散文可以虚构,特别是叙事散文可以虚构,我再一次问:它和小说还有什么区别?如果能得到满意回答,我们可以就此停止后边的讨论。 我们不是说散文就一定不能虚构,散文写人写事本来就有虚构的成分,因为写出来的东西,凭的是记忆,而记忆本身是不牢靠的。再高明的写手都不可能一模一样的还原生活本身,这里本来就具有了再创造。那些随笔、游记、小品文中提到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人文故事,其中或许就是前人的虚构,但是,这改变不了散文主题真实的本质特征。这就是散文的艺术真实。但散文的艺术真实不同于小说的艺术真实,小说是用虚构的艺术反映生活的本真,散文是用真实的艺术,反映生活的本真。有人说小说就是虚构的艺术,如果有人说散文也是虚构的艺术,那干嘛要分散文和小说两种文体?还跟古代一样只分韵文和散文不就得了吗?何必戴草帽打我雨伞——多此一举!有人说,小说与散文的区别不是在真假上,而是在手段上,小说写一个完整的故事,散文只是片段。那我问你,意识流小说、先锋派小说有多少完整的故事,难道其基本构成不是一些片段和故事碎片?你去读读著名散文家徐开垒的《森林与森林老人》是不是讲了个时间、人物、情节都具备了的完整故事? 著名散文作家袁鹰说的散文时,曾经这样表述:“它将真事、实事、种种矛盾、种种纠葛,按它们的本来面目,真实地袒露在人们面前。它以真情、至情、不加矫饰地撩拨人们的心弦,引起你的共鸣,让你欢欣、恬静,让你感慨、震愕、悲愤以致战栗,让你撑死、探索、冥思、自省……”由此,我认为,袁鹰说出了散文的基本特征,就是真事、真情。 我并不是一味地反对虚构在散文中的艺术运用,对于意境的营造、那些遐思性情绪的抒发、那些因为人的主观意念而改变了的环境的变化,其实都是在虚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用这样的主观情绪描写的环境,当然是虚构。散文中的虚构还有很多。这个不但在散文创作的实践中,就是理论探索上也是被普遍认可的。但是,用第一人称写游记,你没去过泰山,你说你去了,而且爬的很高兴。用第一人称写叙事散文,你没有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你说你去了,你还是个战斗英雄。用第一人称写亲情散文,你是个独生子女,你非说自己还有个哥哥、姐姐……你不认为你真是在胡编乱造,欺骗读者吗?你不认为这是玩弄真英雄的感情吗?极端地说,你不认为你是在亵渎自己的父母吗?有人说我就这样写了,我不说谁知道?但是你自己知道啊!天地良心哪。 有人还举出某些著名作家的散文来说事。据我知道,朱自清的《背影》写的就是实事,他自己有过一个说明。说:文章写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事,是在这25年写的。冰心在说到《小桔灯》的创作时也提到,散文中“我的朋友”是为了助写而虚构的人物,但故事主体是真实的。还有人搬出鲁迅说事,以证明叙事散文也可以虚构。 且不说这些搬出来的名人证据是否靠得住,就算是真如他们所说,那么我要问,孔子时代还是中国文章的幼稚时期,因为用字用词的不严谨,出现很多错别字,后人为“圣人”掩饰,说是通假字。那么今天,我们是否因为孔孟如此,也弄些通假字出来。这样不是可以简裁一大批高薪编辑吗?是否因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说文解字时说过,波是水皮。我们就跟着说坡是土皮呢?我以为判断一件事的是与非,不应看某些名人如何,而应该看这件事本身的是非曲折,看社会的约定俗成,看事物本身的规律性和规定性。不客气地说,某个名人感冒,我们就以打喷嚏为豪啊?那他得了埃博拉,我们是否也要跟着躺下? 散文弄到今天,一直伴随“真”与“假”的争论,其实从它出身开始,就有许多尴尬。因为五四之前,没有散文的概念。人们先是把诗歌以外的文字都叫散文,后来把诗赋、骈体文以外的文字都叫散文,再后来,人们把诗赋、骈体、戏剧以外的文字都叫散文。后来,到了五四运动之后,人们又把诗赋、骈体、戏剧、曲艺之外的文字都叫散文。由此,在五四以后按照西洋文学理论构建的中国文艺殿堂里,只有诗赋、戏剧、小说被学者们普遍公认为文学艺术的支柱,根本就没有散文什么事。因为,打倒孔家店,扫除文言文。在民族虚无主义盛行之时,那时散文是跟家信、墓志铭、路边通缉广告等等基本应用文一类的玩意放在一起的,根本登不上大雅之堂。在这些玩意里,还有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小品文、寓言等等。其实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只能算是个寓言故事。古人写这种玩意可以说是炉火纯青,谁也没把它当成真有其事。起码在陶渊明同时代的人没拿它当真。真正当真,倒是改革开放后,大兴旅游事业之后的事。其实,连武大郎的炊饼店都有人去考证了。谁要是当真,谁真是有一颗赤子之心。 散文真正被当回事,是凭了鲁迅兄弟和一派好友们的努力,他们极力推动小品文、杂文、随笔的写作,散文向美文化转进,这样,狭义散文诞生,才走进艺术殿堂,勉强被文学界给予中国文学殿堂第四根支柱的地位。 散文真正大发展,还是得益于改革开放这三十多年。中外交流、洋为中用,西洋的写法传入华夏。华人间,大陆与港澳台之间的交流,使得海外华人的写作技巧、写作经验也流入大陆。大陆内部的思想解放,解禁各种思想藩篱,散文写作得到空前发展。再就是最近二十年的互联网写作,更加使得散文写作繁荣起来。 但是,这一切都没有解决现代散文尴尬的定位问题。由此带来的流弊是,散文的本体论、创作论、鉴赏论、批评论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甚至于什么是散文?散文的内涵与外延如何定义,如何界定都是问题。 如果说民间传说、神话志怪故事、寓言故事甚至网络上杜撰的名人传说还都包裹在散文里,那说散文可以虚构故事,就是毋庸置疑的真命题。如果剔除这些,把散文还像以前那样局限在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哲理散文、历史散文、游记散文、生活散文、科学散文中,那我要坚持说,散文你要写真人真事真感情。 可惜的是,在一个意念小说、穿越小说、意识流小说、鬼怪小说、武侠小说、蒙太奇艺术满天飞的时代,你想让所有的散文作者都安安顿顿的写“真”不写“假”,谈何容易,特别是一些年轻作者,他根本就没有什么生活阅历,不杜撰你让他写什么?写小说没有功力,写真散文没有阅历,那就杜撰假散文呗。这个其实是个好理解的事。用不着过分的较真。 再说了,这个时代假货这么多。替假货做的软广告放在报纸的文学栏里,他不点穿,你还真以为是篇优美散文。我好多次被这样的“美文”感动的泪流,直到读到最后,看出来是推销某种药品、某种保健品,才晓得上了大当。原来,假人、假事、假感情,也可以把人骗得动了真心。这样得文字,是小说我不服,因为虚构是小说的看家本事,但是作为散文不服不行。你不能不佩服人家作假的艺术性。 说到后来,我还是要劝雪飞、鸿渐一声:散文,特别是叙事散文是否可以虚构,这本来就是个见仁见智的事,是全体虚构,还是部分虚构,是主体真实,还是次要处虚构,这个都还是见仁见智的事。同意虚构的就叫他虚构去吧,反正骗得了别人骗不了自己。我一向认为,散文是存在虚构的成分的。这个在前边已经说过了,我不重复,但我声明,我跟那些主张可以虚构的人观点不一致。 不过,对于第一人称的叙事散文,我还是主张要写真人、真事、真感情的。毕竟散文不是小说。都虚构了,散文、小说的区别是什么?请虚构论者告诉我。 糊涂了若干年,现在我想请教明白人。 |
|
|
|
江楼望雨
|
2014-12-02 16:26:36
凤鸣老弟,我自信我不会输给您。别看您卖弄了一些什么“选言判断”、“全称判断”之类的逻辑术语来吓唬我。
咱还从散文的内涵以及外延说起,你以为说清楚了,其实你还糊涂,陷在泥沼里的是您;您以为您正走在正南正北的大路上,其实恰恰是您迷失了方向。您把小说和散文的分野定在是否允许虚构上,这是明目张胆地混淆概念。让我来告诉您(真遗憾,这是我给学生讲课时用的讲义):区分小说和散文界野根本不是什么可以虚构与否,而在于是否举备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以及环境描写,小说三者不可或缺,而散文则不,它可以天马行空,怎么写都可以,只要掌握形散神不散的原则叫可以了。您曾搬出意识流、先锋派来企图推翻传统的观念,可惜它们成不了您的稻草。那个意识流看来没了意识的理性,没了过去和现在的时间感觉,也没了逻辑关系的演进,完全由潜意识支配行文,其实,它的潜意识并不是精神病人那样无章可循,它的主观感觉还是反映一种或隐或现的形象的。至于什么先锋派,我老实承认没大读过,不过我敢断言,它决代表不了小说的主流,就是说,它颠覆不了传统上小说的内涵。小说完成三原则的的一个最重要的手段,那就是虚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嘛,如何去“高”?手段之一就是想象虚构。但是,虚构却又不是小说的专利,散文也可以! 秦牧说过(又是秦牧):散文和小说是邻居。既然是邻居,那么互相借一下东西用是可以的。 什么是散文?这说来可就话长了。从古到今,它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丰富扩展变化。最初,只有诗和文,诗经所载形式以外全是散文。后来,又有了散文(散语)和韵文(韵语)之分,韵文里边又出现了骈俪,那发展变化的时间和朝代,我脑子不好,难以确切地指出。还是跳过一大段,直接来到现代吧。即使现代到当代,也有过多次嬗变,有过与其他体裁的错杂,模糊概念的交叉,终于形成了与小说、戏剧、诗歌分庭抗礼的独立。但广义散文涵盖的面非常广,报告文学、传记、回忆录、游记、随笔、速写、特写,乃至杂文,都属于散文的范畴。从狭义的讲,那是就是文艺性散文了。即使文艺性散文,也还可以分成述事写人的、抒情的,还有一种诗文合一的,称为散文诗。您不是要一个全称判断的推理吗?那我给您一个:凡文学艺术作品都不排除虚构手段,散文是文学艺术作品,散文不排除虚构手段。可以吗?当然,广义散文中的报告文学和回忆录,不能去虚构,尤其是传记、回忆录。譬如,您想写您······哦!还是换换人称——譬如,我想给我爷爷立传,如果虚构,那就是大逆不道!莫言写小说可以,他把他爷爷写成强奸犯,没人管,还得奖。 下边应当说说散文的特质。归结起来,散文的特质是自由活泼、以情动人、形散神不散、有诗意美意境美。您想来个全称判断吗?好,我再给给您一个:自由活泼的东西没桎梏,而桎梏妨碍自由活泼,不允许虚构就是桎梏的表现,结论:想自由活泼,就允许虚构。 您不是说我找不着论据例子了吗?那我再给您。还记得《第二次考试》吗?现实中的那个主人公是牺牲乐得,可她在文章中活下来了,而且被录取了,皆大欢喜! 余光中的《蒲公英的岁月》,台湾简贞的《女儿红》, 都是穿梭于真实和虚构之间的杰作,挺感染人。 无论写什么体裁的文章,也包括散文,感染力应当放在首位,虚构与否,看需要! 在作家笔下,虚构无罪,就看你虚构得像不像(艺术真实)! 我看可以了,找一句话作结语吧:让我们抛弃封闭保守自我束缚的散文写作观念,旗帜鲜明地提出“按需要虚构”论! |
|
|
|
天上雪
|
2014-12-02 18:38:52
首页精华帖!
|
|
|
|
鸿渐于陵
|
2014-12-03 17:39:53
好热闹啊,这两天有点忙,没顾得过来跟江楼老哥辩论抬杠,这不,我忙得差不多了,我又来了! 在静如画的贴子里,您提出质疑:秦牧这“御用文人”的封号是谁封的呢?然后二哥江凤鸣说您反击有力得一分,雪飞也问我哪里淘换来的御用文人一说吗,说我举证不实。要知道二哥和雪飞可都是我的支持者啊,看来老哥诘问极其有力。 至于我为什么说秦牧是御用文人,在静如画的帖子里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不妨再重复几句。在60年代初,数千万人死难,饿蜉遍地,广州岂能例外,秦牧却以一篇《花城》来粉饰太平, 以一个子虚乌有的故事做事例来弘扬所谓的社会意义,胡说八道,毫无诚信,而且还被编入教材,毒害一代中国人 ,这不是御用是什么?即便不说他是御用文人,他也有御用文人的心理,最起码这篇文章被御用了,这总该没问题吧?
但是,我首先得承认,我没有在其它任何资料上看到过有人称其为御用文人。但是我想御用文人是不会有什么专业认证来认定其职称的,即便有人说他是御用文人,他就是了吗?没有人说他是,他就不是了吗?鲁迅说梁实秋是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梁先生就是走狗了?九一三后,把林彪军事家的头衔都拿掉了,林彪就不会打仗了?难道一定要有高人名人这样评价秦牧,我才可以这样说?这是什么逻辑呢?我个人根据他的文品说了他一句御用文人,又有何不可呢?就因为鸿渐不是高人名人,太普通啊。 二哥,关于这个问题,我不同意给江楼老哥加一分! |
|
|
|
江楼望雨
|
2014-12-03 19:04:33
嘿嘿,鸿渐啊! 揪住你那个“御用文人”要出处,那是抬杠的需要,你看不出来啊?把那一分扣去吧。 不过对于秦牧《花城》的评价,我还是有我自己的看法。花市在广州是真的,实有其事其景,尽管我没去过。还有真实的是那些卖花的看来不是象今天花市的发财的贩子,那是一些花农,他们出筋拔力培养出鲜花趁这好机会来换钱买粮食填肚子,这,在那种情况下,你让作者去写真实?毕竟鲜花被买走了,不是大款买走的(那时没有大款),花市的花给了人们美好的情怀。换了您,您怎样去写这个花市?您可以回答我说:我回避不写 ! 那咱们就不争论了。 |
|
|
|
鸿渐于陵
|
2014-12-03 19:25:43
老哥替我回答了,还真对啊!若是有人用枪顶着我的头让我编造故事骗人,我也虚构这个花市散文,若没有,我就会选择不合作。
|
|
|
|
江楼望雨
|
2014-12-03 19:42:06
鸿渐:咱们让这个贴子沉了吧,辩不出结果的。记得好像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有过一次“散文是应该写实还是写虚”的大讨论,那是全国性的,没任何结论,谁也说服不了谁。江凤鸣给我搬出了逻辑学,须知散文体裁是不能用逻辑推理来定义的,他现在又开打瞌睡会议去了,您也没了帮手。拉倒吧。我又有了一个由《花城》派生出来的话题,明天贴出去,咱抬新一轮的杠! 好吧?
|
|
|
|
天上雪
|
2014-12-04 08:50:46
江楼老师,二哥,三哥,哈哈!这回水榭热闹了。我看着我们的论坛那个人气哗啦啦地直线上升,啧啧,心里那个叫做高兴劲,就别提多高,哈哈!继续继续,立马换地方。抬杠继续,精彩继续,高人们辛苦了。我手机,回到家再奉上热茶!!多有怠慢,恕罪恕罪!!
|
|
|
|
纷飞的雪
|
2014-12-04 10:15:27
嘿嘿,我就看看,不说话。 向各位学习。
|
|
|
|
燕剪春光
|
2014-12-04 14:16:41
真理不辨不明。这样的探讨值得提倡。我且看热闹,不表态
|
|
|
|
天上雪
|
2014-12-04 18:15:33
请茶请茶,哈哈!
|
|
|
|
散兵猎手
|
2014-12-06 23:11:29
从本质上说所有的文体都是虚构的,小说如此,散文亦是如此,没有作者能够真正把彼时的真感觉与经历没有一丝偏差的还原。你创作,你就是在虚构。你回忆,已经存在失真。问题的关键在这里:是谁把“真实”(非虚构)这一神圣的标签授予给了散文,让它从此里外不是人?而小说,一开始就告诉读者,这是虚构的,也就不存在这种“既要做婊子又要立牌坊”的尴尬局面。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