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中
|
【山水随笔】我想,山水论坛中也争论2014-12-03 12:43:00前几天无意看到其他社团的帖子,关于《散文必须真实吗》的讨论,跟帖的人越来越多,讨论的相当激烈,似乎要打起来了。感觉有点像三十年代时的“左”“右”文人的争执,犹如“百家争鸣”“百家齐放”的感觉。热闹非凡,各抒己见。 我虽不是很懂,但却在他们的讨论中,知道散文我写不好的原因。
《散文必须真实吗》大体是这样的:“我这篇虚构散文,也开玩笑地说,我这是欺骗读者。对此,我有自己的想法,武断来说,无论故事是真还是假,读者与作者或许本就是一辈子都不会有交际的两个人,即便是熟悉的人,我觉得也无所谓。因为我们写文字,读文字,除了记录自己的真实感受外,另外还会有目的地去弘扬散发某种能量,能够带给读者切入身心的感受,并在在文字里产生共鸣,这样的文字就有存在的价值,又哪来欺骗而言。 我的确也在纠结真实和虚构之间,我想我写不好散文,我无法把真实的感受表达,从而感动大爷小姐们。所以只能写小说,天马行空,虚构幻想。如果散文也虚构呢? 我不知道,希望大家指点。 山水是个好地方,我来后,论坛相对冷清,原因我认为是没有好的热点,没有好的题材,没有大家感兴趣的。 我有时也想点火,让山水论坛燃烧,让山水的文友高手“百家争鸣”,但我水平有限,常常标点符号都搞不清楚,就更不知道文学的理论和精髓,找不到可以讨论的论点…… 看到其他社团的论坛,文友的积极讨论,我想我们的山水也可以如此,也可以出题讨论。这样在讨论中争论中,我才有机会提高文学水平。 我就抛砖引玉吧,我以前写的“二表姐”小说,有人说是叙述散文,不是小说?文友给讨论吧!一定要激烈了。
|
|
|
![]() 西郊
|
2014-12-04 19:13:11
——摘自我的《对如何写好散文的几点看法》(在本站里面发的那篇有许多文字方面错误,我改了一些)
散文应该“保真” 当代散文虽是从种类繁多的广义散文体裁中被人为剔除出来的以凸显其文学艺术性,但对文中的人、景、物、情和理的真实性写法的基本要求并没有改变。内容可以润色,情感可以发挥,但不能随意编造。这是当代散文有别于小说戏剧诗歌等文学体裁的最重要的特点或特色。 若写叙事之类的散文,应最大程度地保留人和事的原始条件和面貌,不可凭空捏造。做不到这一点,那你把它就改成小说。若你写出来的散文让多数读者觉得像一部短篇小说,那就彻底失败了。当今的一些散文包括一些所谓“名家”的散文让人看后感到不舒服的主要原因就在这里。 “保真”是叙事类散文的基础,这可从文学大家的散文作品中细细品读出来。从文中的真情意切,实实在在甚至是朴朴素素、平平淡淡的叙述之中你能感觉到真实的人性之美,分享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真谛。 这方面可以多看看新文化运动以来那些文学大家的散文作品,如朱自清,孙犁等名家的散文。 若写游记类的写景散文,切记不要对景观过于夸张,若收不住你就往诗歌那里靠,起码也要把它改成散文诗。自然或人文景观不是留给你一个人看的,人人都可以对你写的景观进行验证,如果假了即使文字再漂亮也不是好散文。可以尽情发挥的地方是以景叹古、以景颂今、以景喻人、以景联想、以景感悟、以景抒怀等,但不要改变景观的原貌。 试想,诗仙李白用诗歌形式表现出来的庐山那条小瀑布,若他是用散文的形式来这样夸张描述,那么那些经车马劳顿而来的游客站到瀑布下的心情是不是恨不得用唾沫星子把他淹死? 这类散文的创作素材可看做是摄影家的作品底版,可因取景角度,天气条件,季节不同而有所不同,想表达的意念也不尽相同,但你不能PS它的原貌。 在这方面当代作家贾平凹,余秋雨等许多大家都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典范,可以多看看他们是如何写的。 关于抒情散文可能是有些作者认为最好写的,即所谓的有感而发,容易成文。至于作者抒发的情感能否感动读者,关键是一个“真”字。 真实表达人性的情感才容易被读者接受,扭捏做作、添油加醋或臆想乱编往往让人感到虚伪不齿。只要平时注意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审美素质,才能准确地颂扬人性的真善美,提炼出大千世界中各种事物的真正美好精髓,把握住这一点就能写出不错的抒情散文。 若写哲理性的散文,除了需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外,更需要具备渊博的学识。有些作者往往力不从心,不是把这类散文写成了“心灵鸡汤”,就是把它们写成了已独立门户的杂文,甚至成了红男绿女们娇柔做作的情感总结。没有很扎实学问基础的作者确实不好把握此类散文的写作。一篇短短的散文能不温不火地做到“以理晓人”,确实不是一般功力,必高手所为。 这方面我确实没有什么高招,我写这类散文也很费劲有时甚至很恼火。只能劝诸位奋发努力,不要求作者必须做到“头悬梁锥刺股”,但也得认认真真地去练上多年的内功。好在历代这方面的写作高手和大家还有那么一些,不妨把他们的此类散文当做论文来研究一番,检测检测自己的水平。关键是平时要多看多学多想多练,至少要把你想写的那门学问吃深吃透,不能出人头地起码也是内行专家,这样才有可能写出含有相关专业理论的好散文。 随着当代散文发展得越来越文学化,就造成了一篇散文中往往综合了叙事写景抒情明理等许多内容,形成了多种难以分类的“四不像”散文。 有人认为这种类型的散文是散文体裁的最高精华,如余秋雨就喜欢写这些类型中的“以景衬史”的叙事类或抒情类的散文。不管这样定义对不对,我们也不要被这些大家给吓唬住。咱写不了好的,还写不出赖的?经常练练此类散文是提高散文写作质量的最好办法,因为这样可以逼着你去查阅和深入学习你不知道或不太清楚的各种知识和理论。 多说几句,我国文学四大体裁中,只有散文有些特立。其它体裁均受到过世界文学大潮的强烈冲击。如小说曾受到苏(联)法(国)等国流派写法的强力干预。诗歌自新文化运动后,外国大量无韵诗歌的入侵则是我国现代诗蓬勃发展的一剂强力催化剂,已把我国传统的格律诗韵律诗压制得至今仍抬不起头。戏剧则受到英国苏联等国的一些老牌剧作家的影响,出现了许多紧跟世界潮流的流派。就连我国第一位荣获诺奖的作家莫言也坦承自己后来的小说写作是深深受到了南美著名作家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连连感叹“原来小说也可以这么写”。唯独散文是独善其身。 这其中道理很简单。散文是写实的,其写作基本要求就是“保真”。散文作者自身的耳闻目睹,身临其境的人、事、景、甚至传统的一些传统的道德理念和思维模式都是就地取材的,怎么写都是作者经历的、知道的或身边发生的那些事,跟外国人关系不大,他们不容易掺合进来,所以散文受其影响较小。 我国传统文化的长期传承可谓是世界之最,散文在历代教育中一直占有似乎不可替代的地位。说白了,散文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血脉之一,这种现象也许在其它一些国家里是没有的。所以,我们必须保留住散文的“保真”性。写散文时不要瞎编乱造或随意夸张,不要去触及真人、真景、真感、真情、真理、真悟的这条散文创作的底线。否则,即使写出来了也不能称作是好散文,最好把这种散文作品改成其它文学体裁。 一些文学大家信手掂来的小散文看似平淡,但却深含着“保真”这条原则。如老舍的《养花》,贾平凹的《入川小记》等等等等。 现实却是,若有好事者不署名直接把老舍的《养花》投到某个文学网站,有可能得一个“推荐”都很勉强。因为有的编辑实在看不出文章的奥妙和功力之处,但也不能确切地找出是哪里不对。这是因为他们看到的许多散文已经失了“真”变了“味”,已对他们的欣赏思维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判断力。这种精致的小文在那些文学大家海量的文学作品里可能不是“精品”,但在那些拥有大量“精品”的文学网站里评个精品应该是名副其实。 试想,若没有很扎实的写实基本功,老舍能写出那些脍炙人口,久演不衰的剧作吗?贾平凹能写出那么多影响甚广的人文小说吗?
|
|
|
![]() 温柔侠心
|
2014-12-04 19:21:35
散文,撷取的生活点滴,我个人论为保真还是必要的,至少能让人产生共鸣。但生活大多是淡如水的,在保真的基础上,得进行艺术加工,这才叫文学。
|
|
|
![]() 连中
|
2014-12-04 20:00:31
我的确也在纠结真实和虚构之间,我想我写不好散文,我无法把真实的感受表达,从而感动大爷小姐们。所以只能写小说,天马行空,虚构幻想。如果散文也虚构呢?这是我很少或写不好写散文的原因。 散文中的“保真”是故事的真实,还是虚构的故事的真实感受呢。 我在写“二表姐”小说时,原来是写叙述散文的,写着写着发现无法感动大众,就加上一个虚构的二表姐,把家族的事情串联,写成小说。 我也认为散文一定要真实的故事,真实的感情流出。但…… |
|
|
![]() 万少枫
|
2014-12-04 20:31:37
先占一个座位!
|
|
|
![]() 春华秋实
|
2014-12-04 21:21:06
连中老师开了个好头,西郊老师接的也好。山水文友大可以展开讨论。我个人认为:散文要坚守“真实”,也就是基本的框架,人物、事件要真实;虚构的东西往往没有坚实、鲜活的生活作支撑。因为,散文的真谛就是真实。 因为,近来要忙些事情。暂且说这些,有时间再议。 |
|
|
![]() 九井居士
|
2014-12-04 21:37:23
说得远一点,小说、散文原本是一家的,也就是说小说是散文的衍生出来的。因为小说的故事性强,又有着自己的特点,所以现在大体分类为小说、散文、诗歌、戏剧这几种。就散文来说叙事、抒情可分可合,文无定法。就虚构方面来说,这本是小说和戏剧的专利。散文的写作成功的的基础就是架构的真实性,如果用数字去表示,也就是说散文要99%的真实,1%的虚构还是要用到细节上的。散文的成功,就是细节生动、准确,文章枢密相间,繁简得体,小中见大,升华主题。
|
|
|
![]() 万少枫
|
2014-12-04 21:46:10
看到这随笔我心头一突,这才是真家伙!个人认为,散文应该保真。 西郊老师说得很透彻了,我仅补充几点我对散文保真性的看法。 一、大家都知道散文是最好发挥的题材,上到七八十岁,下到八九幼童,都能写得出来,但是要写好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咱们不去看散文的形式——形散而神聚,也不去看那些所谓的大家理论,咱们就仅仅谈谈散文为什么流传面为什么这么广,原因就是它的真。在这之前,不得不谈审美,审美是人的意识世界对客观世界的提炼、升华,如果客观世界都变成空虚空洞的世界了,那么意识世界就可想而知了。再接着,文学本是人学,散文更是思想的自有释放的最佳形式(仅对大多数人而言),它是一个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直接体现,如果连自己的内心世界都面对不了,那么即使他的文章能够流传一时,那么肯定不会成为经典,汉唐的辞赋就是很有代表的例子,至今流传下来的浮华辞藻有多少? 二、对于当代的阅读习惯,哲理散文而抒情散文会占大多数,但这不是给予初学的人跳脱的空间,哲理散文不在于长篇论调的说教,而是在一些司空见惯的客观世界中提取出来的,要写好哲理散文请先将哲学学好,最起码把认识论学好,不要让学哲学的人看笑话,不要把自己的想象当做真实存在。说道想象,也得说一下,想象和文学想象,想象是人的主观意识,是客观世界所不存在的,这个可以任由你的修养去想;但是文学想象却不是完全如此,虽然都不是客观存在的,它是一种创造力,是一种能力,一种品质、素质,通常它一定会存在一个对比的对象;更重要的是它对文学的发展,个人的发展提供一个方向标,甚至是社会发展的流向。所以,想象一定要三思而为。 再说抒情、记事、写景,上面西郊老师写得很清楚,在我看来,散文所表达的情必须要真。 抱歉,先到这里,得去吃饭了,再不吃就没得吃了,下次再跟! |
|
|
![]() 西郊
|
2014-12-04 22:54:21
我个人认为,写散文就是: 1:写出作者知道的东西。(这是散文实质。散文就是把作者不想憋在心里的亲身经历、耳闻目睹、感受和情绪、知识和道理、理解和觉悟等等写成文章。注意“觉悟”原本是佛家标准用语。) 2;想把这些东西与人分享。(这是写作目的。文章写出来就是给别人看的,作者想以此文与读者分享,让读者对自己知道的东西予以注意、发生兴趣、产生共鸣等等,使作者的心灵得到满足甚至是期望得到读者的同情或尊重。) 这样给散文定义,有些名家可能会吹胡子瞪眼。但事实就是如此,他们名气再大其散文作品也跳不出这个圈圈。他们所说的散文要突破、要创新等实际上只是对散文作者自身创作素质的要求,只能改变散文内容的内涵并不能改变当代散文体裁的基本定义。 散文作品在保真的前提下,分享便是主要目的。
——摘自我的《对如何写好散文的几点看法》(在本站里面发的那篇有许多文字方面错误,我改了一些) 我个人认为:当代散文如果不是叙事或描写景物,即使是抒情或议论,也应是作者自己切实理解和感悟出的东西,不应是臆想或编造的东西。 一些作者总觉得自己写的东西不感人或不深刻,感到越写越没劲。实际上,我们只要平时注意观察生活并留神其中各个微小的细节,我们便会挖掘出许多非常感人和教育人的人和事。但这些人和事看起来不是那么“轰轰烈烈”,极易被我们忽视。有些作者为了达到所谓的“动人”效果而去编造一些情节来增加文章的感染力,反而会使自己一直浮在现实生活的面上,这样更容易使自己的散文创作走向死胡同,越写越写不好。我的一位文友就出现了类似问题而罢笔了,现在转到诗歌方面去了。 当然了,我的散文也写得不是太好,我们一起共同探讨和努力。
|
|
|
![]() 禅香
|
2014-12-05 08:35:18
同意居士老师的。
|
|
|
![]() 连中
|
2014-12-05 09:08:02
“散文作品在保真的前提下,分享便是主要目的。”如果能达到目的,手段是否可以多种多样呢?比如我常常看到电视访谈或有些散文,感动的我一把眼泪一把鼻涕。以为他(她)的真实故事感天动地,后发现是杜撰出来的。有意煽情,让我等哭天喊地…… 这样作者目的达到了。分享的目的达到了。但不是“保真”的啊! 我也知道“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艺术的加工。这样算是好的散文吗? |
|
|
![]() 万少枫
|
2014-12-05 10:02:16
回复连中老师:
当然,世上也有功利的文学。文学用它的形象,用它的情感打动人。于是,有人就利用这一点,让它为自己的功利服务。而文学恰好又有这方面的功能,能够满足他的需要。文学是可以功利的,社会主义文学的经历证明了这一点。社会主义文学根据阶级来划分文学,文学可以分为无产阶级文学、资产阶级文学,或者其它什么阶级的文学。文学其实是泛人类的,把泛人类的文学划入不同的阶级,就是功利。文学可以功利,但功利不等于文学。事实证明,那些功利性强的文学作品,尽管可能在当时产生一定的轰动,但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在文学历史长河中无法长久生存,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还没出现过既十分功利又流传千古的经典作品。文学从根本上说是超功利的,功利不是真正的文学。 |
|
|
![]() 连中
|
2014-12-05 10:57:09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散文吗。不是诗,对不对?虚构的世外仙境。
|
|
|
![]() 连中
|
2014-12-05 11:02:29
为了争论,我做反派。有谁也来……这样可以更明白,真实在哪里才体现……
|
|
|
![]() 西郊
|
2014-12-05 12:26:54
严格地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只是他听说的或者是他自己编的一个故事,已不属于“当代散文”的范畴。应属于随笔或故事类的体裁,他想表达封建社会人们普遍的一种“梦想”,至今也是那些想“脱俗”的人们的一种向往,加上文笔饱满,所以这篇文章有很高的知名度。
|
|
|
![]() 西郊
|
2014-12-05 13:11:24
也就是类似于《聊斋志异》那种故事的题材或体裁,这类故事若是当代人写的,多列入到《故事会》那种刊物里了。
|
|
|
![]() 连中
|
2014-12-05 13:57:24
西郊老师:比如,我也像陶渊明,那年到山中隐居,遇上偏僻的山区,好山好水有人家。情感大发,对当今的社会不满,对人生的未来失望。梦想有个“乌托邦”似的桃花源。写散文,寄托。这是否是“真实”。 侠心老弟帮忙…… |
|
|
![]() 万少枫
|
2014-12-05 15:32:10
回复连中老师: 文学的想象也属于人类的想象,和现实同样是一对永远的矛盾。文学的想象或许要借助现实场景,但它不会满足于现实。事实上,文学的想象是通过对现实的扬弃,努力建立一个与现实对应的理想世界。这个世界属于人的精神范畴。所以许多热爱文学的人说,文学是他们的精神乐园。一代代文学家为超越他们各自的现实而不懈努力,用他们的想象构造文学的世界,在文学想象的基础上建造出的文学世界,其实质是对现实的超越。文学想象和人类其它想象不同。其中最大的区别,莫过于文学想象的非功利性。文学想象超越功利,带有鲜明的精神气质,是人类纯粹的精神追求。 对于连中老师举的桃花源记,是有一定的社会背景作为铺垫的,这是对现实的超越,本质上也可算为真。 |
|
|
![]() 九井居士
|
2014-12-05 19:09:01
散文之说,其根本来源于我们的二十四史,可见散文的真实性。文学来源于社会生活,但并不是摄像机、录音机那样照抄照搬,艺术加工就是创作,文学作品也因此高于生活。散文不可杜撰,这是基本架构。但是,也不是一丝都不能虚构,只是虚构的成分极少,比如冰心的散文《小桔灯》就是如此。
|
|
|
![]() 西郊
|
2014-12-05 19:36:14
回复连中文友
其实,无论世道坎坷或遭遇挫折甚至是怀才不遇都容易使人想起《桃花源》,厌世和超俗也是一些人在此类况下的两种极端情绪和行为。为发泄内心的情感,不只限于用散文体裁才能表达出来。杂文直挑,诗歌暗喻,日记解闷,小说讥讽如此等等, 如陶渊明借用一个接近成人童话故事《桃花源记》的方法来抒发情感。(但如今这种纯故事类的已不属于当代散文范畴)。梦范仲淹则是用一篇标准的散文《岳阳楼记》来鼓励挚友和自己。 任何人都可以借文字抒发自己情怀,但必须是借真实的景物和事件来充分发挥自己想象,这种状况下如果写散文就是真实的,即使你知道你的那些想法根本做不到。但若是没有“根基”,文字再优美,也只能说是幻想,最多是一个想入非非的故事,因为神话多是故事。 你说的想法可以参考一下明朝张岱的《南镇祈梦》,这篇文章之所以能称作散文,因为他是站在现实中来祈求神明的明示以求达到自己愿望的。 拙见。
|
|
|
![]() 连中
|
2014-12-06 08:52:45
西郊老师,以上的跟帖,似乎支持了我的看法,可以用幻想的写法,抒发情感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