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凤鸣
|
【凤鸣梁溪】乱说茶具2015-08-03 10:08:59
今日忙活一天,偶尔上水榭一游,见到雪社写有关于征文一则,说的是茶。 若说吃茶,我以为上好的茶在江南。杭州龙井,苏州碧螺春,无锡翠竹、黄山毛峰过去那都是贡品。好茶要好水,无锡惠山泉、苏州虎跑泉、镇江金山泉,那都是陆羽《茶经》中提到的煮茶上品。 吃茶有好茶,有好水,还得有好的茶具。到人家喝茶,看主人端出什么茶具,就晓得他吃茶的品味。 北京人久居皇城根,长着一张吃四方的大嘴。跟在皇上屁股后头,吃喝水准也就上了档次,但北京人不会吃茶,只会喝茶。八十年代你到北京出差,与天安门相对的前门大街上的大栅栏,到处都是卖大碗茶的。到茶摊上来的,都不是来品茶的,是来解渴的,端起那粗瓷大碗,咕嘟嘟一番牛饮。摸一把嘴,高喝一声:痛快! 大凡屋里有几个钱的主儿,都是用铁盒子盛茶。龙井、铁观音、祁门、碧螺春,一律装在那些涂抹着商标的五光十色的原装铁盒里。好好的茶叶,由此就沾上了一股子铁锈味。 还有那讲究的,自称是文化人,茶叶就放在陶罐里。这个确实是个好办法,不过,放久了,也难逃一股烂泥巴味。 北方人多爱喝茉莉花茶,江南人家是从来不喝那玩意的。因为大家都知道,好茶采自清明前,是春来茶树上第一茬嫩芽儿,叫做雨前茶。清明过后的茶,就老了。清新微甜的自然茶香就没了。这就只能借助花香了。江南人就把这些不入流的茶叶用茉莉窨了,做成花茶。所以啊,喝茉莉花茶或其他花茶的,那都是品茶客中的幼稚班,还不曾启蒙呢。 北京人爱喝盖碗茶,其实,好茶,尤其是毛尖那样的上好绿茶那是不能盖的,一闷,茶就烂了。喝盖碗茶,有很多讲究,许多程式,那不是喝茶,是玩茶。我总是怀疑,那是满人进京前就有的习俗。满洲苦寒,茶凉的快,用盖碗保温,不失是个好办法。 北京人喝茶,多是开水冲泡。不像江南人吃茶,会根据不同的茶叶,沏、泡、煎、煮,有许多花样。 当然,奔走各地数年,我也懂得一条我们江南乡亲总结出来的内训:无论何时何地,切不可一竿子扫落一船人。北京城里当年不少高官都是江南北上的文人学士,自会把那吃茶的讲究带到京城。我那胡说的不过是小门小户的百姓人家,抑或就是道听途说而已。 江南人吃茶,那是很讲究的。请人喝茶,多不在住家,而是要到茶楼去的。 我的外婆是很会吃茶的,她常说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她久居金陵古城,对茶具与茶水的搭配是颇为讲究的。过去,江南人家的茶具是成套的,有烹茶的风炉,盛茶的茶壶、茶碗、茶杯、茶盘,还有与之配套的茶船、茶荷、茶匙、茶托和茶罐,以及茶巾等。 饮茶,北京人叫喝茶,那样子大概比喝白开水略有收敛。不过三杯两盏的也甚是豪放。江南人家叫吃茶,那是要小口细抿,慢慢品尝滋味的。 饮用绿茶,若是高档的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君山银针,一般要用白色薄胎细瓷茶盅点泡,也可用高档通透性好的玻璃小杯。泡饮之前,先要赏茶,赏茶要欣赏干茶的色香形,冲泡之后,再细细品尝茶的香味。品茶的香味,要先用鼻子干嗅茶中香气,然后观察茶的形态,最后再去小口啜吸。绿茶以茶汤清新浅绿为佳。 饮用红茶,要用茶壶,红茶的香气就是在茶壶里闷出来的。茶要有无锡宜兴的紫砂壶沏泡,那是上好的。吃茶时要用盖碗,配以茶盘。考究的英国人喝红茶,还要配以茶巾。红茶,是“下午茶”,喝茶时,通常还配享一些小点心,这就要用到托盘。 相比较而言,在中国出红茶的地方大多在岭南,以福建和云南为佳,不过安徽的祁门红茶,也是茶中上品。福建、云南的铁观音、乌龙茶都是红茶中翘楚,不过我个人偏爱大红袍。 西方人,尤其是英国人大致喝得都是红茶。只是当年在中国江南买的茶叶,船运回国,路途遥远,加之天气炎热,海上湿气较大,半路上茶叶发酵了,绿茶成了红茶。扔了可惜,英国人于是将错就错,开始了吃红茶的习俗。七分惜钱,三分无奈。 因为当年茶的来之不易,茶价昂贵,吃茶只能是上流社会的嗜好,因此英国人的茶具都颇为考究,不是铜器,就是银器。瓷器茶具,那就是珍品了。 绕了半天圈子,我们来说储藏茶叶的茶罐。北方不产茶,想吃到新鲜茶叶的人家估计也不多。因此,多用金属盒和陶罐储茶。许多人家的茶叶都是吃了几年的老陈茶,这样的茶叶配这样的茶具也不错。只是陈茶如烂草,味道全变了。 江南人家大多喝当年新产的绿茶,这种茶叶不能久放,时间长了就变味。因此,江南人家多用竹筒储茶。竹筒是经过高温蒸煮特殊处理过的,具有较好的密闭性,也有翠竹特有的清新淡香,用竹筒储茶,那是再好没有的了。 写这个帖子的时候,我原本想写写山东人的饮茶,但想到那个老江楼一定会来抬杠,我就临时换成北京人了。这恐怕嘴大吃四方的皇城花大兵又不干了。这年头,写文字不得罪人是门专门学问。 唉唉,俺怕那个老汉抬杠太用力,这大夏天的,要是中暑了,俺可担待不起。 嘿嘿,就此打住。俺找个阴凉地方钓鱼去。我就不信,没用钩子我钓不上鱼来! 品茶、钓鱼两不误。溪河左岸,杨柳荫下,这日子,神仙否?
|
|
|
![]() 江凤鸣
|
2015-08-07 11:02:32
回复小风:徒儿,你真是个红楼梦迷,俺算是服你了。
|
|
|
![]() 江凤鸣
|
2015-08-07 11:09:08
回复江楼:老哥哥,你这个老汉不地道,抬杠就抬杠吧,咋把俺当年写的论茶的散文《漫话江南茶俗》给翻出来,都四年前写的啦。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老哥哥,你厉害啊。俺先退避三舍,饶你一个回合。
|
|
|
![]() 江凤鸣
|
2015-08-07 11:12:25
回复玫瑰:玫瑰老姐。你说俺咋这么不走运,四年前写的《漫话江南茶俗》,那是精品。现在雪社才想起关于茶的征文,俺还能写啥呢?焉不知江郎才尽,只好弄个帖子,在这里跟江楼老哥哥抬杠。
|
|
|
![]() 江凤鸣
|
2015-08-07 11:13:47
不过,大夏天的,抬杠能抬到41楼,俺也算成就不下了。嘿嘿,老哥哥,再来,咱继续。
|
|
|
![]() 江楼望雨
|
2015-08-07 16:13:25
凤鸣老弟,四年前你把茉莉花茶列在档次以内,四年后就把它打入了另类,是何道理?那《漫话江南茶俗》写得也是真好,我在阿婆那里流连忘返了。 杠,不抬了,你没有道理;江楼抬杠可以胡搅蛮缠,你胡搅蛮缠也抓不住要害,就凭你是江南人(?)就以茶权威自居,你们那里不就是出春茶吗?便把刚发出的茶丫丫吹上了天,后采的都成了烂树叶子。我查了书,翻了网,现学现卖:其实,春、夏、秋、冬都有茶叶可采可制,而且都可以通过特殊的工艺制出名茶(夏茶人们都不大用了,发了芽就剪掉,大概因为它长得太快,营养元素跟不上)。就拿以前我一直认为是下等货的茶叶饼子,原来也是名茶,好像陆羽《茶经》里说的就是它,不知现在属于哪个品牌,普洱吗(您指教)?总之不是龙井! 这几天这里下雨了,一场接一场,江南如何?多喝茶哈,喝绿茶。我喝莲子心,苦中有香,香里有苦,又苦又香,香苦结合,人生滋味,不是茶,胜似茶。 |
|
|
![]() 红山茶
|
2015-08-07 16:21:29
两位继续,继续,我们只是住在北京,不是北京人,所以不习惯喝北京的茶,我那宁可一日无烟,不可一天无茶的先生,就让远方的亲人轮番给我们快递家乡的茶,这是刚刚收到的,拍张照片给你们慢慢的,慢慢地,研究研究,为啥叫贡茶。大姐先去买地,来年春暖花开再把芝麻豆子种,等着喝湖南的芝麻豆子茶哈!
|
|
|
![]() 红山茶
|
2015-08-07 16:50:53
回复江楼望雨:雨大哥,告诉您,我听过母亲唱的采茶歌:头茶苦,二茶涩,三茶好吃天又热……所以,应该不是长得太快,而是采茶的人避暑去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