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轻雨浓 回复本帖
江边一碗水

江边一碗水 举人

  • 12

    主题

  • 321

    帖子

  • 4767

    积分

2012-01-10 14:05:50
感谢老井、莲儿、絮儿、幻儿、小鬼、松声、小疯、小溪、雪山灵儿的支持与鼓励!我会努力的!
宫主

宫主 举人

  • 1

    主题

  • 70

    帖子

  • 3880

    积分

2012-01-10 15:56:20
阿弥陀佛!见教了!
静听

静听 探花

  • 82

    主题

  • 6097

    帖子

  • 13531

    积分

2012-01-10 21:51:28
这真是一个非常棒的专栏,被江边的博学和对人生的感悟所折服。
竹叶儿

竹叶儿 进士

  • 123

    主题

  • 904

    帖子

  • 9105

    积分

2012-01-10 22:55:48
总感觉这里有一股子正气,令人神往......正看国门英雄呢,这里似乎有关汉生的影子。
江边一碗水

江边一碗水 举人

  • 12

    主题

  • 321

    帖子

  • 4767

    积分

2012-01-11 09:38:35
 

陈轸所辅佐的国君是秦惠文王,也即秦孝公的儿子。这时候的秦国,经历了二十余年的商鞅变法,正是国力大增时期,秦惠文王手下著名的策士有张仪、陈轸等。

春秋战国时期的纵横家时称策士,以论辩见长,极善于把握人的心理,对症下药,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让对方无从反驳,进而接受建议。本文中,陈轸借“画蛇添足”的故事,从楚国的法令出发,牢牢把握昭阳自身所处的官职以及想保持官爵的心理,讲明讨伐齐国的行为不论胜利与否,都不会对昭阳带来好处,甚至会带来坏处。这也正是昭阳内心深处最担心的事情。为了防止对自己极为不利的情况出现,于是昭阳接受陈轸的规劝,主动撤兵回国。

这里面有个问题,就是为什么秦国的使臣陈轸会主动帮助齐国。那么,有两个猜测:其一,是陈轸出使齐国,一定是带着任务的,而这个任务的完成,主要取决于齐王,因此本着“欲先取之,必先与之”的想法,主动帮助齐国;其二,当时秦国国力尽管比变法初期强了很多,但是还不足以称霸诸侯,作为秦国的臣子,并不希望楚国的势力过于强大,因此帮助了齐国,也就是从另一个角度遏制了楚国扩张的势头。从这里我们也能够看出春秋战国时期策士的高明之处。

江边一碗水

江边一碗水 举人

  • 12

    主题

  • 321

    帖子

  • 4767

    积分

2012-01-12 08:21:54
 

魏文侯名魏斯,魏国开国君主,是战国初期最有作为的政治家之一。他在魏国建国后,好学善问,尊贤下士,吸引了众多的贤能之士来投,使得魏国成为战国初期一个强大的国家。

在他与李克(即李悝)的对话中,可以得知几个信息:一是作为魏国开国之君的魏文侯,致力于选贤任能的心态,以及对于任用国家重臣的判断能力。当李克说出考察官员的五条标准即:“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之后,魏文侯马上就知道应该选谁当魏国的相国了,足见其对于属臣的熟悉程度,不是勤于政事的君主,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二是魏国当时任用贤能的衡量标准。这就是李克提出的五条标准。作为李克来讲,当时最多只是魏国当时的能人之一,为国君镇守中山而已,但是为什么魏文侯偏偏要向他请教应该任用谁当相国呢?答案就是魏文侯所说的“先生尝教寡人曰‘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由此魏文侯认为李克能够帮助他做出谁可为相的结论,这才引出李克提出的五条标准;三是当时的魏国能人众多。从翟璜的话中可以看出,只翟璜一个人就向魏文侯推荐并任用了五位大名鼎鼎的贤才,如:军事家吴起,大将乐羊,善于政事的李克、西门豹,可以做帝师的屈侯鲋。那么从中可以得出结论,魏国之所以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绝非偶然。

江边一碗水

江边一碗水 举人

  • 12

    主题

  • 321

    帖子

  • 4767

    积分

2012-01-12 18:06:09
 

    君道篇:

▲魏征言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魏征的话是说给唐太宗听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应当把它作为座右铭。

人是个感情动物,不能免俗,生活中总有自己的圈子,或者总有自己比较喜欢的朋友,能听到朋友的好话固然高兴,能听到朋友的劝诫也应当高兴。最重要的,除了朋友,还有很多不喜欢自己的人,听到他们谈论自己,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房玄龄言草创为难,而魏征言守成更难。

自古以来,开国的君主大多能够恪守君道,或亲贤臣而远小人,或者戒骄奢而尚节俭,诸如此类,所以能够保证政事清明。然而,纵观历史,也就是西汉高、文、景、武连续四代大治,清朝康、雍、乾三代治世景明,其他的朝代仅仅是开国君主创开国之治,期间或有明君,所谓景明也仅一代而已,从这个意义上看,守成更难。

政体篇:

▲木工言“木心不正,则脉理皆邪,弓虽强劲而遗箭不直,非良弓也。”

这句话虽然是制造弓箭的木工说的,但是寓意颇深,用现代话讲,就是“上梁不正下梁歪”;还可以引申为,如果内心邪恶,做事再怎么冠冕堂皇,还是会露出马脚。

▲太宗言:凡大事皆起于小事,小事不论,大事又将不可救,社稷倾危,莫不由此。

唐太宗之所以成为千古明君,其原因恐怕就落脚在这句话上。综合他的民贵君轻言论,看得出来,他极为重视涉及老百姓的一些“小事”,皇帝都这样做,臣子没理由不执行,上下齐心,百姓拥护,这才有了贞观之治。

任贤篇:

▲太宗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古代君王之中,在注意吸取前代的经验教训,以及重视对干部队伍的管理和任用方面,唐太宗可以说是典范。

以唐太宗治国之道、驭下之术、恤民之法,都是值得后世学习借鉴的。当时名臣云集,层出不穷,但为什么在高宗死后,政权却被武则天窃取?更是值得我们思考。

求谏篇:

▲太宗言: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籍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

唐太宗这话实际上是总结隋文帝杨坚的教训,史传杨坚是最勤勉的皇帝之一,每天在文件上批阅的文字不下五千字,非常辛苦,尽管很累,却是乐此不疲,而且喜欢乾纲独断,不论大事小事,都必须亲自去管,一应臣子集体“失声”,所以说杨坚是费心费力不讨好,以至于国家两朝即亡,成了千古笑谈。

其实,用在我们现代,也是如此,大小单位同理,当领导的不要老是想着显示自己的能力,要给下属发挥的空间,这样,下级工作很卖力,上级当得舒心,何乐而不为?

鉴戒篇:

▲太宗言:首虽尊高,必资手足以成体,君虽明哲,必籍股肱以致治。臣之事君无二志,至于去就之节,当缘恩之厚薄。

孟子曾经说过: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的话实际上就是君臣关系论,且主动权在于君主,而不在于臣子。唐太宗显然深得其道,他把臣下视作自己的兄弟,甚至认为一个国家要想治世景明,离开大臣的帮助是不可能的。

公平篇:

▲蜀汉时,诸葛亮为丞相,甚平直,尝表废廖立、李严于南中,立闻亮卒,泣曰:吾其左衽矣!严闻亮卒,发病而死。

这段话说的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因公务原因,免了廖立、李严的官职,但是当他死后,廖立痛哭,李严病发而死。照理,任何官员被上级免职,心里都或多或少存在怨恨,即便是没有,但要说对上级仍然保持极高敬意的,却是不多见。就这件事来说,真相到底如何,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样的事情我们只能在史书中见到了。

贪鄙篇:

▲鸟栖于林,犹恐其不高,复巢于木末;鱼藏于水,犹恐其不深,复穴于窟下。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

贪饵二字道出了天下所有贪官的本性,所谓“饵”,既可以是钱财浮物,也可以是虚名薄誉,贪之前想不到后果,既上了钩,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有首诗说得好:点点清油污白衣,斑斑驳驳使人疑。纵绕洗遍千江水,争似当初不污时。

宫主

宫主 举人

  • 1

    主题

  • 70

    帖子

  • 3880

    积分

2012-01-12 21:11:49
很敬佩江边先生学识之渊博,认识之深刻,见解之独到,诠释之详尽,情绪之淡定,性格之豪爽,真乃“上串下跳”,大彻大悟之人也!敬佩之至!
燮宇龙心

燮宇龙心 童生

  • 6

    主题

  • 202

    帖子

  • 659

    积分

2012-01-13 13:47:31
哈哈,出馬啦。認真看了,正式回歸時再讀一次!
江边一碗水

江边一碗水 举人

  • 12

    主题

  • 321

    帖子

  • 4767

    积分

2012-01-13 13:50:34
 

春申君是楚国贵族,招揽门客三千余人,为战国四公子之一。曾以辩才出使秦国,并上书秦王言秦楚宜相善。当时楚太子完入质于秦,被扣留,春申君以命相抵设计将太子送回,随后被任为楚相。后因贪图富贵中李园圈套被谋杀。

对于春申君其人,司马迁作了大体公允的评述:“春申君之说秦昭王,及出身遣楚太子归,何其智之明也!后制于李园,旄矣。”但综观他的一生所作所为,惟系于“富贵”二字,即如他“招致宾客,以相倾夺”,无非是把宾客当作显示富贵的摆设而已,让宾客“蹑珠履”与赵使竞豪奢即为一例。因此,他不可能得到贤才,即使有朱英那样的人也只能“恐祸及身”远离而去。他最后落得悲惨下场,正如钟惺所言“富贵到手,器满志昏”,具有必然性。

在春申君的上书中,为了劝说秦王不要伐楚,春申君很是动了一番心思,尽管达到了他的预期目的,但是从长远的观点看,却种下了恶果,因为春申君实际上为秦国灭楚,甚至灭齐、灭魏、灭韩献上了极为有用的计策,实在不算“明智”。

半张酒票

半张酒票 进士

  • 45

    主题

  • 579

    帖子

  • 6026

    积分

2012-01-13 16:51:27
见解独特,记忆超群,博学才子,唯江边一碗水也!
江山版务部

江山版务部 布衣

  • 333

    主题

  • 1402

    帖子

  • 244

    积分

2012-01-14 18:27:45
江边读书,庞杂深邃,当强力推介、展示!
江边一碗水

江边一碗水 举人

  • 12

    主题

  • 321

    帖子

  • 4767

    积分

2012-01-15 09:30:19
 

燕国与齐、赵、魏、韩、楚、秦相比,是正经八百的老世族,召公立国后几百年没有发生被外姓篡逆等问题,甚至一度辉煌过,在乐毅等忠臣辅佐下,荣列战国七雄之一。

燕昭王即位后,为了改变此前经常无端遭到强齐侵凌的状况,招贤纳士,发愤图强,决心报仇雪耻。当复仇时机到来时,乐毅向燕昭王冷静、客观地分析了时局,提出了正确的战略主张:联合楚、赵、韩、魏四国,利用秦国,共同伐齐。昭王虚心采纳了乐毅的意见,命乐毅任上将军,率五国军队,大败齐军,取得了辉煌胜利。故《太史公自序》说:“率行其谋,连五国兵,为弱燕报强齐之仇,雪其先君之耻,作乐毅列传第二十。”太史公为乐毅立传的意旨于此可见——肯定其战略主张,颂扬其历史功绩。但是,燕昭王死后,继任的燕惠王却不喜欢乐毅,使得这位战功赫赫的将军无端被黜,被迫逃往赵国。惠王担忧乐毅会借赵伐燕,派人指责乐毅并强作辩解,乐毅作书回答。传中不惜笔墨地引录了回信全文。在这封信里,乐毅着重缅怀昭王的知遇之恩,剖白自己对燕国的一片忠心,委婉地驳斥了惠王,并表示决不因个人恩怨,借赵伐燕。太史公引录全信的意图是清楚的,一方面揭露惠王的昏庸无能,另一方面展现乐毅坦荡宽阔的胸襟,说明惠王的担忧纯系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小人、君子两相比照更加突出了乐毅的高尚人格。

江边一碗水

江边一碗水 举人

  • 12

    主题

  • 321

    帖子

  • 4767

    积分

2012-01-15 09:31:29
感谢酒票兄、宫主高誉!感谢江山版务部的大力支持!
江边一碗水

江边一碗水 举人

  • 12

    主题

  • 321

    帖子

  • 4767

    积分

2012-01-15 20:17:08
 

鲁仲连,又名鲁仲连子,鲁连子,鲁仲子和鲁连,是战国末年齐国稷下学派后期代表人物,著名的平民思想家、辩论家和卓越的社会活动家。在鲁仲连的早期活动中,他是以口才超群、谈锋机警的“辩士”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的,但他和一般的辩士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别。稷下学宫中的“天口骈”田骈、“谈天衍”邹衍等人大多务虚谈玄,斗嘴诡辩,将个人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挥到尽致,而鲁仲连则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为现实而辩,为国事而辩。

鲁仲连列传是一篇感情色彩极浓的传纪文学。语言的周回反复,使文势具有强烈的节奏感,从而注入人物形象强烈的感情,使人物清晰可辨而又栩栩如生。宋·洪迈在《容斋五笔》中写道:“予每展读至《魏世家》、苏秦、平原君、鲁仲连传,未尝不惊呼击节,不自知其所然。……鲁仲连见平原君曰:‘事将奈何?’君曰:‘胜也何敢言事!魏客新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仲连曰:‘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今然后指君非天下之贤公子也。’鲁仲连见新垣衍,衍曰:‘吾视此围城之中者,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今吾观先生之玉貌,非有求于平原君者也。’又曰:‘始以先生者为庸人,吾乃今日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是数者,重踏熟复,如骏马下注千丈坡,其文势正尔风行于上而水波,真天下之至文也。”

在齐燕之战中,齐国田单势如破竹,一直打到鲁仲连的故乡——聊城城下。由于燕国大将负隅顽抗,垂死挣扎,田单攻城很不顺利。正一筹莫展之机,鲁仲连来了。因为鲁仲连精通势数,对当时齐、燕两国的局势和燕将的性格、心理分析透彻,把握准确,所以鲁仲连提笔给燕国大将写了一封信,用箭射到城里,以“攻心为上”,“擒贼先擒王”。在这封信中,鲁仲连先是结合齐、燕两国的局势,谆谆告诫燕将死守孤城是非忠、勇非智;又站在燕将的角度上,分析归燕、降齐的不同好处;最后又用曹沫和管仲的例子指出“行小节,死小耻”是不明智的做法,劝诱燕将以“小节”而成“终身之名”,以“小耻”而立“累世之功”,放弃聊城。结果,鲁仲连说到心坎里的一番话令燕将心服口服,自杀谢国。就这样,鲁仲连用语言攻下了聊城,一箭书退敌百万兵,创造了中国军事史和论辩史上的奇迹。

江边一碗水

江边一碗水 举人

  • 12

    主题

  • 321

    帖子

  • 4767

    积分

2012-01-15 20:22:58
 

邹阳,西汉初临淮(今安徽盱眙县)人,初从吴王濞。吴王谋反,邹阳上书谏,不听。邹阳又去投梁孝王。梁孝王想当太子,被袁盎所阻,谋刺袁盎,邹阳谏,被梁孝王下狱。邹阳在狱中上书梁孝王,就是想辩解一下。但是又不能提刺杀袁盎的事,提了就可能触怒梁孝王,就会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然而不提就不能辨明自己的冤屈。就在这种情况下,邹阳借用历史,逐一阐述因为忠心而获罪的种种事实,使得梁孝王明白了邹阳的忠心,自己谋刺袁盎的确错了,于是不但释放了邹阳,还待为了上宾。

本篇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古喻今,以事实作为引导,劝谏梁孝王应该如何认识、任用臣下,既达到了自我辩护的作用,又委婉地规劝了梁孝王。文中大量引用典故,有骈文的味道。

江边一碗水

江边一碗水 举人

  • 12

    主题

  • 321

    帖子

  • 4767

    积分

2012-01-15 20:27:30
 

李斯对于焚书的提议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从中我们可以知道秦朝焚书的来历。

从这个记载中我们可以得出几个结论:第一,秦朝的时候,儒家的地位还不高,也就刚刚能够进入朝堂,参与国家决策而已。而占据主要地位的学说是法家,李斯则是法家的代表。第二,李斯针对博士淳于越提出的建议,看起来很激进,但是恰恰迎合了秦始皇作为统一六国的君主的喜好,那就是秦始皇不但统一了文字、度量衡,甚至在李斯的建议下,也想统一全国老百姓的思想。第三,后世所谓的“焚书”其实有所误解,李斯提出的焚书只是禁止民间私下藏书并乱加议论,而把不允许民间私藏的书都收到国家专门机构,士子想学国家的法令,只能选择以官吏为师,而不是到民间的私学去。

本篇中着重介绍了三个人物,一个是仆射周青臣,他是借着皇家酒宴吹捧皇帝;一个是博士淳于越,这个人物借反对周青臣之机,劝秦始皇沿袭周朝的做法,分封子侄、功臣,再现国内诸侯并立的情景。表面上是劝秦始皇沿袭诸侯分封制度,实际上是想让秦朝全面复古。丞相李斯敏锐的认识到,如果淳于越的想法在社会上形成一定的规模,必然会对刚刚统一的秦朝的统治造成极大的威胁,所以才言辞激烈的向皇帝上书进行反对。李斯的上书,短短的几句话,从古代五帝三代都不师古开始,批驳当代儒生崇古非今的做法,进而提出通过焚书统一全国上下思想的建议。言简意赅,文字精到。

静听

静听 探花

  • 82

    主题

  • 6097

    帖子

  • 13531

    积分

2012-01-16 07:23:47
再次光顾江边老师的专栏,再次慢慢的品读!在思古感今中感受老师博学睿智!新周快乐!
老井

老井 进士

  • 9

    主题

  • 503

    帖子

  • 6311

    积分

2012-01-16 11:04:30
这家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凭你的战略储备,可以捣鼓一下长篇小说了。
江边一碗水

江边一碗水 举人

  • 12

    主题

  • 321

    帖子

  • 4767

    积分

2012-01-16 13:16:17

衷心感谢静听老师的关注!

谢谢井哥的鞭策与鼓励,小弟现在仍在积累之中,机会合适了,会一试长篇!

共7页 12345跳转